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仅仅是政府出面和“国家队”企业参与,长此以往,不仅国家资金难以长期持续以及存在使用效率的问题,而且过多过浓的政府与官方色彩,并不有利于与沿线国家长期的深入的经济合作。因此,“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不能仅仅由政府唱“独角戏”,必须要吸收广大的民间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参与,必须由企业与政府在这个舞台上共同唱主角
“一带一路”是中国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大战略,具有重要的全局意义和深远影响。这样一个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新型对外开放国家战略,必须有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始终把国家意志和市场力量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广大民间企业的作用,稳步推进各项具体步骤。
不应只由政府唱“独角戏”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头戏和先行者,无疑主要依靠政府资金或“国家队”企业,而且这一领域充分体现了中国的资金实力和产业优势。然而,铁路、公路、电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不确定因素多,若不通盘考虑市场开发因素以及其他经济合作利益,仅仅就基础设施合作而言,未必能达到“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效益。此外,如果仅仅是政府出面和“国家队”企业参与,长此以往,不仅国家资金难以长期持续以及存在使用效率的问题,而且过多过浓的政府与官方色彩,并不有利于与沿线国家长期的深入的经济合作。
因此,“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不能仅仅由政府唱“独角戏”,必须要吸收广大的民间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参与,必须由企业与政府在这个舞台上共同唱主角。政府以及体现政府意志的“国家队”企业起到奠定基础和先行者的作用,唱的是“序幕”或“第一幕”,大幕真正拉开后,就要有更多的民间企业粉墨登场,这样才能把精彩的大戏持续演下去,才能把剧情推向高潮。
作为国家战略,吸收广大民间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主要是搭建平台、完善基础设施和消除政府间的制度性障碍,真正深入市场,丰富“一带一路”建设的内容,还是要靠企业自身。作为民间企业而言,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国际化经营能力,而且可以借助国家战略,进入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分享由这一独特国家战略带来的独特红利。
企业参与要讲究境界
然而,参与这场巨大的建设计划能够多深入,在这个广阔的市场上能够走多远,关键还取决于企业自己的境界,境界决定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数量众多,市场容量大,层次也相差甚远。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法律制度、市场完善性等情况,可以大致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市场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主要集中“一带一路”的终端地区,也就是欧洲发达国家,以及大洋洲路线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这种类型的国家一般都社会稳定,制度环境完备,人才和技术资源丰富,但市场准入较严,同行竞争对手比较强大。
第二种类型是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如“一带”中沿线的中东欧国家、部分中亚国家,“一路”中沿线的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土耳其等。第二种类型的市场容量一般都比较大,社会基本安定,法律市场制度较为完备,市场准入标准也不是很高,但一般都缺乏技术,人才储备不很充分,市场竞争也比较激烈,因为这类市场也会吸引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前来。
第三种类型是数量众多的经济落后国家,沿线的多数国家属于这一类型。第种类型的国家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国内供给能力不强,所以市场准入相对宽松,对外来产品有较大的需求,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也不如第一类和第二类国家,但社会稳定程度不够,法律市场制度不完善,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人才和技术普遍缺乏。
上述三类市场都是“一带一路”建设中市场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但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而言,如何选择市场的类型,以及如何进入具体的市场,的确有一个企业境界的问题。如果仅仅是把一些产品卖到国外去,增加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那第三类市场最容易进入。事实上,中国有很多企业已经把产品卖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就像人们常说的,世界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国商品,就有中国商人。当还没有“一带一路”的说法时,就有中国企业和中国商人深入到非洲内陆(包括莱索托这样的小国)经商卖货了,“一带一路”无疑又进一步扩大了范围、加深了联系。有一些企业适合于开发第三类市场,但即使针对这种类型的市场,出于更高的企业发展境界,也不应仅仅满足于只是把产品销售到国外,而应深入加强与所在国的经济交流,显著提升自身的国际化经营水平。
对那些希望在国际舞台上有更大建树的国内企业而言,则应当更多地进入第二类尤其是第一类市场,全面提升企业的国际化水平。早年华为公司进入非洲市场的时候,虽然在当地已经有很高的市场份额,但国际上并不认为华为已经是一家令人称道的跨国公司,因为许多跨国公司是有意识地避开非洲市场的。只有当华为进入日本、进入欧洲,并成功开辟市场,世界电信业界才多了一家出自中国的跨国公司。进入发达的国家和成熟的市场,虽然成本较高,而且免不了要交一些“学费”,但可以获得人才和技术的补充,这也是中国民间企业最紧缺的资源。越是在有强大竞争对手的地方,越是有可能获得其他地方难以获得的人才和技术。当然,未必所有的企业都适合进入和开发第一类市场,第二类市场可能是更多企业的“练兵场”。
练好内功才能抓住机遇
必须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情况差异大,涉及法律、商业、贸易、金融等各种风险,有些国家的政治社会状况还很不稳定,企业只有练好内功才能充分利用机遇,同时有效防范风险。
首先是要加强对进入国家及其市场情况的了解,掌握基本商情,对风险有足够的评估。许多民营企业对国外情况不了解,甚至连对有关国家的地理方位、宗教制度也不甚知晓,往往出于一时对利益追求的冲动,盲目进入有关国家市场,结果一定是冒险性的行为。
其次是积累和培养熟悉海外市场的专业人才,适应企业对外投资和开展海外业务的需求。联想、阿里巴巴、万达这些中国民营企业的佼佼者,之所以能在国际化方面走得很远,就是善于使用当地的高级专业人才。中国有许多民营企业的薪酬标准已经是或有条件达到国际化水准了,能否在此基础上实现人才的国际化,取决于企业发展的自身追求。
再次,企业应紧跟国家战略重点方向,通过产能合作深植海外市场,实现在有关沿线国家成功布局。国内许多制造业企业具有一定的生产优势,可以填补“一带一路”众多沿线国家的产业不足甚至空白,无论是采用“绿地投资”还是收购兼并的方式,都可以把具有明显优势的中国制造业部分产能转移到有关沿线国家,也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方向。
此外,参与企业必须树立长期经营的理念,不断通过改善产品质量和提升技术深度融入当地市场,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更好走向世界的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发展计划,离不开大量民间企业的积极参与;主动对接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可以为企业创造难得的发展机遇,企业也只有拓宽境界、练好内功,才能够做到既充分利用战略机遇又有效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
“一带一路”是中国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大战略,具有重要的全局意义和深远影响。这样一个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新型对外开放国家战略,必须有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始终把国家意志和市场力量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广大民间企业的作用,稳步推进各项具体步骤。
不应只由政府唱“独角戏”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头戏和先行者,无疑主要依靠政府资金或“国家队”企业,而且这一领域充分体现了中国的资金实力和产业优势。然而,铁路、公路、电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不确定因素多,若不通盘考虑市场开发因素以及其他经济合作利益,仅仅就基础设施合作而言,未必能达到“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效益。此外,如果仅仅是政府出面和“国家队”企业参与,长此以往,不仅国家资金难以长期持续以及存在使用效率的问题,而且过多过浓的政府与官方色彩,并不有利于与沿线国家长期的深入的经济合作。
因此,“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不能仅仅由政府唱“独角戏”,必须要吸收广大的民间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参与,必须由企业与政府在这个舞台上共同唱主角。政府以及体现政府意志的“国家队”企业起到奠定基础和先行者的作用,唱的是“序幕”或“第一幕”,大幕真正拉开后,就要有更多的民间企业粉墨登场,这样才能把精彩的大戏持续演下去,才能把剧情推向高潮。
作为国家战略,吸收广大民间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主要是搭建平台、完善基础设施和消除政府间的制度性障碍,真正深入市场,丰富“一带一路”建设的内容,还是要靠企业自身。作为民间企业而言,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国际化经营能力,而且可以借助国家战略,进入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分享由这一独特国家战略带来的独特红利。
企业参与要讲究境界
然而,参与这场巨大的建设计划能够多深入,在这个广阔的市场上能够走多远,关键还取决于企业自己的境界,境界决定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数量众多,市场容量大,层次也相差甚远。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法律制度、市场完善性等情况,可以大致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市场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主要集中“一带一路”的终端地区,也就是欧洲发达国家,以及大洋洲路线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这种类型的国家一般都社会稳定,制度环境完备,人才和技术资源丰富,但市场准入较严,同行竞争对手比较强大。
第二种类型是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如“一带”中沿线的中东欧国家、部分中亚国家,“一路”中沿线的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土耳其等。第二种类型的市场容量一般都比较大,社会基本安定,法律市场制度较为完备,市场准入标准也不是很高,但一般都缺乏技术,人才储备不很充分,市场竞争也比较激烈,因为这类市场也会吸引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前来。
第三种类型是数量众多的经济落后国家,沿线的多数国家属于这一类型。第种类型的国家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国内供给能力不强,所以市场准入相对宽松,对外来产品有较大的需求,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也不如第一类和第二类国家,但社会稳定程度不够,法律市场制度不完善,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人才和技术普遍缺乏。
上述三类市场都是“一带一路”建设中市场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但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而言,如何选择市场的类型,以及如何进入具体的市场,的确有一个企业境界的问题。如果仅仅是把一些产品卖到国外去,增加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那第三类市场最容易进入。事实上,中国有很多企业已经把产品卖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就像人们常说的,世界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国商品,就有中国商人。当还没有“一带一路”的说法时,就有中国企业和中国商人深入到非洲内陆(包括莱索托这样的小国)经商卖货了,“一带一路”无疑又进一步扩大了范围、加深了联系。有一些企业适合于开发第三类市场,但即使针对这种类型的市场,出于更高的企业发展境界,也不应仅仅满足于只是把产品销售到国外,而应深入加强与所在国的经济交流,显著提升自身的国际化经营水平。
对那些希望在国际舞台上有更大建树的国内企业而言,则应当更多地进入第二类尤其是第一类市场,全面提升企业的国际化水平。早年华为公司进入非洲市场的时候,虽然在当地已经有很高的市场份额,但国际上并不认为华为已经是一家令人称道的跨国公司,因为许多跨国公司是有意识地避开非洲市场的。只有当华为进入日本、进入欧洲,并成功开辟市场,世界电信业界才多了一家出自中国的跨国公司。进入发达的国家和成熟的市场,虽然成本较高,而且免不了要交一些“学费”,但可以获得人才和技术的补充,这也是中国民间企业最紧缺的资源。越是在有强大竞争对手的地方,越是有可能获得其他地方难以获得的人才和技术。当然,未必所有的企业都适合进入和开发第一类市场,第二类市场可能是更多企业的“练兵场”。
练好内功才能抓住机遇
必须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情况差异大,涉及法律、商业、贸易、金融等各种风险,有些国家的政治社会状况还很不稳定,企业只有练好内功才能充分利用机遇,同时有效防范风险。
首先是要加强对进入国家及其市场情况的了解,掌握基本商情,对风险有足够的评估。许多民营企业对国外情况不了解,甚至连对有关国家的地理方位、宗教制度也不甚知晓,往往出于一时对利益追求的冲动,盲目进入有关国家市场,结果一定是冒险性的行为。
其次是积累和培养熟悉海外市场的专业人才,适应企业对外投资和开展海外业务的需求。联想、阿里巴巴、万达这些中国民营企业的佼佼者,之所以能在国际化方面走得很远,就是善于使用当地的高级专业人才。中国有许多民营企业的薪酬标准已经是或有条件达到国际化水准了,能否在此基础上实现人才的国际化,取决于企业发展的自身追求。
再次,企业应紧跟国家战略重点方向,通过产能合作深植海外市场,实现在有关沿线国家成功布局。国内许多制造业企业具有一定的生产优势,可以填补“一带一路”众多沿线国家的产业不足甚至空白,无论是采用“绿地投资”还是收购兼并的方式,都可以把具有明显优势的中国制造业部分产能转移到有关沿线国家,也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方向。
此外,参与企业必须树立长期经营的理念,不断通过改善产品质量和提升技术深度融入当地市场,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更好走向世界的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发展计划,离不开大量民间企业的积极参与;主动对接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可以为企业创造难得的发展机遇,企业也只有拓宽境界、练好内功,才能够做到既充分利用战略机遇又有效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