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标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条是:德育教育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并力求做到生动形象。如果离开语文课自身的特点讲素质教育,就不可能取得明显效果。“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皆关情。”在教学中只有把作者爱恨观点准确地表达出来,将作者丰富的感情体现出来,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才能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和高尚情操。
一.钻研教材体会“情”
教材中的篇目都是精选的古今中外的名人佳作,既是他们对生活实践的深刻体验,也是体现他们爱恨感情的佳作,因此,我们需认真钻研教材,细细体味,寻找感情线索,把握感情基调。
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大家都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对亲密战友,是举世公认的导师。《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手稿还是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的。当马克思过世时,可以想见恩格斯是多么悲痛。悼词的开头就表现了作者的痛惜与赞颂之情。在介绍马克思生前革命活动时字里行间洋溢着爱戴和崇敬之情。对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深远影响的论述,又饱含了赞颂与敬仰的深情。可以说抒情因素贯穿全文。这是一篇讲言辞,通过探究,使同学们懂得写文章做演说,不仅要有典型的事例,深刻的哲理,而且还要有真实的浓烈的感情。
有的文章从内容上看是家庭琐事,再小不过了,但从感情方面分析,确实是于平淡之中露真情。如《项脊轩志》结尾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表面看,这种树之事属日常小事,但仔细品读,字里行间却融进了归有光的一颗拳拳之心,寄托了他对亡妻的缅怀和眷念。虽说得平淡,却显得凄凉,令人掉泪,使人心酸。激起读者感情波澜,从而引起读者感情共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抓住小事真情,指导学生,既能陶冶思想感情,也能提高写作水平。
二.朗读文本读出“情”
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挖掘作者思想感情呢?我们觉得读是最好的办法。对文本不仅要流畅地读清句读,读准字音,更重要的是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有的文章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要读得慷慨激昂;有的文章如《沁园春•长沙》要读得雄伟豪迈;有的作品如《春夜喜雨》读的欢快喜悦。总之,要抓住文本的不同特色,把握住作品感情基调,才能使学生得到教育受到鼓舞。
三.解词析句抓住“情”
不少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火花,最能表达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心情,我们教师要在学案中设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这些词句,分析它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用意。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深思。如《祝福》的最后一句:“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从字面看“蹒跚”是描绘天地圣众走路不稳的醉态,“幸福”是说通过祝福活动生灵们使人们幸运、生活美满,但透过字面看,这两个词实际上是写天地圣众的丑态,揭露地上大摆人肉宴席的黑暗现实,从感情色彩看,不但憎恶天上的神,而且憎恶天上的鬼,表现了“我”憎恨当时社会的感情。
对于句子也应从“情”上分析。如《幼学记事》中有这样一句:“我真想掉头归去,回到我的家,回到我或当或押或卖的‘自由’的生活中去。”此句显然不是为了说明家中贫困生活比辅仁大学的教室里听课更有趣,而是在于表达被迫辍学无钱读书的辛酸。这真是字字有意,句句关情。
四.分析意境露出“情”
所谓“意境”就是指作品所表现的客观画面与作者的主观的思想感情。如:《长江三峡》作者在“母亲河流”长江上第一次为大自然的伟力所吸引,第一次为我们展示了三峡美景:瞿塘峡雄奇得像一道闸门;巫峡秀美得像一条画廊;西陵峡,险恶得像鬼门关。作者寓情于景,把五彩缤纷的自然美景与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激情融合在一起,催人奋进。如此雄奇险秀的美景怎不令人神往?同学们欣赏了这篇佳作后,好像随着作者的激情游踪心驰神往,置身于长江三峡之中,听到了滚滚的涛声,看到了迤逦的风光,体会到了大自然的雄浑的力量。“生活和革命的前程就是在激流险滩中开拓前进”的哲理也在启迪同学们去面对未来。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感人的情留给我们长久的回味,我们应有将情理交融的原则贯穿于语文学习始终。育人之妙,存乎一心,当自己对教材之情深刻感受和育人的崇高职责紧密相碰时,课堂上就会闪烁智慧的火花,产生能量,推动学生思想感情的升华,在“情”的感染下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认识,陶冶情操。
(作者通联:032700山西省和顺一中)
一.钻研教材体会“情”
教材中的篇目都是精选的古今中外的名人佳作,既是他们对生活实践的深刻体验,也是体现他们爱恨感情的佳作,因此,我们需认真钻研教材,细细体味,寻找感情线索,把握感情基调。
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大家都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对亲密战友,是举世公认的导师。《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手稿还是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的。当马克思过世时,可以想见恩格斯是多么悲痛。悼词的开头就表现了作者的痛惜与赞颂之情。在介绍马克思生前革命活动时字里行间洋溢着爱戴和崇敬之情。对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深远影响的论述,又饱含了赞颂与敬仰的深情。可以说抒情因素贯穿全文。这是一篇讲言辞,通过探究,使同学们懂得写文章做演说,不仅要有典型的事例,深刻的哲理,而且还要有真实的浓烈的感情。
有的文章从内容上看是家庭琐事,再小不过了,但从感情方面分析,确实是于平淡之中露真情。如《项脊轩志》结尾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表面看,这种树之事属日常小事,但仔细品读,字里行间却融进了归有光的一颗拳拳之心,寄托了他对亡妻的缅怀和眷念。虽说得平淡,却显得凄凉,令人掉泪,使人心酸。激起读者感情波澜,从而引起读者感情共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抓住小事真情,指导学生,既能陶冶思想感情,也能提高写作水平。
二.朗读文本读出“情”
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挖掘作者思想感情呢?我们觉得读是最好的办法。对文本不仅要流畅地读清句读,读准字音,更重要的是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有的文章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要读得慷慨激昂;有的文章如《沁园春•长沙》要读得雄伟豪迈;有的作品如《春夜喜雨》读的欢快喜悦。总之,要抓住文本的不同特色,把握住作品感情基调,才能使学生得到教育受到鼓舞。
三.解词析句抓住“情”
不少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火花,最能表达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心情,我们教师要在学案中设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这些词句,分析它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用意。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深思。如《祝福》的最后一句:“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从字面看“蹒跚”是描绘天地圣众走路不稳的醉态,“幸福”是说通过祝福活动生灵们使人们幸运、生活美满,但透过字面看,这两个词实际上是写天地圣众的丑态,揭露地上大摆人肉宴席的黑暗现实,从感情色彩看,不但憎恶天上的神,而且憎恶天上的鬼,表现了“我”憎恨当时社会的感情。
对于句子也应从“情”上分析。如《幼学记事》中有这样一句:“我真想掉头归去,回到我的家,回到我或当或押或卖的‘自由’的生活中去。”此句显然不是为了说明家中贫困生活比辅仁大学的教室里听课更有趣,而是在于表达被迫辍学无钱读书的辛酸。这真是字字有意,句句关情。
四.分析意境露出“情”
所谓“意境”就是指作品所表现的客观画面与作者的主观的思想感情。如:《长江三峡》作者在“母亲河流”长江上第一次为大自然的伟力所吸引,第一次为我们展示了三峡美景:瞿塘峡雄奇得像一道闸门;巫峡秀美得像一条画廊;西陵峡,险恶得像鬼门关。作者寓情于景,把五彩缤纷的自然美景与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激情融合在一起,催人奋进。如此雄奇险秀的美景怎不令人神往?同学们欣赏了这篇佳作后,好像随着作者的激情游踪心驰神往,置身于长江三峡之中,听到了滚滚的涛声,看到了迤逦的风光,体会到了大自然的雄浑的力量。“生活和革命的前程就是在激流险滩中开拓前进”的哲理也在启迪同学们去面对未来。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感人的情留给我们长久的回味,我们应有将情理交融的原则贯穿于语文学习始终。育人之妙,存乎一心,当自己对教材之情深刻感受和育人的崇高职责紧密相碰时,课堂上就会闪烁智慧的火花,产生能量,推动学生思想感情的升华,在“情”的感染下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认识,陶冶情操。
(作者通联:032700山西省和顺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