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以下是本人几年来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唯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教学中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因此,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和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共同探讨化学世界的奥秘。①教师应有意识的创设情境、多提一些与课本有关的启发性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激发学习动机。②教师还要捕捉学生的思维灵感,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和不同意见,不论是否正确都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创新的思维能力,培养成功感和自信心,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③通过谈心、交流,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价值观以及情绪波动等,还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因势利导,让学生少走弯路。
二、用化学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教学全过程的开端,它正如电影“序幕”一样,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化学小故事能抓住学生的心理,从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求知欲,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气氛很快进入活跃期。例如,“原电池”新课导入,我讲了一个“两颗假牙”的故事。在伦敦上流社会,有一位贵族夫人格林太太,幼年时曾掉了一颗牙齿。为了显示她的富有,格林太太特意装上了一颗假牙。不料,自此以后,这位夫人整日感到精神萎靡,找遍各大医院也不见效果。后来是一位化学家开出了一张处方,为她解除了痛苦。这是一张什么样的处方呢?它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处方——“换掉一颗假牙!”为什么换掉一颗假牙就能解除格林太太的痛苦呢?听到这里,学生一个个瞪大双眼,露出渴求知识的目光。故事引入新课,使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横生。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实验的学习效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做好化学实验可帮助学生加快加深理解和巩固基础知识,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使学生从内心体验到他们亲自实践而带来的喜悦和满足感,有意识地把实验所带来的直觉兴趣引导到化学变化的因果关系或对实验本质的研究上来,有目的地激发和培养学生持久的认知兴趣,使之不仅成为做好化学实验的动力,也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品质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讲到初中化学“缓慢氧化和自燃”时,不是先讲概念,而是设计一个非常有趣的演示实验:将滤纸浸到溶有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中,然后把滤纸挂起晾干,不到半分钟,就会看到滤纸先冒白烟,最后发火燃烧。不用火点燃,滤纸为什么能够燃烧呢?这个实验引起同学们浓厚的兴趣,他们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此时水到渠成,要解开这个谜,答案就在课本的某页里。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打开课本,比平时百倍认真地看着,之后加上老师的适当点拨,最终找到了答案。通过这样的教学,一种强烈的印象在学生的脑海里一辈子也不能忘记。这比起老师硬性要学生枯燥无味地死背概念其效果要好的多。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化学知识。化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很多,大体上包括“化学游戏晚会”、“化学知识讲座”、“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展览会”等等,可以每学期或每学年举行一两次。如“化学知识讲座”可以讲讲“空气与水污染的危害、原因及防护”、“温室效应的原因”、“酸雨的形成”、“当代军事与化学”、“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也可以讲讲“道尔顿”、“拉瓦锡”、“侯德榜”等著名化学家的成才之路,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端正学习态度。
总之,教师要不断的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从教材的内容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手段和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化学,使化学课堂像磁铁一样能够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唯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教学中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因此,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和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共同探讨化学世界的奥秘。①教师应有意识的创设情境、多提一些与课本有关的启发性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激发学习动机。②教师还要捕捉学生的思维灵感,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和不同意见,不论是否正确都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创新的思维能力,培养成功感和自信心,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③通过谈心、交流,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价值观以及情绪波动等,还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因势利导,让学生少走弯路。
二、用化学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教学全过程的开端,它正如电影“序幕”一样,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化学小故事能抓住学生的心理,从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求知欲,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气氛很快进入活跃期。例如,“原电池”新课导入,我讲了一个“两颗假牙”的故事。在伦敦上流社会,有一位贵族夫人格林太太,幼年时曾掉了一颗牙齿。为了显示她的富有,格林太太特意装上了一颗假牙。不料,自此以后,这位夫人整日感到精神萎靡,找遍各大医院也不见效果。后来是一位化学家开出了一张处方,为她解除了痛苦。这是一张什么样的处方呢?它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处方——“换掉一颗假牙!”为什么换掉一颗假牙就能解除格林太太的痛苦呢?听到这里,学生一个个瞪大双眼,露出渴求知识的目光。故事引入新课,使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横生。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实验的学习效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做好化学实验可帮助学生加快加深理解和巩固基础知识,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使学生从内心体验到他们亲自实践而带来的喜悦和满足感,有意识地把实验所带来的直觉兴趣引导到化学变化的因果关系或对实验本质的研究上来,有目的地激发和培养学生持久的认知兴趣,使之不仅成为做好化学实验的动力,也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品质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讲到初中化学“缓慢氧化和自燃”时,不是先讲概念,而是设计一个非常有趣的演示实验:将滤纸浸到溶有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中,然后把滤纸挂起晾干,不到半分钟,就会看到滤纸先冒白烟,最后发火燃烧。不用火点燃,滤纸为什么能够燃烧呢?这个实验引起同学们浓厚的兴趣,他们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此时水到渠成,要解开这个谜,答案就在课本的某页里。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打开课本,比平时百倍认真地看着,之后加上老师的适当点拨,最终找到了答案。通过这样的教学,一种强烈的印象在学生的脑海里一辈子也不能忘记。这比起老师硬性要学生枯燥无味地死背概念其效果要好的多。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化学知识。化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很多,大体上包括“化学游戏晚会”、“化学知识讲座”、“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展览会”等等,可以每学期或每学年举行一两次。如“化学知识讲座”可以讲讲“空气与水污染的危害、原因及防护”、“温室效应的原因”、“酸雨的形成”、“当代军事与化学”、“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也可以讲讲“道尔顿”、“拉瓦锡”、“侯德榜”等著名化学家的成才之路,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端正学习态度。
总之,教师要不断的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从教材的内容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手段和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化学,使化学课堂像磁铁一样能够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