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素质教育 发展创新能力

来源 :名师在线·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black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课程实际,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其敢于质疑,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设置科学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动手、动脑、合作中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转变理念,构建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科学;素质教育;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02-0075-02
  引  言
  创新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小学科学是探究科学规律、发展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将创新纳入育人实践中,能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从兴趣入手,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学课堂上,趣味化情境是打开科学之门的“钥匙”。教师要结合教学任务,创设趣味化学习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1]。
  例如,在教学“杠杆”一课时,教师并没有直接讲解杠杆知识,而是设置了大力士“拔钉子”比赛活动。首先,教师拿来两块小木板,在每个木板上钉了5颗钉子。这些钉子嵌入木板的深度是相同的。然后,教师挑选两位学生,一位是班级内个子最高、最强壮的学生,另一位是班级内身材较瘦小的学生。在比赛前,教师让学生猜想谁会赢。很多学生都将胜利押在了最强壮的学生身上。在比赛开始时,教师将一把羊角锤交给较瘦小的学生。最后的比赛结果是小个子学生赢了。学生感到不可思议,纷纷思索为什么利用羊角锤可以轻松拔起钉子。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开启了本节关于“杠杆”原理的探讨。学生的学习热情瞬间被激活,其对杠杆的理解也更深刻,教学效果很好。
  同样,在小学科学课堂上,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的兴趣点来抓起。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要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教学“点亮小灯泡”一课时,教师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给每组学生发放小灯泡,让学生观察、了解小灯泡的结构、特点。接着,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寻让灯泡亮起来的方法。“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得给灯泡充电。”“如何充电?”“得设计供电电路。”由此,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探究了小灯泡发光或熄灭的原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习得了科学知识,增强了创新意识。由此可见,要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入手。
  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创新不是凭空设想而成的,创新源于质疑[2]。小学生实践经验少,但充满了想象力、探究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质疑品质,引领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习惯于提出问题,然后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忽视了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打破自问自答模式,在问题处设疑,鼓励学生去质疑。
  例如,在教学“馒头发霉了”一课时,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生活现象入手,先让学生思考“一个好的馒头为什么会发霉”,然后让学生观察发霉的颜色,对发霉现象进行分类,并探究食物发霉的基本条件有哪些、霉菌有何作用、如何防止食物发霉。课堂从一个馒头开始,让学生循着问题去思考,去阅读相关资料,去了解和探析霉菌的作用与防治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
  科学知识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教师应利用生活中最常见、最熟悉的问题来引出科学探究话题,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在学习科学知识时,问题是质疑的契机。教师要抓住细节,引领学生观察现象,探析成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洗衣服的学问”时,由于洗衣服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事件,教师让学生思考如果衣服上沾染油污、墨水、汗渍等,应如何去除。学生围绕此问题展开了探讨。有的学生列举了肥皂、洗衣粉、洗涤剂等。“对于这些去污品,哪种效果最好?”“面对不同的污物,应该选择哪些洗涤剂?”教师将问题交给学生,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从问题解决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学会了独立思考。
  三、注重科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想发展学生的创新品质,教师就要注重带领学生开展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手、脑并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习知识,贵在应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内化知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从动手、动嘴、动脑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实效。
  例如,在教学“搭支架”时,为了让学生认识支架,了解生活中与结构相关的现象,认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结构特点,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搭建高塔,使学生从不同形状的结构中明白稳固性的概念。在课前,教师做好教具材料的准备;在课堂上,教师展示不同的建筑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建筑物,提炼建筑的基本结构,然后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探究哪种形状的结构最稳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塑料管来探索不同的连接方法,如直接连接、交叉连接、“七”字连接等。最后,学生得出“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强”的结论。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具体、真实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从“问题提出、做出猜想、设计实验、得出结果”中逐步認识和掌握科学方法,懂得学以致用[3]。   实验活动是科学的重要部分。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实验活动,鼓励学生从实验中启迪智慧、发展创造能力。例如,在“养蚕”实验活动中,教师应着重从养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师应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其次,教师借助于养蚕体验,让学生认识蚕从卵开始孵化,之后变成幼虫。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幼虫的特征,并鼓励学生动手画出来。再次,教师带领学生认识蚕的生活习性,让学生了解桑叶、空气、空间等是其生存的必要条件。另外,在养蚕经验分享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让学生体会到养蚕的乐趣。最后,教师总结整个养蚕的过程,即从卵、幼虫、蚕、蚕茧、蛾、再到卵等变化过程,形成实验成果,增强学生科学素养。
  四、转变理念,构建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抓住教育契机,转变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知识讲授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解放学生,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对学生的求异思维给予鼓励和赞赏。
  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每位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天性。在课堂知识呈现上,教师要减少知识的记忆量,注重实践体验,特别是启发学生动手创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将科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衔接,夯实学生的创新基础;要变革应试教育理念,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课程组织与管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结  语
  创新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是推进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品质的培养,积极依托科学实验活动,从兴趣激发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创新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营造创新课堂氛围,兼顾学科特性与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为学生搭建创新的舞台。
  [参考文献]
  傅钦生.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0):249-250.
  左献雄.综合实践与小学科学课堂的融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205.
  王盈.小学科学特色课程群构建的实践探究[J].现代教育,2020(08):30-31.
  作者简介:顾荣(1970.9-),男,江苏海安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科學教学与研究。
其他文献
面向半导体、生物医药、电子级化工等领域的超洁净流控需求,提出了一种新的永磁体内嵌式超洁净阀结构。将永磁体嵌入超洁净材料(如超纯全氟树脂)所制的阀芯内,通过阀腔外部的
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最后9個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对此“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壮举”,怎么赞誉都不过分。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脱贫固然不易,巩固成果更难。为消除贫困,我们上下戮力同心,持续努力,举全国之人力、物力与财力,方有此成就。但这样的“脱贫”,更多是物质层面的。真正的脱贫,应该是精神上的。只有内心有了向上的力量,未来才是可期的。所以,未来的路,艰
从飞鸟时代开始,在距今150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以佛教文化传播为纽带向中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日本在保持自身本土文化底蕴的同时,大量引进、学习、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与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金融的协同监管在理论研究上具有重大的创新空间,不断强化的金融业协同监管也能对粤港澳的金融深度融合与差异化发展起到基础性保障作用。聚焦“软法”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