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带走我的悲伤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bo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为一名二年级小学生哀伤心理辅导的案例报告。孩子在失去母亲、父亲再婚等接二连三的打击下,产生了“怕黑”等焦虑症状,不仅情绪受到影响,日常生活也因此受到困扰。评估中发现孩子对母亲的死亡采取否认的防御机制,也通过“幻想”等方式和母亲进行属于自己的交流,但最终因为对死亡的认知不完善、继母介入生活等现实问题,导致内心的双趋避冲突加剧、情绪濒临崩溃。在咨询中,首先幫助孩子处理了“幻想”的部分,让她面对和接受母亲离世的事实,完善孩子关于死亡的认知,避免创伤的延续;然后帮助孩子处理和继母之间的现实关系,让她能够客观地看待两任妈妈之间的关系,避免内疚、学会正确地表达情感。经过咨询,孩子症状好转,生活恢复正常。
  〔关键词〕哀伤;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8-0052-05
  一、基本信息及症状表现
  苗苗(化名),9岁,现就读于三年级。一年半前,妈妈因突发性心肌梗塞去世。当时,苗苗的反应并不激烈,在家人的安慰下,度过了“困难时期”。她不常哭泣,只是偶尔会追问“妈妈去哪儿了?”家人会回答说:“妈妈去世了,到了另一个世界。”
  妈妈去世后,苗苗一直和父亲单独生活,在学校的表现慢慢恢复如常,和朋友相处愉快,成绩平稳。半年前,父亲和同事李阿姨再婚。继母带着儿子搬过来同住,家里一下子变得拥挤。据苗苗父亲描述,苗苗对继母保持着礼貌的距离,既不亲近,也从不顶嘴。父亲几次三番地想拉近母女之间的关系,但苗苗都表现得比较冷漠。从那以后,苗苗也比较少地和父亲说心事。偶尔在外婆家住时,能够自由表达心情。
  最近半年,苗苗经常在睡觉前哭泣,需要家人陪伴。之前,苗苗一直是独自睡觉,也并不怕黑。问她为什么害怕,她就会说“怕做噩梦”,但问及噩梦的内容,苗苗始终不肯透露。每每接近睡觉前,苗苗就表现得比较焦虑,家人试图转移苗苗的注意力,陪她看动画片、玩游戏,但效果均一般。
  家长因此将孩子转介到学校心理中心,寻求专业帮助。
  二、 心理评估
  在正式咨询开始前,咨询师对苗苗进行了一次评估会谈。会谈中,苗苗比较容易和陌生人接触,谈话很得体、对答很流畅。在谈论到一般性的焦虑,比如换一个新的环境或者考试前的紧张时,苗苗表现得比较放松,也有自己的“好方法”。但是,当谈论到对夜晚的恐惧时,苗苗流露出比较多的担心和悲伤。这种时候,她的言语能力有一个明显的退行,她既描述不清楚自己担心的原因,也不能用其他方式(比如沙盘、绘画)和咨询师直接表达。尽管如此,她仍然愿意和咨询师保持谈话,希望能够在“不被别人打扰”的情况下,和咨询师分享自己的故事。咨询师向苗苗承诺了“保密原则”,打消了她的顾虑。
  (一)心理结构评估
  从整体状况来看,苗苗发育较好。不仅心智较同龄人成熟,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学习能力都较强。多数时候,她能够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处理和同学之间的矛盾,能与陌生人建立较好的关系,适应力比较好。与此同时,她具有与年龄匹配的内省能力和自控力,尽管被夜晚的焦虑困扰,大多数时候仍然能应对日常学习和生活。童年早期,苗苗并没有经历特殊事件,成长比较顺利。唯独母亲的离世,成为苗苗成长中的一个重大创伤,限制了她心理能力的发展。
  (二)客体关系评估
  从继母进入家庭后苗苗的表现可以推断,她在同继母和父亲的关系上,都存在着压抑的成分。在新的家庭里,苗苗定位不好自己的角色,所以采用隔离的方式,对所有人保持冷漠。然而,她焦虑时又需要家人的支持,需要一个“情绪的容器”,所以她没有能力完全将家人推开,只是保持着一种矛盾的状态,无法整合。9岁的孩子,缺少能力将内心的矛盾化解,需要借助专业的疏通和修复。
  (三)防御机制评估
  考虑到苗苗的年龄正处于潜伏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往往不能够有效地应对亲人的死亡。在弗洛伊德的观点中,孩子要等到10岁以上才能够理解死亡的真正含义。因为他们不能够完全地理解死亡,所以也不懂得在情绪上进行悲伤哀悼,只能倾向于“在远处”悲伤。苗苗对噩梦的焦虑,很可能根源于对“死亡”的恐惧,是内心中未被处理的悲伤在起作用。从防御机制上来讲,这是一种“置换”。
  同时,对母亲的死亡,苗苗有比较明显的“否认”倾向。她抗拒自己表现出激烈的情绪,既没有过度的悲痛,也不能和家人过度亲近。继母的介入,打破了苗苗的否认幻想,她必须面对母亲已经离开的事实。但这种打击过于激烈,孩子一时无法接受,咨询师需要帮助苗苗体验事件带来的完整的、害怕的感受,促进她同父亲或是继母恢复正常的关系,投入充分的、积极的情感。
  三、咨询过程
  (一) 前三次咨询:“幻想”中的妈妈
  在最初的两次咨询中,主要以建立关系为主。咨询师和苗苗谈论的都是生活类的话题。通过谈话,了解到苗苗喜欢绘画和幻想,也经常会“瞎想”一些不存在的东西。咨询师敏锐地察觉到,苗苗在用一些问题试探自己。比如,她会问一些关于“梦”和“幻觉”的问题,咨询师用苗苗能够听懂的语言解释给她听,她对咨询师更加信任。在第二次咨询结束时,她和咨询师约定,在第三次咨询的时候谈论自己的“梦”。此时,两个人离苗苗的核心感受又近了一步。
  第三次见面时,在咨询师的安慰和引导下,苗苗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她在妈妈去世后的半年多时间,大概明白了“死亡”的真正含义,也知道妈妈真的不会再回来了。于是,开始在“幻想”中和妈妈见面。每晚睡觉前,她模仿电视剧里看到的片段,想象自己的灵魂从身体里“飘走”,到天空中和妈妈“见面”。在她的印象中,妈妈是踩着云彩、像一个仙女一样,但是,她只是静悄悄地看着自己,并不说话……在过去的大半年时间里,苗苗幻想了这样的情形很多次,每一次都增加一些细节,但主题不会改变。她可以见到妈妈,但是两个人没有交流。   苗苗在回忆这些感觉时,重新唤醒了自己的焦虑,这些不良的内在感受,令她心神不宁,说话声音逐渐减弱。
  咨询师鼓励苗苗:“很多想象中的害怕,一旦用话语描述出来,就会变得容易很多!”苗苗点点头,肯定地回答:“是的,老师,我小的时候特别害怕蟑螂,每次看到蟑螂,就会跑去告诉妈妈,然后那种害怕就少了一些……”
  说到母亲,苗苗第一次在咨询中哭泣。咨询师一边安慰苗苗,一邊借助这个机会,同她谈论母亲的去世,进而向她客观地传递关于死亡的知识。
  咨询师问苗苗:“我感觉得到,你特别想妈妈,对吗?”
  苗苗一边落泪,一边点头。咨询师向她递过纸巾,帮助她拭去眼泪,然后对她说:“我知道,你最初只是幻想着和妈妈见面,甚至幻想着妈妈还留在这个世界上,还能像之前一样照顾你……这样,你就不用这么孤单,你在难过的时候也有人安慰了……”
  因为有人理解自己的感受,苗苗的哭声渐渐减弱,能够恢复谈话。此时,咨询师告诉苗苗:“很多小孩子在失去最爱的亲人时,都会有这种幻想。可是,从你担心的表情看得出,你并不能完全控制自己去想这些事,能和我具体说说想妈妈时你有什么担心吗?”
  苗苗想了想,说:“有时候,妈妈好像在叫我,我很害怕回答她,因为我不知道是在做梦还是真实的情况,也不知道回答了妈妈会发生什么事……还有的时候,我几天都没有想起妈妈,觉得这样也不好,就强迫自己去想,可是想起来又会感到害怕,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其实,苗苗在“幻想”妈妈这件事情中,有着非常矛盾的感受。一方面,她对死亡的认知有限,很有可能觉得“如果和死去的人对话,自己也会跟着死亡”,类似的想法让她对妈妈若即若离;另一方面,她对妈妈有强烈的内疚感,这可能来自继母进门后的“压力”——如果和继母表现得很亲近,就感觉背叛了妈妈一样。据苗苗爸爸介绍,继母对苗苗“很不错”,所以这种友好的互动加重了苗苗的心理压力。
  所以,“幻想”妈妈这件事,最初是苗苗出于情感的需要,渐渐变成一种“义务”,最后夹杂着恐惧。苗苗的心中装不下太多的压力,以“怕黑”这种焦虑的形式表现出来。
  咨询的最后,我对苗苗说:“我们不要期待着幻想中的事情一下子就消失,这样你也会舍不得妈妈。我们慢慢来,让你理解发生了什么好不好?但是,我们也要有一个小小的约定,以后我们聊天时继续谈论你的幻想好吗?”
  在获得苗苗的同意后,咨询师结束了这次非常有进展的咨询。
  (二) 第4~6次咨询: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真实的母爱
  第三次咨询后,苗苗对“梦”到妈妈的情况依然存在,只是减少了“三分之一”左右。因为上次的谈话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苗苗的焦虑,她敢于在“幻想”出现时,试着和妈妈对话。
  再次见面时,苗苗和咨询师说:“老师,妈妈好像问我,后妈对我好不好?我当时不知道怎么说,只能告诉她后妈特别坏、对我很不好……”
  咨询师能够理解苗苗的困境,她的内心有着强烈的冲突。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一些真实的母爱,而不是活在自己的构造的“幻想”中。但是,当她回应继母付出的爱意时,感觉背叛了自己的妈妈。苗苗还说:“上个星期,咱们学校组织野餐,后妈给我准备了像日本小朋友吃的那种便当。当时,我挺喜欢的,但是中午打开饭盒时,竟然有一刻在怀疑‘这里面有没有毒?’我很郁闷!”
  苗苗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心情,这证明创伤事件对于她的影响在逐渐降低,咨询时的气氛也更加放松。咨询师试着调侃苗苗:“你一定觉得,世界上所有的后妈,都和白雪公主的后妈一样!”苗苗听懂了咨询师的话外音,低下头抿嘴笑了。这是苗苗在咨询室里第一次露出笑容,证明此时此刻,她的内心是放心的、舒适的。
  在放松的氛围中,咨询师和苗苗开始谈论一些关于继母的话题。苗苗说,继母其实是一个非常开朗的人,她会和家里的每一个人开玩笑,也很会做饭。当孩子们犯错误时,她会大声地训斥家里的哥哥,但对苗苗说话总是尽量温柔。从圣诞节到新年,她一共给苗苗买了三套新衣服,虽然有一条裤子她并不喜欢,但其他的都挺好的……
  咨询师问苗苗:“你喜欢裙子是吗?有没有告诉你的新妈妈?”
  苗苗摇摇头:“我一直没有穿过那条裤子,我想,她应该会知道!”
  原来,苗苗和继母玩儿起了“猜心”的游戏,孩子在试探大人的耐心和细心,也希望能收获自己想要的爱。我进而推测,如果继母通过了苗苗的测试,苗苗会觉得很内疚,不敢回应继母的疼爱;如果继母没有通过苗苗的测试,苗苗就找到一个理由“恨”继母,自己又会陷入失去妈妈的悲伤。所以,无论如何,苗苗的感觉都不会好。想要改变这样的局面,需要对苗苗的想法进行“修通”。
  咨询师对苗苗说:“你有两个妈妈,一个是亲生的妈妈,一个是爸爸给你找来的妈妈。这两个妈妈都对你很好,但是,有时候你不愿意相信,也不敢相信。因为你觉得,如果和新妈妈表现得特别亲近,原来的妈妈就会不高兴,这样,你左右为难。有时候,你甚至需要一些理由来讨厌新妈妈,对吗?”
  苗苗想了很久,终于理解了我的话。我感觉那一刻,她轻松了很多。
  咨询师问苗苗:“新妈妈来的时候,爸爸怎么和你说的?”
  苗苗回答:“他说,有一个人会像妈妈一样照顾我,陪着我长大!”
  “所以,并没有人说要替代原来的妈妈,对吗?”咨询师向苗苗强调:“只是有人继续照顾你,但新的妈妈永远不会代替原来的妈妈,你明白吗?”
  苗苗想了想,反问道:“也就是说,我可以和后妈好好相处,对吗?”
  咨询师点头认可苗苗的想法转变:“是的,想念原来的妈妈以及和后妈的相处,是两件事!或者,你也可以想一下,如果妈妈真的能看到你现在的生活,她希望你开心,还是希望你不开心呢?”
  苗苗回答:“她一定希望我开心!”
  至此,苗苗心中的郁结已经在慢慢化解,她能够敞开心扉迎接新的关系。事实上,在第五次咨询结束后,苗苗爸爸反馈,孩子和继母的相处更加自然。她让继母给自己梳头,也称赞继母做的饭好吃,全家的气氛好了很多。苗苗也不经常在晚上感到“害怕”,有几次能够听着手机里的故事自己入睡,进步很大。   (三) 结束期咨询:和“妈妈”好好告别
  倒数第二次咨询时,苗苗说:“老师,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秘密吗?”咨询师敏感地感觉到,这即将是另外一件能够接近苗苗内心的重要事件。
  苗苗述说的,是在妈妈去世前母女间的一些互动。苗苗说,妈妈很严厉,经常会发脾气,有时候自己非常害怕她。苗苗还记得,幼儿园里有一个特别温柔的阿姨(生活老师),自己每天睡午觉的时候,都会幻想着做阿姨的女儿或者希望自己的妈妈变成阿姨的样子。后来,苗苗看到了广告中的“妈妈”,出现在广告中的妈妈也非常柔和,总是笑着,苗苗也偷偷地想过,想和广告里的小朋友“换妈妈”……这些隐匿的想法,是孩子的另一个心结,苗苗把所有的事情说出来之后,反问道:“老师,我这么想,是不是一个坏孩子?”
  在这次对话中,咨询师接触到了苗苗更深层次的“内疚”。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讲,幼儿园阶段的苗苗处于俄狄浦斯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想要一个“完美”的妈妈,自然会在妈妈表现得不完美时产生“攻击”和“置换”的冲动。这种冲动,被弗洛伊德称作“家庭浪漫幻想”。多数时候,这种冲动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进行整合,他们知道不能换父母,只得和现在的并不完美的父母好好相处。这本是一个成长中的必经过程,但是因为苗苗的妈妈意外去世,孩子回忆起这些自然的愿望就会感到内疚。
  咨询师告诉苗苗:“当自己的妈妈不高兴的时候,很多孩子都会想要换妈妈,并不是只有你会这样想!”在正常化苗苗的感觉后,为了进一步化解这种内疚,咨询师和苗苗创造了一种方式来“纪念”妈妈:每次感到难受时,苗苗可以用画画的方式纾解自己的哀伤,她一次次完善妈妈在天堂的样子,希望以此方式纪念妈妈,让自己“不要忘记她”。
  在最后一次咨询前的周末,苗苗和继母一起,第一次去探访了妈妈的墓地。她看着妈妈的相片、哭得稀里哗啦,和家庭成员一同哀悼妈妈的离去。那时,继母紧紧地握着苗苗的手,让她感受到了温暖的支持。
  在最后一次咨询时,在咨询师的陪伴下,苗苗和妈妈“正式”地告别。咨询师教给苗苗一种更好的方式和妈妈对话,那就是给她“写信”。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咨询师给苗苗一个半结构的“心灵对话”表,帮助孩子打开心灵,面对深层次的感受和悲伤。
  苗苗完成的诗是这样的(横线部分为孩子的填充):
  亲爱的妈妈
  我们已经相隔离别有快两年的时间了
  每當我想你时,我感觉心里空空的
  我记得我最喜欢穿粉色的带蝴蝶结的裙子,那是你给我买的
  最后一次见面时,你告诉我到学校要和小朋友好好玩儿
  这些回忆让我感觉很温暖
  你的离开,对我最大的改变是每天晚上回家时,家里空荡荡的,没有人给我做蛋糕了
  没有你的生活,最大的困难是心里不舒服的时候,没有人知道
  如果你还活着,我希望自己可以不和你顶嘴、吵架
  如果你还活着,我希望你可以多笑一些
  我一直希望你可以对我说“苗苗,你真棒!妈妈爱你!”
  如果你能听见,我会对你说“妈妈,我也爱你!永远爱你!”
  最后,我希望我们都会好好的
  带着一丝不舍和咨询师的祝福,苗苗结束了为期近三个月的咨询。此时,苗苗关于妈妈的幻想已经基本消失了,她不再恐惧夜晚,白天也表现得更加开心。她恢复了活力,重新成为一名普通的小学生。
  四、个案小结
  在孩子的内心世界中,与去世的父母重新团聚的幻想并不少见,只不过每个孩子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多数孩子运用幻想的模式应对分离的危机,当现实的支持逐步加深,孩子才能够彻底相信亲人已经离世的事实,幻想的方式才会淡化。苗苗在整个咨询中,就经历了一个这样的过程。
  苗苗的幻想得以存在并维持,主要依靠以下几个内在因素:首先,她曾经幻想过“和别的小朋友”换妈妈,对妈妈有过负面的情感;其次,她有着对继母的日久生情和依恋的愿望,这会加强她的内疚。同时,睡觉前偶尔忘记通过幻想的方式和妈妈对话,也会令她觉得不安,感觉像是背叛了妈妈。偶尔,关于死亡的不解和恐惧,也会诱发孩子强烈的情感。这些感受,并不是“悲伤”一词可以完全概括的。
  因此,围绕母亲去世这一“焦点事件”,苗苗从自然的成长过程中“脱轨”,她表现出情绪的压抑以及对亲人的退缩。在咨询中,通过倾听、澄清、解释、疏通等具体环节,一方面完善了孩子对“死亡”议题的认知,并找到合理的方式哀悼母亲;另一方面帮助孩子处理了幻想与现实的冲突,理顺了孩子同继母之间的关系,让孩子能够恢复内心的成长动力,帮助孩子摆脱恼人的症状。
  当然,此案例的咨询仍然有不足之处。对于一个心理咨询师来说,对生命的理解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对于咨询技术的运用也是不断完善的。本人在咨询过程中,多次被苗苗讲述的内心世界触动,也深感言语力量之有限,无法一一将感受到的想法逐一呈现、和大家交流。这是需要慢慢积累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咨询师的幸福所在。
  对于苗苗来说,虽然基本完成了对丧失母亲的哀伤辅导,但人生中还有可能面临许多丧失及转折。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孩子会因为上大学、恋爱分手等事再次感受到丧失感,这些都有可能重新唤醒她童年的丧失。但作为咨询师,我仍然愿意相信一个人的潜能和向上发展的动力,希望她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克服成长的困难,摆脱曾经的忧伤,活得更好。
  (作者单位:天津市河西区天津小学,天津,300220)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摘要〕自创校园心理剧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团体辅导方式,学生自主搜集素材,讨论主题,编写剧本,然后进行排练,最后演出和分享。教师作为服务者,不参与表演,只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笔者通过一系列实践研究,探索出“四式三步一贯穿”自创校园心理剧模式,旨在提升小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水平,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和心理力量。  〔关键词〕心理剧;积极心理资本;心理成长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黄臣,字伯邻,号安压,明代山东济阳人,正德辛未科进士,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黄臣著述颇丰,《王无瑕先生文集》中说:“(安压黄先生)平生著述约有十余种”,可惜身后不久即遭散佚。《中国古籍总目》未著录黄臣著述,盖俱亡佚。幸赖史志、别集、政书中保留了一些诗文奏疏。  《山左明诗钞》,清乾隆间宋弼辑,共录山东省明代四百三十一位诗人的作品。卷六录黄臣诗四首:《欲登峨山经圣积寺述怀》《重阳后邢信卿过访》《游峨
蓝印花布,素雅高洁如兰花,清冷婉约如宋词。  电视剧《似水年华》里,服装设计师英小姐一爬上晒布场,被乌镇蓝印花布的气势给镇住:一匹匹从云天倾泻而下的蓝底白花、白底蓝花窄幅布,如经幡飘舞,她左右穿梭,是惊喜,是陶醉,是仰慕……那场景,仿佛看到了蓝印花布的前世今生。  蓝印花布带着地气。它的染料是一株草,名字谦卑,叫蓼蓝,现称板蓝根。《诗经》里说:“终朝采蓝,不盈一襜。”采的就是蓼蓝。  蓝印花布带有
〔摘要〕文章以广东省惠州市南坛小学实验学校为例,介绍了小学心理社团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从“需求分析、课程资源评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法”等多个方面介绍校本课程的开发。  〔关键词〕小学;心理社团;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2-0071-03  学校心理社团是由学生组成的优秀团队,从学生中选拔心理素质较好且有助
阅读曹卫东先生《果真爱,就不要假爱》(《读书》二0一七年第一期),我似乎体验到《读书》杂志的风格。作者以文字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启迪读者。一本好书或一篇锦绣文章,总是让读者感觉意犹未尽。或许,这正是读书(以及我热爱的《读书》杂志)的魅力所在。无论谁跟谁纵然一起俯瞰生活的冷暖,他们还是会看到不同的意象,所以彼此有言说的渴望,也有无法传达的理解。借用“席勒牌”手术刀(席勒:《同情的本质与形式》),曹先生
2015年,中国马拉松赛事与参赛人数呈爆炸式增长,在跑步热急剧升温的同时,如何保证其健康、有序地发展,成为摆在赛事主办方面前的课题。2016年1月9日,各大赛事掌门齐聚广州,为跑步热把脉。据权威调查机构尼尔森公司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马拉松赛事数量和参赛人数实现了爆炸式增长。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相关赛事达到134场,比上年增加83场,增幅超过160%。全国马拉松赛事总量从2010年
“符号 ”一词,最早出自希腊语 semeion,与拉丁语词源 signum的派生词 sign循环定义。现代符号学的兴起实质上是古老符号问题在现代社会文化条件下的重生。对于符号的认识和界定目前为大家所认可的说法是,符号可以看作 “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 ”,由此,符号一般具有三个必要的特征:一是符号必须是物质的;二是符号应该传递一种本质上不同于载体本身的信息,而代表其他的东西;三是符号必须传递一种社会信
提 要:战国秦国、秦代的家臣群体,是新贵族制和官僚制的产物,又带有王制向帝制时代过渡的鲜明印记。其中,卿爵给设“家啬夫”一职,其来源可追溯到商鞅变法时期对一定爵位者可接受门客和庶子的制度。战国末秦国拥有五大夫以上爵位者可有“家吏”。至秦代,这一给设资格已收缩至卿级以上爵位者。进入汉代以后,继续收缩到列侯以上。而簡牍所见“吏舍人”、“新地吏舍人”等,反映了战国秦国和秦代舍人范围的广泛性。国家通过对主
人类走进了集所有艺术门类于一体的全覆盖叙述形式一一影视艺术时期。编剧讲故事,导演说理念,演员扮人物,舞美造天地,基于一个让各方面都生动起来的整体之中,音乐不可或缺。你能想象《我不是药神》的主人翁于被捕之际千千万万癌症患者默默送行时没有音乐的沉重烘托吗?你能想象《风声》的留守者追忆逝去女伴的回眸而没有难以言表的弦乐低徊吗?你能够想象《教父》没有马斯卡尼《乡间骑士·间奏曲》的长旋律以及《柔声轻诉》的歌
〔摘要〕高三是为梦想努力拼搏的一年,为了理想大学和梦想中的象牙塔,在这一年高三学子们会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饱受更多的心理煎熬。作为一名高三心理教师,要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帮助高三学生减轻心理压力,坚定奋斗目标,激发学习斗志,必须首先要找到最适合的实施途径。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来秉承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学生的自主发展需要出发,营造励志环境,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