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新年的第一天都非常重视。中国古代实行阴历,农历新年第一天叫“元日”,又叫“新正”,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春节”。本期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元日》,看看宋代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诗词入场】
北宋神宗时期,时值农历正月初一,汴京城内热闹非凡,处处洋溢着新年的气氛。大文豪王安石在这一天写下《元日》这首诗。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宋代人的春节习俗,人们在除夕燃放爆竹,在节日里喝屠苏酒,换下门上的旧桃符,挂上新桃符。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的我们过年时不再喝屠苏酒,但是放鞭炮和贴春联的习俗流传至今。王安石在这首诗中,不仅写出了宋代人过春节的习俗,还巧妙地借助千家万户“新桃换旧符”的景象,表达了他除旧布新的改革思想。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读诗心得】
诗人先从听觉写起,噼噼啪啪的爆竹声提醒诗人,旧的一年正在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在新年第一天,人们喜饮屠苏酒,保一年平安顺利。和煦的春风阵阵吹来,仿佛也吹进屠苏酒中。人们从屠苏酒中品尝到的不是屠苏的药草味,而是春天的暖意,这是从味觉上写饮酒的感觉。三、四两句从视觉写所见,在朝阳的明亮阳光中,千家万户的门上都贴上了具有美好寓意的新桃符。诗人运用听觉、味觉、视觉和想象,写出辞旧迎新的喜庆和热闹景象。
《元日》这首诗里,王安石不仅写出人们喜迎新年的美好景象,更借用普天之下千家万户都在辞旧迎新,暗喻他所推行的除旧布新的改革新法将给全国带来新气象。中国传统诗歌中经常有潜藏的意思,我们只有结合诗人的经历和心境,仔细领会才能发现。
【诗人来了】
王安石不是普通的文人,他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曾在宋神宗时任宰相。作为诗人,“春风又绿江南岸”展示出他遣词造句的功力。作为散文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于从新颖的角度,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想法。作为政治家,他厉行改革,推动新法。他还有个外号,叫“拗相公”,因为他个性特别强,性格非常执拗。传说他一年到头很少洗澡,衣服破旧也照穿,吃菜只吃摆在他面前的菜,毫不在乎味道,真是个怪人。
【诗词中的文化】
“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新桃”“旧符”是“新桃符”“旧桃符”的意思。桃符,就是古时候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木板上刻着符纹。古人把桃符挂在门上,希望可以辟邪纳福。
相传东海度朔山上有棵大桃树,树下住着神荼、郁垒两位神人,他們能分辨百鬼的好坏。当他们捉到做坏事的鬼魅时,就用苇索捆起来,送给老虎吃。所以鬼魅们见到他们都吓得望风而逃。古人把这两位神人的形象刻画在桃木板上,用来驱鬼辟邪。除了神荼、郁垒,人们也在桃木上画上符纹或者狻猊、白泽等神兽图像,用来辟邪。宋代诗人陆游在七言绝句《除夜雪》中写道,“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就是他过除夕迎新年的写照,即还没有喝屠苏酒,先就着灯光赶写桃符。再后来,人们把桃木改为纸张,把符纹改为文字,这在明代较为盛行,随后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春联。春联在早期也叫春贴。春联采用红纸黑字的形式,也是因为红纸有辟邪的作用,而联语则有祈福的功效。
传说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蜀国国主孟昶(chǎng)撰写的,联语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宋元时期,春节贴春联较为普遍。而春联的完全推行,据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功劳。有一年他下旨,无论官员百姓,在新年第一天都要张贴春联。
【读诗有问】
屠苏酒是一种什么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据说是神医华佗把多种中草药浸泡在酒中研制而成的。人喝了屠苏酒,能够祛风散邪、强身健体。后来,喝屠苏酒就成了辞旧迎新的一种习俗,在正月初一全家喝屠苏酒,预示着新的一年里百病不侵,平安顺利。
有趣的是,古人全家饮屠苏酒时,小孩子先喝,祝贺增加一岁;老年人后喝,祝愿长寿健康。宋代诗人苏辙的七言律诗《除日》开头就说:“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苏辙说他年龄最大,已经七十多了,所以最后一个喝屠苏酒。宋代诗人郑望也写了一首七言绝句《除夕》:“可是今年老也无,儿孙次第饮屠苏。一门骨肉知多少?日出高时到老夫。”说的是全家按照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喝屠苏酒,由于家里人口众多,所以轮到他喝时,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
【小链接】
苏轼的这首诗,也写到桃符、屠苏。因为他是在远离家乡的常州过年,所以心情比较沉重,诗中透出的情感也有所不同。请仔细体味吧。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二)
[宋] 苏轼
南来三见岁云徂,
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看新历日,
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
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搏长健,
不辞最后饮屠苏。
【诗词入场】
北宋神宗时期,时值农历正月初一,汴京城内热闹非凡,处处洋溢着新年的气氛。大文豪王安石在这一天写下《元日》这首诗。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宋代人的春节习俗,人们在除夕燃放爆竹,在节日里喝屠苏酒,换下门上的旧桃符,挂上新桃符。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的我们过年时不再喝屠苏酒,但是放鞭炮和贴春联的习俗流传至今。王安石在这首诗中,不仅写出了宋代人过春节的习俗,还巧妙地借助千家万户“新桃换旧符”的景象,表达了他除旧布新的改革思想。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读诗心得】
诗人先从听觉写起,噼噼啪啪的爆竹声提醒诗人,旧的一年正在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在新年第一天,人们喜饮屠苏酒,保一年平安顺利。和煦的春风阵阵吹来,仿佛也吹进屠苏酒中。人们从屠苏酒中品尝到的不是屠苏的药草味,而是春天的暖意,这是从味觉上写饮酒的感觉。三、四两句从视觉写所见,在朝阳的明亮阳光中,千家万户的门上都贴上了具有美好寓意的新桃符。诗人运用听觉、味觉、视觉和想象,写出辞旧迎新的喜庆和热闹景象。
《元日》这首诗里,王安石不仅写出人们喜迎新年的美好景象,更借用普天之下千家万户都在辞旧迎新,暗喻他所推行的除旧布新的改革新法将给全国带来新气象。中国传统诗歌中经常有潜藏的意思,我们只有结合诗人的经历和心境,仔细领会才能发现。
【诗人来了】
王安石不是普通的文人,他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曾在宋神宗时任宰相。作为诗人,“春风又绿江南岸”展示出他遣词造句的功力。作为散文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于从新颖的角度,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想法。作为政治家,他厉行改革,推动新法。他还有个外号,叫“拗相公”,因为他个性特别强,性格非常执拗。传说他一年到头很少洗澡,衣服破旧也照穿,吃菜只吃摆在他面前的菜,毫不在乎味道,真是个怪人。
【诗词中的文化】
“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新桃”“旧符”是“新桃符”“旧桃符”的意思。桃符,就是古时候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木板上刻着符纹。古人把桃符挂在门上,希望可以辟邪纳福。
相传东海度朔山上有棵大桃树,树下住着神荼、郁垒两位神人,他們能分辨百鬼的好坏。当他们捉到做坏事的鬼魅时,就用苇索捆起来,送给老虎吃。所以鬼魅们见到他们都吓得望风而逃。古人把这两位神人的形象刻画在桃木板上,用来驱鬼辟邪。除了神荼、郁垒,人们也在桃木上画上符纹或者狻猊、白泽等神兽图像,用来辟邪。宋代诗人陆游在七言绝句《除夜雪》中写道,“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就是他过除夕迎新年的写照,即还没有喝屠苏酒,先就着灯光赶写桃符。再后来,人们把桃木改为纸张,把符纹改为文字,这在明代较为盛行,随后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春联。春联在早期也叫春贴。春联采用红纸黑字的形式,也是因为红纸有辟邪的作用,而联语则有祈福的功效。
传说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蜀国国主孟昶(chǎng)撰写的,联语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宋元时期,春节贴春联较为普遍。而春联的完全推行,据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功劳。有一年他下旨,无论官员百姓,在新年第一天都要张贴春联。
【读诗有问】
屠苏酒是一种什么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据说是神医华佗把多种中草药浸泡在酒中研制而成的。人喝了屠苏酒,能够祛风散邪、强身健体。后来,喝屠苏酒就成了辞旧迎新的一种习俗,在正月初一全家喝屠苏酒,预示着新的一年里百病不侵,平安顺利。
有趣的是,古人全家饮屠苏酒时,小孩子先喝,祝贺增加一岁;老年人后喝,祝愿长寿健康。宋代诗人苏辙的七言律诗《除日》开头就说:“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苏辙说他年龄最大,已经七十多了,所以最后一个喝屠苏酒。宋代诗人郑望也写了一首七言绝句《除夕》:“可是今年老也无,儿孙次第饮屠苏。一门骨肉知多少?日出高时到老夫。”说的是全家按照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喝屠苏酒,由于家里人口众多,所以轮到他喝时,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
【小链接】
苏轼的这首诗,也写到桃符、屠苏。因为他是在远离家乡的常州过年,所以心情比较沉重,诗中透出的情感也有所不同。请仔细体味吧。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二)
[宋] 苏轼
南来三见岁云徂,
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看新历日,
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
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搏长健,
不辞最后饮屠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