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8月,本人参加泉州教育学院举办的生物新课标培训,认真听取生物专家对生物学新课程教研的论述报告,我深刻理解了《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生物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目标和新课程内容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该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本人结合近一学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新课标学习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認真学习新课标更新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力。生物学是一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十分重要的途径。然而,近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激烈竞争,大多数教师要求学生能做题,考试能拿分就行,这样导致学生能力大大下降……。要改变这种情况,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必须先更新和改变,才能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更好发挥教师这个角色的功能。所以,生物教师除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外,还要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生情况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了解,并把这些知识应用于生物教学中,并且具有指导学生所提问题而进行的探究活动所需要的技能,以及改进教学、评价和课程设置等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实践,走在教革的前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反思,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更好为学生服务。
二、新课标要求把实验探究活动到落到实处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传统在生物实验探究只是验证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他们只关注实验结果,而对实验的理论背景和实验设计的方法、步骤不加思索。这样就成了重结果轻过程,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探究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设想,让实验从验证型上升为探究性实验。在新课标中,设计的实验更大地要求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光重视实验的结果,更要重视实验的过程。因为把实验材料、用具等让学生自己准备,学生准备的过程就是学习思考的过程,分析辨别的过程,这更有利学生能力的提高。如:“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一节,让不同学生采集的不同种类的花朵,汇集一起,老师发挥引导作用,利用这些的资源让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可先演示、解剖花的结构,再由学生分组实验,各小组的学生之间既分工又合作,互相观察、解剖、探究、讨论,于是各种花的形态结构、颜色等学生直观形象生动地被学生掌握了,比老师用语言描述的效果要好得多。在新课标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让学生搜集鼠妇,“探究鼠妇怕光吗”?让学生采集蚯蚓,探究:蚯蚓认路吗“?这些事例,注重了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学会了观察、分析,老师的负担减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增强了。
三、新课标要求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更紧密联系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灵活运用一些生活实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办法。学生对周边生活中的事例一般都较感兴趣,有意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启迪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学习人的眼睛结构时,准备好模型,让学生用手去触摸、去体会;如在学习环保问题上,学生都知道保护动物人人有责,但在一些野味餐馆,人们吃食动物的行为,教师要大胆给予提出,这是触犯法律的行为,破坏了生态系统。所以,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融入到生物学习中,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课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中体会到生物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如:为什么新疆的哈蜜瓜格外香甜?移栽树苗时为什么要选择在下雨或阴天?为什么面包会发霉?以上等等问题,都能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而得到答案。
四、发掘学生思考潜能,提高学生探究实验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学家的精辟论述。学生强烈的释疑解惑的欲望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由存在疑问到解释疑问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探究,运用已有的课堂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对初中学生的智力、创造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让学生在“疑”中获取新知。如说说《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因素》一节中,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因素时,一名学生说:我认为种子的萌发一定要土壤,因为我见过农民种花生等种子植物时,都是把种子埋入土壤里,种子才能萌发出来; 又有学生说:老师,我认为种子萌发不一定需要土壤,因为我妈妈做黄豆芽时,是把种子放在潮湿的脸盆里。这样,同个问题的不同现象产生,就需要老师的智慧和解疑能力,让学生得以释疑。在新课程里,像以上的这些问题会经常出现,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新课程将以创新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勇于创新。新课改教师要先行,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不断充电,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修养,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作者单位:福建省石狮市凤里中学 362700)
一、認真学习新课标更新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力。生物学是一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十分重要的途径。然而,近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激烈竞争,大多数教师要求学生能做题,考试能拿分就行,这样导致学生能力大大下降……。要改变这种情况,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必须先更新和改变,才能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更好发挥教师这个角色的功能。所以,生物教师除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外,还要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生情况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了解,并把这些知识应用于生物教学中,并且具有指导学生所提问题而进行的探究活动所需要的技能,以及改进教学、评价和课程设置等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实践,走在教革的前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反思,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更好为学生服务。
二、新课标要求把实验探究活动到落到实处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传统在生物实验探究只是验证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他们只关注实验结果,而对实验的理论背景和实验设计的方法、步骤不加思索。这样就成了重结果轻过程,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探究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设想,让实验从验证型上升为探究性实验。在新课标中,设计的实验更大地要求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光重视实验的结果,更要重视实验的过程。因为把实验材料、用具等让学生自己准备,学生准备的过程就是学习思考的过程,分析辨别的过程,这更有利学生能力的提高。如:“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一节,让不同学生采集的不同种类的花朵,汇集一起,老师发挥引导作用,利用这些的资源让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可先演示、解剖花的结构,再由学生分组实验,各小组的学生之间既分工又合作,互相观察、解剖、探究、讨论,于是各种花的形态结构、颜色等学生直观形象生动地被学生掌握了,比老师用语言描述的效果要好得多。在新课标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让学生搜集鼠妇,“探究鼠妇怕光吗”?让学生采集蚯蚓,探究:蚯蚓认路吗“?这些事例,注重了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学会了观察、分析,老师的负担减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增强了。
三、新课标要求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更紧密联系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灵活运用一些生活实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办法。学生对周边生活中的事例一般都较感兴趣,有意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启迪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学习人的眼睛结构时,准备好模型,让学生用手去触摸、去体会;如在学习环保问题上,学生都知道保护动物人人有责,但在一些野味餐馆,人们吃食动物的行为,教师要大胆给予提出,这是触犯法律的行为,破坏了生态系统。所以,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融入到生物学习中,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课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中体会到生物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如:为什么新疆的哈蜜瓜格外香甜?移栽树苗时为什么要选择在下雨或阴天?为什么面包会发霉?以上等等问题,都能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而得到答案。
四、发掘学生思考潜能,提高学生探究实验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学家的精辟论述。学生强烈的释疑解惑的欲望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由存在疑问到解释疑问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探究,运用已有的课堂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对初中学生的智力、创造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让学生在“疑”中获取新知。如说说《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因素》一节中,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因素时,一名学生说:我认为种子的萌发一定要土壤,因为我见过农民种花生等种子植物时,都是把种子埋入土壤里,种子才能萌发出来; 又有学生说:老师,我认为种子萌发不一定需要土壤,因为我妈妈做黄豆芽时,是把种子放在潮湿的脸盆里。这样,同个问题的不同现象产生,就需要老师的智慧和解疑能力,让学生得以释疑。在新课程里,像以上的这些问题会经常出现,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新课程将以创新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勇于创新。新课改教师要先行,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不断充电,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修养,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作者单位:福建省石狮市凤里中学 36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