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月1日,最后一批“90后”也成年了!普遍是独生子女、生长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的“90后”,有个性,爱时尚,追新潮,也有人给他们贴上“自我”“叛逆”“享乐”的标签。飞扬着的“90后”,他们用智慧和独特的方式,表达着自己,融入并影响着当今社会的风尚,他们青春、朝气蓬勃,带着向上和向善的力量,奋然前行。
而对于乡愁,“90后”的他们却品尝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我抬头望平顶山上的小小楼阁,我低头看太子河畔曾有的村落,陈记李记王记的牌匾也褪了颜色,离家这么些年,我还记得什么,东明路的那家烧烤店生意红火,龙山泉的啤酒有那么多的泡沫,拿着野山力的少年过完整的夏天,排着队的炸鸡店被岁月搁了浅……本溪啊!我究竟是你的什么,我的童年,我的英雄梦,沉溺在你温柔的眼,本溪啊!你究竟是我的什么,在未来的某年,当我疲倦了,想家了,你就在这,静静地等着我……”
2017年底,辽宁本溪有了一首属于自己的原创民谣,歌名就叫《本溪》。这首歌的曲子是四囍姑娘原创,歌词是她和别人合作。这首歌在网络上发布仅仅两个小时,评论量就超过1000,点击量迅猛增长,不少明星的新歌居然都排在了这首歌的后面,四囍姑娘的微信、QQ也一直响个不停,认识她的人在听了这首歌后纷纷留言,诉说听歌的感受,关于思乡的感慨……
四囍本名叫高晓晴,这个1992年出生的本溪姑娘看起来大大咧咧,熟悉她的人都叫她“晴哥”,但晴哥的音乐却是细腻深情的,特别是这首《本溪》里,有她对家乡所有的眷恋。
《本溪》歌词最开始是潘新泽写的,高晓晴截取了一部分,改了一下,成为了最终的版本。整个编曲过程是用手机软件完成的,连续一个半月,高晓晴每天晚上对着小小的手机屏幕,一个音一个音地细抠,“也说不上为什么,就是特别想把这首歌做好,这里面有太多的家乡情怀”。
用手机编曲,专业的音乐人一下子就能听出来,其中多少还是有些生硬。但当中对家乡的思念、懵懂的青春等说不尽的情愫令人感动。高晓晴说:“《本溪》火了,但火的不是我的歌声,而是在外的本溪孩子想家了……”
山东省青州市上白洋村从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变成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胜地“柿子沟”。“90后”新时代农民高长海与当地乡亲不断挖掘原乡特色,在农历新年即将到来之际,推出了自主创立的品牌“柿子哥柿饼”。
青州柿子沟因古村内众多百年老柿树而闻名,这里的柿子长在高山纯净的环境中,清甜营养。等柿子成熟后,村民将其摘下,除少量食用之外,主要是用来加工成柿饼、柿子煎饼等产品。
“柿子沟每年至少能产五千多万斤柿饼,但却没有一个柿饼的品牌,优质的农产品被廉价收走,以至于村民不再管理柿树。”高长海和乡亲们一起,琢磨如何改变原来简单粗放的柿子产品,推陈出新开发出新产品,像柿叶茶、柿子煎饼、柿子酒等,并且能够搭载上“电商”、“微商”等新的销售渠道。
“以柿饼为例,在包装上,改变了过去散装的样式,全部单个包装,更加美观。”2017年,高长海怀揣对家乡发展的热情成立“柿子哥”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他说,随着现代人对健康认识的深入,人们开始追求天然绿色的产品,而柿子沟村民为保护景区环境,提供最健康的产品,所有农作物从不使用农药和化肥。
高长海说:“纯手工制作的柿饼,口感纯正,味道更是甜美。希望通过‘柿子哥’柿饼,在这大山深处浓浓乡愁氤氲的小山村,留住食物最值得回忆的味道,留住更多人的鄉愁。”
回顾“柿子沟”的“走红”经历,可以追溯到2015年深秋,深藏于仰天山脚下幽静山谷中的上白洋村,经过多家媒体报道后,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热点。来自山东其他县市及江苏、安徽等省大批驴友、摄影爱好者大规模涌入,一时间令淳朴的柿子沟村民始料未及。该村书记高维生及创业青年高长海等人,敏锐地把握时机,让默默无闻的上白洋村,变成了驴友、摄影家青睐的“柿子沟”,并根据游客递增的形势,不断完善村中的硬件设施,保护原生态自然环境。
如今,走进上白洋村,这里的每家每户都有“柿”忙。村中的女人和老人则负责用刀削掉柿子皮,再用绳子串成串,晾晒起来。放眼望去,整个柿子沟村民屋前,一排一排柿子火红火红的,很是壮观。
山迢迢,水遥遥。从湖北宜昌长阳县城到资丘镇杨家桥村,乘车、坐船、搭摩的,最后步行7公里,一走就是一天。武汉大学社会学系“90后”博士腾跃,就曾在这片大山生活过。
“向王天子一只角,吹出一条清江河。”夜幕降临,篝火猎猎,踩着鼓点,几十名土家汉子赤膊上阵,边跳边唱。这是腾跃初见“撒叶儿嗬”的情景,粗犷的舞蹈让他震撼。
腾跃跟随导师进行“村落民俗文化传承模式创新与实践”的研究,2015年11月主动请缨,到资丘镇开展一年文化志愿服务。为方便调研学艺,腾跃执意到杨家桥村与民间艺人谢克富同吃同住。资丘,土家文化“三宝”——山歌、南曲、撒叶儿嗬已融入村民平常生活,但当地人并不觉得这些民俗文化是宝贝。
腾跃看望水连村70多岁的南曲老艺人覃守兰时,老人久不弹琴,听说来了个博士,连忙穿线修弦,他们花了3小时录制南曲视频《渔樵耕读》。
56岁的谢克富,在长阳南曲传承人中是最年轻的。长阳开展“民间艺人进课堂”活动,每次开课,谢克富要骑摩托32公里到镇上教学。山路崎岖,他风雨无阻。腾跃协助谢老师授课,既感动,又为非遗传承后继无人担忧。
“正月里来无花戴,二月来时花才开,三月清明吊白纸,四月秧草无人栽。”如今,这段撒叶儿嗬,腾跃能用10多种号子唱出来。南曲的云板、土家花鼓舞,他也学得有模有样。
来之前,他连长阳方言都听不懂。他拜当地文化名人田汉山等为师,苦学民俗文化。土家族有些民俗禁忌。田汉山怕腾跃在拜访民间艺人时犯忌,先后编写了5篇《下乡采风及走访艺人注意事项》。学习“撒叶儿嗬”几个字的曲调时,腾跃重复练了半天,但音调一直把不准。田汉山不厌其烦地教他。2016年底,田师父去世了,师姐田玉琴继续教他。在田汉山葬礼上,腾跃含泪跳起撒叶儿嗬。
此后,腾跃结束一年的文化志愿服务。但大山里原始的乡愁,因他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非遗依靠村民口耳相传,难免出偏差。腾跃根据乐理知识,记录撒叶儿嗬的鼓点,而鼓点更准确易学。在舞蹈动作上,他借鉴大众体操的分解动作教学法,形成一套简单易懂的学法。腾跃将新学法用于“民间艺人进课堂”活动,还协助镇文化站开办村民培训班。根据一年的实践,腾跃所在的武大科研组撰写了两篇关于传统村落的报告,制作了一批文化戏曲唱片、民俗专题片,协助当地拍摄3D撒叶儿嗬教材。这些珍贵的图文资料,将为村落民俗文化传承提供重要参考。
而对于乡愁,“90后”的他们却品尝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在外的本溪孩子想家了”
“我抬头望平顶山上的小小楼阁,我低头看太子河畔曾有的村落,陈记李记王记的牌匾也褪了颜色,离家这么些年,我还记得什么,东明路的那家烧烤店生意红火,龙山泉的啤酒有那么多的泡沫,拿着野山力的少年过完整的夏天,排着队的炸鸡店被岁月搁了浅……本溪啊!我究竟是你的什么,我的童年,我的英雄梦,沉溺在你温柔的眼,本溪啊!你究竟是我的什么,在未来的某年,当我疲倦了,想家了,你就在这,静静地等着我……”
2017年底,辽宁本溪有了一首属于自己的原创民谣,歌名就叫《本溪》。这首歌的曲子是四囍姑娘原创,歌词是她和别人合作。这首歌在网络上发布仅仅两个小时,评论量就超过1000,点击量迅猛增长,不少明星的新歌居然都排在了这首歌的后面,四囍姑娘的微信、QQ也一直响个不停,认识她的人在听了这首歌后纷纷留言,诉说听歌的感受,关于思乡的感慨……
四囍本名叫高晓晴,这个1992年出生的本溪姑娘看起来大大咧咧,熟悉她的人都叫她“晴哥”,但晴哥的音乐却是细腻深情的,特别是这首《本溪》里,有她对家乡所有的眷恋。
《本溪》歌词最开始是潘新泽写的,高晓晴截取了一部分,改了一下,成为了最终的版本。整个编曲过程是用手机软件完成的,连续一个半月,高晓晴每天晚上对着小小的手机屏幕,一个音一个音地细抠,“也说不上为什么,就是特别想把这首歌做好,这里面有太多的家乡情怀”。
用手机编曲,专业的音乐人一下子就能听出来,其中多少还是有些生硬。但当中对家乡的思念、懵懂的青春等说不尽的情愫令人感动。高晓晴说:“《本溪》火了,但火的不是我的歌声,而是在外的本溪孩子想家了……”
“留住食物最值得回忆的味道”
山东省青州市上白洋村从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变成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胜地“柿子沟”。“90后”新时代农民高长海与当地乡亲不断挖掘原乡特色,在农历新年即将到来之际,推出了自主创立的品牌“柿子哥柿饼”。
青州柿子沟因古村内众多百年老柿树而闻名,这里的柿子长在高山纯净的环境中,清甜营养。等柿子成熟后,村民将其摘下,除少量食用之外,主要是用来加工成柿饼、柿子煎饼等产品。
“柿子沟每年至少能产五千多万斤柿饼,但却没有一个柿饼的品牌,优质的农产品被廉价收走,以至于村民不再管理柿树。”高长海和乡亲们一起,琢磨如何改变原来简单粗放的柿子产品,推陈出新开发出新产品,像柿叶茶、柿子煎饼、柿子酒等,并且能够搭载上“电商”、“微商”等新的销售渠道。
“以柿饼为例,在包装上,改变了过去散装的样式,全部单个包装,更加美观。”2017年,高长海怀揣对家乡发展的热情成立“柿子哥”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他说,随着现代人对健康认识的深入,人们开始追求天然绿色的产品,而柿子沟村民为保护景区环境,提供最健康的产品,所有农作物从不使用农药和化肥。
高长海说:“纯手工制作的柿饼,口感纯正,味道更是甜美。希望通过‘柿子哥’柿饼,在这大山深处浓浓乡愁氤氲的小山村,留住食物最值得回忆的味道,留住更多人的鄉愁。”
回顾“柿子沟”的“走红”经历,可以追溯到2015年深秋,深藏于仰天山脚下幽静山谷中的上白洋村,经过多家媒体报道后,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热点。来自山东其他县市及江苏、安徽等省大批驴友、摄影爱好者大规模涌入,一时间令淳朴的柿子沟村民始料未及。该村书记高维生及创业青年高长海等人,敏锐地把握时机,让默默无闻的上白洋村,变成了驴友、摄影家青睐的“柿子沟”,并根据游客递增的形势,不断完善村中的硬件设施,保护原生态自然环境。
如今,走进上白洋村,这里的每家每户都有“柿”忙。村中的女人和老人则负责用刀削掉柿子皮,再用绳子串成串,晾晒起来。放眼望去,整个柿子沟村民屋前,一排一排柿子火红火红的,很是壮观。
乡愁渐远情更浓
山迢迢,水遥遥。从湖北宜昌长阳县城到资丘镇杨家桥村,乘车、坐船、搭摩的,最后步行7公里,一走就是一天。武汉大学社会学系“90后”博士腾跃,就曾在这片大山生活过。
“向王天子一只角,吹出一条清江河。”夜幕降临,篝火猎猎,踩着鼓点,几十名土家汉子赤膊上阵,边跳边唱。这是腾跃初见“撒叶儿嗬”的情景,粗犷的舞蹈让他震撼。
腾跃跟随导师进行“村落民俗文化传承模式创新与实践”的研究,2015年11月主动请缨,到资丘镇开展一年文化志愿服务。为方便调研学艺,腾跃执意到杨家桥村与民间艺人谢克富同吃同住。资丘,土家文化“三宝”——山歌、南曲、撒叶儿嗬已融入村民平常生活,但当地人并不觉得这些民俗文化是宝贝。
腾跃看望水连村70多岁的南曲老艺人覃守兰时,老人久不弹琴,听说来了个博士,连忙穿线修弦,他们花了3小时录制南曲视频《渔樵耕读》。
56岁的谢克富,在长阳南曲传承人中是最年轻的。长阳开展“民间艺人进课堂”活动,每次开课,谢克富要骑摩托32公里到镇上教学。山路崎岖,他风雨无阻。腾跃协助谢老师授课,既感动,又为非遗传承后继无人担忧。
“正月里来无花戴,二月来时花才开,三月清明吊白纸,四月秧草无人栽。”如今,这段撒叶儿嗬,腾跃能用10多种号子唱出来。南曲的云板、土家花鼓舞,他也学得有模有样。
来之前,他连长阳方言都听不懂。他拜当地文化名人田汉山等为师,苦学民俗文化。土家族有些民俗禁忌。田汉山怕腾跃在拜访民间艺人时犯忌,先后编写了5篇《下乡采风及走访艺人注意事项》。学习“撒叶儿嗬”几个字的曲调时,腾跃重复练了半天,但音调一直把不准。田汉山不厌其烦地教他。2016年底,田师父去世了,师姐田玉琴继续教他。在田汉山葬礼上,腾跃含泪跳起撒叶儿嗬。
此后,腾跃结束一年的文化志愿服务。但大山里原始的乡愁,因他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非遗依靠村民口耳相传,难免出偏差。腾跃根据乐理知识,记录撒叶儿嗬的鼓点,而鼓点更准确易学。在舞蹈动作上,他借鉴大众体操的分解动作教学法,形成一套简单易懂的学法。腾跃将新学法用于“民间艺人进课堂”活动,还协助镇文化站开办村民培训班。根据一年的实践,腾跃所在的武大科研组撰写了两篇关于传统村落的报告,制作了一批文化戏曲唱片、民俗专题片,协助当地拍摄3D撒叶儿嗬教材。这些珍贵的图文资料,将为村落民俗文化传承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