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让智障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大限度的自理自立,成为能自立于社会,能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能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是智障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对特教学校的期待和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特教工作者要不断研究、探索,寻求有效的方法使智障儿童不断的积累好习惯。
关键词:智障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智障儿童,由于自身智力特点及父母对其溺爱、放任,使他们养成了很多不良行为习惯,常表现出极度的焦躁、任性、生活自理能力差等现象,现根据几年来的教育实践研究,谈谈对智障儿童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一些感受。
一、和谐环境促养成
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孟母三迁”的故事很早就给我们证明了环境可以塑造人。
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能使智障孩子受到良好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尤其是父母之间要相敬如宾,相亲相爱,以形成教育智障孩子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以和谐家庭促养成。
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熏陶和启迪的作用,一个布局合理,整洁优美、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要想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除了保持环境的整洁外,最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对校园进行文化建设。如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分楼层、分主题的设计校园布置相关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内容,使学生走在校园的任何位置都能受到环境影响,让无声环境随时发挥其“有声”的教育,以和谐校园促养成。
二、榜样示范促养成
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家长不知不觉间的不良示范,同样会对智障儿童产生极大的影响。父母习惯差,孩子的习惯一定也不会好;父母喜欢常常骂人,孩子自然也会常常骂人,孩子礼貌的行为、早睡早起的行为、整齐清洁的习惯、喜欢读书的习惯等,都跟家长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所以家长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以家长示范促养成。
教师的每一个行动也会给学生感染和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行为的形象体现,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对于智障儿童而行,他们对于具体的事件几乎没有判断和思考的能力,他们的行为多来自于生理的反应和对他人的模仿,而教师常常是和智障儿童相处时间最长的。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如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错了,也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同学中的榜样虽然不是很完美,但因为他们与全体学生朝夕相处,为大家所亲近和熟悉,使人感到更真实、更亲切,能引起共鸣,能使榜样的力量得到更好的发挥,所以要经常树立同学中的榜样,引起智障儿童的关注和学习,以同学榜样促养成。
三、强化训练促养成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说过这样的话:“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这些练习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习惯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动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多多实践。对于智障儿童来讲,记忆力、意志力都比较差,有些动作往往讲过了他们也不会记住,老师要不厌其烦,抓住契机,反复的提醒,在多次的重复中强化正确的行为方式,日累月地练,在反复的强化操练中完善和巩固,真正将其内化到他们身上,以强化训练促养成。
四、常规管理促养成
常规管理是实施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有了一定的行为习惯并意味着就可以停止练习与要求。我们要狠抓常规,严格管理,只有抓好了常规管理,才会有效约束学生的行为习惯。要建章立规,细化要求,给学生以非常明确具体的要求,可以使学生更加有章可循,在具体操作时,可精细到每个细节,做到定人、定点、定时、定事。把爱与严结合起来,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要求。可以充分发挥红领巾检查岗的作用,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不良行为及时予以劝阻教育,以常规管理促养成。
五、团队活动促养成
少先队组织是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少先队活动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而深受儿童欢迎。在智障儿童喜爱的活动中进行养成教育,克服了教育本身的枯燥性,易于被受智障儿童接受,使其更加具有科学性。
例如开展“最洁净小明星”评比活动,进行卫生习惯教育;开展“讲校训,争当文明之星”活动,进行文明守纪教育;以“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爱眼日”、“世界水日”等节各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进行尊敬师长、节约环保、爱护自爱教育;又如利用好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重阳节慰问演出,进行尊敬老人;组织队员到商场和超市,了解购物环境,掌握购物方法,养成良好的公共场所的礼仪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使行为习惯逐步自我完善,以团队活动促养成。
六、积极评价促养成
智障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期间,由于智障儿童还没有完全掌握自我评价的内部标准,他们常常是通过成人的评价来界定自己、调整自己、发展自己。因此,教师、家长的评价对智障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面对智障儿童的正确行为,教师给与认同、赞赏的积极评价,增强他们的自尊与自信。面对智障儿童的过失行为,教师给予关心与期望的评价,会使智障儿童在宽容、理解中自觉地改正过失。教师和家长要积极、正确的运用好评价方式,让智障儿童在肯定、赞许、鼓励和期望中,不断改正过失,以积极评价促养成。
智障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特教工作者要不断研究、探索,以寻求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智障儿童不断的积累好习惯,为他们能顺利的融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智障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智障儿童,由于自身智力特点及父母对其溺爱、放任,使他们养成了很多不良行为习惯,常表现出极度的焦躁、任性、生活自理能力差等现象,现根据几年来的教育实践研究,谈谈对智障儿童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一些感受。
一、和谐环境促养成
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孟母三迁”的故事很早就给我们证明了环境可以塑造人。
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能使智障孩子受到良好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尤其是父母之间要相敬如宾,相亲相爱,以形成教育智障孩子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以和谐家庭促养成。
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熏陶和启迪的作用,一个布局合理,整洁优美、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要想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除了保持环境的整洁外,最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对校园进行文化建设。如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分楼层、分主题的设计校园布置相关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内容,使学生走在校园的任何位置都能受到环境影响,让无声环境随时发挥其“有声”的教育,以和谐校园促养成。
二、榜样示范促养成
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家长不知不觉间的不良示范,同样会对智障儿童产生极大的影响。父母习惯差,孩子的习惯一定也不会好;父母喜欢常常骂人,孩子自然也会常常骂人,孩子礼貌的行为、早睡早起的行为、整齐清洁的习惯、喜欢读书的习惯等,都跟家长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所以家长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以家长示范促养成。
教师的每一个行动也会给学生感染和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行为的形象体现,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对于智障儿童而行,他们对于具体的事件几乎没有判断和思考的能力,他们的行为多来自于生理的反应和对他人的模仿,而教师常常是和智障儿童相处时间最长的。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如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错了,也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同学中的榜样虽然不是很完美,但因为他们与全体学生朝夕相处,为大家所亲近和熟悉,使人感到更真实、更亲切,能引起共鸣,能使榜样的力量得到更好的发挥,所以要经常树立同学中的榜样,引起智障儿童的关注和学习,以同学榜样促养成。
三、强化训练促养成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说过这样的话:“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这些练习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习惯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动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多多实践。对于智障儿童来讲,记忆力、意志力都比较差,有些动作往往讲过了他们也不会记住,老师要不厌其烦,抓住契机,反复的提醒,在多次的重复中强化正确的行为方式,日累月地练,在反复的强化操练中完善和巩固,真正将其内化到他们身上,以强化训练促养成。
四、常规管理促养成
常规管理是实施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有了一定的行为习惯并意味着就可以停止练习与要求。我们要狠抓常规,严格管理,只有抓好了常规管理,才会有效约束学生的行为习惯。要建章立规,细化要求,给学生以非常明确具体的要求,可以使学生更加有章可循,在具体操作时,可精细到每个细节,做到定人、定点、定时、定事。把爱与严结合起来,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要求。可以充分发挥红领巾检查岗的作用,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不良行为及时予以劝阻教育,以常规管理促养成。
五、团队活动促养成
少先队组织是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少先队活动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而深受儿童欢迎。在智障儿童喜爱的活动中进行养成教育,克服了教育本身的枯燥性,易于被受智障儿童接受,使其更加具有科学性。
例如开展“最洁净小明星”评比活动,进行卫生习惯教育;开展“讲校训,争当文明之星”活动,进行文明守纪教育;以“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爱眼日”、“世界水日”等节各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进行尊敬师长、节约环保、爱护自爱教育;又如利用好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重阳节慰问演出,进行尊敬老人;组织队员到商场和超市,了解购物环境,掌握购物方法,养成良好的公共场所的礼仪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使行为习惯逐步自我完善,以团队活动促养成。
六、积极评价促养成
智障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期间,由于智障儿童还没有完全掌握自我评价的内部标准,他们常常是通过成人的评价来界定自己、调整自己、发展自己。因此,教师、家长的评价对智障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面对智障儿童的正确行为,教师给与认同、赞赏的积极评价,增强他们的自尊与自信。面对智障儿童的过失行为,教师给予关心与期望的评价,会使智障儿童在宽容、理解中自觉地改正过失。教师和家长要积极、正确的运用好评价方式,让智障儿童在肯定、赞许、鼓励和期望中,不断改正过失,以积极评价促养成。
智障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特教工作者要不断研究、探索,以寻求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智障儿童不断的积累好习惯,为他们能顺利的融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