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告诉我们,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的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以及审美认知规律,提供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及学习音乐基本要素的机会,为学生终身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歌唱节奏 欣赏舞蹈 因材施教交流 互动体验
早在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在论及人的发展问题时就明确指出:“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和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我们应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落实,从活动入手,不断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因此研究和探索以丰富的艺术形式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歌唱教学1、贝多芬曾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这说明音乐是美的产物,通过声音来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愿望和情感。“演唱”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中小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歌唱教学的要求是“能作和谐、统一的声音唱好歌曲,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
2、然而,歌唱教学好像不太受同学们的欢迎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随着思维的日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觉悟,情感指向日益广泛,但情绪情感尚不稳定,处于似懂非懂状态,他们既不具备高中生那种自制自控的性格特点,又不同于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教师的言听计从,此时的他们已不再满足于课堂中教师单调的教唱和反复的说教,如果此时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就会出现逆反心理。然而歌唱教学是中学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情操、又能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关系,因此,如何更好的加强中小学歌唱教学,让学生接受并热爱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认为在进行歌唱教学之前应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改编,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欲望和不断巩固歌曲、加深印象的良好手段。比如可以在讲授歌曲《阳关三叠》时,让学生表演古人在分别时依依惜别的景象,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不断反复播放歌曲,当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表演中时,既深刻理解了歌曲本身所表达的意境,又增强了其表演创造的能力。此外,自己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编配伴奏,并分组进行表演唱的比赛,也使学生在不断复习巩固歌曲的基础上培养了创新意识,养成了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二、节奏教学
1、学生们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这在许多中小学里似乎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从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节奏是音乐在时间上的组织,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的灵魂。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创新型课堂教学原则,根据学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及音乐素质,结合达尔克罗兹和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和节奏学习的方式,通过节奏即兴创编教学,如做游戏等等,让学生在课堂里“动起来”,不仅身體动,还有心动、脑动。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反应能力和自控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最终达到自由表现音乐的目的。
2、因此,这对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喜欢音乐课起到很大作用,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感受音乐,创造音乐,表现音乐。它能有效提高教学时效,并给教学过程中的随机创造提供最大空间和时间保证。“互动”是指改变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通过师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在频繁的双向交流中促进认知与情感的和谐。
三、欣赏教学
1、中小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是较为感兴趣的,一般的学生都能感知音响运动的变化,产生感观的愉悦。而具有较强音乐感知能力的学生则能敏感地捕捉音乐信息,挖掘音乐内涵并与之产生共鸣。面对欣赏水平的差异老师在课堂上得到的反馈信息往往是班级里几个活跃分子,大多数同学对音乐有何感受呢?由于时间的缘故,课堂上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如何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效率,让学生真正地走进音乐,培养对音乐独立的感受和鉴赏能力?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例如在欣赏名曲时,让学生闭眼睛听完后写出乐曲的分段,同学们在根据音乐情绪的发展分段后必定会有对各自不同分法的争论。谁是谁非,先别轻易下结论,我们可以演奏各段的主题让同学反复熟记、哼唱,在黑板上用简单的线条表示旋律特征和结构特点,让同学们发现有这么一种图形记忆的好方法,这么一来,同学们便可在各自的笔记本上用各自的音乐图谱记忆不同的旋律,在反复欣赏乐曲时清晰的感受到作品的脉络。这时我们便能够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讲述乐曲中所包含的故事背景及音乐含义,让同学们真正的了解这段音乐。
四、结合舞蹈
1、舞蹈是丰富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舞蹈也起源于人的社会劳动生活。优美和激昂的旋律;强劲和轻快的节奏;舒展的线条、绚丽的色彩、矫健的造型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然而,通过有节律的肢体活动——舞蹈,能使肢体处于协调状态,进而达到身心协调的目的。例如,在欣赏《采茶扑蝶》时,老师们可以应用民族民间舞中对手腕提、压、翻的技巧训练,编出手腕配合手臂上下左右律动,模仿采茶的基本动作,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或者可以在欣赏舞蹈剧《天鹅湖》时,将芭蕾的基本手位、脚位及其造型给学生做示范,要求他们跟做,让同学们体会芭蕾艺术典雅优美的特点。这样,学生就能在有限的课堂空间中体验到无限的心灵遐想,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舞蹈丰富了音乐欣赏的教学,同学们接受并喜欢这一形式,这样就使音乐课的目标真正到达并得以提高。
五、因材施教
1、《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教师应当以各学生间的差异进行适当的教学调整,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效的教学速度而忽略了学生们对于音乐知识的理解认知能力。相对于剪羊毛,狼来了这些通俗易懂的音乐及故事,也许重归苏莲托,巴黎圣母院并不适合大部分的中小学生,至少暂时还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不如先从学生们喜欢的流行音乐入手,让同学们在朗朗上口的音乐旋律中慢慢地进行对音乐的加深理解,使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逐渐感受到并懂得音乐中所蕴含的高尚艺术。
结语:现在的小孩子早熟,对于音乐的识别感知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大胆地放开拳脚,敢于走、多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做、多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正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要学会用新的信息和新的观念冲击陈旧的教学模式,加快音乐教学的创新步伐,使每个孩子能从音乐课中感到快乐,能从歌声中获得发展,最终让歌声成为每个孩子一生中享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源泉。
关键词:歌唱节奏 欣赏舞蹈 因材施教交流 互动体验
早在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在论及人的发展问题时就明确指出:“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和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我们应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落实,从活动入手,不断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因此研究和探索以丰富的艺术形式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歌唱教学1、贝多芬曾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这说明音乐是美的产物,通过声音来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愿望和情感。“演唱”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中小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歌唱教学的要求是“能作和谐、统一的声音唱好歌曲,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
2、然而,歌唱教学好像不太受同学们的欢迎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随着思维的日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觉悟,情感指向日益广泛,但情绪情感尚不稳定,处于似懂非懂状态,他们既不具备高中生那种自制自控的性格特点,又不同于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教师的言听计从,此时的他们已不再满足于课堂中教师单调的教唱和反复的说教,如果此时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就会出现逆反心理。然而歌唱教学是中学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情操、又能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关系,因此,如何更好的加强中小学歌唱教学,让学生接受并热爱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认为在进行歌唱教学之前应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改编,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欲望和不断巩固歌曲、加深印象的良好手段。比如可以在讲授歌曲《阳关三叠》时,让学生表演古人在分别时依依惜别的景象,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不断反复播放歌曲,当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表演中时,既深刻理解了歌曲本身所表达的意境,又增强了其表演创造的能力。此外,自己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编配伴奏,并分组进行表演唱的比赛,也使学生在不断复习巩固歌曲的基础上培养了创新意识,养成了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二、节奏教学
1、学生们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这在许多中小学里似乎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从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节奏是音乐在时间上的组织,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的灵魂。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创新型课堂教学原则,根据学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及音乐素质,结合达尔克罗兹和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和节奏学习的方式,通过节奏即兴创编教学,如做游戏等等,让学生在课堂里“动起来”,不仅身體动,还有心动、脑动。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反应能力和自控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最终达到自由表现音乐的目的。
2、因此,这对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喜欢音乐课起到很大作用,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感受音乐,创造音乐,表现音乐。它能有效提高教学时效,并给教学过程中的随机创造提供最大空间和时间保证。“互动”是指改变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通过师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在频繁的双向交流中促进认知与情感的和谐。
三、欣赏教学
1、中小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是较为感兴趣的,一般的学生都能感知音响运动的变化,产生感观的愉悦。而具有较强音乐感知能力的学生则能敏感地捕捉音乐信息,挖掘音乐内涵并与之产生共鸣。面对欣赏水平的差异老师在课堂上得到的反馈信息往往是班级里几个活跃分子,大多数同学对音乐有何感受呢?由于时间的缘故,课堂上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如何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效率,让学生真正地走进音乐,培养对音乐独立的感受和鉴赏能力?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例如在欣赏名曲时,让学生闭眼睛听完后写出乐曲的分段,同学们在根据音乐情绪的发展分段后必定会有对各自不同分法的争论。谁是谁非,先别轻易下结论,我们可以演奏各段的主题让同学反复熟记、哼唱,在黑板上用简单的线条表示旋律特征和结构特点,让同学们发现有这么一种图形记忆的好方法,这么一来,同学们便可在各自的笔记本上用各自的音乐图谱记忆不同的旋律,在反复欣赏乐曲时清晰的感受到作品的脉络。这时我们便能够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讲述乐曲中所包含的故事背景及音乐含义,让同学们真正的了解这段音乐。
四、结合舞蹈
1、舞蹈是丰富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舞蹈也起源于人的社会劳动生活。优美和激昂的旋律;强劲和轻快的节奏;舒展的线条、绚丽的色彩、矫健的造型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然而,通过有节律的肢体活动——舞蹈,能使肢体处于协调状态,进而达到身心协调的目的。例如,在欣赏《采茶扑蝶》时,老师们可以应用民族民间舞中对手腕提、压、翻的技巧训练,编出手腕配合手臂上下左右律动,模仿采茶的基本动作,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或者可以在欣赏舞蹈剧《天鹅湖》时,将芭蕾的基本手位、脚位及其造型给学生做示范,要求他们跟做,让同学们体会芭蕾艺术典雅优美的特点。这样,学生就能在有限的课堂空间中体验到无限的心灵遐想,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舞蹈丰富了音乐欣赏的教学,同学们接受并喜欢这一形式,这样就使音乐课的目标真正到达并得以提高。
五、因材施教
1、《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教师应当以各学生间的差异进行适当的教学调整,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效的教学速度而忽略了学生们对于音乐知识的理解认知能力。相对于剪羊毛,狼来了这些通俗易懂的音乐及故事,也许重归苏莲托,巴黎圣母院并不适合大部分的中小学生,至少暂时还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不如先从学生们喜欢的流行音乐入手,让同学们在朗朗上口的音乐旋律中慢慢地进行对音乐的加深理解,使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逐渐感受到并懂得音乐中所蕴含的高尚艺术。
结语:现在的小孩子早熟,对于音乐的识别感知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大胆地放开拳脚,敢于走、多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做、多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正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要学会用新的信息和新的观念冲击陈旧的教学模式,加快音乐教学的创新步伐,使每个孩子能从音乐课中感到快乐,能从歌声中获得发展,最终让歌声成为每个孩子一生中享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