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关于如何利用时间、如何充分提高效率的文章和理论大为流行。微信上,一旦这类文章被分享,不同圈子的朋友们都奔走相告、争相转发,一时形成刷屏的壮观场面。
这些文章的共同点是:以科学的语言声称以科学的研究为基础,为大家梳理和介绍提升自我能力的各种手段,即指向对自我的开发与控制。
本来,“开发自我”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它以往更多是达到另一目的的手段。比如,超越个人的集体诉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又如,一进入北大,教授们就在各处重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知识分子使命。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自我开发与控制”正慢慢变成目的本身。我们就是热衷于自我开发:通过智力上、时间上、精力上和身体上的(各种健身活动的流行)。
对“自我开发”的热衷有两个原因:
一是社会压力被内化,使我们必须不断完善自我,以期在竞争中获胜。而这种压力一旦被内化,对有些人来说,就从被动的负担变成主动的野心。
二是我们很难正确认识自身。由于过度暴露在与我们的实际经验没什么关系的媒介环境中,我们“知道”了更宏大的世界,却不能更好地“理解”更宏大的世界。我们正逐渐丧失对自身位置、自身与社会间关系的认识。同时,过去的权威不断被解构,与父辈相比,我们可以依托的集体诉求太少。这导致了一种迷茫——我们普遍缺乏明确的目标,因为目标的建立需要借助对自身和社会关系的把握,需要依托于某种自身和社会的联系,也需要借助一个相对稳定的“规范”。而我们缺少把握,缺少联系,也缺少规范。既然目标的建立如此纠结,那么干脆把“自我完善”作为目标,在自我安慰中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吊诡的是,正是在自我掌控越发不可能的情况下,我们热衷于讨论如何自我控制,并乐观地去实践诸如对运动量、摄入热量、睡觉和起床时间的控制。在这些细枝末节的控制上,我们获得了一种巨大安慰。
在表面的理性手段下,是目的的盲目性。“变得更好更优秀”就能生存下去吗?就能得到想要的生活吗?更无奈的是,我们逐渐丧失那种自由设想未来生活的能力。在欣欣向荣的“进步”“健康”和“正能量”中,在生活充实和井井有条的表象之下,我们很多人并没有更深远的目标,我们的生活缺少一种整合性的诉求。“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想法当然不错,但为什么要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为了谁?每个人都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不是就有了更好的社会、更好的世界?还有,“更好的自己”又是怎样的?
当“自我开发”本身成为诉求的时候,我们并未超越功利性,而是进入一种“迷茫的功利性”境地。我们切实感受着竞争和焦虑,同时又像流浪诗人一样,不知道下一餐会吃什么,下一路会遇到怎样的姑娘;至于目的地到底在哪儿,已渐渐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年轻人平时很乐观很坚强,却在刹那间被沮丧和空虚突袭。被突袭后怎么办?那就去看看自我管理tips什么的打打鸡血,继续修行,成为更好的自己!
(原载于2013年11月22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这些文章的共同点是:以科学的语言声称以科学的研究为基础,为大家梳理和介绍提升自我能力的各种手段,即指向对自我的开发与控制。
本来,“开发自我”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它以往更多是达到另一目的的手段。比如,超越个人的集体诉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又如,一进入北大,教授们就在各处重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知识分子使命。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自我开发与控制”正慢慢变成目的本身。我们就是热衷于自我开发:通过智力上、时间上、精力上和身体上的(各种健身活动的流行)。
对“自我开发”的热衷有两个原因:
一是社会压力被内化,使我们必须不断完善自我,以期在竞争中获胜。而这种压力一旦被内化,对有些人来说,就从被动的负担变成主动的野心。
二是我们很难正确认识自身。由于过度暴露在与我们的实际经验没什么关系的媒介环境中,我们“知道”了更宏大的世界,却不能更好地“理解”更宏大的世界。我们正逐渐丧失对自身位置、自身与社会间关系的认识。同时,过去的权威不断被解构,与父辈相比,我们可以依托的集体诉求太少。这导致了一种迷茫——我们普遍缺乏明确的目标,因为目标的建立需要借助对自身和社会关系的把握,需要依托于某种自身和社会的联系,也需要借助一个相对稳定的“规范”。而我们缺少把握,缺少联系,也缺少规范。既然目标的建立如此纠结,那么干脆把“自我完善”作为目标,在自我安慰中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吊诡的是,正是在自我掌控越发不可能的情况下,我们热衷于讨论如何自我控制,并乐观地去实践诸如对运动量、摄入热量、睡觉和起床时间的控制。在这些细枝末节的控制上,我们获得了一种巨大安慰。
在表面的理性手段下,是目的的盲目性。“变得更好更优秀”就能生存下去吗?就能得到想要的生活吗?更无奈的是,我们逐渐丧失那种自由设想未来生活的能力。在欣欣向荣的“进步”“健康”和“正能量”中,在生活充实和井井有条的表象之下,我们很多人并没有更深远的目标,我们的生活缺少一种整合性的诉求。“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想法当然不错,但为什么要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为了谁?每个人都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不是就有了更好的社会、更好的世界?还有,“更好的自己”又是怎样的?
当“自我开发”本身成为诉求的时候,我们并未超越功利性,而是进入一种“迷茫的功利性”境地。我们切实感受着竞争和焦虑,同时又像流浪诗人一样,不知道下一餐会吃什么,下一路会遇到怎样的姑娘;至于目的地到底在哪儿,已渐渐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年轻人平时很乐观很坚强,却在刹那间被沮丧和空虚突袭。被突袭后怎么办?那就去看看自我管理tips什么的打打鸡血,继续修行,成为更好的自己!
(原载于2013年11月22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