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音乐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愉悦性,还要突出音乐的本体性,把其放在重要位置。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在音乐教学中如何突出音乐的本体性。
关键词: 音乐要素 音乐实践 注重聆听
随着更深入地进行课改实践,音乐教师渐渐地意识到课堂教学轨道陷入了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误区,教师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愉悦性,并把其放在首要位置,在有意无意之间忽略了音乐的本体性。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突出音乐的本体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注重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新形势下的课程要求更加强调音乐教学应突出本体审美属性。因此,充分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最具表现力的部分,方能使音乐教学充实而有效。例如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这课时,两位老师上出了迥然不同的教学思路。
案例一:课前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破旧的衣服、帽子、纤绳等道具,导入新课时,该教师让学生看画面聆听《伏尔加船夫曲》并思考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然后让学生唱一唱该乐句53630—,接着师生一起分析交流放大的群像图及特写人物的表情、情绪、动作。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交流完毕后,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这些道具表现这十一个人物的情绪、表情、动作,并上台表演亮相。在表演过程中,有的形象逼真,有的滑稽可笑……顿时音乐教室成了欢乐的海洋,此起彼伏的欢笑声不绝于耳。最后,教师让学生复听歌曲,并作了总结。整堂课下来,学生体验不到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的变化,只关注体验的仅仅是活动的过程中所带来的表面上的快乐而非音乐本身。案例二:导入新课时,该教师让学生聆听《伏尔加船夫曲》并思考音乐的情绪怎样?你是通过哪些方面理解的?教师引导学生从节奏舒展、速度缓慢、旋律走向等音乐要素回答。紧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唱一唱印象最深的乐句53630—,然后让学生看画面再次聆听《伏尔加船夫曲》,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这些道具表现这十一个人物的情绪、表情、动作,并上台表演亮相。
从两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两者的不同之处。前者,忽略了音乐基础知识的工具性,舍弃了知识与能力。后者,紧紧围绕音乐元素做文章,在感受音乐的物质外壳的美的同时,让学生了解音乐的表现手段、理解音乐的表现内容,特别是音乐的内涵、体验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二、注重采用综合性的音乐实践活动
1.注重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了解音乐知识技能
初中生尤其是七年级的学生性格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持久,此阶段是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转折点,教师应尽量组织综合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并掌握知识,教师不能用填鸭式的方式讲解。如在讲解力度记号“p”“f”时,教师先唱,然后让学生贴出哪一句是“p”或“f”,接着反过来让学生唱,老师贴出哪一句是“p”或“f”。又如有的学生全不识谱怎么办?教师可以先教学生唱歌,然后找出一句,把这句谱唱唱,就在课堂上经常这样做,就能逐渐让学生对这个谱子有一定的了解。教师也可以进行这样的记谱教学实验,教师先拍两下,一二,一二,这给学生一个拍子的概念,把这个拍子讲一下,然后在这个拍子基础上,手一拍,脚跺一拍,一二,一二,让学生模仿,然后保持,就是第一拍教师拍了两下,第二拍教师拍了一下,再引导学生区别,最后老师再告诉学生这个音符是用什么表示的,表示一拍的音符是什么样,表示一拍子有两个音符的时候怎么表示,拍两下的时候怎么表示。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更加透彻。
2.注重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感受音乐、体验音乐、享受音乐。围绕欣赏音乐,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采用歌唱、演奏、身体动作和表演等方式,“参与”到音乐中。也就是说,音乐教学要注意发挥“通感”的作用。例如唱一唱欣赏曲的主题或主要片断、用乐器演奏乐曲主题或片断,熟悉、背记音乐主题。再如结合音乐进行身体动作或表演,可以随音乐节拍踏脚、拍手、做各种即兴动作和舞蹈表演等,也可以结合图谱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教师采用这种综合性的、生动活泼的欣赏教学方法,避免依靠过于单调的听觉和语言讲述使欣赏教学呆板乏味的现象。
三、注重聆听,巧用多媒体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音乐教学有直观、快捷的优势,它能将文本、动画、音乐有机结合,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一点无可非议。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为了使课生动一些,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不管有没有必要,把所有内容都制成课件,哪怕是一个小问题也不例外。例如在《桑塔露琪亚》这一节课上,教师让学生初听感受歌曲与画面同时播放,课件宛如动画片一般,顿时学生们兴趣盎然,在台下仰着脖子当观众。聆听完毕后,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船歌的节拍、有没有相同的旋律走向、演唱的风格等)时,很多学生一概不知,他们津津乐道的是动画的内容,而不是音乐的主旋律。该环节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尽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愉悦性、娱乐性,但是也影响了学生专心聆听音乐规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准则,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建立在听的基础上。”在该环节中,视觉为主,削弱了听觉。这种牵强附会地使用课件的现象,不仅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影响了学生的体验与思维。
四、注重学科综合教学的同时不能过于弱化音乐知识
审美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等要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更应该引导学生用音乐要素分析有关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欧洲音乐》波兰民歌《小杜鹃》时,教师可先播放歌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作品,再提问:“这首曲子的速度如何?”“听起来音乐色彩是明亮的或是暗淡的呢?”“你能击出歌曲的强弱规律吗?”通过音乐要素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音乐风格特点和波兰玛祖卡基本舞步的节拍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在体现音乐与其他学科综合的这一教学理念的同时,突出音乐的本体性。
五、根据学生的兴趣,自主地选择恰当的教材内容
有这么一种说法:“教教材者死,用教材者生,创教材者强。”没有一本音乐教材是完全符合所有学生情况的,音乐教师一定要有教学资源的开发意识,这样才能走向音乐教学的“自由”境界。如在《欧洲音乐》这一节课中,在介绍俄罗斯民族音乐时,先介绍学生普遍关注的俄罗斯男高音Vitas,大家都为他高音所折服,只要将他搬上课堂,介绍俄罗斯相关文化,再进一步介绍俄罗斯民族音乐,学生就一定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介绍西班牙民族音乐时,从让学生自行介绍熟悉的、感兴趣的西班牙传统文化——“斗牛”入手,然后,教师把教材原本的曲目《利里亚是个好地方》更换为《西班牙斗牛曲》,使学生对西班牙的音乐风格特点了如指掌。以上的例子,充分说明了只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自主选择教材内容,那么不仅能够让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联系,而且能够大大体现课程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即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突出音乐的学科特点。
总之,音乐教师应在教学中认真反思,去掉浮躁,及时调整,正本清源,使音乐课回归本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小明.音乐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音乐要素 音乐实践 注重聆听
随着更深入地进行课改实践,音乐教师渐渐地意识到课堂教学轨道陷入了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误区,教师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愉悦性,并把其放在首要位置,在有意无意之间忽略了音乐的本体性。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突出音乐的本体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注重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新形势下的课程要求更加强调音乐教学应突出本体审美属性。因此,充分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最具表现力的部分,方能使音乐教学充实而有效。例如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这课时,两位老师上出了迥然不同的教学思路。
案例一:课前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破旧的衣服、帽子、纤绳等道具,导入新课时,该教师让学生看画面聆听《伏尔加船夫曲》并思考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然后让学生唱一唱该乐句53630—,接着师生一起分析交流放大的群像图及特写人物的表情、情绪、动作。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交流完毕后,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这些道具表现这十一个人物的情绪、表情、动作,并上台表演亮相。在表演过程中,有的形象逼真,有的滑稽可笑……顿时音乐教室成了欢乐的海洋,此起彼伏的欢笑声不绝于耳。最后,教师让学生复听歌曲,并作了总结。整堂课下来,学生体验不到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的变化,只关注体验的仅仅是活动的过程中所带来的表面上的快乐而非音乐本身。案例二:导入新课时,该教师让学生聆听《伏尔加船夫曲》并思考音乐的情绪怎样?你是通过哪些方面理解的?教师引导学生从节奏舒展、速度缓慢、旋律走向等音乐要素回答。紧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唱一唱印象最深的乐句53630—,然后让学生看画面再次聆听《伏尔加船夫曲》,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这些道具表现这十一个人物的情绪、表情、动作,并上台表演亮相。
从两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两者的不同之处。前者,忽略了音乐基础知识的工具性,舍弃了知识与能力。后者,紧紧围绕音乐元素做文章,在感受音乐的物质外壳的美的同时,让学生了解音乐的表现手段、理解音乐的表现内容,特别是音乐的内涵、体验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二、注重采用综合性的音乐实践活动
1.注重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了解音乐知识技能
初中生尤其是七年级的学生性格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持久,此阶段是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转折点,教师应尽量组织综合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并掌握知识,教师不能用填鸭式的方式讲解。如在讲解力度记号“p”“f”时,教师先唱,然后让学生贴出哪一句是“p”或“f”,接着反过来让学生唱,老师贴出哪一句是“p”或“f”。又如有的学生全不识谱怎么办?教师可以先教学生唱歌,然后找出一句,把这句谱唱唱,就在课堂上经常这样做,就能逐渐让学生对这个谱子有一定的了解。教师也可以进行这样的记谱教学实验,教师先拍两下,一二,一二,这给学生一个拍子的概念,把这个拍子讲一下,然后在这个拍子基础上,手一拍,脚跺一拍,一二,一二,让学生模仿,然后保持,就是第一拍教师拍了两下,第二拍教师拍了一下,再引导学生区别,最后老师再告诉学生这个音符是用什么表示的,表示一拍的音符是什么样,表示一拍子有两个音符的时候怎么表示,拍两下的时候怎么表示。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更加透彻。
2.注重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感受音乐、体验音乐、享受音乐。围绕欣赏音乐,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采用歌唱、演奏、身体动作和表演等方式,“参与”到音乐中。也就是说,音乐教学要注意发挥“通感”的作用。例如唱一唱欣赏曲的主题或主要片断、用乐器演奏乐曲主题或片断,熟悉、背记音乐主题。再如结合音乐进行身体动作或表演,可以随音乐节拍踏脚、拍手、做各种即兴动作和舞蹈表演等,也可以结合图谱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教师采用这种综合性的、生动活泼的欣赏教学方法,避免依靠过于单调的听觉和语言讲述使欣赏教学呆板乏味的现象。
三、注重聆听,巧用多媒体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音乐教学有直观、快捷的优势,它能将文本、动画、音乐有机结合,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一点无可非议。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为了使课生动一些,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不管有没有必要,把所有内容都制成课件,哪怕是一个小问题也不例外。例如在《桑塔露琪亚》这一节课上,教师让学生初听感受歌曲与画面同时播放,课件宛如动画片一般,顿时学生们兴趣盎然,在台下仰着脖子当观众。聆听完毕后,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船歌的节拍、有没有相同的旋律走向、演唱的风格等)时,很多学生一概不知,他们津津乐道的是动画的内容,而不是音乐的主旋律。该环节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尽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愉悦性、娱乐性,但是也影响了学生专心聆听音乐规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准则,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建立在听的基础上。”在该环节中,视觉为主,削弱了听觉。这种牵强附会地使用课件的现象,不仅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影响了学生的体验与思维。
四、注重学科综合教学的同时不能过于弱化音乐知识
审美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等要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更应该引导学生用音乐要素分析有关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欧洲音乐》波兰民歌《小杜鹃》时,教师可先播放歌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作品,再提问:“这首曲子的速度如何?”“听起来音乐色彩是明亮的或是暗淡的呢?”“你能击出歌曲的强弱规律吗?”通过音乐要素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音乐风格特点和波兰玛祖卡基本舞步的节拍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在体现音乐与其他学科综合的这一教学理念的同时,突出音乐的本体性。
五、根据学生的兴趣,自主地选择恰当的教材内容
有这么一种说法:“教教材者死,用教材者生,创教材者强。”没有一本音乐教材是完全符合所有学生情况的,音乐教师一定要有教学资源的开发意识,这样才能走向音乐教学的“自由”境界。如在《欧洲音乐》这一节课中,在介绍俄罗斯民族音乐时,先介绍学生普遍关注的俄罗斯男高音Vitas,大家都为他高音所折服,只要将他搬上课堂,介绍俄罗斯相关文化,再进一步介绍俄罗斯民族音乐,学生就一定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介绍西班牙民族音乐时,从让学生自行介绍熟悉的、感兴趣的西班牙传统文化——“斗牛”入手,然后,教师把教材原本的曲目《利里亚是个好地方》更换为《西班牙斗牛曲》,使学生对西班牙的音乐风格特点了如指掌。以上的例子,充分说明了只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自主选择教材内容,那么不仅能够让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联系,而且能够大大体现课程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即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突出音乐的学科特点。
总之,音乐教师应在教学中认真反思,去掉浮躁,及时调整,正本清源,使音乐课回归本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小明.音乐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