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篇章中不可逾越的一章。好的作文指导课就像语文教学明镜中的珍珠,能使语文教学发出斑斓的色彩,并在学生心中种下热爱语文的种子。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如何提高呢?这便有待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分析和研究。
一、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我校是一所可直接参加全国普通高考的艺术中专,采用人教版新课标作为教学蓝本。面对感情丰富的艺术中专生,语文教师自然很想调动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用真情实感写作文的习惯,但是,往往事不从人愿,学生的习作要么干瘪瘪的,缺乏真情;要么虚构成分太“发达”,没有实感。学生不能从写作中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教师不能从作文教学中得到成就感,作文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原因何在呢?
1.课堂上缺少写作指导
据我了解,将写作课列入正常的课程安排的普通中学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并不多。目前,普通中学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多以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却忘了把语文教学的另一重要目标——表达与交流。众所周知,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颁发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目的和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头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表达与交流甚至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但是,现实的语文教学,不仅缺少写作课的设置,而且每个教学单元一次的写作训练也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目前写作教学的步骤大约是:首先,每个教学单元便有一次作文,布置作文时教师会顺便说说写作要求;其次,教师完成批改工作后,就会在课堂上对此次作文的效果进行大致的评比,并拿出班上几篇好的作文在课堂上范读,让学生共同学习。但是,这样的写作指导很难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多数教师只能感叹回天乏力。
2.不善于观察生活
缺少细节描写,是多数学生作文的通病。目前多数中学生的作文,往往只有简单的叙述,而缺少引人入胜的描写,究其原因,就是缺少丰富的细节描写。那么,丰富的细节描写来源于哪里?从亚里士多德到车尔尼雪夫斯基,西方文艺理论史上一切唯物主义美学家、文艺理论家都坚持文艺模仿或再现现实。也就是说,文艺创作的终极源泉是社会生活,直接来源是文艺家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理解和解释,是个体生命的生命体验。[1]由此可见,指导学生写作文,也应该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开始。只有把丰富多姿的生活反映到作文中,才能给作文以深厚的内容,才能给作文以真实的感情。
3.学生缺少阅读
艺术中专的学生还没有在课余时间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他们捧在手上的多数是时尚杂志和八卦杂志。缺少必要的阅读自然缺乏阅读经验,词汇积累也就不多了。这样一来写作文时一下笔就犯难了,写不到两百字就感到词源枯竭了。于是,需要用形容词就拉出“很”、“非常”;描写风景优美就来个“很美”、“很漂亮”了事;表现一个人的品格就“非常好”、“非常善良”作罢。汉语言的词库有何其丰富的词汇资源,令人痛心的是目前多数中学生却连九牛之一毛的积累都还没有。
二、解决现阶段困境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真情实感
新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要求作了一些调整,强调了八个字:“真情实感,内容具体。”由此可见,一篇好的文章,必须包含两个条件:真实,即诚实地记录生活;有情,即用心感受生活,并用这种感受打动读者。优秀教师张化万认为:“如果我们在学生的作文中不严加区分,让学生在虚构作文和纪实作文两种文体中串来串去,经过十几年的教育,他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编造虚假材料和数字时,就会一点道德耻辱感都没有。”[2]教导学生写作就是“作”到要求学生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来写作,这不仅是中国教育的一个进步,而且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进步。
1.利用有限的课堂打开无限的生活和经验的窗口
学生是有感情、充满个性的个体,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有效引导,将“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学生要热爱写作,首先就要热爱生活,要以积极、乐观、进取的心态融入生活,走进生活,而不是为了写作去刻意地观察、挑剔生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的根本是在‘立诚’,要写出优秀作品,唯一的方法是在自己的修养,磨练一个‘诚’字。”因此,作文的训练也应是做人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真我”出发,感悟到“我手写我心”的写作真谛,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自己思考过的内容。只要有了诚挚的情感、向善的思想、丰厚的底蕴和娴熟的技巧,学生才能写出真正具有生命力,具有美丽灵魂的好作文。语文教师要构建“大语文”的理念,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学会思考生活中有价值的事物,从而积累写作的素材和情感基础。
首先,教师应在课前选“好”题。选题是关键,好的作文题目能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尤其是对作文水平较差的班级。我所教的班级中,其中一个班的多数学生不仅语文素质偏低,而且懒于动笔,平时的作文,能按时交的不过全班的三分之一。于是有一次布置作文时,我抛开单元要求的作文题,选了以“信念”为话题的话题作文,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与信念有关的观点和名言,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音乐舞蹈,谈谈自己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的感受,再三吩咐要写出真情实感。结果我收获了意外惊喜,不仅全班学生按时交作文,而且全班作文水平最低的一位男生也写出了心里话。
其次,上好作文评讲课。作文评讲课的内容不仅是简单地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而且是教师跟学生交流写作经验与感受的重要时机。在这种交流中,教师应该先动情,才能引导学生动情。比如,在一次名为《在我记忆深处》的命题作文习作中,我发现一篇学生作文写道:“我一直很愧疚,为外婆去世那天我没有哭,没有感到难过。”(当时她5岁)看到一名只有10岁的学生写出这样富有真情的文字,我深受感动,评讲作文时,我朗读了这篇文章,并跟学生诉说了我对已故的外公的怀念与愧疚。我说我刚参加工作,外公就去世了,我还没来得及好好孝顺他,所以同学们孝顺长辈不要等到自己长大了,要抓住现在的机会,不一定要等到赚钱了才能孝顺长辈,现在陪他们聊天也是孝顺。从学生清澈而认真的眼眸中,我明白地看到,学生领会了我的心意。
最后,利用学生互相修改作文的方式,促进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通过互相修改作文,学生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既培养主观能动性,主动思考如何才能写出优秀的作文,又通过互助,提高作文水平。
2.培养学生用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作文教学也是“审美教育”之链中的一个有效环节,与其它教育手段一起构成了“树人”的重要途径。我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就有很强烈的感受,那些擅长写作的学生不仅文学底蕴丰厚,而且兴趣广泛,对生活始终保持着较强的好奇心。所以,文章不是“作”出来的,而是学生思想的折射、灵魂的吟唱。
首先,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现在的学生都是温室里的花朵,在蜜糖中长大的一代人,他们明白父母长辈给予他们的爱是无私的,但你若让他们写《我的母亲》或《我的父亲》,则多数写爸爸妈妈如何在风雨交加或寒冬腊月的晚上送发高烧的自己上医院,不能写出自己和父母长辈之间的独特的情。因此,用心观察,进一步了解父母,是写出好文章的第一步。
在教完老舍的《我的母亲》之后,我要求学生回家采访妈妈,写出在成长过程中,母亲对自己影响深刻的事情。通过采访,多数学生真的找到了妈妈的独特之处:有的学生写妈妈在照顾家庭的同时,还认真刻苦地自学参加成人考试,有的学生写妈妈在生下自己后,为了赚钱养家,顾不得好好坐月子就匆忙投入工作;有的学生还写了妈妈与奶奶的相处……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不仅有话可数,而且写出了“我的母亲”的独特之处。
其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万象。社会生活包罗万象,写作素材应有尽有,取之不尽。认识社会,就是要大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现实。往大处说,是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和争论点等;往小处说,则是注意周围的世态人情,尤其是普通人、陌生人,还有那些人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这里面也常常埋藏着写作的丰富资源。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教师要先当有心人。观察、了解社会要有感情投入,要有强烈的爱。语文课文的内容,从山水风景到人物故事,都包含着作者的丰富感情,教师在讲解课文的同时,不仅要把作者的感情释放出来,而且要结合当今的社会现象,侃古论今,使学生在透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养成关注当今社会的习惯。
最后,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感受往往以观察为前提,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写对生活的感受,就是要捕捉自己内心细腻、奇妙的情绪和感情的波动,从而将对外物的观察化为内心情感的体验。只有用心感受,普通的事物才会有闪光点,单调的生活也才别有一番滋味。
这种感受生活的意识,应该是主动的、独特的。因此,培养感受生活的意识要具备以下几点:①独立。写作最忌人云亦云。要想拥有思维和行为的独立性,就要对生活的感受具有独特性,只有这样的文章才是鲜活的、有个性的。②自由。作文既然是一种精神的个性创造,因此,它对精神创造的“自由度”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心灵不自由,笔墨不自由,就很难写出好文章。③激情。激情是来自对现实强烈而生动的感受,是具体感受生活的独特方式和动力。这种激情可以是湍急澎湃、奔放热烈、激越昂扬、沉郁悲壮、飞逸飘动,也可以是宁静明丽、伤感流连、冷峻嘲讽。
3.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阅读书本是增长见识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不要说生活相对简单的中学生,就是一个成年人,一生经历的事、看见的场面、体验到的情感,相对于无限的社会生活来说也是少得可怜,何况还有许多场合、许多事件,对普通人来说永远都不可能经历到。而通过阅读,学生就可以了解别人的经历,扩大自己的视野,从而借鉴他人的情感体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作文训练的要求就是让学生利用文字有效地表达出“真情”与“实感”。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怎样挖掘自身的资源,授予他们写作之道,培养学生写出具有自身生命力的好文章。“真情”和“实感”这两把钥匙,不仅能够让学生写出属于自己的锦绣文章,而且能够启发学生怎样面对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百态。
参考文献:
[1]文学·社会生活·个体生命——重评毛泽东的文艺源泉论.理论与现代化,2000,(9).
[2]张彦春,朱寅年主编.16位教育家的档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第一版.
一、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我校是一所可直接参加全国普通高考的艺术中专,采用人教版新课标作为教学蓝本。面对感情丰富的艺术中专生,语文教师自然很想调动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用真情实感写作文的习惯,但是,往往事不从人愿,学生的习作要么干瘪瘪的,缺乏真情;要么虚构成分太“发达”,没有实感。学生不能从写作中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教师不能从作文教学中得到成就感,作文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原因何在呢?
1.课堂上缺少写作指导
据我了解,将写作课列入正常的课程安排的普通中学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并不多。目前,普通中学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多以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却忘了把语文教学的另一重要目标——表达与交流。众所周知,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颁发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目的和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头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表达与交流甚至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但是,现实的语文教学,不仅缺少写作课的设置,而且每个教学单元一次的写作训练也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目前写作教学的步骤大约是:首先,每个教学单元便有一次作文,布置作文时教师会顺便说说写作要求;其次,教师完成批改工作后,就会在课堂上对此次作文的效果进行大致的评比,并拿出班上几篇好的作文在课堂上范读,让学生共同学习。但是,这样的写作指导很难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多数教师只能感叹回天乏力。
2.不善于观察生活
缺少细节描写,是多数学生作文的通病。目前多数中学生的作文,往往只有简单的叙述,而缺少引人入胜的描写,究其原因,就是缺少丰富的细节描写。那么,丰富的细节描写来源于哪里?从亚里士多德到车尔尼雪夫斯基,西方文艺理论史上一切唯物主义美学家、文艺理论家都坚持文艺模仿或再现现实。也就是说,文艺创作的终极源泉是社会生活,直接来源是文艺家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理解和解释,是个体生命的生命体验。[1]由此可见,指导学生写作文,也应该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开始。只有把丰富多姿的生活反映到作文中,才能给作文以深厚的内容,才能给作文以真实的感情。
3.学生缺少阅读
艺术中专的学生还没有在课余时间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他们捧在手上的多数是时尚杂志和八卦杂志。缺少必要的阅读自然缺乏阅读经验,词汇积累也就不多了。这样一来写作文时一下笔就犯难了,写不到两百字就感到词源枯竭了。于是,需要用形容词就拉出“很”、“非常”;描写风景优美就来个“很美”、“很漂亮”了事;表现一个人的品格就“非常好”、“非常善良”作罢。汉语言的词库有何其丰富的词汇资源,令人痛心的是目前多数中学生却连九牛之一毛的积累都还没有。
二、解决现阶段困境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真情实感
新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要求作了一些调整,强调了八个字:“真情实感,内容具体。”由此可见,一篇好的文章,必须包含两个条件:真实,即诚实地记录生活;有情,即用心感受生活,并用这种感受打动读者。优秀教师张化万认为:“如果我们在学生的作文中不严加区分,让学生在虚构作文和纪实作文两种文体中串来串去,经过十几年的教育,他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编造虚假材料和数字时,就会一点道德耻辱感都没有。”[2]教导学生写作就是“作”到要求学生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来写作,这不仅是中国教育的一个进步,而且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进步。
1.利用有限的课堂打开无限的生活和经验的窗口
学生是有感情、充满个性的个体,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有效引导,将“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学生要热爱写作,首先就要热爱生活,要以积极、乐观、进取的心态融入生活,走进生活,而不是为了写作去刻意地观察、挑剔生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的根本是在‘立诚’,要写出优秀作品,唯一的方法是在自己的修养,磨练一个‘诚’字。”因此,作文的训练也应是做人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真我”出发,感悟到“我手写我心”的写作真谛,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自己思考过的内容。只要有了诚挚的情感、向善的思想、丰厚的底蕴和娴熟的技巧,学生才能写出真正具有生命力,具有美丽灵魂的好作文。语文教师要构建“大语文”的理念,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学会思考生活中有价值的事物,从而积累写作的素材和情感基础。
首先,教师应在课前选“好”题。选题是关键,好的作文题目能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尤其是对作文水平较差的班级。我所教的班级中,其中一个班的多数学生不仅语文素质偏低,而且懒于动笔,平时的作文,能按时交的不过全班的三分之一。于是有一次布置作文时,我抛开单元要求的作文题,选了以“信念”为话题的话题作文,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与信念有关的观点和名言,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音乐舞蹈,谈谈自己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的感受,再三吩咐要写出真情实感。结果我收获了意外惊喜,不仅全班学生按时交作文,而且全班作文水平最低的一位男生也写出了心里话。
其次,上好作文评讲课。作文评讲课的内容不仅是简单地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而且是教师跟学生交流写作经验与感受的重要时机。在这种交流中,教师应该先动情,才能引导学生动情。比如,在一次名为《在我记忆深处》的命题作文习作中,我发现一篇学生作文写道:“我一直很愧疚,为外婆去世那天我没有哭,没有感到难过。”(当时她5岁)看到一名只有10岁的学生写出这样富有真情的文字,我深受感动,评讲作文时,我朗读了这篇文章,并跟学生诉说了我对已故的外公的怀念与愧疚。我说我刚参加工作,外公就去世了,我还没来得及好好孝顺他,所以同学们孝顺长辈不要等到自己长大了,要抓住现在的机会,不一定要等到赚钱了才能孝顺长辈,现在陪他们聊天也是孝顺。从学生清澈而认真的眼眸中,我明白地看到,学生领会了我的心意。
最后,利用学生互相修改作文的方式,促进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通过互相修改作文,学生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既培养主观能动性,主动思考如何才能写出优秀的作文,又通过互助,提高作文水平。
2.培养学生用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作文教学也是“审美教育”之链中的一个有效环节,与其它教育手段一起构成了“树人”的重要途径。我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就有很强烈的感受,那些擅长写作的学生不仅文学底蕴丰厚,而且兴趣广泛,对生活始终保持着较强的好奇心。所以,文章不是“作”出来的,而是学生思想的折射、灵魂的吟唱。
首先,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现在的学生都是温室里的花朵,在蜜糖中长大的一代人,他们明白父母长辈给予他们的爱是无私的,但你若让他们写《我的母亲》或《我的父亲》,则多数写爸爸妈妈如何在风雨交加或寒冬腊月的晚上送发高烧的自己上医院,不能写出自己和父母长辈之间的独特的情。因此,用心观察,进一步了解父母,是写出好文章的第一步。
在教完老舍的《我的母亲》之后,我要求学生回家采访妈妈,写出在成长过程中,母亲对自己影响深刻的事情。通过采访,多数学生真的找到了妈妈的独特之处:有的学生写妈妈在照顾家庭的同时,还认真刻苦地自学参加成人考试,有的学生写妈妈在生下自己后,为了赚钱养家,顾不得好好坐月子就匆忙投入工作;有的学生还写了妈妈与奶奶的相处……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不仅有话可数,而且写出了“我的母亲”的独特之处。
其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万象。社会生活包罗万象,写作素材应有尽有,取之不尽。认识社会,就是要大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现实。往大处说,是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和争论点等;往小处说,则是注意周围的世态人情,尤其是普通人、陌生人,还有那些人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这里面也常常埋藏着写作的丰富资源。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教师要先当有心人。观察、了解社会要有感情投入,要有强烈的爱。语文课文的内容,从山水风景到人物故事,都包含着作者的丰富感情,教师在讲解课文的同时,不仅要把作者的感情释放出来,而且要结合当今的社会现象,侃古论今,使学生在透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养成关注当今社会的习惯。
最后,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感受往往以观察为前提,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写对生活的感受,就是要捕捉自己内心细腻、奇妙的情绪和感情的波动,从而将对外物的观察化为内心情感的体验。只有用心感受,普通的事物才会有闪光点,单调的生活也才别有一番滋味。
这种感受生活的意识,应该是主动的、独特的。因此,培养感受生活的意识要具备以下几点:①独立。写作最忌人云亦云。要想拥有思维和行为的独立性,就要对生活的感受具有独特性,只有这样的文章才是鲜活的、有个性的。②自由。作文既然是一种精神的个性创造,因此,它对精神创造的“自由度”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心灵不自由,笔墨不自由,就很难写出好文章。③激情。激情是来自对现实强烈而生动的感受,是具体感受生活的独特方式和动力。这种激情可以是湍急澎湃、奔放热烈、激越昂扬、沉郁悲壮、飞逸飘动,也可以是宁静明丽、伤感流连、冷峻嘲讽。
3.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阅读书本是增长见识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不要说生活相对简单的中学生,就是一个成年人,一生经历的事、看见的场面、体验到的情感,相对于无限的社会生活来说也是少得可怜,何况还有许多场合、许多事件,对普通人来说永远都不可能经历到。而通过阅读,学生就可以了解别人的经历,扩大自己的视野,从而借鉴他人的情感体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作文训练的要求就是让学生利用文字有效地表达出“真情”与“实感”。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怎样挖掘自身的资源,授予他们写作之道,培养学生写出具有自身生命力的好文章。“真情”和“实感”这两把钥匙,不仅能够让学生写出属于自己的锦绣文章,而且能够启发学生怎样面对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百态。
参考文献:
[1]文学·社会生活·个体生命——重评毛泽东的文艺源泉论.理论与现代化,2000,(9).
[2]张彦春,朱寅年主编.16位教育家的档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