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作为一种语文教学手段,对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更深切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含蓄美和形象美。
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对诵读教学的重视力度不够,许多教师认为诵读是可有可无的,并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小学生对每篇课文基本上作到熟读成诵,而到了初高中后,语文课上很难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中学阶段对诵读教学的忽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诵读教学“费时”而“无功”。在应试教育“效率第一”的观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量灌输知识点,唯恐朗读会占用宝贵的时间。学生的读,多采用默读形式,而且多是在无目的、无要求、无指导、无反馈的情况下进行,大大削弱了阅读教学。学生也错误地认为只是对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会读音,能理解,这就是会阅读,而对于朗读的再创作,强化记忆,感化,熏陶、审美等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真正造成了阅读教学的效率低下。
其次,课堂教学是“讲”而不是“读”。课堂教学是教师的讲解、分析,是教师的“讲”,只有“讲”才算上课。以示范课,观摩课为例,所讲的课很少选第一课时,许多教师认为第一课时不过是让学生读读看看、圈圈点点的事,教者没啥“讲”头,听者也没啥兴致,所以这种课所选的内容大都是“文章的分析”,据说只有通过“讲”才能看出教者的水平。如果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讲”“练”中去,学生仍然不会读书。这实在是舍本逐末,有悖于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现阶段,如何纠正这些错误的认识,还诵读教学以本来面目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形式多样的诵读方式
朗读训练本身的要求是不同的,因人而异,因文而异,而学生如果长年累月地一味地用一种方式来训练朗读,必定枯燥无味。《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对初中生提出“有感情朗读。养成默读习惯,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的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对于《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朗读、默读、略读和浏览四种阅读方法,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对象,应运用得当。以朗读为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包括教师范读、学生分角色、师生共读等,它能充分调动身体的各个器官的功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成功的朗读,不但对理解文章大有裨益,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讲”所不能及的。
二、合理有效的诵读措施
教师要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设计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同时要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地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教师要通过召开“读书报告会”“故事报告会”“诗文朗诵会”等形式,来检查学生的诵读,从而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目标。
三、循序渐进培养诵读技巧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根据学生的差异,要循序渐进地培养他的诵读技巧。首先做到正确:即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这是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做到流畅,即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朗读的进一步要求。最后要做到传神、有感情:即能熟练地运用读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这是高标准的要求。
重视诵读,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诵读,是新课程下教师的一个紧要任务,愿小学课堂中“哇里哇啦”的读书声在中学课堂中多些,再多些……
(作者单位大荔县两宜初中/渭南临渭区下吉一中)
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对诵读教学的重视力度不够,许多教师认为诵读是可有可无的,并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小学生对每篇课文基本上作到熟读成诵,而到了初高中后,语文课上很难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中学阶段对诵读教学的忽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诵读教学“费时”而“无功”。在应试教育“效率第一”的观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量灌输知识点,唯恐朗读会占用宝贵的时间。学生的读,多采用默读形式,而且多是在无目的、无要求、无指导、无反馈的情况下进行,大大削弱了阅读教学。学生也错误地认为只是对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会读音,能理解,这就是会阅读,而对于朗读的再创作,强化记忆,感化,熏陶、审美等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真正造成了阅读教学的效率低下。
其次,课堂教学是“讲”而不是“读”。课堂教学是教师的讲解、分析,是教师的“讲”,只有“讲”才算上课。以示范课,观摩课为例,所讲的课很少选第一课时,许多教师认为第一课时不过是让学生读读看看、圈圈点点的事,教者没啥“讲”头,听者也没啥兴致,所以这种课所选的内容大都是“文章的分析”,据说只有通过“讲”才能看出教者的水平。如果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讲”“练”中去,学生仍然不会读书。这实在是舍本逐末,有悖于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现阶段,如何纠正这些错误的认识,还诵读教学以本来面目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形式多样的诵读方式
朗读训练本身的要求是不同的,因人而异,因文而异,而学生如果长年累月地一味地用一种方式来训练朗读,必定枯燥无味。《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对初中生提出“有感情朗读。养成默读习惯,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的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对于《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朗读、默读、略读和浏览四种阅读方法,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对象,应运用得当。以朗读为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包括教师范读、学生分角色、师生共读等,它能充分调动身体的各个器官的功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成功的朗读,不但对理解文章大有裨益,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讲”所不能及的。
二、合理有效的诵读措施
教师要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设计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同时要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地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教师要通过召开“读书报告会”“故事报告会”“诗文朗诵会”等形式,来检查学生的诵读,从而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目标。
三、循序渐进培养诵读技巧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根据学生的差异,要循序渐进地培养他的诵读技巧。首先做到正确:即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这是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做到流畅,即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朗读的进一步要求。最后要做到传神、有感情:即能熟练地运用读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这是高标准的要求。
重视诵读,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诵读,是新课程下教师的一个紧要任务,愿小学课堂中“哇里哇啦”的读书声在中学课堂中多些,再多些……
(作者单位大荔县两宜初中/渭南临渭区下吉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