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8月以来,“恐怖小丑”效应席卷全球。原本逗趣的小丑披上恐怖的妆容,目露凶光,手持武器埋伏在路旁、超市停车场、树林旁等地方,出其不意地恐吓路人,甚至假意追赶放学回家的学生,闹得人心惶惶。
随后这一发端于美国的恶作剧迅速蔓延至世界各地。一时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瑞典、巴西、菲律宾都国家都出现了面目狰狞的恐怖小丑身影,而且关于小丑抢劫、小丑持刀伤人的事件也不断上演。
为此,各地学校和地方政府都下令禁止在万圣节时穿戴小丑服装。麦当劳也不得不减少它们的卡通形象代言人小丑叔叔公开露面的次数,亚利桑那州的“小丑生命也重要”组织的游行活动也因主办方收到死亡威胁而被迫取消。为对抗“小丑”,美国警方逮捕了数十名装扮成小丑的袭击者,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们深夜出动围捕小丑,就连小丑“宿敌”蝙蝠侠也出现在街头追捕小丑。
专业的小丑并不认同这些疯狂举动,声称这些举动很可能会威胁他们的生计,并将危害小丑艺术的声誉。原本,现代小丑被认为是一种喜剧表演者,常见于舞台、马戏团、嘉年华、儿童节目以及生日派对等场合,通过夸张的装扮以及自身出糗的举动来娱乐观众。但是在文学、电影以及媒体的传播和影响下,小丑的正能量逐渐减退,越来越走向负面和邪恶。
关于小丑的起源可追溯至古罗马时期的滑稽演员。有记载,在古罗马人的葬礼上,人们会找来一个滑稽演员模仿死者,该演员甚至被允许可以冒犯哀悼中的家庭成员。卢西恩·M.萨金特在其著作《提比略的一生》中记录了罗马历史学家苏埃托尼乌斯如此描述皇帝维斯帕先葬礼上的一个小丑,“他的业务就是模仿逝者的声音、手势和言谈举止。”萨金特写道,“那家伙就是花钱请来在葬礼上胡说八道的。”
古罗马的滑稽演员到后来演变成为中世纪的宫廷小丑。“宫廷小丑得到特权谈论一些事情,可能是粗鲁的不明智的或者不被社会所认可的,甚至是关于国王的。”《坏小丑》(Bad Clowns)一书作者本杰明·雷德福说,“他可以拿国王的体重或者其年轻的妃子打趣,而不会被处死,因为小丑充当了针砭时弊、嘲弄当权者的角色。”到了18世纪和19世纪,欧洲开始盛行哑剧小丑,他们大多是笨手笨脚的滑稽演员。
小丑形象也出现在其他传统文化中。几个世纪以来,北美切罗基人通过举行一种被称为“鼻屎舞”(Booger Dance)的仪式来反抗外人入侵。仪式前奏部分是部落成员聚在一起跳约半个小时的舞蹈,然后十多名男性舞者戴着象征外国人的面具闯入现场,这些面具通常面目狰狞,好像感染了天花。美国人类学家古尔德史密斯·斯佩克博士于1935年至1936年在北卡罗来纳州切罗基人保留地看到了这种演出。他在《切罗基人的舞蹈和戏剧》一书中提到,一群蒙面人“喧哗着闯进夜晚舞会者的家中。他们是有组织地使坏,一闯进来就开始耍疯,要么倒在地板上,要么就打人,或者追赶女孩子”。斯佩克写道:“当第一个入侵者出现,有人质疑他的国籍和身份,他放了一个响亮的屁,人群中响起戏谑的掌声。”
“如果用一种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小丑历史,他们一直都是面目模糊的。有时他们在笑自己,有时他们是在笑你;有时他们是受害者,有时你就是受害者。要问小丑是什么时候变坏的,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好过’。”雷德福说,“从五花八门的小丑角色可以看出,当然包括潘趣先生——作为经典的邪恶小丑原型在英国上演超过300年。正是这种既有趣又邪恶的角色非常讨人喜欢。”
哲学教授大卫·利文斯通·史密斯认为,由于小丑的外表和行为之间的差异性,让人觉得毛骨悚然。“小丑的怪异是因为他们被认为应该让人欢乐而有趣,但很多人发现了他们的不安。”
伊利诺伊州诺克斯学院的心理学家弗朗西斯·麦克安德鲁和萨拉·克恩科今年发表了一份恐惧研究报告,“小丑赢得了毛骨悚然大奖”。麦克安德鲁说,“小丑是各种怪异元素的总和”,不只是乖张怪异的外表,在那一层妆容面具的掩盖下,人们根本无法判断小丑的真实目的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不可预测性”是人们感到恐惧的最普遍因素。“跟一个散发危险气息的人对话到一半就突然离开,会被认为很粗鲁且奇怪,尽管他实际上并无害;另一方面,忽略你的直觉也很危险,因为或许对方真的会做出威胁举动。这种两难会让你当场不知所措,浑身不自在。”
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叫“小丑恐惧症”,20世纪80年代即已出现,可理解为“小孩子会害怕那些有着正常人身体,但又有一张不正常脸孔的人。”英国谢菲尔德大学2008年做过一项调查,对250名4到16岁的孩子的调查分析发现,大多数孩子并不喜欢甚至害怕小丑。而且心理学家发现,约2%的成年人也会害怕小丑。好莱坞影音约翰尼·德普就曾表示:“由于小丑脸上用油彩画的微笑,我不知道他们是感到幸福还是要咬我的脸。”
小丑自诞生起就一直踩在娱乐和恶作剧的边界上。“说白了,小丑的灵魂核心一直都是黑暗的……小丑也算是成年人的形象,他总是很滑稽,但这滑稽总会让人觉得有些恶意。”世界三大马戏团之一的林林马戏团的导演大卫·基瑟说。
英国最有名的小丑格里马尔迪被誉为现代小丑的鼻祖,他对小丑的装扮和表演进行了改进,将小丑变成了哑剧的主角。据说当时每10个伦敦人中就有8个看过他的表演,对他赞不绝口。在东伦敦有一座教堂,自1959年以来每个星期天都会有人打扮成小丑的模样举办活动来纪念他。他在舞台上逗趣疯狂,但现实中的他却是命运多舛:父亲性格暴戾专制,妻子死于生产,同为小丑演员的儿子因嗜酒如命31岁逝世,他自己也是一身疾病并抑郁缠身,最后在酗酒和贫困中死去。格里马尔迪曾自嘲道:“我是个在白天忧郁的人,但我能在晚上让你笑得肚子疼。”1837年格里马尔迪去世后不久,25岁的查尔斯·狄更斯接到命令负责为格里马尔迪立传。就在前一年,狄更斯在其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中描写过一个潦倒不堪的哑剧演员“令人憎恶的可怕模样”,据说这个哑剧演员的原型就来自格里马尔迪的儿子。 同一时期的欧洲大陆上也有一位极具盛名的小丑——法国人让·加斯帕·杜布拉。他在巴黎非常有名,卸了妆走在大街上也能被人认出来。这位在舞台上常常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小丑却曾于1836年在大街上用拐棍敲死了一个辱骂他的男孩,而他最后被赦免无罪。
这两位现代小丑的鼻祖在其逗趣的小丑面具下都隐藏着阴暗甚至恶毒的一面。后来的文学影视艺术作品更是将小丑的阴暗面不断放大。
1892年,剧作家鲁杰罗·莱翁卡瓦洛在歌剧《丑角》中塑造了一个在舞台演出中谋杀了对他不忠的妻子的小丑演员。在歌剧的咏叹调部分,小丑感叹道:“穿上戏装,涂上脂粉,要博取观众一笑。即便是在人伤心的时刻。”小丑成为戏剧题材的灵感似乎要更早。法国舞台剧《塔巴兰的妻子》中讲到了小丑在舞台上谋杀了他偷情的妻子,妻子临死前,将鲜血抹到丈夫的嘴唇上。
由小丑引发的恐惧在当时社会被广泛认可。1879年,法国评论家埃德蒙·德·龚古尔评论道:“现在的小丑艺术越来越吓人,看了让人焦虑担心。他们那些危险的动作、畸形的姿势、癫狂的模仿,不能不让人联想到疯人院。”他还称小丑为“夜晚的现代幽灵”。
有人认为人们对小丑恐惧极端化可能开始于1978年连环杀手约翰·韦恩·盖西的落网。这个经常在筹款活动、游行和儿童派对等慈善活动中扮演小丑“Pogo”的男人,10年间在芝加哥强奸并杀害了至少35名年轻男性。被关入死囚监狱后,盖西还画下了一系列关于小丑的画作,因此得到了“小丑杀手”的绰号。1986年美国著名作家斯蒂芬·金的小说《死光》(It)出版,文中的小丑潘尼维斯就是以约翰·韦恩·盖西为原型。4年之后这部小说改编成电视电影《灵异魔咒》,造成广大孩童对小丑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
鉴于近期发生在美国各地的“恐怖小丑”事件不断升级,斯蒂芬·金于10月在推特上发言:“时间会让歇斯底里的小丑冷静下来,大部分的小丑都是不错的,会取悦孩子们,让人开怀大笑。”
除了小丑潘尼维斯,另一个广为人知的恐怖小丑形象来自“蝙蝠侠”系列电影。2008年希斯·莱杰在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蝙蝠侠:黑暗骑士》中贡献了影史上公认为最成功的小丑形象——一个高功能反社会的小丑。导演诺兰表示:“我要塑造一个真实可信的无政府主义者,一个毫无目的的罪犯和一个精神病患者。毫无章法的对手是最令人害怕的,因为他没有任何实际目标,令人难以琢磨。”在今年上映的DC漫画电影《X特遣队》中,杰瑞德·莱托扮演了一个“永远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超级罪犯“小丑”,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多伦多瑞尔森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马丁·安东尼表示,媒体影响并恶化了小丑的形象,“我们会从书和媒体中发展出现实的恐惧,电影里必然有很多恶心的小丑,潜意识中悄悄把我们的恐惧加强了。”林林马戏团的大卫·基瑟在几年前曾表达过对小丑职业的担忧,认为现在需要的是更多优秀的小丑,“如果小丑有一颗温暖、充满爱心而且很幽默的心,并且他努力表达自己的这一面……我觉得我们能够在斗争中战胜恐怖小丑。”这一愿景更适合当下。
随后这一发端于美国的恶作剧迅速蔓延至世界各地。一时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瑞典、巴西、菲律宾都国家都出现了面目狰狞的恐怖小丑身影,而且关于小丑抢劫、小丑持刀伤人的事件也不断上演。
为此,各地学校和地方政府都下令禁止在万圣节时穿戴小丑服装。麦当劳也不得不减少它们的卡通形象代言人小丑叔叔公开露面的次数,亚利桑那州的“小丑生命也重要”组织的游行活动也因主办方收到死亡威胁而被迫取消。为对抗“小丑”,美国警方逮捕了数十名装扮成小丑的袭击者,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们深夜出动围捕小丑,就连小丑“宿敌”蝙蝠侠也出现在街头追捕小丑。
专业的小丑并不认同这些疯狂举动,声称这些举动很可能会威胁他们的生计,并将危害小丑艺术的声誉。原本,现代小丑被认为是一种喜剧表演者,常见于舞台、马戏团、嘉年华、儿童节目以及生日派对等场合,通过夸张的装扮以及自身出糗的举动来娱乐观众。但是在文学、电影以及媒体的传播和影响下,小丑的正能量逐渐减退,越来越走向负面和邪恶。
延续千年的黑色幽默
关于小丑的起源可追溯至古罗马时期的滑稽演员。有记载,在古罗马人的葬礼上,人们会找来一个滑稽演员模仿死者,该演员甚至被允许可以冒犯哀悼中的家庭成员。卢西恩·M.萨金特在其著作《提比略的一生》中记录了罗马历史学家苏埃托尼乌斯如此描述皇帝维斯帕先葬礼上的一个小丑,“他的业务就是模仿逝者的声音、手势和言谈举止。”萨金特写道,“那家伙就是花钱请来在葬礼上胡说八道的。”
古罗马的滑稽演员到后来演变成为中世纪的宫廷小丑。“宫廷小丑得到特权谈论一些事情,可能是粗鲁的不明智的或者不被社会所认可的,甚至是关于国王的。”《坏小丑》(Bad Clowns)一书作者本杰明·雷德福说,“他可以拿国王的体重或者其年轻的妃子打趣,而不会被处死,因为小丑充当了针砭时弊、嘲弄当权者的角色。”到了18世纪和19世纪,欧洲开始盛行哑剧小丑,他们大多是笨手笨脚的滑稽演员。
小丑形象也出现在其他传统文化中。几个世纪以来,北美切罗基人通过举行一种被称为“鼻屎舞”(Booger Dance)的仪式来反抗外人入侵。仪式前奏部分是部落成员聚在一起跳约半个小时的舞蹈,然后十多名男性舞者戴着象征外国人的面具闯入现场,这些面具通常面目狰狞,好像感染了天花。美国人类学家古尔德史密斯·斯佩克博士于1935年至1936年在北卡罗来纳州切罗基人保留地看到了这种演出。他在《切罗基人的舞蹈和戏剧》一书中提到,一群蒙面人“喧哗着闯进夜晚舞会者的家中。他们是有组织地使坏,一闯进来就开始耍疯,要么倒在地板上,要么就打人,或者追赶女孩子”。斯佩克写道:“当第一个入侵者出现,有人质疑他的国籍和身份,他放了一个响亮的屁,人群中响起戏谑的掌声。”
“如果用一种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小丑历史,他们一直都是面目模糊的。有时他们在笑自己,有时他们是在笑你;有时他们是受害者,有时你就是受害者。要问小丑是什么时候变坏的,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好过’。”雷德福说,“从五花八门的小丑角色可以看出,当然包括潘趣先生——作为经典的邪恶小丑原型在英国上演超过300年。正是这种既有趣又邪恶的角色非常讨人喜欢。”
掩藏在面具下的阴暗面
哲学教授大卫·利文斯通·史密斯认为,由于小丑的外表和行为之间的差异性,让人觉得毛骨悚然。“小丑的怪异是因为他们被认为应该让人欢乐而有趣,但很多人发现了他们的不安。”
伊利诺伊州诺克斯学院的心理学家弗朗西斯·麦克安德鲁和萨拉·克恩科今年发表了一份恐惧研究报告,“小丑赢得了毛骨悚然大奖”。麦克安德鲁说,“小丑是各种怪异元素的总和”,不只是乖张怪异的外表,在那一层妆容面具的掩盖下,人们根本无法判断小丑的真实目的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不可预测性”是人们感到恐惧的最普遍因素。“跟一个散发危险气息的人对话到一半就突然离开,会被认为很粗鲁且奇怪,尽管他实际上并无害;另一方面,忽略你的直觉也很危险,因为或许对方真的会做出威胁举动。这种两难会让你当场不知所措,浑身不自在。”
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叫“小丑恐惧症”,20世纪80年代即已出现,可理解为“小孩子会害怕那些有着正常人身体,但又有一张不正常脸孔的人。”英国谢菲尔德大学2008年做过一项调查,对250名4到16岁的孩子的调查分析发现,大多数孩子并不喜欢甚至害怕小丑。而且心理学家发现,约2%的成年人也会害怕小丑。好莱坞影音约翰尼·德普就曾表示:“由于小丑脸上用油彩画的微笑,我不知道他们是感到幸福还是要咬我的脸。”
小丑自诞生起就一直踩在娱乐和恶作剧的边界上。“说白了,小丑的灵魂核心一直都是黑暗的……小丑也算是成年人的形象,他总是很滑稽,但这滑稽总会让人觉得有些恶意。”世界三大马戏团之一的林林马戏团的导演大卫·基瑟说。
英国最有名的小丑格里马尔迪被誉为现代小丑的鼻祖,他对小丑的装扮和表演进行了改进,将小丑变成了哑剧的主角。据说当时每10个伦敦人中就有8个看过他的表演,对他赞不绝口。在东伦敦有一座教堂,自1959年以来每个星期天都会有人打扮成小丑的模样举办活动来纪念他。他在舞台上逗趣疯狂,但现实中的他却是命运多舛:父亲性格暴戾专制,妻子死于生产,同为小丑演员的儿子因嗜酒如命31岁逝世,他自己也是一身疾病并抑郁缠身,最后在酗酒和贫困中死去。格里马尔迪曾自嘲道:“我是个在白天忧郁的人,但我能在晚上让你笑得肚子疼。”1837年格里马尔迪去世后不久,25岁的查尔斯·狄更斯接到命令负责为格里马尔迪立传。就在前一年,狄更斯在其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中描写过一个潦倒不堪的哑剧演员“令人憎恶的可怕模样”,据说这个哑剧演员的原型就来自格里马尔迪的儿子。 同一时期的欧洲大陆上也有一位极具盛名的小丑——法国人让·加斯帕·杜布拉。他在巴黎非常有名,卸了妆走在大街上也能被人认出来。这位在舞台上常常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小丑却曾于1836年在大街上用拐棍敲死了一个辱骂他的男孩,而他最后被赦免无罪。
这两位现代小丑的鼻祖在其逗趣的小丑面具下都隐藏着阴暗甚至恶毒的一面。后来的文学影视艺术作品更是将小丑的阴暗面不断放大。
小丑形象的恶化
1892年,剧作家鲁杰罗·莱翁卡瓦洛在歌剧《丑角》中塑造了一个在舞台演出中谋杀了对他不忠的妻子的小丑演员。在歌剧的咏叹调部分,小丑感叹道:“穿上戏装,涂上脂粉,要博取观众一笑。即便是在人伤心的时刻。”小丑成为戏剧题材的灵感似乎要更早。法国舞台剧《塔巴兰的妻子》中讲到了小丑在舞台上谋杀了他偷情的妻子,妻子临死前,将鲜血抹到丈夫的嘴唇上。
由小丑引发的恐惧在当时社会被广泛认可。1879年,法国评论家埃德蒙·德·龚古尔评论道:“现在的小丑艺术越来越吓人,看了让人焦虑担心。他们那些危险的动作、畸形的姿势、癫狂的模仿,不能不让人联想到疯人院。”他还称小丑为“夜晚的现代幽灵”。
有人认为人们对小丑恐惧极端化可能开始于1978年连环杀手约翰·韦恩·盖西的落网。这个经常在筹款活动、游行和儿童派对等慈善活动中扮演小丑“Pogo”的男人,10年间在芝加哥强奸并杀害了至少35名年轻男性。被关入死囚监狱后,盖西还画下了一系列关于小丑的画作,因此得到了“小丑杀手”的绰号。1986年美国著名作家斯蒂芬·金的小说《死光》(It)出版,文中的小丑潘尼维斯就是以约翰·韦恩·盖西为原型。4年之后这部小说改编成电视电影《灵异魔咒》,造成广大孩童对小丑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
鉴于近期发生在美国各地的“恐怖小丑”事件不断升级,斯蒂芬·金于10月在推特上发言:“时间会让歇斯底里的小丑冷静下来,大部分的小丑都是不错的,会取悦孩子们,让人开怀大笑。”
除了小丑潘尼维斯,另一个广为人知的恐怖小丑形象来自“蝙蝠侠”系列电影。2008年希斯·莱杰在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蝙蝠侠:黑暗骑士》中贡献了影史上公认为最成功的小丑形象——一个高功能反社会的小丑。导演诺兰表示:“我要塑造一个真实可信的无政府主义者,一个毫无目的的罪犯和一个精神病患者。毫无章法的对手是最令人害怕的,因为他没有任何实际目标,令人难以琢磨。”在今年上映的DC漫画电影《X特遣队》中,杰瑞德·莱托扮演了一个“永远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超级罪犯“小丑”,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多伦多瑞尔森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马丁·安东尼表示,媒体影响并恶化了小丑的形象,“我们会从书和媒体中发展出现实的恐惧,电影里必然有很多恶心的小丑,潜意识中悄悄把我们的恐惧加强了。”林林马戏团的大卫·基瑟在几年前曾表达过对小丑职业的担忧,认为现在需要的是更多优秀的小丑,“如果小丑有一颗温暖、充满爱心而且很幽默的心,并且他努力表达自己的这一面……我觉得我们能够在斗争中战胜恐怖小丑。”这一愿景更适合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