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总结手术方法治疗注射性臀肌挛缩症的适应证、方法及疗效。方法:根据臀肌挛缩症的分级标准[1],2004~2006年手术治疗注射性臀肌挛缩症患者27例(均为双侧),按病情分Ⅱ度、Ⅲ度。手术均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自髂嵴中、后1/3交界处向股骨大转子方向做直小切口。Ⅱ度患者直视下将全部增厚的筋膜横行切断,彻底松解紧张纤维化的臀肌及挛缩增厚的阔筋膜;Ⅲ度患者手术松解必须深达髋关节囊,将短外旋肌及后关节囊切开,行关节囊成形术。术后不需外固定,早期行积极的并膝屈髋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0.5~1.5年,平均1.1年。按术后功能恢复标准评判[2]:优24例,良3例,优良率100%。结论:注射性臀肌挛缩症的分级,有利于准确地区别该病的轻重程度和选择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手术治疗注射性臀肌挛缩症效果满意,术后护理和早期正确功能锻炼也是达到良好效果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臀肌挛缩 治疗
臀肌挛缩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臀肌及其筋膜的变性、挛缩,从而引起髋关节功能受限所表现的特有步态、体征的临床症候群。本病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多数患者有因感染性疾病而多次臀部注射药物的病史,少数病例有臀部脓肿史,也有系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术后所并发。因而认为系药物刺激、外伤或感染后引起肌肉慢性炎症及纤维化的结果[3]。现将在注射性臀肌挛缩症诊断、治疗方面的体会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4~2006年收治注射性臀肌挛缩症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9~23岁,平均15.6岁,均为双侧型,其中Ⅱ度25例,Ⅲ度2例。所有患者均有反复多次臀肌注射病史,无其他髋部疾病史。
分级标准: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体征,将臀肌挛缩症分3度:①Ⅰ度:屈髋、屈膝90°,强力内收时,双膝可以并拢,但双侧股部无法交叉到对侧(跷“二郎腿”)。尖臀畸形不明显。Ober征弱阳性。②Ⅱ度:生活能自理,无“八字步态”,但上下楼或跑步时“八字步态”明显。双膝在屈膝、屈髋90°时无法并拢,不能跷“二郎腿”。臀部外上方塌陷,有明显“尖臀”畸形,Ober征阳性。③Ⅲ度:行走时呈明显的“八字步态”,跑步困难,难以自己穿裤袜,下蹲时髋关节被迫强力外展外旋,呈“蛙式腿”。Ober征强阳性,髋关节必须在强力极度外展位,才能同时屈膝、屈髋达90°。臀部萎缩明显,有严重的“尖臀”畸形。骨盆变窄、变长,股骨颈干角增大。
手术方法:对于Ⅰ度患者一般采用保守治疗方法;而Ⅱ度、Ⅲ度患者则采用手术方法。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术前标记坐骨神经走行、股骨大转子、臀肌挛缩带和手术入路。手术均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自髂嵴中、后1/3交界处向股骨大转子方向做直形小切口。Ⅱ度患者直视下将全部增厚的筋膜横行切断,彻底松解紧张纤维化的臀肌及挛缩增厚的阔筋膜;Ⅲ度患者手术松解必须深达髋关节囊,将短外旋肌及后关节囊切开,行关节囊成形术。术中试行屈髋,如能在中立位屈髋,直至髋关节内收、内旋活动均达10°以上,髋关节无弹响,无活动性出血,即可终止手术。
术后处理:术后无需外固定,2~3天后开始早期积极的并膝屈髋功能锻炼。操练项目主要是下肢交叉直线行走,并膝下蹲和坐位及卧位膝上交叉等动作。
结 果
本组患者27例中,无1例出现伤口血肿、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随访0.5~1.5年,平均1.1年。27例患者中,24例髋关节活动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可以在内收位做屈髋活动,能翘二郎腿。3例只能在中立位行屈髋活动,内收位做屈髋活动时轻度受限,但双下肢并拢时下蹲不受限。按术后功能恢复标准评判:优24例,良3例,优良率达100%。
讨 论
注射性臀肌挛缩症多见于使用苯甲醇作青霉素溶剂,反复行臀部肌肉注射患者。主要病理表现为臀大肌挛缩。轻者仅局限于臀筋膜,表现为一条与臀大肌纤维走向一致的坚韧束带。可侵及浅层臀大肌的前下部分或终止于髂胫束的部分,将髂胫束向后上牵拉,重者可侵及整个臀大肌,有时挛缩范围还可侵及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髋关节短外旋肌及髋关节后关节囊。该病症临床表现为较轻者仅表现为坐位时(同时屈膝、屈髋)双侧股部无法交叉到对侧,无其他任何症状;严重者则表现为生活不能自理,髋关节功能明显受限。
目前治疗臀肌挛缩症的主要方法是行挛缩组织切断术,辅以术后的功能锻炼,手术应彻底松解一切妨碍髋关节内收、内旋的挛缩组织。手术切口的选择有多种,如小切口、直切口、弧形切口、大“S”形切口、髋关节后外侧切口等[4,5]。采用的是后外侧切口,该切口能获得满意的手术暴露。临床治疗过程中根据该病症的病理表现及病情轻重的不同,按贺西京等提出的臀肌挛缩症的分级标准,把注射性臀肌挛缩症患者分3个等级,并按分级选择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Ⅱ度患者直视下将全部增厚的筋膜横行切断,彻底松解紧张纤维化的臀肌及挛缩增厚的阔筋膜;Ⅲ度患者手术松解必须深达髋关节囊,将短外旋肌及后关节囊切开,行关节囊成形术。27例患者术后随访0.5~1.5年,平均1.1年。按术后功能恢复标准评判:优24例,良3例,优良率达100%。
臀肌挛缩症的分级有利于对该病的描述及指导治疗。对于Ⅰ度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Ⅱ度、Ⅲ度采用手术治疗,而且Ⅲ度术中松解必須深达髋关节囊,将短外旋肌及后关节囊切开,行关节囊成形术,如不进行分级对确定治疗方案及描述其区别会造成造成诸多不便。同时对疗效的评判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根据对治疗前后膝、髋关节不同功能的对比,可以评判症状改善的程度及疗效。此外,用统一的分级标准便于更客观地对不同术者、不同术式的疗效进行评判和比较。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可维持正常的肌肉收缩运动,防止废用性肌萎缩,避免臀肌黏连,促进臀肌功能的恢复。手术对患者创伤较大,加上以往的不良习惯,即使手术成功,如果术后不配合康复训练,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导致挛缩复发[6]。因此患者术后2~3天即开始早期积极的并膝屈髋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 贺西京,李浩鹏,王栋,等.臀肌挛缩症的分级与治疗.中华骨科杂志,2003,23(2):96-99.
2 俞辉国,童学波,刘红兵,等.臀肌挛缩症的手术治疗探讨.中华骨科杂志,1996,16(6):375-377.
3 董天华,卢世璧,吉士俊,李子荣.髋关节外科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200-202.
4 俞松,胡月光,杨小红,等.关节镜监视下小切口治疗注射性臀肌挛缩症的初步报告.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5,26(9):503-504.
5 冯宗权.臀肌挛缩症临床研究进展.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23:1633-1635.
6 林秋兰,许衡,陈建华.早期康复训练对臀肌挛缩症患者术后的效果.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7):576.
关键词 臀肌挛缩 治疗
臀肌挛缩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臀肌及其筋膜的变性、挛缩,从而引起髋关节功能受限所表现的特有步态、体征的临床症候群。本病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多数患者有因感染性疾病而多次臀部注射药物的病史,少数病例有臀部脓肿史,也有系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术后所并发。因而认为系药物刺激、外伤或感染后引起肌肉慢性炎症及纤维化的结果[3]。现将在注射性臀肌挛缩症诊断、治疗方面的体会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4~2006年收治注射性臀肌挛缩症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9~23岁,平均15.6岁,均为双侧型,其中Ⅱ度25例,Ⅲ度2例。所有患者均有反复多次臀肌注射病史,无其他髋部疾病史。
分级标准: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体征,将臀肌挛缩症分3度:①Ⅰ度:屈髋、屈膝90°,强力内收时,双膝可以并拢,但双侧股部无法交叉到对侧(跷“二郎腿”)。尖臀畸形不明显。Ober征弱阳性。②Ⅱ度:生活能自理,无“八字步态”,但上下楼或跑步时“八字步态”明显。双膝在屈膝、屈髋90°时无法并拢,不能跷“二郎腿”。臀部外上方塌陷,有明显“尖臀”畸形,Ober征阳性。③Ⅲ度:行走时呈明显的“八字步态”,跑步困难,难以自己穿裤袜,下蹲时髋关节被迫强力外展外旋,呈“蛙式腿”。Ober征强阳性,髋关节必须在强力极度外展位,才能同时屈膝、屈髋达90°。臀部萎缩明显,有严重的“尖臀”畸形。骨盆变窄、变长,股骨颈干角增大。
手术方法:对于Ⅰ度患者一般采用保守治疗方法;而Ⅱ度、Ⅲ度患者则采用手术方法。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术前标记坐骨神经走行、股骨大转子、臀肌挛缩带和手术入路。手术均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自髂嵴中、后1/3交界处向股骨大转子方向做直形小切口。Ⅱ度患者直视下将全部增厚的筋膜横行切断,彻底松解紧张纤维化的臀肌及挛缩增厚的阔筋膜;Ⅲ度患者手术松解必须深达髋关节囊,将短外旋肌及后关节囊切开,行关节囊成形术。术中试行屈髋,如能在中立位屈髋,直至髋关节内收、内旋活动均达10°以上,髋关节无弹响,无活动性出血,即可终止手术。
术后处理:术后无需外固定,2~3天后开始早期积极的并膝屈髋功能锻炼。操练项目主要是下肢交叉直线行走,并膝下蹲和坐位及卧位膝上交叉等动作。
结 果
本组患者27例中,无1例出现伤口血肿、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随访0.5~1.5年,平均1.1年。27例患者中,24例髋关节活动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可以在内收位做屈髋活动,能翘二郎腿。3例只能在中立位行屈髋活动,内收位做屈髋活动时轻度受限,但双下肢并拢时下蹲不受限。按术后功能恢复标准评判:优24例,良3例,优良率达100%。
讨 论
注射性臀肌挛缩症多见于使用苯甲醇作青霉素溶剂,反复行臀部肌肉注射患者。主要病理表现为臀大肌挛缩。轻者仅局限于臀筋膜,表现为一条与臀大肌纤维走向一致的坚韧束带。可侵及浅层臀大肌的前下部分或终止于髂胫束的部分,将髂胫束向后上牵拉,重者可侵及整个臀大肌,有时挛缩范围还可侵及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髋关节短外旋肌及髋关节后关节囊。该病症临床表现为较轻者仅表现为坐位时(同时屈膝、屈髋)双侧股部无法交叉到对侧,无其他任何症状;严重者则表现为生活不能自理,髋关节功能明显受限。
目前治疗臀肌挛缩症的主要方法是行挛缩组织切断术,辅以术后的功能锻炼,手术应彻底松解一切妨碍髋关节内收、内旋的挛缩组织。手术切口的选择有多种,如小切口、直切口、弧形切口、大“S”形切口、髋关节后外侧切口等[4,5]。采用的是后外侧切口,该切口能获得满意的手术暴露。临床治疗过程中根据该病症的病理表现及病情轻重的不同,按贺西京等提出的臀肌挛缩症的分级标准,把注射性臀肌挛缩症患者分3个等级,并按分级选择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Ⅱ度患者直视下将全部增厚的筋膜横行切断,彻底松解紧张纤维化的臀肌及挛缩增厚的阔筋膜;Ⅲ度患者手术松解必须深达髋关节囊,将短外旋肌及后关节囊切开,行关节囊成形术。27例患者术后随访0.5~1.5年,平均1.1年。按术后功能恢复标准评判:优24例,良3例,优良率达100%。
臀肌挛缩症的分级有利于对该病的描述及指导治疗。对于Ⅰ度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Ⅱ度、Ⅲ度采用手术治疗,而且Ⅲ度术中松解必須深达髋关节囊,将短外旋肌及后关节囊切开,行关节囊成形术,如不进行分级对确定治疗方案及描述其区别会造成造成诸多不便。同时对疗效的评判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根据对治疗前后膝、髋关节不同功能的对比,可以评判症状改善的程度及疗效。此外,用统一的分级标准便于更客观地对不同术者、不同术式的疗效进行评判和比较。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可维持正常的肌肉收缩运动,防止废用性肌萎缩,避免臀肌黏连,促进臀肌功能的恢复。手术对患者创伤较大,加上以往的不良习惯,即使手术成功,如果术后不配合康复训练,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导致挛缩复发[6]。因此患者术后2~3天即开始早期积极的并膝屈髋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 贺西京,李浩鹏,王栋,等.臀肌挛缩症的分级与治疗.中华骨科杂志,2003,23(2):96-99.
2 俞辉国,童学波,刘红兵,等.臀肌挛缩症的手术治疗探讨.中华骨科杂志,1996,16(6):375-377.
3 董天华,卢世璧,吉士俊,李子荣.髋关节外科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200-202.
4 俞松,胡月光,杨小红,等.关节镜监视下小切口治疗注射性臀肌挛缩症的初步报告.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5,26(9):503-504.
5 冯宗权.臀肌挛缩症临床研究进展.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23:1633-1635.
6 林秋兰,许衡,陈建华.早期康复训练对臀肌挛缩症患者术后的效果.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