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牛津初中英语》(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第二课《台湾大地震》。本教材积极提倡任务型教学原则,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话题,让学生通过参与、思考、讨论、交流与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
本单元的话题“Natural Disasters”(自然灾害),此单元内容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言情景真实,表达地道规范;词汇再现率高,符合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本课的重点词汇及其用法,从而对自然灾害有所认识。
二、能力目标
1.利用所学语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
2.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英语语言的灵活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在大信息量的语言活动中搜索处理语言信息,发现、归纳学习重点,从而掌握本单元重点学习内容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
三、情感目标
学会感恩。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根据关键词和语境猜测大意。
2.让学生体会人们在身处灾难时的恐惧和应对措施。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安排
共1课时。
教学过程
本课针对初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我采用小组竞赛、男女生对抗等形式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先后呈现六幅图片,让学生猜出这些图片上描述的是什么。
展示六种自然灾害:Typhoon,Flood,Forest fire,Volcanic eruption,Tsunami,Earthquake。
2.播放一段地震的录像。
观看之前布置两道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两遍,然后回答。
Question 1:When and where did this earthquake happen?
Question 2:How many people died m this earth-quake?
3.呈现本课教学内容。
Timmy——本课主人公,对于所经历的地震叙述。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课堂的导入部分能够决定课的基调,唤醒学生大脑中相关的已有知识,使学生作好热身准备,激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和期待,为引出新知识作好铺垫。
通过学生自由抢答和教师提示的方式同时也创造了宽松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这样更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二、师生互动,学习探究
1.导入。
引用莎士比亚的话:“There is nothing either good or bad but thinking makes it so.”(事情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你如何去想)进入第二板块课文的学习。 首先,呈现讨论题:“What would you do first if an earthquake happened suddenly in your city?”以group work(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然后各组推选代表陈述本组的观点,全班每组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结合学生的方法进行评价和补充,并组织学生从中选出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2.阅读理解课文。
先听磁带,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略读(Scanning)和细读(Skimming),通过做判断正误(True or False)的练习及语篇来学习文中出现的生词及其用法。
判断正误练习:
①Timmy was in a restaurant when the earth—quake started.
②Timmy heard a loud noise like thunder at first.
③Animals ran wildly everywhere.
④Timmy was trapped in a dark place when the earthquake stopped.
3.采用问题情景法,让学生根据呈现的问题复述每段内容。
Para.1(第一段)
Where was Timmy?
What happened in the shopping center?
Para.2(第二段)
How did people’react?
What did Timmy do?
What happened tO the buildings?
Para.3(第三段)
Where was Timmy when the shaking stopped?
How did Timmy feel?
Para.4(第四段)
What did Timmy d0 while he was waiting for help?
Para.5(第五段)
How was he rescued?
4.由学生分组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课文教学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和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语言学习是双向行为,既要理解也要表达。所以这一部分,教师主要采用了问题情景法。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并富于启发性和拓展性,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按照“吸收信息一处理和加工信息一口(笔)头表达信息的思路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的训练。教师以莎士比亚的一句经典名言引出这一环节,使此教学环节得到了提升,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三、合作交流,巩固提高
1.选一个学生演Timmy,其他学生当记者,进行现场采访。
教师给学生提供10个问题作参考。要求学生可以采用提供的10个问题,更鼓励大家自己动脑筋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
问题如下:
①Where were you when the earthquake started?
②What kind 0f nOiSe did you hear at first?
③Why did some children scream?
④What did people do after they heard the noise?
⑤Did you know where you were when the noise and shaking ended?Why?
⑥How did you feel when you knew you were trapped?
⑦Why did you stop shouting for help after you found n0 one came for a very long time? ⑧When did you begin to shout again?
⑨What did people dO when they heard your scream?
⑩What dO you want tO say tO those who have saved you?
2.将学生按男、女生分成两大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你从这个故事里学到什么)
(本环节是依据《英语课程标准》设计的两个活动。通过完成这两个任务,生生之间进行了大量的语言交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协作、会话从而有效地完成意义的建构,并体验了通过合作给他们带来的成功的喜悦。合作学习能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并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智慧和良好品德的发展。合作的对立面是竞争,在活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反馈
给学生设定一个情景,要求学生根据所给场景,发挥自己的想象完成一小段短文。独立完成并选几篇当堂展示。
(写是语言输出的又一种形式,它能全面检验和衡量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利用课文教学进行写作训练效果十分明显,因为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接触到比较完整的句型结构和正确的时态语态,还能借鉴文中的习惯表达,如一些过渡语和佳句。利用课文教学训练写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指导学生仿写、缩写、续写、改编等。所以,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本节课前面层层深入的听、说、读等活动作铺垫,我设计了写的练习。一是使本节课的教学步骤更加完整;二是通过学生的写作进行教学反馈,检测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
五、学习反思
让学生通过了解故事和主人公的经历反思在处理灾害事故中我们应该具有的一些素质。先让学生发言,然后教师给出几个提示。
例如:
Learn to be brave and calm when in trouble.(学会勇敢和镇定)
Never give up hopes.(永不放弃)
Treasure your life.(珍惜生命)
本节课应该说非常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本课设计了阅读、采访、讨论、总结、体验等活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实践了任务型教学。总结起来,我个人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仅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活动中,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带着学生走向教材。
◆教学活动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难易适中。如果活动内容过于浅显,则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如果活动内容或形式过于复杂,则会使学生产生情绪。如果教材中的活动难度过高,教师可以设计几个“准备性”或“提示性”的活动,以降低活动难度,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如果教材中的活动难度过低,教师则应为学生设计有一定梯度的活动,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发散学生的思维。
◆课堂提问要生活化,这种源于生活感受的问题会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激发起他们的表达欲望和学习热情。
◆不能忽视语言形式的补充和操练,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形式才能在具体的情景中加以运用。
◆在活动完成后,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评或互评。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要防止评价流于形式,或因评价不当使学生产生心理负担或厌倦情绪。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