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经济的中期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这两大经济体一并对全球经济增长,尤其是进口增长做出巨大贡献,从而刺激世界其它各国的出口和经济增长。因此,这两大经济体的表现至关重要。两国间的财政不平衡已经对经济增长、汇率和利率产生重大影响,更多影响可能会接踵而来。
过去十年,中国大量资金流入美国。因为中国和其它亚洲国家的储蓄额比投资额庞大,而美国则是投资大于储蓄。其结果是亚洲,主要是中国将过剩储蓄送到美国。多年来,这一直为两国带来双赢局面。
对中国而言,向美国提供弥补对外赤字的资金使美国可廉价进口中国的出口商品,而这又为中国上百万工人提供就业机会,来生产可出口商品。对美国而言,引入中国的储蓄使其只需低借贷成本,便可享受高水平的借贷。
为抑制人民币价值和保证出口低廉,中国政府已购买美元,并以美国国库券的形式持有这些美元。这一干预措施,连同拥有大量过剩资金的其它国家所采取的类似干预措施,向美国提供了弥补对外赤字的大部分资金。其结果是,中国政府积聚了大量外汇储备,现在已超过1.4万亿美元。
对于美国政府,能够通过向外国政府出售债券获得弥补对外赤字的资金,长期而言可牵制利率的提高。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美国目前拥有难以长期维系的巨大对外赤字。这种不平衡现象的消除最终可能会产生痛苦。
中国在印钞购买美元的过程中,货币供应急速扩大,导致通胀加大。事实上,中国的通胀率已经从四年前低于0%升至现在的逾6%。
中国大量资金流入美国也产生了一些意料之外的影响。该资金流动帮助美国维持低利率和获得额外流动资金,促使美国投资者寻求新的途径,以获得更高回报。
美国 次贷拖累全球经济
由于丑闻频发、新法规的颁布和科技股泡沫的破灭,股市不再像以往具有吸引力,投资者将目光转向房地产。对于日益增长的低利率经济,预期房价会涨是合理的,但是,发生的事情远不止如此。
随着房价上涨,他们开始支付与出租房屋的预期回报无关的价格。相反,人们支付的价格与他们对房价将再涨的预期有关,投机泡沫就此形成。美联储担心通胀预期日益增大,就提高利率来冷却经济抑制通胀,这导致了房地产市场问题的出现。图2
2005到2006年,按揭贷款人大幅提高次级按揭贷款的发起,向低收入和信贷历史记录欠佳的消费者发放次级按揭贷款。银行将这些按揭出售给其它机构,其它机构将这些按揭重新包装成证券,然后出售给投资者,而投资者被这些证券的高潜在回报所诱惑。
通常,前几个月消费者只是追逐低利率、诱惑汇率的按揭。然后,这种按揭转而影响到市场利率。当利率提高,房价下滑时,次级按揭贷款持有人纷纷开始拖欠贷款。当房屋业主陷入困境时,发出按揭贷款的银行也跟着陷入困境。
事实上,1980年只有10%的美国按揭被证券化,而2006年却高达56%。如今,我们面临这样的局面,许多次级按揭贷款被重新证券化,然后出售给二级市场。而这些次级按揭很快就在二级市场消失了,只有当麻烦出现时,它们才会重新在意料之外的地方出现。
信息透明度缺乏
过去二十年,证券化透过分散风险,降低了金融市场发生问题的可能性。但是,风险只是被分散,而不是被降低。相反,新的风险已经产生,即与风险资产的存在位置有关的若干不确定因素。这种信息的缺乏或透明度的缺乏,已经导致信贷市场的混乱。直到问题凸显时,我们才知道风险存在于何处。
金融环境的一些方面也是促成这次危机的因素。
其一,若干按揭发起人没有开展审慎的尽责调查。其二,他们强烈鼓励向风险借款人提供贷款,因为追逐高回报的投资者热切购买受次级按揭贷款支持的证券。其三,随着国外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证券化的规模达至前所未有的程度,而对于国外衍生金融工具,不存在实质上的流动市场。缺乏流动性意味着,当问题凸显时,这些资产就不能轻易放弃,也不容易确定价格。
危机副作用持续蔓延
自混乱开始起,市场一直在大幅度重新定价风险。这或许是好事,因为市场可能会重视风险。但是,过犹不及,资产支持证券市场扩大,商业票据、高收益债券和同业银行间贷款市场大幅缩水。虽然此次危机起源的资产市场位于美国,但其影响已经横跨大西洋,欧洲银行已经蒙受损失。
至少在2008年,美国经济将适度放缓或轻微衰退、欧洲经济适度放缓,对亚洲的影响不大。而过度依赖向美国出口产品的一些国家也将相应受到影响,尤其是拉美,就在此列。
视点:
全球经济相互传染使得危机进一步恶化或持续更长时间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一种可能是由于信贷市场混乱和投资者回避风险、寻求安全,与按揭支持证券市场无关的资产市场也可能会失去流动资金。传染并非合理评估风险的必然结果,但它仍会发生,并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另一种可能,由于金融市场无法恢复透明度、流动性和可信性,危机持续的时间将延长。正如1990年日本财政泡沫破灭以后,日本央行无法提供充足的流动资金,导致经济停滞及通缩旷日持久。由于各国央行已经对现有危机做出迅速反应,因此这种情形似乎不会发生。
最后还存在一种可能,即当前的混乱根本不会对全球经济造成大的影响。回想1987年的美国股市崩溃,要不是出现这次崩溃,美国经济的增长可能不会如此迅猛。在此次信贷危机出现之后,美联储便立即通过增加流动资金和降低利率扭转局势。最终很可能只是金融业受到打击,国家经济不会发生实际变化。
美元贬值或诱发通胀
与此同时,美元持续贬值。从2002年至2007年底,美元兑欧元下跌38%,兑英镑下跌30%,兑加元下跌39%。图3
然而,美元贬值似乎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实际进口额下降,实际出口增长加速。此外,经常账目赤字开始好转。美元可能会进一步下跌,但是美元贬值速度会减慢。金融市场参与者可能会推动美元贬值,直至他们相信达到可维持的水平,而现在,他们可能认为时机未到。
此外,还有其它因素带给美元下跌压力。美国的利率低于欧洲将令美元面临下跌压力。许多央行为调整外汇投资组合平衡而放弃美元的事实,也会对美元造成负面影响。
然而最大担忧是,如果美元贬值导致进口价格大幅增加,可能令美国产生通胀。随着美元进一步贬值,这种情况很有可能会发生。
视点:
美元下跌意味着欧元、英镑和日元上涨。对于欧洲、英国和日本,这会带来通缩压力,因此这些国家的央行需要更大的灵活性,以在不激发通胀的情况下降低利率。
美元快速贬值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当投资者恐慌时,金融市场已经出现波动。鉴于信贷市场的不确定性,货币市场波动也可能成为问题。美元的快速下跌可能会动摇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并可能要求主要央行采取货币干预措施,来恢复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出现的问题令全世界恐慌。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各国央行更聪明、更强大了,它们有能力向金融系统补充流动资金。
但是,即使再注入流动资金,既无法减少亏损,也无法减少风险。因此,财务失败的结果仍会出现。如今,全球正在经受这些结果,而且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中国 通胀加速币值重估
对上一代而言,终止大多数主要国家的严重通胀,是辉煌的经济成就之一。但在2006-2007年,通胀在许多主要国家重露狰容。美国、欧盟、中国和印度的通胀大有加速之势。
如艾伦·格林斯潘在近期发表的传记5中所提出,各国央行不久可能会面临需要控制通胀的更艰难的环境。全球化对通胀产生的有利影响只是暂时现象,最终总会结束。
中国和印度进入全球经济,为全球劳动力市场补充大量廉价劳动力,带给工资和价格下降压力。但是,这两个大国与全球经济的整合过程不会永远持续。一旦大部分过程完成,对全球通胀产生的这种特定限制将会消失,各国央行将面临在一定程度上恶化的经济。
消除货币干预的影响
中国经济终于出现过热迹象。2007年10月,消费者价格较上年增长6.5%,与这些年普遍出现的通缩现象大相径庭。因政府控制多种国内商品价格,这一数字可能未充分表明中国面临的通胀压力。
当前通胀率异常失调,主要是食品价格所导致。消费者开支的很大一部分来自食品,因此这一问题相当严重。图8
相关食品价格一直受到几个因素的支持:全球商品价格上涨、中国土地退耕还林、农业用地受到环境损害以及未承认农民的全部财产权,因此降低了农民愿意投资土地的幅度。
相反,中国的食品进口巨大,尤其是从亚洲邻国。中国出口需求的增长促使全球商品价格持续上涨。
中国经济增长非常快,在劳动力市场紧俏的情况下,对工资增长形成压力。经济强劲增长的部分原因是货币供应快速增长。后者主要是源于政府采取干预政策,平抑货币(人民币)价值,但未能完全消除货币干预的影响。当政府为吸收购买外币生产的货币而发行新债券时,消除才可能实现。
重估人民币价值
投资者还推测,中国最终将不得不实际重估人民币价值。但为平抑货币价值,政府必须购买此资金流入。因此,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且,这不可能永久持续下去。政府迟早会实际重估货币价值,以压制持续增长的通胀。因通胀一直是社会动荡的重要诱因,货币价值重估十分重要,中国和其它国家都需要重估货币价值。降低通胀压力可能是中国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图9
如果中国进一步重估货币价值,通胀压力将舒缓。然而,出口可能不会遭受重大损失。在工资下降的情况下,某些出口量将会转向中国国内。此外,转向高附加值的出口的趋势将持续。因这类出口的劳动力因素较小,更能消化货币增值的影响。
货币重估将使进口商品更为廉价。这将刺激国内需求,并有助于中国从过分依赖出口进行过渡。但是,出口仍将是中国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美国经济放缓,对于中国,好消息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与美国经济分离。最近几年,持续增长的出口比率已转向欧洲,而不是美国。因此,美国经济减缓不会像过去一样对中国造成大的影响。尽管如此,仍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然而,中国与欧洲的关系正陷入困境。由于美元对欧元与英镑持续贬值,并且人民币兑美元仍相对固定,因此人民币对欧洲货币贬值。这拖累了欧洲对中国的出口,并导致欧洲主要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情绪增长。因此,如果中国不实际重估人民币,将刺激欧洲商品流入中国。
提高资本市场效率
除货币问题外,如果中国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及稳定性,还将面临一系列必须克服的挑战。最重要的是,为鼓励更有效地使用资本,中国必须继续推进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这将使中国的银行不必支持国有企业,并将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
然而,令人担忧的事实是,投资者已对私有化表现出可能被视为非理性的狂热。新股发行已经吸引大量需求,一些观察家担忧会出现其它金融泡沫。
视点:
长期而言,中国经济将面临一些令人畏惧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环境恶化及相关的公众健康成本、在日趋成熟的经济中维持充足的熟练劳动力供应、美国及欧洲持续增强的保护主义,以及原材料成本持续增加。
应当注意,尽管存在中国对于全球经济重要性的所有种种宣传,但中国仍是非常贫穷的国家。
亚洲开发银行近期的调查发现,使用经改善的衡量技巧来计算,中国经济较早前的预测约低40%。贫困人口的数量实际上远大于早前的预测。然而,这不会抹杀中国已经取得的令人难以置信的进步。
但是,这的确预示着在达到分析家经常指出的令人眩晕的高度之前,中国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过去十年,中国大量资金流入美国。因为中国和其它亚洲国家的储蓄额比投资额庞大,而美国则是投资大于储蓄。其结果是亚洲,主要是中国将过剩储蓄送到美国。多年来,这一直为两国带来双赢局面。
对中国而言,向美国提供弥补对外赤字的资金使美国可廉价进口中国的出口商品,而这又为中国上百万工人提供就业机会,来生产可出口商品。对美国而言,引入中国的储蓄使其只需低借贷成本,便可享受高水平的借贷。
为抑制人民币价值和保证出口低廉,中国政府已购买美元,并以美国国库券的形式持有这些美元。这一干预措施,连同拥有大量过剩资金的其它国家所采取的类似干预措施,向美国提供了弥补对外赤字的大部分资金。其结果是,中国政府积聚了大量外汇储备,现在已超过1.4万亿美元。
对于美国政府,能够通过向外国政府出售债券获得弥补对外赤字的资金,长期而言可牵制利率的提高。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美国目前拥有难以长期维系的巨大对外赤字。这种不平衡现象的消除最终可能会产生痛苦。
中国在印钞购买美元的过程中,货币供应急速扩大,导致通胀加大。事实上,中国的通胀率已经从四年前低于0%升至现在的逾6%。
中国大量资金流入美国也产生了一些意料之外的影响。该资金流动帮助美国维持低利率和获得额外流动资金,促使美国投资者寻求新的途径,以获得更高回报。
美国 次贷拖累全球经济
由于丑闻频发、新法规的颁布和科技股泡沫的破灭,股市不再像以往具有吸引力,投资者将目光转向房地产。对于日益增长的低利率经济,预期房价会涨是合理的,但是,发生的事情远不止如此。
随着房价上涨,他们开始支付与出租房屋的预期回报无关的价格。相反,人们支付的价格与他们对房价将再涨的预期有关,投机泡沫就此形成。美联储担心通胀预期日益增大,就提高利率来冷却经济抑制通胀,这导致了房地产市场问题的出现。图2
2005到2006年,按揭贷款人大幅提高次级按揭贷款的发起,向低收入和信贷历史记录欠佳的消费者发放次级按揭贷款。银行将这些按揭出售给其它机构,其它机构将这些按揭重新包装成证券,然后出售给投资者,而投资者被这些证券的高潜在回报所诱惑。
通常,前几个月消费者只是追逐低利率、诱惑汇率的按揭。然后,这种按揭转而影响到市场利率。当利率提高,房价下滑时,次级按揭贷款持有人纷纷开始拖欠贷款。当房屋业主陷入困境时,发出按揭贷款的银行也跟着陷入困境。
事实上,1980年只有10%的美国按揭被证券化,而2006年却高达56%。如今,我们面临这样的局面,许多次级按揭贷款被重新证券化,然后出售给二级市场。而这些次级按揭很快就在二级市场消失了,只有当麻烦出现时,它们才会重新在意料之外的地方出现。
信息透明度缺乏
过去二十年,证券化透过分散风险,降低了金融市场发生问题的可能性。但是,风险只是被分散,而不是被降低。相反,新的风险已经产生,即与风险资产的存在位置有关的若干不确定因素。这种信息的缺乏或透明度的缺乏,已经导致信贷市场的混乱。直到问题凸显时,我们才知道风险存在于何处。
金融环境的一些方面也是促成这次危机的因素。
其一,若干按揭发起人没有开展审慎的尽责调查。其二,他们强烈鼓励向风险借款人提供贷款,因为追逐高回报的投资者热切购买受次级按揭贷款支持的证券。其三,随着国外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证券化的规模达至前所未有的程度,而对于国外衍生金融工具,不存在实质上的流动市场。缺乏流动性意味着,当问题凸显时,这些资产就不能轻易放弃,也不容易确定价格。
危机副作用持续蔓延
自混乱开始起,市场一直在大幅度重新定价风险。这或许是好事,因为市场可能会重视风险。但是,过犹不及,资产支持证券市场扩大,商业票据、高收益债券和同业银行间贷款市场大幅缩水。虽然此次危机起源的资产市场位于美国,但其影响已经横跨大西洋,欧洲银行已经蒙受损失。
至少在2008年,美国经济将适度放缓或轻微衰退、欧洲经济适度放缓,对亚洲的影响不大。而过度依赖向美国出口产品的一些国家也将相应受到影响,尤其是拉美,就在此列。
视点:
全球经济相互传染使得危机进一步恶化或持续更长时间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一种可能是由于信贷市场混乱和投资者回避风险、寻求安全,与按揭支持证券市场无关的资产市场也可能会失去流动资金。传染并非合理评估风险的必然结果,但它仍会发生,并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另一种可能,由于金融市场无法恢复透明度、流动性和可信性,危机持续的时间将延长。正如1990年日本财政泡沫破灭以后,日本央行无法提供充足的流动资金,导致经济停滞及通缩旷日持久。由于各国央行已经对现有危机做出迅速反应,因此这种情形似乎不会发生。
最后还存在一种可能,即当前的混乱根本不会对全球经济造成大的影响。回想1987年的美国股市崩溃,要不是出现这次崩溃,美国经济的增长可能不会如此迅猛。在此次信贷危机出现之后,美联储便立即通过增加流动资金和降低利率扭转局势。最终很可能只是金融业受到打击,国家经济不会发生实际变化。
美元贬值或诱发通胀
与此同时,美元持续贬值。从2002年至2007年底,美元兑欧元下跌38%,兑英镑下跌30%,兑加元下跌39%。图3
然而,美元贬值似乎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实际进口额下降,实际出口增长加速。此外,经常账目赤字开始好转。美元可能会进一步下跌,但是美元贬值速度会减慢。金融市场参与者可能会推动美元贬值,直至他们相信达到可维持的水平,而现在,他们可能认为时机未到。
此外,还有其它因素带给美元下跌压力。美国的利率低于欧洲将令美元面临下跌压力。许多央行为调整外汇投资组合平衡而放弃美元的事实,也会对美元造成负面影响。
然而最大担忧是,如果美元贬值导致进口价格大幅增加,可能令美国产生通胀。随着美元进一步贬值,这种情况很有可能会发生。
视点:
美元下跌意味着欧元、英镑和日元上涨。对于欧洲、英国和日本,这会带来通缩压力,因此这些国家的央行需要更大的灵活性,以在不激发通胀的情况下降低利率。
美元快速贬值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当投资者恐慌时,金融市场已经出现波动。鉴于信贷市场的不确定性,货币市场波动也可能成为问题。美元的快速下跌可能会动摇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并可能要求主要央行采取货币干预措施,来恢复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出现的问题令全世界恐慌。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各国央行更聪明、更强大了,它们有能力向金融系统补充流动资金。
但是,即使再注入流动资金,既无法减少亏损,也无法减少风险。因此,财务失败的结果仍会出现。如今,全球正在经受这些结果,而且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中国 通胀加速币值重估
对上一代而言,终止大多数主要国家的严重通胀,是辉煌的经济成就之一。但在2006-2007年,通胀在许多主要国家重露狰容。美国、欧盟、中国和印度的通胀大有加速之势。
如艾伦·格林斯潘在近期发表的传记5中所提出,各国央行不久可能会面临需要控制通胀的更艰难的环境。全球化对通胀产生的有利影响只是暂时现象,最终总会结束。
中国和印度进入全球经济,为全球劳动力市场补充大量廉价劳动力,带给工资和价格下降压力。但是,这两个大国与全球经济的整合过程不会永远持续。一旦大部分过程完成,对全球通胀产生的这种特定限制将会消失,各国央行将面临在一定程度上恶化的经济。
消除货币干预的影响
中国经济终于出现过热迹象。2007年10月,消费者价格较上年增长6.5%,与这些年普遍出现的通缩现象大相径庭。因政府控制多种国内商品价格,这一数字可能未充分表明中国面临的通胀压力。
当前通胀率异常失调,主要是食品价格所导致。消费者开支的很大一部分来自食品,因此这一问题相当严重。图8
相关食品价格一直受到几个因素的支持:全球商品价格上涨、中国土地退耕还林、农业用地受到环境损害以及未承认农民的全部财产权,因此降低了农民愿意投资土地的幅度。
相反,中国的食品进口巨大,尤其是从亚洲邻国。中国出口需求的增长促使全球商品价格持续上涨。
中国经济增长非常快,在劳动力市场紧俏的情况下,对工资增长形成压力。经济强劲增长的部分原因是货币供应快速增长。后者主要是源于政府采取干预政策,平抑货币(人民币)价值,但未能完全消除货币干预的影响。当政府为吸收购买外币生产的货币而发行新债券时,消除才可能实现。
重估人民币价值
投资者还推测,中国最终将不得不实际重估人民币价值。但为平抑货币价值,政府必须购买此资金流入。因此,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且,这不可能永久持续下去。政府迟早会实际重估货币价值,以压制持续增长的通胀。因通胀一直是社会动荡的重要诱因,货币价值重估十分重要,中国和其它国家都需要重估货币价值。降低通胀压力可能是中国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图9
如果中国进一步重估货币价值,通胀压力将舒缓。然而,出口可能不会遭受重大损失。在工资下降的情况下,某些出口量将会转向中国国内。此外,转向高附加值的出口的趋势将持续。因这类出口的劳动力因素较小,更能消化货币增值的影响。
货币重估将使进口商品更为廉价。这将刺激国内需求,并有助于中国从过分依赖出口进行过渡。但是,出口仍将是中国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美国经济放缓,对于中国,好消息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与美国经济分离。最近几年,持续增长的出口比率已转向欧洲,而不是美国。因此,美国经济减缓不会像过去一样对中国造成大的影响。尽管如此,仍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然而,中国与欧洲的关系正陷入困境。由于美元对欧元与英镑持续贬值,并且人民币兑美元仍相对固定,因此人民币对欧洲货币贬值。这拖累了欧洲对中国的出口,并导致欧洲主要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情绪增长。因此,如果中国不实际重估人民币,将刺激欧洲商品流入中国。
提高资本市场效率
除货币问题外,如果中国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及稳定性,还将面临一系列必须克服的挑战。最重要的是,为鼓励更有效地使用资本,中国必须继续推进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这将使中国的银行不必支持国有企业,并将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
然而,令人担忧的事实是,投资者已对私有化表现出可能被视为非理性的狂热。新股发行已经吸引大量需求,一些观察家担忧会出现其它金融泡沫。
视点:
长期而言,中国经济将面临一些令人畏惧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环境恶化及相关的公众健康成本、在日趋成熟的经济中维持充足的熟练劳动力供应、美国及欧洲持续增强的保护主义,以及原材料成本持续增加。
应当注意,尽管存在中国对于全球经济重要性的所有种种宣传,但中国仍是非常贫穷的国家。
亚洲开发银行近期的调查发现,使用经改善的衡量技巧来计算,中国经济较早前的预测约低40%。贫困人口的数量实际上远大于早前的预测。然而,这不会抹杀中国已经取得的令人难以置信的进步。
但是,这的确预示着在达到分析家经常指出的令人眩晕的高度之前,中国尚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