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漆画的思考及其发展方向研究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ngib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漆画在艺术界作为一门孤立存在的画种,凭借着悠远而精妙的漆文化实践和文化积累的支撑,立足于纯艺术性实践,直击漆画创作的新实践,建立了一种具有独特东方神韵的现代漆艺。
  关键词:现代漆画;纯艺术;实践;东方神韵
  回顾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不难看出,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漆画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取得的成就十分可人。同时,漆画创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也非常明显。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漆画创作现存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
  一、漆画的工艺性与绘画性问题
  中国漆艺的悠久历史深刻影响了现代漆画的发展,直接表现为对漆画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的影响。在现代漆画发展的几十年历程中,从沈福文到乔十光,一代又一代的漆画家从传统漆工艺的土壤里汲取养分,奠定了漆画“工艺性”与“绘画性”两重标准。乔十光先生曾说过:“漆画是‘画’不易,画是‘漆’画也难。”指的就是漆画的“工艺性”与“绘画性”两方面。漆画发展到今天,漆画的漆性与绘画性依旧是我们所讨论的重点问题。传统漆工艺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精湛的技艺,形成了漆画独特的表现形式,同时使漆画家形成了文化上的心理惯性,导致了漆画在创作观念上的错位,漆画家的创作思维始终离不开“漆艺话语”“工艺思维”。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工艺的表现作为评判漆画作品好坏的标准。同时,漆材料的特殊性要求使其制作工艺复杂,如何看待与运用漆工艺,如何将漆工艺与绘画性相结合成为我们要思考和要解决的问题。如今的漆画创作队伍,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是以漆艺为切入点的漆艺工作者,他们对于“漆性”十分了解,对于漆工艺十分娴熟,但他们的漆画作品因强调工艺而显得绘画性不足。另一部分漆画家则是艺术院校出身,其绘画的审美性要强于漆工艺的表现能力,在绘画上多借鉴油画、国画、版画或其他画种,相比而言,漆性不足。漆性与绘画性“长短腿”的问题一直存在于当今的漆画界,如何做到漆性与绘画性统一、漆趣与画味兼得,是我们不得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漆的材料美与漆语言表达
  漆画的语言是独特的,漆作为一种包容性极强的材料同样有其局限性,我们应该看到漆的局限性正是其独特性的表达。漆画的不可控因素太多,“三分画七分磨”,漆画在其制作过程中是先做加法后做减法的,通过预埋机理而后推光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漆的变化与不可预知的效果变化,成为困扰漆画家的问题,同时也是漆画的魅力所在。
  作为一门独立的绘画门类,国画、油画已有千年发展历程,相比之下漆画的发展历程短、参与创作的人数少、艺术理论与思想不足等问题一直存在。因而,漆画在发展过程中也会不断地借鉴其他的绘画艺术。漆画有很强的包容性,可以达到国画、油画、版画甚至是水彩的表现效果。在漆画发展初期,许多漆画家去探求漆的可能性,想通过将漆画与其他的画种进行比较,证明油画能够达到的效果,漆画也同样能够做到。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抛弃了漆画的优势,漆语言并没得到很好地表达。我们在漆画大展上看到的许多作品,具有“水墨味”“水彩味”“油彩味”“综合材料味”等丰富的语言表达形式,也说明了现代漆画语言的建构尚不成熟。
  因为现代漆畫与漆艺术作品正处于一个旧有“漆艺语言”被解体、新的绘画模式和语言又尚未完成初始架构的状态,任何一种艺术,其语言与形式都极有可能被借鉴而成为漆画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也是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因素。多样化的绘画艺术,为现代漆画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资源。这也说明当下对漆画的限制因素少,“漆画有材料的参与,漆画没有材料的参与?”这个问题说明相较于其他的“国油版雕”给人的固有印象,漆画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探索的可能性。
  现代漆画缺乏的不是这类琳琅满目、多姿多彩的绘画表达形式,而是其自身与中国传统文化乃至西方文化的联系,缺乏的是对漆语言的深刻探究。因而,现代漆画从主观意识到表达形式的纯粹性都亟待提高,这就要求漆画家们从更深层次进行理性分析与思考,探究如何运用材料与媒介的特殊性和多样性,表达现代漆画特征鲜明的灵活性思维,如何在艺术语言上,关注其内在的深层次文化特征,显示现代漆画主观意识和文化意义。
  三、“漆”界之外,看当代艺术
  厘清谷文达的创作历程和生活经历,可以明显地发现,其每一次创作转型其实都始于对身份的焦虑,而终于身份的重新确认。谷文达在2015年的一次采访中这样说道:“中国的当代艺术现在面临着最好的发展环境,但它仍然是一个‘孤儿’。”虽然在1985年后,中国当代艺术开始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但是艺术家们总是试图通过西方艺术视角来审视中国的传统艺术,这样的审视其实就是一种对西方艺术的迎合和对自我传统的丢失,这样的现象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在后殖民主义时代,几乎每一个东方国家都或多或少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因为从中国艺术角度去审视西方艺术和从西方艺术角度去审视中国艺术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在西方视角下,艺术家们始终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自居,他们用一种“他者”的眼光去批判自己的文化,然而又并不具备和西方真正相符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尴尬之处在于让当代中国艺术家与中国文化传统决裂断层的同时又不能很好地和西方艺术联结契合。如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种全球语境,但是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始终没有回归到自身传统中来。谷文达早在“85新潮”中就已提出了“反传统”:应该在通过西方的艺术视角审视中国传统当代艺术后,回过头来用中国传统的艺术视角去审视西方艺术。这也正是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家该做的。
  此外,中国的当代艺术只是艺术界的一种时尚,或者说只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精英艺术,中国的观众在丧失参与权的同时,更不具备话语权,这将当代艺术和观众隔绝开来,使中国当代艺术陷入了一种封闭的创作环境。一方面,中国大众长期置身于传统的艺术语境中,由于缺少教育和基础,对于西方的艺术语境并不熟悉,这就导致了中国大众在观看当代艺术时大都云里雾里,不知其解。另一方面,中国当代艺术家并没有充分地利用中国经典的传统文化资源,而是通过西方艺术视角让中国经典文化呈现出新的模样,只是以西方语言表达中国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内核却仍属于西方的艺术作品。如今,中国当代艺术正处于一种观众缺席的窘境中。谷文达始终是独立的,对每一种艺术立场都保持怀疑。在和谷文达一齐出道的艺术家中,无论是陈丹青还是陈逸飞,他们始终关注、跟随着当时艺术发展的步伐,只有谷文达对艺术的展览、美术界的动态从来就不抱有兴趣,而是通过独立的摸索和思考,选择适合自己艺术创作的媒介,完成自己的艺术创作。
  其实,不只是谷文达,当今许多艺术家都面临着身份认同的问题,在全球语境下,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如何选择自己的文化身份,才是所有艺术家要思考的问题。
  谷文达在经历了通过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解构来重建传统、以“客体”身份思考多元文化这两次身份转变后,更多是以一个来自中国的“国际艺术家”自居,而这是谷文达第三次身份的转变。
  总而言之,漆画的发展历程艰辛而短暂,但所取得的成果是喜人的,所存在的问题也是在漆画发展阶段难以避免的,这对于新一代的漆画家有着更高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与发展可以说是与新中国同步的,漆作为一种古老的涂料,在新世纪重现生机,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也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文化建设的需要。几十年的发展演进,经历了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漆画的土地上充满了生机,但是我们不能够急功近利,正如大漆这种温润的材料一样,中国现代漆画也需要时间来慢慢地滋润和沉淀,最终才能在艺术的殿堂上“开”出光来。
  作者简介
  陈广真,1996年11月生,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2019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
  参考文献
  [1]王霖.从物象到意象—辛立刚漆画艺术语言及风格建构[J].美术,2021(3):150-151.
  [2]马俊营.当代漆画亟须本体语言的纯化、沉淀与凝练[J].美术,2021(2):25-26,24.
  [3]汪月,张志纲.当代漆画创作倾向评析[J].美术,2021(2):27-28,31.
  [4]侯翔宇.从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看漆画创作的新气象[J].美术,2021(2):136-137.
其他文献
摘要:“牧野宝藏——新乡市博物馆馆藏书画精品展”充分挖掘新乡市博物馆馆藏书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提炼其中的“新乡元素”,助力于新乡文化繁荣兴盛。此次展览以时间为主线,分书与画两个单元,在文物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时期的书画进行总结,较为完整地展示出明清以来书画发展的脉络。  关键词:新乡市博物馆 陈列展览 书画  新乡市博物馆成立于1958年,其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的平原省博物馆。新乡市博物馆
期刊
摘要:博物馆是服务于社会大众的文化之眼,也是我国在文化事业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宣传我国核心价值观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博物馆的功能也逐渐丰富起来,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藏品展览和收藏,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宣传教育的作用。博物馆的社会服务性越来越强,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以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为例,提出一些优化博物馆社会宣教功能的建议,旨在推进中小型博物馆宣教服务
期刊
摘要:革命文物藏品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对人们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重视革命文物藏品保管保护工作,既弘扬了革命精神,又坚定了人们的信念,因此本文将详细阐述保管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及促进策略,为更好地发挥革命文物藏品的教育价值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物藏品;革命精神;教育价值  革命文物藏品见证了近代中国革命先烈及人民勇为人先、英勇奋战的历程,是
期刊
摘要:材料、肌理制作是当代绘画创作中运用较广泛的表现语言形式,也是中国画的一种传统绘画形式。当代中国画在与西方艺术理念的不断碰撞与融合中,其绘画语言在材料、肌理制作上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本文主要从古今工笔花鸟画作画材料、工笔花鸟画中肌理的运用、肌理的常见技法三方面来探究工笔花鸟画中综合材料与肌理技法的运用。  关键词:工笔花鸟画;综合材料;肌理  一、工笔花鸟画古今作画材料  在唐宋时期,中国
期刊
摘要: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为追求全新的视觉体验和表达模式,本文以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为例,分析全景漫游的特点及实际应用领域,并以此为基础,运用PTGui和Pano2VR软件来制作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的全景漫游系统,使游客能全方位感受盐业历史博物馆的现场氛围,带给体验者身临其境之感。  关键词:全景漫游技术;PTGui;Pano2VR  随着5G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传统
期刊
摘要:敦煌壁画是十分珍贵的世界级艺术遗迹,为后人了解古代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图像资料。这些壁画中的建筑物形象作为现实生活的反映,能让后人在实物稀缺的环境下对那一时期的城、佛寺、民居有更加全面、细致的了解。本文通过纵向分析的方式,列举分析了敦煌壁画中不同时期的佛寺建筑布局,帮助人们了解古代佛寺建筑布局的影响因素和发展变化。  关键词:壁画;建筑;佛寺;石窟  敦煌壁画中的佛寺建筑,许多都是成组出现的,或
期刊
摘要:近年来,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实践这一课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BIM技术因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等优点,可以作为建筑建模和信息集成的有效工具。根据历史建筑的数据进行建模,然后对模型的修缮与维护工作进行可行性分析,不仅大大减少了建筑修缮保护消耗的人力、财力,节约了成本,而且能增强人们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本文介绍了我国历史建筑的保护现状,分析了BIM技术在古建筑修复保护方面的应用,进一
期刊
摘要:文物是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文物因年代不同,以不同的形式保存和传承了下来,其内容广泛,种类不同,质地也不同。近年来,我国对于文物保护最有效的手段,是运用科学技术采取预防性保护与研究,但这一领域的大众普及度较低,虽然专业性強,但人才匮乏。本文以泥质文物的保护修复为主题,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艺的陈列与展示方法,彰显我国古代修复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弘扬“匠人精神”,构建
期刊
摘要:文教建筑是教育传播的重要场所,为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文教建筑的营建也反应了一定时期的历史风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本文依据芜湖县志及相关地方史料,对清代中前期芜湖的文教建筑进行简单考证和论述。  关键词:清代;芜湖;文教建筑  芜湖地处长江之滨,扼青弋,通松江,是自古商贾往来之处、多省通衢之所。经济的繁荣带动文教的发展,自宋代以来,芜湖一地文运兴隆。北宋元符三
期刊
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初期,社会进入了停滞状态。为了不影响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博物馆展览从实体展览的单一形式走向了实体展览与云展览结合的多种展现形式,大量的云展览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进入了观众的视线。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博物馆的云展览,探索博物馆展览“云”形式的新思路。  关键词:博物馆;云展览;展览陈列设计  一、博物馆展览“云”形式的发展背景  (一)概念  展览的“云”形式,是学界通常意义上讲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