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活就是最好的教师,将知识运用于生活,是创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有效途径;是激发学生深入探索的动力;是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养成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高中生物 生活化教学
我国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教育,教会学生如何生活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所以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体现生活化这个教学理念和原则。回归生活、体验生活成为我们最为重要的教学依据。通过生活化的教学,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更好地服务生活,生活化的教育刚好体现了教育的实用性。通过几年的摸索,我发现在生活中体验,活用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知识的能力,有助于课堂教学,也有助于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
一、与生活联系,是创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有效途径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注重知识点与生活的联系,不仅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授《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时,可以联系到生活中的实例有许多,并且都具有实用性,比如,农作物栽培:中耕松土、水稻的露、晒田等等,都可以改善土壤通气条件,保证作物的呼吸作用能正常进行,同时也有利于根对矿质离子的吸收。
二、与生活联系,是激发学生深入探索的动力
学有所用,学有所求。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观察,要知道教学内容与生活的交集点在哪里,并把这些交集点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如:在《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中,问题探讨展现这样的一个问题:假设你像小说中的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 你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公斤玉米。讨论: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1.先吃鸡,再吃玉米。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这样的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我没有告诉学生什么是最佳方案,而是让他们讨论自己的想法。经过热烈的讨论,百分之九十多的同学都会选择第二种方案。这时,我宣布教参中给定的方案——第一种,先吃鸡,再吃玉米。同学们愕然,都表示怀疑,而我要的正是这种效果。想知结果如何,且听我细细道来。相关的教学任务在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时已经告诉学生,这些教学任务要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探索才能完成。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没有找到最佳的答案,但通过这种方法的引导,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与生活联系,是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养成的必由之路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生物课当作“文科”来学,靠背诵书本、背诵笔记来应付考试。所以有不少的学生渐渐对生物学失去了兴趣,更谈不上什么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新课改之后,专家明显对这个问题有所担忧,也有所作为,把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加以实现。但纸上谈兵容易,真正操作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生物科学素养注重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如:在讲到《生物必修三》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时,我运用了赤潮现象作为事例,来引导学生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由于环境污染,使得水体富营养化,大量的N、P(其中P是制约因素)存在,促进了赤潮生物在一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下大量繁殖,迅速增长的赤潮生物会消耗海水中大量的氧气,导致海洋中很多生物因缺氧而死亡;赤潮生物释放的毒素引起鱼、虾等生物死亡;赤潮生物在鱼鳃及滤食性贝类等生物的鳃片上,阻碍了它们的呼吸,使之窒息死亡。
生活,我们知识的来源,知识的终点,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不断地将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几年下来,积累了许多素材,授课时信手拈来,不仅可以拉近教学和生活的距离,同时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助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桂云.中学生物中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2.
[2]王明.创建化学教学的和谐课堂[J].考试:教研版,2010.
【关键词】高中生物 生活化教学
我国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教育,教会学生如何生活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所以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体现生活化这个教学理念和原则。回归生活、体验生活成为我们最为重要的教学依据。通过生活化的教学,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更好地服务生活,生活化的教育刚好体现了教育的实用性。通过几年的摸索,我发现在生活中体验,活用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知识的能力,有助于课堂教学,也有助于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
一、与生活联系,是创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有效途径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注重知识点与生活的联系,不仅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授《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时,可以联系到生活中的实例有许多,并且都具有实用性,比如,农作物栽培:中耕松土、水稻的露、晒田等等,都可以改善土壤通气条件,保证作物的呼吸作用能正常进行,同时也有利于根对矿质离子的吸收。
二、与生活联系,是激发学生深入探索的动力
学有所用,学有所求。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观察,要知道教学内容与生活的交集点在哪里,并把这些交集点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如:在《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中,问题探讨展现这样的一个问题:假设你像小说中的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 你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公斤玉米。讨论: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1.先吃鸡,再吃玉米。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这样的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我没有告诉学生什么是最佳方案,而是让他们讨论自己的想法。经过热烈的讨论,百分之九十多的同学都会选择第二种方案。这时,我宣布教参中给定的方案——第一种,先吃鸡,再吃玉米。同学们愕然,都表示怀疑,而我要的正是这种效果。想知结果如何,且听我细细道来。相关的教学任务在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时已经告诉学生,这些教学任务要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探索才能完成。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没有找到最佳的答案,但通过这种方法的引导,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与生活联系,是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养成的必由之路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生物课当作“文科”来学,靠背诵书本、背诵笔记来应付考试。所以有不少的学生渐渐对生物学失去了兴趣,更谈不上什么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新课改之后,专家明显对这个问题有所担忧,也有所作为,把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加以实现。但纸上谈兵容易,真正操作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生物科学素养注重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如:在讲到《生物必修三》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时,我运用了赤潮现象作为事例,来引导学生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由于环境污染,使得水体富营养化,大量的N、P(其中P是制约因素)存在,促进了赤潮生物在一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下大量繁殖,迅速增长的赤潮生物会消耗海水中大量的氧气,导致海洋中很多生物因缺氧而死亡;赤潮生物释放的毒素引起鱼、虾等生物死亡;赤潮生物在鱼鳃及滤食性贝类等生物的鳃片上,阻碍了它们的呼吸,使之窒息死亡。
生活,我们知识的来源,知识的终点,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不断地将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几年下来,积累了许多素材,授课时信手拈来,不仅可以拉近教学和生活的距离,同时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助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桂云.中学生物中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2.
[2]王明.创建化学教学的和谐课堂[J].考试:教研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