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本质发展为准绳,是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践行。同时,中学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吸纳和借鉴优秀文明成果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构建和谐文化和和谐社会。
关键词:历史教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人为本 和谐文化
一、中学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践行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本源、根本,就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科学发展观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需要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其核心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在中学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中,以人为本就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生的本质发展放到特定的地位和高度,从而实现科学发展。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善待生命、自尊自爱、完善自我、积极进取、自立自强的正确价值观是学生本质发展主体表现。
历史学科作为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理所当然必须承担学生生命意识、人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正因为如此,《历史新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要求:包括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综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以学生的本质发展为目标。作为人民群体中的学生主体来说,真正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只有深刻地理解和践行以人为本,才能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二、中学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1.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有益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历史新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国家、民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自然有了全新的诠释:包括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和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可以说,历史新课标就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民族应该具备怎样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已经作了很好地说明,笔者以为,除了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继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崇尚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富强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这样一个多元、开放的全新时代,如何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国家、民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尚有很多领域待我们去延伸,尚有很多内容待我们去挖掘。
2.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历史新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如何正确对待世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同样作了很好的说明:包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如果我们仔细解读一下课标的这一目标要求,无疑在告诉我们:历史教育强调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无疑是贯彻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和强化民族认同的重要体现,但在民族性的基础上如何使学生树立初步的开放意识和面向全球的世界意识,确实是我们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必然会面临和必须要解决的新课题。事实上,开放、大度、认同、包容、和谐这样一种世界意识的确立,不仅不会削弱学生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强烈热爱和高度的责任感,而且还会把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情感升华到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使之更具理性、更具包容性。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独特性文化的存在,使世界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其合理内核往往是相通的,总能为人类所传承。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追求和谐社会境界的内容,都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应该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和吸收。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言以蔽之,中学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人为本,落脚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符合学生群体的广大利益,会全面有效地践行科学发展观;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是构建和谐文化的主要途径,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作者单位:兰州市第七十中学)
关键词:历史教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人为本 和谐文化
一、中学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践行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本源、根本,就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科学发展观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需要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其核心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在中学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中,以人为本就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生的本质发展放到特定的地位和高度,从而实现科学发展。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善待生命、自尊自爱、完善自我、积极进取、自立自强的正确价值观是学生本质发展主体表现。
历史学科作为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理所当然必须承担学生生命意识、人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正因为如此,《历史新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要求:包括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综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以学生的本质发展为目标。作为人民群体中的学生主体来说,真正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只有深刻地理解和践行以人为本,才能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二、中学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1.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有益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历史新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国家、民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自然有了全新的诠释:包括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和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可以说,历史新课标就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民族应该具备怎样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已经作了很好地说明,笔者以为,除了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继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崇尚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富强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这样一个多元、开放的全新时代,如何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国家、民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尚有很多领域待我们去延伸,尚有很多内容待我们去挖掘。
2.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历史新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如何正确对待世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同样作了很好的说明:包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如果我们仔细解读一下课标的这一目标要求,无疑在告诉我们:历史教育强调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无疑是贯彻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和强化民族认同的重要体现,但在民族性的基础上如何使学生树立初步的开放意识和面向全球的世界意识,确实是我们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必然会面临和必须要解决的新课题。事实上,开放、大度、认同、包容、和谐这样一种世界意识的确立,不仅不会削弱学生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强烈热爱和高度的责任感,而且还会把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情感升华到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使之更具理性、更具包容性。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独特性文化的存在,使世界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其合理内核往往是相通的,总能为人类所传承。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追求和谐社会境界的内容,都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应该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和吸收。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言以蔽之,中学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人为本,落脚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符合学生群体的广大利益,会全面有效地践行科学发展观;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是构建和谐文化的主要途径,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作者单位:兰州市第七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