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很多人把书业不断衰退的现状归罪于全球经济危机和无孔不入的互联网的兴起,其实,这只不过是书业外部新生事物直接影响和蚕食书业领地造成萧条的原因之一,而书业内部一直疲于过度出版以及前几年经济状态良好时读者过度消费,才是致使书业今天越来越步履维艰的关键因素。
特殊财务核算制度助长过度出版
我遇到过一些关注书业的业外人士,他们经常问到一个令他们困惑的问题:为什么在很多旧书还没有销售到底线时,出版社仍然大量出版新书,致使每年的图书库存剧增。按照常理,图书出版过剩,出版社应该控制新书出版,然而事实却不是如此,甚至一些出版社的做法截然相反:旧书越是销售不好,越是要出版新书。
深究这种古怪出版现象的根源,我认为与书业特殊的财务核算制度直接关联。除了国内完全私有制或者私有资本占主要股份的出版企业之外,很少有哪家出版社为自家堆积如山的库存图书忧心,因为那些库存图书不论销售好坏,都依然是账面上的财富。
行业无自律导致市场混乱
虽然新闻出版总署每年对图书出版的品种总量有严格的限制,但各品种印制数量是由出版方确定的。而多数出版人士在确定新书印数时,更多的依据是以往的出版经验和机构的特殊指令,缺少详尽的图书市场调研,缺乏经销商诚恳的建议,不造成图书积压是很难的事情。
任何一本图书都有自身销售的市场底线,不可能使销售成为永恒;同样,任意一个图书市场也有自己的市场峰值,也不可能使销售持久保持平稳。过多的图书不仅使市场正常销售发生混乱,而且常常让读者无所适从。如今,越来越多的出版商开始以低折扣等笨拙手段疏通分销渠道,国内几乎所有书店都在凭借持续打折销售图书,以此来完成赖以生存的业绩。
缺少营销的出版物自生自灭
尽管书业都明白,出版的图书数量与最终的收益不一定成正比,但是大多数的人还是愿意把主要精力投放在新书出版上面。其实,很多时候市场对新旧图书的青睐并非如此。
可能是因为约86%以上的市场图书都属于定价低于50元的小额消费商品,也可能是由于如今的新书生命周期很短,所以出版商一般在重点图书或者是新书上市之初做一些营销活动后,就听任图书自己在市场上拼搏了。
我认为图书积压越来越多,与书业缺少严谨的整体营销系统直接关联。一本图书从选题策划到印制出版,出版商可以仔细打理每一个细节,但是营销常常被他们另类于出版流程。
图书过剩助长分销商自私自利
图书分销商与出版商之间的合作,或愉快或矛盾都是日常运转的常态。不过,社店合作过程中,谁掌握运作主动权则是获得更多利益的关键。很多出版人士有一种错觉,认为出版商是分销商的供书商,掌握着社店关系的主动权,事实并非如此。在市场图书需求不足时,出版商的确掌握了社店关系和市场的主动权;但在图书供给超过市场需求时,分销商则掌握了社店关系的主动权,而市场权却被读者牢牢掌握。
目前,国内主流分销渠道图书供货方式主要是协议式的主发业务模式,虽然这种往来形式上缩短了新书上架周期,但同时也麻痹了分销商的责任意识。不可想象,卖完的图书属于书店,滞销的图书属于出版商,如此循环,书业产业链如何保持青春!
提高定价分销商不领情
出版商不断提高图书定价是社会进步、业绩提升的一种象征,同时也可能使读者过度购书行为有所减少。长远来看,提高图书定价本身是一件有利于书业持久发展的好事,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提高了图书定价对读者来说形同虚设,因为几乎所有国内书店都在直接或变相地打折卖书。
一般来说,提高定价是遏制过度出版和过度购书、保持书业持续发展的有力手段之一,只是国内提高图书定价仅仅停留在产品生产的最初流程,而不是贯穿书业整个运转过程。
过度购书可能让读者远离书业
对书业而言,过度购书短期来看是喜事,但长远来衡量却未必值得赞许。一本失望的图书给读者造成的可能只是一种选购上的自责,而一大堆后悔的图书则可能让读者逐渐远离书业。
我曾经与国内一些书业人士探讨过,过度出版和过度购书会不会有所收敛?然而,来自新闻出版总署的权威数据显示,中国出版界每年出版的新书数量仍在逐渐递增,而很少有出版社的库存图书在逐渐减少。
中国书业过度出版没有任何收敛的痕迹,而过度购书读者的增长也没有达到书业期望的比例。大量积压图书带来的是出版界文化传播能力衰弱的证明,中国书业指望读者重新崇尚传统出版文化、过度消费图书,恐怕只是南柯一梦。
特殊财务核算制度助长过度出版
我遇到过一些关注书业的业外人士,他们经常问到一个令他们困惑的问题:为什么在很多旧书还没有销售到底线时,出版社仍然大量出版新书,致使每年的图书库存剧增。按照常理,图书出版过剩,出版社应该控制新书出版,然而事实却不是如此,甚至一些出版社的做法截然相反:旧书越是销售不好,越是要出版新书。
深究这种古怪出版现象的根源,我认为与书业特殊的财务核算制度直接关联。除了国内完全私有制或者私有资本占主要股份的出版企业之外,很少有哪家出版社为自家堆积如山的库存图书忧心,因为那些库存图书不论销售好坏,都依然是账面上的财富。
行业无自律导致市场混乱
虽然新闻出版总署每年对图书出版的品种总量有严格的限制,但各品种印制数量是由出版方确定的。而多数出版人士在确定新书印数时,更多的依据是以往的出版经验和机构的特殊指令,缺少详尽的图书市场调研,缺乏经销商诚恳的建议,不造成图书积压是很难的事情。
任何一本图书都有自身销售的市场底线,不可能使销售成为永恒;同样,任意一个图书市场也有自己的市场峰值,也不可能使销售持久保持平稳。过多的图书不仅使市场正常销售发生混乱,而且常常让读者无所适从。如今,越来越多的出版商开始以低折扣等笨拙手段疏通分销渠道,国内几乎所有书店都在凭借持续打折销售图书,以此来完成赖以生存的业绩。
缺少营销的出版物自生自灭
尽管书业都明白,出版的图书数量与最终的收益不一定成正比,但是大多数的人还是愿意把主要精力投放在新书出版上面。其实,很多时候市场对新旧图书的青睐并非如此。
可能是因为约86%以上的市场图书都属于定价低于50元的小额消费商品,也可能是由于如今的新书生命周期很短,所以出版商一般在重点图书或者是新书上市之初做一些营销活动后,就听任图书自己在市场上拼搏了。
我认为图书积压越来越多,与书业缺少严谨的整体营销系统直接关联。一本图书从选题策划到印制出版,出版商可以仔细打理每一个细节,但是营销常常被他们另类于出版流程。
图书过剩助长分销商自私自利
图书分销商与出版商之间的合作,或愉快或矛盾都是日常运转的常态。不过,社店合作过程中,谁掌握运作主动权则是获得更多利益的关键。很多出版人士有一种错觉,认为出版商是分销商的供书商,掌握着社店关系的主动权,事实并非如此。在市场图书需求不足时,出版商的确掌握了社店关系和市场的主动权;但在图书供给超过市场需求时,分销商则掌握了社店关系的主动权,而市场权却被读者牢牢掌握。
目前,国内主流分销渠道图书供货方式主要是协议式的主发业务模式,虽然这种往来形式上缩短了新书上架周期,但同时也麻痹了分销商的责任意识。不可想象,卖完的图书属于书店,滞销的图书属于出版商,如此循环,书业产业链如何保持青春!
提高定价分销商不领情
出版商不断提高图书定价是社会进步、业绩提升的一种象征,同时也可能使读者过度购书行为有所减少。长远来看,提高图书定价本身是一件有利于书业持久发展的好事,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提高了图书定价对读者来说形同虚设,因为几乎所有国内书店都在直接或变相地打折卖书。
一般来说,提高定价是遏制过度出版和过度购书、保持书业持续发展的有力手段之一,只是国内提高图书定价仅仅停留在产品生产的最初流程,而不是贯穿书业整个运转过程。
过度购书可能让读者远离书业
对书业而言,过度购书短期来看是喜事,但长远来衡量却未必值得赞许。一本失望的图书给读者造成的可能只是一种选购上的自责,而一大堆后悔的图书则可能让读者逐渐远离书业。
我曾经与国内一些书业人士探讨过,过度出版和过度购书会不会有所收敛?然而,来自新闻出版总署的权威数据显示,中国出版界每年出版的新书数量仍在逐渐递增,而很少有出版社的库存图书在逐渐减少。
中国书业过度出版没有任何收敛的痕迹,而过度购书读者的增长也没有达到书业期望的比例。大量积压图书带来的是出版界文化传播能力衰弱的证明,中国书业指望读者重新崇尚传统出版文化、过度消费图书,恐怕只是南柯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