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国有银行 出现绝佳投资机会

来源 :证券市场红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m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的话:从年初到现在我们一直在关注银行股的投资价值,在疫情和石油价格大跌因素的影响下,外盘剧烈震荡,A股也难以独善其身。在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降至1%以下后,中国银行股的高股息、低估值在市场中显现出了吸引力。但是市场对银行股的认知存在分歧,有投资人认为低估值是“黄金坑”,也有投资人在卖出银行后拥抱消费品获得了收益。
   我们的配置方向由多数人的误区决定,市场的主流预期是我们的研究起点。多数人如何看待银行股?
  有人说,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不好,报表公布出来的不良率水分很大,真实的不良率远远高于公布的数据;也有人认为,银行业是一个暴利行业,它的存贷利差很大,这是个垄断利润,这种利润难以长期持续下去。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

当前市场对银行股的预期存两种机会和两种风险的可能


   从行业整体看,多数人悲观的预期反映为国内银行股普遍“破净”。目前A股共有36家上市银行,按估值排序、能维持1倍净资产以上的多为次新股,2011年前上市的16家银行中,仅宁波、招行、平安在净资产以上。
   从个股角度看,主要银行股间出现了一定的分化。按照最新PE(TTM)进行排序,我们将16家银行分为3类:A类是市场公认优秀的银行,股价在净资产以上;B类为四大行,股价跌破净资产,但市盈率略高于其他股份行;C类为其他股份行、城商行,大多严重破净。
   若按PB排序截面数据的规律性会明显减弱,这反映出一个有趣的规律:
   A股市场是按照PE-G而非PB-ROE来给银行股估值的。历史数据的变化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我们统计了银行板块内PE明显提升的个股,发现其估值水平与净利润增速明显呈正相关:
   (1)2010-2012年的民生银行,净利润增速高于同业、表现出估值溢价,2015年后增速回落、估值持续寻底;
   (2)2017-2019年的招商银行,净利润增速高于同业、估值溢价持续,与此对照,工行,净利润增速较慢、PE估值同期回落;
   (3)2019年以来的平安银行,净利润增速显著提高,PE估值与招行齐肩;
   (4)2019年Q1的兴业银行,单季度高增长、在银行股中率先创出历史新高,但随着净利润增速放缓,表现有所弱化;
   (5)2019年Q2后的光大银行,净利润增速提升,估值开始提升。
   这说明A股市场对银行股的估值,遵循“看事实给PE”的规则:已公布的净利润增速明显提升了,市场便愿意给更高PE估值。同时,从民生银行的案例看,市场高估值所隐含的相对乐观预期未必具备良好的预见性,2012-2015年明显低估了该行特色小微业务的潜在风险,市场误区背后的机会是超额收益的来源。
   综合来看,普遍破净的估值中枢反映出多数人对银行业潜在不良水平以及高盈利能力不可持續的担忧;个股间估值的分化,体现了市场对不同银行当前盈利增速的确认及对未来简单外推的预期。
   由此,我们总结出银行股投资的两类机会与风险。具体来说,机会1:增速回暖、估值提升、实现“戴维斯双击”。市场中的误区为过度悲观、低估了公司盈利增长的潜力,如2017年的招行、2019年的平安。机会2:当前增速与估值维持,高估值公司会涨更多。市场中的误区为低估了公司高盈利的持续性及进一步成长的可能,如2019年的招行。
   而两类风险与两类机会相伴共生:风险1:机会1的反面,盈利增速未能如期回升,估值稳中回落,如2019年的民生。风险2:机会2的反面,高盈利增速被证伪,原有估值溢价被抹平,如2015年后的民生。
   市场估值的特点体现为对已发生的事实的确认,背后逻辑合理与否以及对未来确定性的预判,是基本面研究的价值所在。下面,我们主要针对行业性的潜在不良及高盈利能力可持续性问题进行展开。

官方数据越来越“透明”不良率接近充分暴露


   银行的不良率是市场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它对银行股估值的高低起到很大的影响。但是中国银行的不良率一直受到市场质疑,认为各家银行存在较大的操纵空间。银行基层可能瞒报,总行也有出表调节的动机。尤其在经济下滑时,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可能无法按期偿还贷款,市场会认为银行资产质量出现恶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6年4月发布《金融稳定报告》,也认为中国商业银行潜在风险贷款比例达到了15.5%。
   IMF的质疑以中国企业的利息覆盖倍数为依据,通俗理解,就是有多少企业正常经营所创造的利润不足以偿还银行利息,从“债务人”视角出发,看银行“应该”有多少坏账。那么,这种测算方法合理吗?
   我们如果将上一轮不良周期中已处置不良资产加回表内,同时剔除掉按揭、票据贴现等低风险资产,由此测算,算上已处置部分,工行“真实”不良率已达到10.9%。这意味着,大家所质疑的银行“潜在不良”并不是被银行“藏”起来了,而是被“处置”掉了。
   其次,银行贷款风险偏好不高,且大都有抵押担保品。2015-2018年,四大行贷款收益率在4%-5%左右,同时抵押+质押贷款合计占比近60%,为数不多的信用类贷款主要是面向高信用等级的大客户、且不良率显著低于整体贷款水平。
   另外,我们一般以“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不良贷款”衡量一家银行不良认定严谨程度:2011-2018年,除农行2014年曾一度跃升到160%外,主要大行能够长期维持100%以下水平,不良认定非常严格。最近,银监会公布2019年“商业银行逾期90天以上贷款全部纳入不良资产管理”,这说明,我们银行业整体不良也已充分暴露。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中国银行,尤其是四大行,其现在存量不良风险基本充分暴露,真实不良率与报表披露数字差异不大。

银行高盈利能力能够持续ROE下行因素发生了积极变化

   银行股净资产收益率每年是14%,意味着1块钱净资产每年可以增加1毛4分钱,但是在二级市场,1块钱净资产的买入价格只有9毛钱。既然这么便宜,为什么大多数人不愿意买它?除了潜在不良问题外,多数人认为,当前工行的高盈利是由其垄断地位下的特许息差所决定的,未来会丧失。
   从全世界范围看,中国银行业的息差并不高,处于国际中等水平。2018年,工行生息资产收益率为3.81%,略高于富国银行的3.76%,工行计息负债成本为1.65%、显著高于富国的1.15%,美国银行业的高净息差主要得益于负债成本较低。同时,美国银行的案例也说明,低利率环境下银行的息差未必很低。
   2015年底,美国前5大银行占其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为46.53%,较1996年提高23.35%,行业呈现向头部集中趋势。反观国内,中国银行业竞争格局反而较美国市场更为分散,我们统计了2003年以来中农工建交五大行总资产占国内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从2003年的59.73%下降到2018年的39.11%。伴随行业集中度呈趋势性下行,工行的净息差却保持周期性震荡格局,2003年以来长期维持平稳,这说明市场质疑的坐收“垄断利润”、“特许利差”的红利将随市场化进程推进而收窄的逻辑并不成立。
   工行盈利能力高于全球对标行业主要原因在于运营成本较低,这包括了人力成本和房屋租金等。我们以“营业支出/营业收入”反映海外主要可比银行经营成本收入情况,2005年以来工商银行始终处于行业最低水平,且呈现稳中有降走势。
   低人力成本是工行營业费用较低的主因,过去几年四大行员工数量持续负增长,ATM机、POS机等渗透率一路走高,人均总资产不断增长,人效提升明显,科技没有颠覆银行,反而成为了银行更好控制成本的方法,长期来看,工行低成本收入比具有可持续性。
   2012年以来,主要银行ROE均出现持续下滑,我们对压制因素进行拆分,发现减值费率持续提升与权益乘数下降是主要原因,而这两点已在发生积极变化。
   减值费率为减值损失除以营收,银行的减值费用对应拨备计提。2012年后我国银行业经历一轮不良暴露周期,处置不良资产伴随拨备的消耗及进一步计提(减值费用),2016年后,不良率开始企稳,银行后期拨备计提多于处置消耗,拨备覆盖率回升。上一段我对银行资产质量进行了分析,随着存量不良出清、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主要银行减值费率在2019年开始拐头向下。
   2011年后主要银行杠杆率的降低与资本充足率要求密切相关,过去几年,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持续提升。我们对比了中国工商银行与美国富国银行,2018年,工行资本充足率为15.39%,低于富国银行的16.54%,但是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98%,富国银行仅为11.74%,这意味着,相比国外银行,工行资本充足率较低主要是因为核心一级资本以外的其他资本相对较低所致,未来将更多依靠创新型资本工具补充资本金,如永续债、可转债等。
   因此,从长期来看,我们认为,以工行为代表的,中国银行业的高盈利能力是具有可持续性的。我们认为,当前时点,国内银行股具备非常好的收益风险比,配置价值凸显。
其他文献
3月12日,英国宣布从4月1日开始对搜索和广告等数字服务收入征税2%,美国科技股巨头Facebook、谷歌和亚马逊或最先受到冲击。此前,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也表示拟出台数字税。去年11月19日,美国景顺基金高级基金经理李山泉在接受《红周刊》采访时就表示,“数字税正成为全球科技龙头股的潜在雷区。”  本周《红周刊》再次连线李山泉,在他看来,英国此次加征数字税试探意味明显,短期此举对科技龙头股的
期刊
近期在披露年报同时,中国神华将最低分红比例从35%提高至50%,今年分红比例高达58%;按4月2日收盘价计算,该股股息率高达7.7%。由此一度引发市场热议,高喊煤炭估值反转声音渐起。  此前,笔者也极力追捧“超高股息”类资产,但后来逐渐想通,如果股息率高到一定程度,大概率是掉入了某种估值陷阱中。表面看似拥有极高的股息率,背后是市场对成长性的不认可。  尽管在财政刺激的背景下,高分红煤炭股存在一定估
期刊
4月2日,万科企业股中心向“万科全体奋斗者”发出一封信,公布了与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签署捐赠协议,将把经整理后可动用的全部资产2亿股万科股票(市值约53亿元),一次性全部捐赠给清华教育基金会设立的专项基金。通过这次捐赠,万科将进入新的领域,在公共卫生事业上有所作为。但同时需注意的是,股票并非现金,该专项基金如果想要使用要么等万科分红,要么卖掉万科的股票,而一旦其出售股票,将对股价带来哪些影响,自身又
期刊
新冠肺炎和石油价格暴跌这一记“组合拳”将全球股市拉入崩盘模式。A股有一家公司,恰好跟疫情和石油都挂上了钩。只是细究起来,好事儿不沾边儿,坏事儿没落下。被“误会”的口罩概念  2020年3月9日,三房巷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的公告》称,公司股票于3月5日、3月6日、3月9日连续三个交易日内日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达到20%,属于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显示,公司正在进行重大资产重组事宜,此次交易能否取
期刊
梳理A股上市公司中负债很高、货币资金寥寥无几的公司,《红周刊》记者发现有很多公司正处在资金链断裂边缘,比如*ST凯瑞和*ST新亿账户上的货币资金仅有几十万元,还不够部分企业高管一个月的工资;再比如贵人鸟、科迪乳业、*ST飞马等公司,虽然账户上尚有资金数千万甚至上亿元,但相比自己数亿元甚至数十亿元的短期借款及即将到期的非流动负债,这些现金也只是杯水车薪。  仔细分析这些“囊中羞涩”的公司(见附表),
期刊
发行概览:公司拟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不超过4060万股,本次发行并上市的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按轻重缓急顺序投资于以下项目:钒钛磁铁矿提质增效技改项目、潘家田铁矿技改扩能项目、补充营运资金。  基本面介绍:公司是一家以先进技术对多金属共伴生矿进行采选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企业,主要从事钒钛磁铁矿的开采、洗选和销售,主要产品为钛精矿和钒钛铁精矿。凭借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优势和多年积
期刊
受新冠肺炎疫情发展的影响,虽然时至3月中旬完成2019年正式年报披露工作的公司仅有84家,占全部A股公司比重的3%左右,但提前披露业绩快报的上市公司却多达1777家。就这些公司业绩表现看,在科技行业景气度回升叠加2018年基数偏低的大背景下,科技股扎堆的创业板2019年57.63%的整体净利润增速创出了历史最佳“成绩”,而在去年6月份才开板的科创板,整体净利润增速也超预期,达到了24.55%。创业
期刊
发行概览:公司本次拟公开发行不超过7641.50万股人民币普通股(A股)股票,本次发行拟募集资金计划投资于以下项目:造型中心升级扩建项目、整车工程开发中心升级扩建项目、前沿技术研发项目。  基本面介绍:公司服务于汽车生产企业,主营业务为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整车设计及其他汽车行业相关的技术服务,可为客户提供全流程的整车设计开发方案,是目前国内技术领先的独立汽车设计公司。公司成立于2007年5月,主
期刊
3月30日晚间,TCL科技发布2019年年度报告,按照备考口径,TCL科技去年实现营业收入572.7亿元,同比增长18.7%;实现净利润35.6亿元,同比增长0.53%,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6.2亿元。TCL科技董事长李东生表示,面对复杂的经营环境,公司坚持全球领先战略,深化变革提质增效,推动各项业务稳定增长。目前,主要产品价格已企稳反弹,随着行业供需的改善,公司盈利水平有望逐步增强。 
期刊
随着疫情冲击房地产市场“见底”,对房企到位资金起着重要支撑作用的销售回款规模同比收缩明显,这对迎来2020年首个偿债高峰期的房地产行业而言无疑是个巨大打击。  在加快推盘去化的同时,房企纷纷发行不同规模的地产债以缓解资金之渴,这也促成了近期地产债市的火热行情。而在偿债高峰期与疫情因素影响重叠之下,房企2020年初的偿债形势与资金链情况或许更为严峻,行业分化也将进一步加速。  深圳林园投资董事长林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