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需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通过梳理近几年来“教学目标设计”的相关文献以及分析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设计,本文将以当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口,基于课堂目标设计的相关理论,探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优化策略,为教师提供参考,以帮助其提升教学目标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与优化
一、引言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师撰写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就像指挥棒一般,为整个教学活动起着指引方向。但在实际课堂上,很多教师关注“如何教”,却忽视了教学活动预期达成的结果,这也就很容易造成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结果。
二、教学目标设计的相关理论
(一)ABCD教学目标模型
许多教育者都认同,一个规范、明确的行为目标叙写应包括四要素: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和表现程度(Degree),简称ABCD形式(刘智,2016)。A是目标的主语,新改革背景下,则一定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描写。B是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说明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做什么。C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D是明确上述行为的标准,如时间限制等。
(二)三维教学目标
根据对布鲁姆教学目标的修订版,结合中国的实际教学情况,我国教育部制定出了三维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吴红耘,皮连生,2009)。
三、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现状
(一)目标设计只重视语言知识
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进行大量知识灌输,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价值观的影响。在许多高中英语教案设计中,教师用大部分篇幅从单词、句型和语法方面来叙写知识目标,而对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描写仅仅一笔带过。
(二)目标表达不明确、不具体
部分教师十分重视教学步骤的设计,而仅是草草一笔将一节课的目标从三个维度写上。但教师并没有考虑过这些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可检测等问题。或者部分教师认识到目标设计的重要性,但设计的方式却存在问题,如教学目标的主体到底是教师本身还是学生,目标行为动词是否是可观测的具体行为动词。如能力目标:“Describe;your;friends;in;English”,在此目标表述中,教师没有明确指出学生需要描述朋友的某个方面,同时没有对学生需实现上述目标的标准参考,到底是在有准备的情况下还是即时描述。
四、教学目标设计与优化分析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1.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设计需基于新课标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之一。其中,明确指出学生需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目标。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可从这五个维度来思考。但需注意,在具体的每节课中,此五维目标又有轻重、主次之分,教师需根据具体的课堂有所偏重。
2.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设计需考虑学生
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到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需依据教学活动所服務的对象来确定。教师可从显性和隐性维度来分析,显性包括学生的年龄、家庭背景等,这可通过学生的资料获取;隐形则不能通过表面观察而获得,如学习动机、已知知识结构等(陈旭远,2012)。因此,教师需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可能了解每位学生。
(二)教学目标优化的策略
1.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首先需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方向;然后,基于三维目标框架对其进行分类,确定此节课学生须在哪些方面有所成长;最后,根据ABCD教学目标模型对目标进行完善。
2.分层设计教学目标
目前,我国高中英语课堂主要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同一班级学生,;虽年龄相近,;在身心发展上具有一定普遍性,;但受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影响,他们之间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除考虑整体班级,也需关注学生差异,设计不同层级的目标,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基础较差的学生能有所进步。
3.全面规划教学目标
目前,大部分高中英语教师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在教学目标设计时主要考虑语言知识与技能,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的重视还有待提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其他维度目标与高中英语课堂的结合点,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五、总结
目前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高中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参考教学目标设计的相关理论成果并结合客观实际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优化。同时,高中英语教师也需要增强自身的研究能力,不断探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优化策略,从而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刘智.教学目标叙写的ABCD[J].四川教育,2016(4):33.
[2] 吴红耘,皮连生.修订的布卢姆认知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兼论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说[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02):93.
[3] 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68.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与优化
一、引言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师撰写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就像指挥棒一般,为整个教学活动起着指引方向。但在实际课堂上,很多教师关注“如何教”,却忽视了教学活动预期达成的结果,这也就很容易造成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结果。
二、教学目标设计的相关理论
(一)ABCD教学目标模型
许多教育者都认同,一个规范、明确的行为目标叙写应包括四要素: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和表现程度(Degree),简称ABCD形式(刘智,2016)。A是目标的主语,新改革背景下,则一定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描写。B是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说明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做什么。C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D是明确上述行为的标准,如时间限制等。
(二)三维教学目标
根据对布鲁姆教学目标的修订版,结合中国的实际教学情况,我国教育部制定出了三维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吴红耘,皮连生,2009)。
三、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现状
(一)目标设计只重视语言知识
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进行大量知识灌输,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价值观的影响。在许多高中英语教案设计中,教师用大部分篇幅从单词、句型和语法方面来叙写知识目标,而对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描写仅仅一笔带过。
(二)目标表达不明确、不具体
部分教师十分重视教学步骤的设计,而仅是草草一笔将一节课的目标从三个维度写上。但教师并没有考虑过这些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可检测等问题。或者部分教师认识到目标设计的重要性,但设计的方式却存在问题,如教学目标的主体到底是教师本身还是学生,目标行为动词是否是可观测的具体行为动词。如能力目标:“Describe;your;friends;in;English”,在此目标表述中,教师没有明确指出学生需要描述朋友的某个方面,同时没有对学生需实现上述目标的标准参考,到底是在有准备的情况下还是即时描述。
四、教学目标设计与优化分析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1.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设计需基于新课标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之一。其中,明确指出学生需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目标。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可从这五个维度来思考。但需注意,在具体的每节课中,此五维目标又有轻重、主次之分,教师需根据具体的课堂有所偏重。
2.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设计需考虑学生
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到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需依据教学活动所服務的对象来确定。教师可从显性和隐性维度来分析,显性包括学生的年龄、家庭背景等,这可通过学生的资料获取;隐形则不能通过表面观察而获得,如学习动机、已知知识结构等(陈旭远,2012)。因此,教师需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可能了解每位学生。
(二)教学目标优化的策略
1.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首先需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方向;然后,基于三维目标框架对其进行分类,确定此节课学生须在哪些方面有所成长;最后,根据ABCD教学目标模型对目标进行完善。
2.分层设计教学目标
目前,我国高中英语课堂主要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同一班级学生,;虽年龄相近,;在身心发展上具有一定普遍性,;但受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影响,他们之间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除考虑整体班级,也需关注学生差异,设计不同层级的目标,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基础较差的学生能有所进步。
3.全面规划教学目标
目前,大部分高中英语教师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在教学目标设计时主要考虑语言知识与技能,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的重视还有待提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其他维度目标与高中英语课堂的结合点,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五、总结
目前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高中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参考教学目标设计的相关理论成果并结合客观实际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优化。同时,高中英语教师也需要增强自身的研究能力,不断探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优化策略,从而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刘智.教学目标叙写的ABCD[J].四川教育,2016(4):33.
[2] 吴红耘,皮连生.修订的布卢姆认知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兼论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说[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02):93.
[3] 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