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也就是承认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素质。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激发学生的活力,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局面。体现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能力培养。
关键词:分层教学 模式
一、分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必然
所谓分层教学,即在常规的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激发学生的活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发展的状态,努力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局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这种分层教学模式不但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且体现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能力培养。
二、分层教学基础与前提
1.学生编组
学生编组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为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及心理因素,将学生隐性动态分成A、B、C三个组,C组是按大纲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甚至是特困生);B组是按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A组是按较高要求(能发挥学生数学特长)进行教学的学生。学生分组不是固定的,它是随着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这种分层是在教师心目中的分层,不能让学生知道,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2.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在透彻理解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把握住哪些是基本要求,是所有学生应掌握的;哪些属较高要求,是A、B组学生掌握的。设计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层次的划分把握好授课的起点,处理好知识的衔接过程,减少教学的坡度,让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
三、分层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情景导入
教师创设新奇、和谐、有趣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适当提供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激活原有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诱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二)学生探究新知
1、教师活动:(1)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知识定好学习目标,自学题目或操作的内容,提出讨论问题与要求。(2)组织学生自主探索或合作探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规律,大胆发言。(3)及时巡视,对各层次学生进行指导鼓励。
2、学生活动:(1)根据教师的要求,自学课本,认真观察操作并作尝试练习。(2)积极参加同学间的合作探究。(3)积极提出疑难的问题,深入倾听,并参与讨论。
(三)师生共同研讨
1.教师的活动。⑴将学生尚未理解、掌握的疑难问题,让学生清楚(质疑)。⑵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不同想法、鼓励发散思维。⑶对学生没有涉及到,或讲的不完全的问题予以补充。⑷注意师生共同研讨中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不能降低学习要求。(5)搞好共同研讨的小结。
2.学生的活动。⑴积极参与师生的共同研讨,积极发言。⑵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或疑问。⑷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小结,并能正确地、逻辑地表达出来。
(四)学生分层练习
在前三步的基础上,为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当堂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进行口头、书面或动脑、动手练习。
1.教师的活动。⑴练习题目要有针对性、层次性、量力性、典型性(一般以5道题为宜,三必做二选做)。⑵勤于巡视检查,对学生及时指导。⑶布置课下预习的内容。
2.学生的活动。⑴练习时要做到运用所学知识,自觉选择解题方法,自主解题并检验,争取发散求异。⑵完成后争取让老师当堂批阅。⑶记好课下预习的内容。
(五)回顾总结,构建引伸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沟通知识联系,促进融会贯通。
学生活动。自主小结,深入理解知识,形成知识结构。
四、运用分层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各种发言,努力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教育因素。
2、不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强行牵引学生,而是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上因势利导。
3、分层适度,有所侧重,不要机械地把所有内容都搞成分层教学“一刀切”,灵活变通,不能把这五个环节当成固定的死的模式生搬硬套。
4、根据教学内容合理按排各环节的时间。
分层教学是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出发,以他们的“基本技能的培养”为发展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发展特点的一种教学实验模式。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落到实处。
关键词:分层教学 模式
一、分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必然
所谓分层教学,即在常规的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激发学生的活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发展的状态,努力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局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这种分层教学模式不但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且体现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能力培养。
二、分层教学基础与前提
1.学生编组
学生编组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为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及心理因素,将学生隐性动态分成A、B、C三个组,C组是按大纲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甚至是特困生);B组是按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A组是按较高要求(能发挥学生数学特长)进行教学的学生。学生分组不是固定的,它是随着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这种分层是在教师心目中的分层,不能让学生知道,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2.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在透彻理解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把握住哪些是基本要求,是所有学生应掌握的;哪些属较高要求,是A、B组学生掌握的。设计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层次的划分把握好授课的起点,处理好知识的衔接过程,减少教学的坡度,让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
三、分层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情景导入
教师创设新奇、和谐、有趣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适当提供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激活原有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诱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二)学生探究新知
1、教师活动:(1)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知识定好学习目标,自学题目或操作的内容,提出讨论问题与要求。(2)组织学生自主探索或合作探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规律,大胆发言。(3)及时巡视,对各层次学生进行指导鼓励。
2、学生活动:(1)根据教师的要求,自学课本,认真观察操作并作尝试练习。(2)积极参加同学间的合作探究。(3)积极提出疑难的问题,深入倾听,并参与讨论。
(三)师生共同研讨
1.教师的活动。⑴将学生尚未理解、掌握的疑难问题,让学生清楚(质疑)。⑵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不同想法、鼓励发散思维。⑶对学生没有涉及到,或讲的不完全的问题予以补充。⑷注意师生共同研讨中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不能降低学习要求。(5)搞好共同研讨的小结。
2.学生的活动。⑴积极参与师生的共同研讨,积极发言。⑵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或疑问。⑷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小结,并能正确地、逻辑地表达出来。
(四)学生分层练习
在前三步的基础上,为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当堂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进行口头、书面或动脑、动手练习。
1.教师的活动。⑴练习题目要有针对性、层次性、量力性、典型性(一般以5道题为宜,三必做二选做)。⑵勤于巡视检查,对学生及时指导。⑶布置课下预习的内容。
2.学生的活动。⑴练习时要做到运用所学知识,自觉选择解题方法,自主解题并检验,争取发散求异。⑵完成后争取让老师当堂批阅。⑶记好课下预习的内容。
(五)回顾总结,构建引伸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沟通知识联系,促进融会贯通。
学生活动。自主小结,深入理解知识,形成知识结构。
四、运用分层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各种发言,努力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教育因素。
2、不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强行牵引学生,而是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上因势利导。
3、分层适度,有所侧重,不要机械地把所有内容都搞成分层教学“一刀切”,灵活变通,不能把这五个环节当成固定的死的模式生搬硬套。
4、根据教学内容合理按排各环节的时间。
分层教学是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出发,以他们的“基本技能的培养”为发展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发展特点的一种教学实验模式。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