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逐步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但实质上却掩盖了数字背后的过度城市化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城市化亚健康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历经了60年的曲折发展,现已进入城市化中期的快速成长阶段,2009年全国城市化水平达到了46.59%,这一令不少决策者为之兴奋的数字,表面上在自豪地告诉公民们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逐步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但实质上却掩盖了数字背后的过度城市化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城市化亚健康问题。
预测表明,10年后的2020年全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4.45%,20年后的2030年将进一步提升至61.6%,届时将有超过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即使这样,我国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城市化水平差距仍很大,中国城市化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在短期内根本无法实现赶超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目标。然而,我国各地却在“十一五”时期掀起了一股追求城市化水平的高指标、忽视城市化质量与健康等的不正常现象,这种现象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仍将蔓延。
我国现行城市化水平已超前于工业化水平2.49个百分点,城市化速度超过工业化速度3.1个百分点,城市化的高指标导致城市就业岗位不足,城乡居民公共服务水平低,农民市民化与本土化难度大,城市水荒、电荒、地荒、民工荒等日益突出,资源与生态环境保障问题日益严峻,城市化发展质量难以提升,虚高的城市化使座座城市无一例外地陷入亚健康状态。
如何确保国家走健康城市化道路,关键在于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推行适速适度的城市化,正确处理好城市化速度与质量的辨证关系,使城市化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与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这就要求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及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逐步淡化城市化水平的高增长指标,突出城市化发展质量的量化指标和城市化进程的资源环境约束指标,保持合理适度的城市化增长率,该快时慢了不行,该慢时快了也不行,城市化水平每年增长速度以保持在0.6—0.8个百分点为宜。因为健康的城市化是城市化速度与质量的全面提升与统一,是城市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而且城市化质量比城市化速度更为重要。
与此同时,东、中、西部地区、不同主体功能区等不同区域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应该有所差异。各地区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时,应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发展目标,严防脱离实际的比指标和比速度。
在适速适度的城市化背景下,把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作为重中之重。重点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集约高效利用城市土地,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城镇环境质量,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市民和农民享受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确保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共同宜居,共同分享城市建设成果、城市文明和美好的城市人居环境。通过逐步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使城市健康成长,使市民的生活更美好,使城市化的道路更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城市化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健康的领导意识与健康的心态相结合。目前全国各地在规划编制“十二五”过程中,受部分领导干部发展城市化的不健康心态的影响,不少地区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城市化,一味提出城市化水平的高指标,城市化的道路不健康,推动城市化的指导思想不科学。在生产力发展没有达到足够的水平,城市经济实力、人口集聚、政府财力、市场文化程度等要素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脱离地方实际盲目城市化,有些当政者把城市化水平当成衡量政绩的重要指标,形成不健康的城市化意识。为此,在“十二五”期间应逐步端正部分领导干部关于城市化的态度,树立健康的心态,正确对待城市化,科学引导城市化健康发展。(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城市室主任、教授、博导)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历经了60年的曲折发展,现已进入城市化中期的快速成长阶段,2009年全国城市化水平达到了46.59%,这一令不少决策者为之兴奋的数字,表面上在自豪地告诉公民们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逐步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但实质上却掩盖了数字背后的过度城市化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城市化亚健康问题。
预测表明,10年后的2020年全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4.45%,20年后的2030年将进一步提升至61.6%,届时将有超过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即使这样,我国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城市化水平差距仍很大,中国城市化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在短期内根本无法实现赶超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目标。然而,我国各地却在“十一五”时期掀起了一股追求城市化水平的高指标、忽视城市化质量与健康等的不正常现象,这种现象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仍将蔓延。
我国现行城市化水平已超前于工业化水平2.49个百分点,城市化速度超过工业化速度3.1个百分点,城市化的高指标导致城市就业岗位不足,城乡居民公共服务水平低,农民市民化与本土化难度大,城市水荒、电荒、地荒、民工荒等日益突出,资源与生态环境保障问题日益严峻,城市化发展质量难以提升,虚高的城市化使座座城市无一例外地陷入亚健康状态。
如何确保国家走健康城市化道路,关键在于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推行适速适度的城市化,正确处理好城市化速度与质量的辨证关系,使城市化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与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这就要求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及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逐步淡化城市化水平的高增长指标,突出城市化发展质量的量化指标和城市化进程的资源环境约束指标,保持合理适度的城市化增长率,该快时慢了不行,该慢时快了也不行,城市化水平每年增长速度以保持在0.6—0.8个百分点为宜。因为健康的城市化是城市化速度与质量的全面提升与统一,是城市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而且城市化质量比城市化速度更为重要。
与此同时,东、中、西部地区、不同主体功能区等不同区域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应该有所差异。各地区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时,应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发展目标,严防脱离实际的比指标和比速度。
在适速适度的城市化背景下,把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作为重中之重。重点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集约高效利用城市土地,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城镇环境质量,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市民和农民享受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确保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共同宜居,共同分享城市建设成果、城市文明和美好的城市人居环境。通过逐步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使城市健康成长,使市民的生活更美好,使城市化的道路更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城市化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健康的领导意识与健康的心态相结合。目前全国各地在规划编制“十二五”过程中,受部分领导干部发展城市化的不健康心态的影响,不少地区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城市化,一味提出城市化水平的高指标,城市化的道路不健康,推动城市化的指导思想不科学。在生产力发展没有达到足够的水平,城市经济实力、人口集聚、政府财力、市场文化程度等要素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脱离地方实际盲目城市化,有些当政者把城市化水平当成衡量政绩的重要指标,形成不健康的城市化意识。为此,在“十二五”期间应逐步端正部分领导干部关于城市化的态度,树立健康的心态,正确对待城市化,科学引导城市化健康发展。(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城市室主任、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