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副总裁张亚勤:超越“神童”的宿命

来源 :恋爱婚姻家庭·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yi8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每一个智商能与“神童”这两个字匹配的小孩来说,童年似乎都结束得太早了。他们过早地承受了成年人的期许和异样的眼光,而长大后却始终无法进入正常的社会秩序。
  张亚勤的人生轨迹似乎超越了“神童”的宿命:12岁成为当年中国最年轻的大学生,23岁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31岁成为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百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34岁执掌微软亚洲研究院,38岁成为微软全球副总裁。
  
  1 自由自在的“神童”
  
  1978年,只有12岁的太原少年张亚勤成了大学生。那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在国人的记忆里,除了高考恢复这个大事件之外,最冲击人眼球的事件就是“神童”,不是一个,而是一个班。当年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里有30多个学生,从12岁到15岁,来自全国各地。
  有一天,一个作家要采访这群“神童”,看到张亚勤沉默寡言,便叫他一起去散步。作家说:“知道吗?比起你的同伴,你的基础还很差。”张亚勤争辩道:“我是凭自己的本事考进来的。”随后作家说:“可是,你才刚刚开始,究竟能不能成功,还要看你以后的路怎么走。”这促使张亚勤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
  中科大少年班的班主任在对媒体回忆时说:“人际关系这一课,心理健康这一课,整个班级的孩子都落下了。他们在上学时没能养成好的心态,没有平常心。这种缺陷不是一时的,而是终生的。”
  而当张亚勤的一些同学在“神童”的光环里纠结、在与导师的紧张关系里找不到定位时,张亚勤成了“神童”背后的隐形人,玩自己喜欢的游戏,调皮、捣蛋。
  
  2 智力超常却毫无优越感的孩子
  
  张亚勤的硕士毕业论文是关于通讯方面的。有一次他读到了一篇文章,非常困惑,于是给通讯领域的学术权威皮克·霍兹写信。
  张亚勤没有收到回信。但两个月后,霍兹来科大讲学,他记得张亚勤的那封信,两人相谈甚欢。回到美国后,霍兹问张亚勤是否愿意到美国来上学——给他奖学金。于是,一封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邀请函发到了张亚勤手里。
  1989年,23岁的张亚勤博士毕业,他递交了华盛顿大学历史上惟一一个满分的博士论文。在老师的推荐下,他来到著名的GTE研究中心做研究工作。在接下来5年里,他全身心投入到数字视频的传输和通讯研究领域,成为这个行业最为出类拔萃的专家之一。
  1997年,年仅31岁的张亚勤成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这是电气和电子学研究领域全世界最高的学术荣誉,他成了这个协会100年来获此荣誉的最年轻的科学家。克林顿在任美国总统时曾给他写信,说他“是一个灵感的启示”。美国电器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瑞曼德和比克·赫尔茨都曾由衷赞叹:“他真的是全世界的财富。”
  这段辉煌的经历,在张亚勤的追述中,依然是充满了温馨的暖色调。而真正的事实是,当我们把一个人放在当时的大环境中,似乎才能窥见更多的颜色。
  在人际交往上,张亚勤与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相处得很好。作为一个“神童”,他与一般小孩和其他“神童”的区别在于,这是一个早熟的孩子。
  “人的性格有三分之一在5岁以前就形成了,我觉得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有三分之一是在小学和中学的教育,另外三分之一可能是后面的一些经历,大学之后对于人性格的影响就不是很重要了。”张亚勤这样对笔者说。
  在他出生的那一年,文革开始,随后一年,父亲遭受迫害。记忆里,关于父亲有两个面画:一个是父亲莫名其妙地从家中不见了;另一个是5岁的时候,家中愁云惨淡,他知道父亲过世了。“我在妈妈跟前撒娇的时光结束得特别早。我的童年,几乎都是在晋南一个小城的外婆家里度过的。”
  张亚勤的妈妈和继父住在太原,外婆住在运城,奶奶和姑姑住在西安,伯父住在北京。在童年的无数次旅行中,有一次记忆非常深刻的旅行,母亲写信让亲戚去接他,但亲戚没有收到信。“走的是山路,还下雨,走了一天,而且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但知道大致的方向,就一路走一路问。”多年后,在最困难的时候,张亚勤的脑子里总会浮现出那幅阴雨中独行的画面。
  每次走进一座城市,他都会住在亲戚家。那时候的张亚勤,已经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绝对不任性,努力表现自己好的一面,尽力去理解大人们的想法。“寄人篱下,有一种很难受的感觉,但这对人的性格培养是有好处的。”他日后如此叙述自己的童年,在他看来,人应该把自己放在更合适的位置上,因为不可能一辈子都受到无微不至的呵护,更不可能永远被放在众星捧月的位置上。
  这个毫无优越感的孩子智力超常,用了两年时间就读完小学,用一年半读完初中,又用一年读完高中,到了1978年,他高中毕业了。这一年,他才12岁。
  高智商给张亚勤带来了荣誉,有一次,他看到了“掀起学习张亚勤的热潮”,他把看到的这个标语告诉妈妈,母亲淡淡地对他说:“你没有什么好让人家学习的,你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自从他考上科大少年班的消息公布后,各路媒体都想采访这个太原“神童”,但母亲一一谢绝。
  去年,少年班的同学30年后再聚会,张亚勤因为时间冲突,没去成。他对笔者坦承,他不喜欢那样的场合。谈及人生需要回避掉什么问题时,张亚勤认为:“历史是因果,发生就发生了,有些东西我觉得不要去回忆它。”
  
  3 他就是微软的软实力
  
  1998年,在接到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开复的电话后,张亚勤思考了5分钟,就决定成为这个研发中心的一员,任首席科学家。
  李开复得到张亚勤加盟的消息后,表示了他对张亚勤的赞赏:“说实话,他的能力,远超过当时的职位,当院长都是屈才了。”前微软、思科的中国区总裁杜家滨对张亚勤的评价也极高“他是我见过对科技最热情的研发人才。”
  他们的评价,并非夸大其词。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张亚勤就在工程界最权威的杂志《IEEETransactions》发表文章,“到现在为止,我可能在这家权威杂志上发表了100篇文章。这个杂志审稿周期是两年,能在这里发表论文,代表着一种认可。”事实上,很多专家终其一生,都很难在这家杂志上发表10篇论文。
  张亚勤加盟时的微软,在中国霸道而脆弱,它对中国信息化的贡献不比IBM小,但相比IBM在中国既赚到了钱又赢得了声誉,微软在中国既没赚到钱,也没赢得声誉和尊重。5年之内竟然换了5任CEO,其中有两个后来还写书批评微软。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成立是微软在中国的一个转折点,这是一个与市场和利润不直接挂钩的机构。它持续招贤纳士的作为,冲淡了原来那咄咄逼人的形象。
  11年时间,这个研发机构发生了裂变,由微软中国研究院升格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随后又成立了微软亚 洲工程研究院,这些机构现在已经整合成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由最初的4个人,变成现在的3000多人。
  张亚勤的职位也发生了变化,由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再到微软全球副总裁。2006年1月,他成为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现在回过头看,那是个特殊的时间段,当时李开复离开微软,到谷歌寻找另一个春天,张亚勤的归来被视为微软CEO鲍尔默委派的、与李开复争夺人才。所谓研发集团主席只是一席虚职。
  张亚勤否认了自己的归国和李开复有直接的关系。当时,他与时任亚洲研究院院长沈向洋进行长谈,决定亚洲研究院保持原有的品牌和汇报体系,亚洲工程院及其他研发机构直接向张亚勤汇报工作。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改变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边缘命运。据知情者称,陈永正去职后的14个月中,张亚勤一直担任代CEO,直接接手的机会不少于3次,但他始终更乐于研发方面的工作。
  微软中国目前和多数跨国公司都有了质的区别,那就是微软中国90%的事情都由中国区决定,10%的事情留给总部。谈到这个问题时,张亚勤非常自信,就像和盖茨谈到视频压缩方面的问题时,他是这个领域的专家,盖茨相对来说是个外行。关于中国的问题也一样,相对于鲍尔默,张亚勤和他的中国团队则要专业得多。
  当笔者问及这种地位的取得与他跟盖茨个人之间的情谊有没有关系时,张亚勤憨憨地笑了,“肯定是有一点关系,但肯定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众所周知的是,张亚勤是盖茨的学生,是微软智囊团的核心人员,微软里级别最高的华人,盖茨告别晚宴上惟一邀请的华人也是他。而这些,是基于他在科技领域的学术研究与应用发展上的实质贡献。
  在学术与研发上,张亚勤目前已拥有60多个美国专利,累积300余篇论文。特别是在视讯压缩及移动通讯方面,他更是美国此领域中拥有最多论文及专利的华人。
  张亚勤曾经的同事,新华都CEO唐骏如此评价他:“他往人群里一站,就给人一种压力。总觉得张亚勤到哪里,总会给人种期待,一种希望。他是什么,他就是微软的软实力。”
  
  4 总裁的普通生活
  
  现在的张亚勤,生活规律而有节奏。上午9点,他会准时出现在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办公室。到了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查看当天的电子邮件。在电脑启动的间隙,通常他会要一杯咖啡。
  查看完邮件,咖啡已经剩了半杯,他会及时续上,然后再查看一下他当天的日程安排,“我的每一个小时都被预定了,我的日程是公开的,每时每刻大家都知道我在干什么。”除了负责研发外,张亚勤还一度负责大中华区的销售业务,尽管很忙,他仍然很从容。
  “我的家人住在北京,我一周有4天保证在家里吃晚饭。每周都会打打球,练练瑜伽,喝喝红酒。每天有3个小时不参加任何会议,不接受任何采访,一个人坐着看书、写东西。所以说,觉得时间足够了,就有足够的时间。”张亚勤说。
  此外,他还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在媒体的记忆里,他具有将精力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的能力,一连数日,闭门不出,沉浸在多媒体的世界里。
  他还喜欢做生意,对风险投资和股票买卖都很热爱。某些时候,他骨子里还保留着一些顽童的秉性,比如会在电梯门开的一瞬间转身跑开,从楼梯拾级而上,然后满脸灿烂的笑意看着其他同事出来。
其他文献
美洲布发罗水牛群行走在美国草原的景色,壮观而诱人,但它们是流动的,常常可遇而不可求。于是,一个年轻人就想出了一个主意。  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广告,一美元销售观看水牛群的邀请函。邀请函除了包括对水牛群出现时间的预测外,还包括若不能如期看到水牛群的话将获得两美元赔偿。  这份独特的邀请函吸引了很多人,有人看到了壮观的水牛群,也有人没能如愿,但没看到水牛群的都如约获得两美元的赔偿。有人替年轻人算了一笔
期刊
他是个快递小子,20岁出头,其貌不扬,还戴着厚厚的眼镜,一看就知道刚做这行,竟然穿了西装打着领带,皮鞋也擦得很亮。说话时,脸会微微地红,有些羞涩,不像他的那些同行,穿着休闲装平底鞋,方便楼上楼下地跑,而且个个能说会道……  几乎每天都有一些快递小子敲门,有些是接送快递的物品,但大多是来送名片,宣传业务。  现在的快递公司很多,也确实很方便,平常公事私事都离不开他们。所以他们送来的名片,我们都会留下
期刊
学校最近组织了一次论坛活动,邀请到的嘉宾是国内一位出色的企业家。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自然更多地提到在金融危机中如何更好地就业和创业的问题。  企业家说:“那我提一个问题。看在座的同学们怎么回答。假如一条大河的对岸刚发现了一座大的金矿,但是河水很深,而你们又不会游泳,你们又渴望得到一大笔财富,那你们该怎么办呢?”  有人说:“绕到河水浅的地方再过河。”有人说:“练习游泳,练会了再游过去。”也有人说:“
期刊
在一个小小的同学聚会上,有个漂亮女孩在喋喋不休地诉说她东家的不是。女孩说,那东家是个死板的法国老太太,经常指责她这里做得不对,那里又做得不对,跟她聊天,又说她的法语发音不对。  漂亮女孩说的那位法国老太太,是个肥胖又行动不便的老人,她的女儿在上海的一家公司工作,老太太的女儿为了照顾她,把她从法国接到了上海,然后雇了能讲法语的女大学生照顾她。可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这位苛刻的法国老太太面前败下阵来,有的不
期刊
从头开始的轻松感取代了保持成功的沉重感,这使我进入了一生中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之一。  幸运的是,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喜欢做什么。我在20岁时和沃兹在我父母的车库里办起了苹果公司。我们干得很卖力,10年后,苹果公司就从车库里被我们两个人发展成为一个市值20亿美元、拥有4000多名员工的大企业。而在此之前的一年,我们推出了Macintosh电脑。可后来,我被解雇了。我怎么会被自己办的公司解雇呢?是
期刊
一个人热爱工作的理由大致有两种,一是喜欢工作本身,二是喜欢工作带来的名利地位,还有一种,有位编辑朋友小K是实例。  她是著名的工作狂,无论玩得多开心也不忘工作大事,同时又能把紧张工作当成一种享受,这么说吧,她无时无刻不处在工作状态,同时又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生活。比如一个悠闲饭局,人家吃一顿乐一场就算了,她却一定能从中找到选题作者,不出两个月就能在她那看到这个饭局的成果。她的经典名言是,“这工作多好,
期刊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保镖往往是高大威猛、出手不凡的壮汉,黑衣墨镜则是他们永远的装扮。而她,眉清目秀、清纯可爱,就像是校园里的一个普通女生;她身材高挑、美丽时尚,和所有重庆姑娘一样火辣却宜人。但是你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她能独自撂倒一群“碰瓷”的小混混。她自小参加散打比赛,屡屡夺魁,被称为“重庆散打一姐”。她就是重庆第一美女保镖——何东蓉。    爱美的散打女孩    何东蓉,1985年7月13日出身于
期刊
平日去逛商店,在一件商品前,你无意识地站了站,好心而热情的售货员却已经跟你说了一堆这个产品如何好的话,弄得你只能赔笑,随声附和,不过你决没有想买的意思,但最后你竟然还是掏了钱,不然你会觉得欠了对方什么。  到饭馆吃饭,伙计不厌其烦地给你推销本店的特色菜,本来菜已上够,但伙计的热情让你失去了主意,最后你只好同意加一个尝尝。  在心理学上,“不好意思”是一种无法确定的情绪,这个情绪会被别人所操纵,最终
期刊
教室里整齐地排列着八个小组。每一组有七个同学,从第一排到第五排要走七步,而第五排之后便是班里公认的差生营。  在那个角落里的学生,他们或者成绩差,或者爱调皮捣蛋,在老师眼里,他们都无可救药。因此,不知从何时起,老师们在课堂上形成了一个惯例当他们一边讲课一边走下讲台时,最多走七步,而后便停下来不再继续向前,而是扭转身往回走。于是大家都习惯了老师标准的七步走。  直到有一天,班里新来了一位英语老师。新
期刊
孑然一身50年,78岁才成为新娘;半个世纪的等待,只为,那曾经的一场爱。  如此旷世奇缘,其主角究竟是个怎样超凡脱俗的人?  她叫张茂渊,外祖父是晚清重臣李鸿章,侄女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才女张爱玲。她留过洋,集万贯家私、容貌才情于一身,她的爱情,波澜不惊却又令人唏嘘感叹。  他们是彼此的初恋。  1925年,25岁的张茂渊在开往英国的轮船上遇到了英俊才子李开弟,女儿家的心事,像春日里的花苞儿,风一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