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童话般美丽

来源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1234567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的办学想法其实很朴素:“我希望尽可能充分地满足孩子们多种多样的兴趣和企望。换句话说,我希望使孩子们生活和学习得有意思。”(《帕夫雷什中学》第28页,B.A.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2月第1版)
  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
  说到教育,我们往往想到的是“有意义”。所谓的“意义”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说的,我们的责任、使命、理想,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要传递给学生的真善美品质,我们要培养的公民意识与创造精神,以及我们点燃的思想火花和拓宽的海洋般的胸襟与视野……教育没有了“意义”,那教育也就没有了。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却是“有意思”。
  那么,什么是“有意思”呢?我想,这是站在孩子们的角度说的。情趣、浪漫、好玩儿、妙趣横生、其乐融融、心花怒放、欢呼雀跃、心灵激荡、泪流满面——或是教室里讲的一个跌宕起伏而又感人肺腑的故事,或是师生之间在田野上的追逐……
  苏霍姆林斯基当然没有否定教育的意义,他的全部实践与著作都在阐述着教育的意义。但他同时强调教育要“有意思”,这充分体现了他教育思想的儿童视角。
  而在帕夫雷什中学,“有意思”的教育太多了!
  当时媒体报道了飞行员的几次远程飞行,在宇航英雄考察探险壮举的鼓舞下,苏霍姆林斯基和孩子们一起,把一座废弃的半坍塌的旧农舍改造布置成了一间类似轮船船舱的舱室。他们想象着自己正在一艘海轮上,还给这艘海轮取名叫“北方鲁滨逊号”。苏霍姆林斯基带着孩子们在这里阅读著名探险家的故事,绘制他们想象中地理新发现的地图。
  苏霍姆林斯基动情地回忆道:“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些秋天的夜晚,窗外大风呼啸,雨点敲击着我们海船的‘舷窗’玻璃,而我们聚在熊熊燃烧的炉火旁,屏住气息去感受阿蒙森(注:挪威极地旅行家和考察家)和米克鲁霍-马克莱(注:俄国民族学家)的奇特传奇故事——跟他们一道在北极的冰山中和赤道的原始森林里跋涉。冬天,我们堆砌雪屋和冰山——做‘契留斯金号’探险队游戏。”(《帕夫雷什中学》第28页,B.A.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2月第1版)
  25年过去了,这样浪漫有趣的游戏,又延续在那间旧农舍里。苏霍姆林斯基说:“而今,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后,还是在那个半坍塌(稍做修缮但依然特地保留了半坍塌状态)的农舍里,我早年学生的孩子们又在玩宇航员游戏了。这间‘舱室’里依然是一派浪漫主义气氛,漫长的深秋夜晩,室内火炉里依然有木柴烧得噼啪作响。我深信,没有浪漫主义精神,没有家庭式的友爱场合,让孩子们能像我们在‘北方鲁滨逊号’那样跟老师待在一起,就不可能教育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第29页,B.A.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2月第1版)这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童话啊!
  而编织这样的童话,并不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心血来潮,而是帕夫雷什中学的惯例。可以说,每一个从帕夫雷什中学毕业的孩子,都有这样美好的回忆。
  苏霍姆林斯基写道:“我校有一个传统,每逢暑期,每个教师都要带孩子们到野外去宿营几天。孩子们特别喜欢在草场上宿营。他们迫不及待地盼着那些令人神往的夜晚的到来。那时,他们将在繁星闪烁的夜空下,在散发清香的干草堆上,倾听关于远方国家和遥远星空世界的故事,静听夜间的沙沙声。繁星的闪烁,可口的米粥,篝火引燃的炭火,黎明前那逼人躲进草堆的寒气,河岔中的嬉水——这一切,都在孩子的心灵里留下不可磨灭、无法忘怀的印象。”(《帕夫雷什中学》第71页,B.A.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2月第1版)
  几十年来,每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我都会想,如果他不是卓越的教育家,也一定是一位杰出的作家。或者说,苏霍姆林斯基是作家,也是教师,他将二者完美统一:作家以自己的作品影响无数的读者,让自己的思想与情感通过文字进入读者的精神世界;教师将每一个孩子当作自己的作品,在每個孩子身上倾注热情,挥洒生命,帮助他们把人生变成一首隽永的诗或一部厚重的小说。纯真、激情、妙趣、敏锐、深刻、浪漫、智慧、责任……这是教育的要义,也是文学的元素。“淡妆浓抹总相宜”“道是无情却有情”“为有源头活水来”“润物细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文学的表达,也是教育的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的确如此完美——他的文字闪烁着教育的光芒,他的教育散发着文学的芬芳!
  苏霍姆林斯基自豪地说:“毫无疑问,我们的学生对青年时代会留下最温暖、最亲切的回忆。学校生活中的某些活动已经代代相传,成为传统。”(《帕夫雷什中学》第29页,B.A.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2月第1版)
  而除了“北方鲁滨逊号”的“舱室”,除了每年暑期星空下的篝火,在帕夫雷什中学,孩子们还有许多特别的节日:“首次铃声节”“最后铃声节”“母亲节”“女孩节”“歌节”“花节”“鸟节”“云雀节”“面包节”……
  “首次铃声节”是专门为一年级新生设立的,在小朋友们上课的第一天进行。这一天,毕业班的学生先祝贺小朋友们加入学校大家庭,给每个新同学赠送一本题写了赠言的书,然后带小同学到校园里,把他们在10年前第一天上学时亲手栽种的树移交给新同学照管。随后,举行传统的仪式——栽植永恒学校友谊树,毕业生跟新同学同栽一棵苹果树苗。而这些小朋友10年后,又将作为毕业班的学生为刚进校的一年级小朋友赠送小书,共植新树。
  “最后铃声节”是为毕业班的学生举办的,在毕业生上课的最后一天举行。毕业生和一年级新生班对班地排成两列。一年级新生给每个毕业生献上鲜花和一本题有赠言的书。这些赠书包括普希金的诗集、歌德的《浮士德》、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荷马的《荷马史诗》等世界名著。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参加活动的不仅有一年级新生和毕业班学生,有他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以前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在新生给毕业生的赠书上,孩子们用稚嫩的词语题写感人祝愿,字写得很大,充满童趣。在活动中,事先安排一个小同学走近铺着天蓝色台布的桌子,拿起系着天蓝色缎带的铃铛。当响起铃声时,从高年级学生队列中走出一名男青年或女青年,代表集体向老师们致简短的谢词。这篇谢词是预先经过长时间准备的,但在典礼前一直保密。   2019年10月,我在帕夫雷什中学正好遇上学校的“面包节”,这是一个庆祝丰收的节日。校园里到处摆放着各种造型的香喷喷的面包,教师和孩子们身穿盛装,脸上洋溢着笑容。一群小姑娘穿着漂亮的裙子,载歌载舞。虽然我听不懂她们的歌词,但她们的快乐深深地感染了我。
  当时,看着逆光中舞蹈的乌克兰小姑娘,我想到了中国许多“我只希望能多睡一会儿”的孩子,突然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在中国的一些学校,而且往往是一些名校,学生在校的每一分钟都是被规定好的,甚至连洗漱、吃饭、上洗手间都被严格限定了时间。这样做有一个共同目的——考高分,上好大学。原本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被压缩成两个字——刷题。
  然而,很多人为这种扼杀人性、以牺牲孩子健康为代价换取优异考试成绩的“教育”辩护。他们说:“不这样,就无法赢得高考!”对此,我特别赞同杨东平先生的话:“如果我们给学生以尊严、自由和健康反而会降低其学习的效果,这就说明我们所有的教育规律、学习科学都是胡说八道,最野蛮的管理才是最高明的。”
  在这个背景下,我就特别向往苏霍姆林斯基给孩子们创设和营造的校园生活。请别说什么“国情不同”,无论国家与民族之间有多少文化传统的差异,人性永远是相同的,也是相通的!教育焉能例外?
  难道中国的孩子就不能拥有那童话般的教育?所幸中国现在已经有不少学校通过教育改革,正尽量让教育回归正常,让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充满浪漫气息。无论是在现代都市中的北京十一学校,还是在大山深处的广元范家小学,或是许多新教育实验学校,我都看到了这种希望。
  其实,我们中国的教育也曾如童话般美丽。小时候,看过一部名叫《祖国的花朵》的电影,其中的插曲传唱至今——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環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
  我盼望,今天中国的孩子也能够享受这样温馨浪漫的时光,能够闭着眼睛感受“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相关链接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在低年级,从教学的最初步起,知识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词,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啊。
  宽容能触及学生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
  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其实,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弦,拨动它就会发出奇特的音响。要是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语调。
  (责编 侯心雨)
其他文献
在校企深度融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方兴未艾的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对于实用型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更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断提升中职教育基础能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 年)》也提出了“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当下,“双师型
期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金麦草画是商丘柘城县的传统特色手工艺品,它融合了传统工艺和民间美术,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2007年,柘城金麦草画被确定为商丘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如今金麦草画的传承与发展举步维艰。笔者认为,在幼教专业教学中植入金麦草画项目教学,既对提升幼教专业的内涵建设水平有利,也对改善金麦草画的发展现状有利。   一、将柘城金麦草画引入职业教育必要性
期刊
班级是学生活动的最主要场所。如何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把班级打造成学生发展的基础平台?我认为关键是遵循人文理念,真正打造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  联系历史,进一步深刻领悟人本理念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显现,但真正提出人本理念的是西方文藝复兴时期,这一时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伟大发现,即对人本体的发现。而我国在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后,在“五四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进行了一场广
期刊
本期嘉宾:  刘 洋 郑州大学实验小学校长  张海燕 郑州高新区莲花街小学校长  李广亮 郑州高新区南流小学校长  冯 霞 郑州高新区科学大道第三小学校长  田文波 郑州高新区六一幼儿园园长  宋振国 郑州中学(高中部)副校长  李 兰 郑州中学(初中部)副校长  主持人:  赵鑫(本刊副主编)  导读: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落实劳动教育需要依托课程,必须有一定的评价体系、保障措施作为支撑
期刊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大对国家重要礼仪的普及教育与宣传力度,在国家重大节庆活动中体现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树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传统礼仪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中职学校开展传统礼仪文化教育,让中职生接受传统
期刊
为更好地推动产业与教育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平台优势,12月8日下午,由中宏网主办,河南省中宏产教融合建设研究院承办的河南省产教融合建设研讨会在郑州召开。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张震,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姚勇,河南省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李森等学界专家,中宏网运营主任蔡衡,省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处副处长高炯,中宏网河南负责人陈保来出席会议。中宏(河南)产教融合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
期刊
本期嘉宾:  张玲玲 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四(5)班班主任兼语文教师  贺欢欢 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六(4)班班主任兼语文教师  郭树婷 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音乐教师  主持人:  曹舒展 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美好教育中心主任  导读:  劳动教育是完成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让劳动教育“硬”起来。而教师作为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也要积极践行劳动教育思想,在课内外
期刊
1.实行督查检查评比考核报备审批制度。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统一部署、依法依规开展督查检查评比考核工作。各部门开展涉及中小学校和教师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于每年1月初分别报同级党委办公厅(室)、政府办公厅(室)研究审核,由党委办公厅(室)统一报党委审批。除教育部门外,其他部门不得自行设置以中小学教师为对象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  2.清理精简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已设置的涉及中小学校
期刊
1月2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这是2021年的首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的主题是关注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在回答记者有关教师减负问题的提问时表示:凡是不在这张清单里的事项,中小学就有权利拒绝。  任友群说,经过一年左右的努力,全国各省份基本上都出台了教师的减负清单。各地的减负清单既全面体现了中央文件的要求,又结合地方的实际加以细化和深化。其中有一些省份的做法还是值得借鉴的。比如有
期刊
魏书生  曾任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中学特级教师,当代著名教育家。先后荣获辽宁省功勋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兼任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著有《语文教学探索》《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等书。  王慧峰,《河南教育》(教师教育)特约编辑,河南致远教育服务中心理事,中国陶行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