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建设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

来源 :社科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86745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改革发展过程中,制度建设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约束、激励和协调规则。目前可持续发展制度框架并不完善、正式制度的执行力、非正式制度的形成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加强。因此,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制度实效,营造绿色发展文化。
  【关 键 词】可持续发展 制度 建设
  在20世纪50、60年代,随着人类对工业革命以来发展历程的反思,全球围绕环境和发展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正式拉开序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达成共识: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今天,可持续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摆正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社会发展问题也被纳入其中。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性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支柱,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任何一个范畴的缺失,都可能阻断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发展生产力,从技术上提高社会整体的生产效益,在不断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无害化;二是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即调整生产关系,从社会文明的角度,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发展能力,规范社会秩序,合理分配资源,创造更绿色的社会财富。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是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制度(institution)作为镶嵌于特定文化环境中的社会结构,无论在影响人的行为决定和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和社会绩效,推动生产力发展和调整生产关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的重要手段和保障,是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见证。
  一、制度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制度(institution)是为一个社会系统内的成员所认可或遵守,反映了人们一定社会行为模式的规范系统和结构安排,既包括了以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规范性权利义务体系为形式的正式制度,也包括了以村规民约、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为表现形式的非正式制度。制度不仅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规范、激励,更是促成人与自然、社会理性发展的润滑剂。
  (一)制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规范
  人类的互动和对未来的不可知性而导致的行为的不确定性和无序性,增加了自然和社会发展的风险,而制度作为一种规则,可以降低社会和个人行为的不确定性,并防止非理性行为的发生。制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的规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度可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规范,把社会主体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相应地抑制可能发生的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机会主义倾向。二是制度为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各种有关的技术规范、框架以及行为与活动的尺度等提供标准,从而使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行为度量的尺度。
  (二)制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激励
  在市场和法制的条件下,合理有效的激励是推进和改善人们行为的最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与社会效益的最优化的主要方法。制度为可持续发展所提供的有效激励,可以使社会主体在从事各项活动时为促进可持续发展付出努力所得到的个人收益,接近于或至少正比于社会从这种努力中得到的社会收益,实际上也就使得经济主体收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的最优,使二者形成正相关关系,如我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以推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和技术,在实现环保和提高企业效益方面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制度可以降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交易费用
  技术的进步是人们为减低生产的直接成本而做的努力,而制度的演变则被认为是人们为了减低生产的交易成本而做的努力。制度可以通过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抑制经济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提供稳定的预期等而降低交易费用。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在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和管理者之间通过建立和完善交易合作和管理制度,有效降低和减少了人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付出的交易费用。
  (四)制度是经济-环境-社会系统的润滑剂
  制度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直接功能是协调经济、环境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满足人们物质利益的需求,但只有在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发展,而人口、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又直接作用与经济和环境,只有社会因素与经济、环境相协调时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度安排,在经济、环境和社会系统之间建立起一套弹力膜,协调融合三者之间的冲突,发挥规范、激励、约束作用,防止和减少不协调因素的出现。
  二、制度建设在推进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中国21世纪发展行动纲要》明确了可持續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国是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经济发展、环境和社会的诸多问题。以制度建设推进可持续发展,需要克服以下困境:
  (一)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尚未完善
  可持续发展不仅涉及代际、区际和人际之间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实践层面,也涉及公平、正义等价值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个国家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首先不能脱离原有制度框架,需要完成对原有制度的调整,其次是在社会各阶层之间建立关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等事务的沟通、协调的机制,在充分进行信息交流、利益协调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制度。2011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告形成,标志着我国正式制度框架的诞生,但就体系内各法律部门之间以及法律部门内部而言,仍遗留了大量计划经济影响下的内容,不符合科学和法治的要求。同时,制度决策缺乏综合性沟通协调,尤其是地区、部门利益本位的问题阻碍着可持续发展步伐的统一性。   (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执行力还需加强
  徒法不足以自行。执行力是决定制度实效的核心因素。制度执行力是一种综合的、系统的能力,执行者的态度、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和制度执行的外部环境都是制度执行力的影响因素。制度没有执行力,会损害国家公信力和政府权威性,更何谈保障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中,大量事例说明,制度并未完全产生预期的积极效果,究其原因,无非是制度自身不完善,操作性、协调性上存在障碍,制度执行人员和执行环境还不完善。
  (三)可持续发展的非正式制度还未完全形成
  非正式制度是指人类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的总和,是直接影响人们行为的隐形根源。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思想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如“天人合一”、“仁爱万物”等,都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是,小农思想的残留与当下追求物质享受的文化冲击相结合,就会产生许多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如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搭便车”倾向等,都阻隔了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但尚未真正普及并深入到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在大多数公众眼里,可持续发展是“政府的事情”,“地大物博”、“资源无价”等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三、以制度建设为依托继续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
  制度建设,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按照社会发展现实要求、发展规律和人自身发展的要求对社会关系的规范化的形式——制度的自觉的理论创新、实践改造活动,是对制度的优化、创新和完善活动,对主体的制度意识培育活动。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审视制度需求,培育制度意识,进行制度设计、制度构建、制度实践等活动中得到实现。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
  科学发展观是对于人类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一是努力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二是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共生,其关键在于制度建设,重点在于制度设计和制度实践。而制度建设必须体现科学理性、人文关怀、创新思维和法治精神。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要能够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与长远、整体利益,照顾、调整各个方面的权益,以民主法治为依托、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目标,构建完善的正式制度,形成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
  (二)提高可持续发展制度的执行力
  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应积极营造具有良好执行意识的文化,健全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强化刚性约束的执行监督机制,培育具有制度意识的社会氛围,从而实现社会的善治。首先制度本身,必须有明确而清晰的内涵,不能太过于原则;具有可操作性,能针对性的反应现实情况,与相关体制机制的契合;相互之间具有协调性和配套性,消除结构上的症结,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相互关联、良性互动的体系;明确责任归属,促进其整合互动绩效的提升。其次是政府要作出表率,依法执政,构建法治政府。最后是促成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觉醒和制度规则文化的形成,从外部增强制度执行力,这些都是提高可持续发展执行力的重要方面。
  (三)加强可持续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建设
  非正式制度是通过伦理道德的软约束,良好的非正式制度不仅对正式制度的执行有推动作用,也是社会良性发展的文化体现。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非正式制度,要解决三个层面上的问题,一是改变工业文明时代形成的以人的需求和征服自然为中心的文化,在全社会培育“绿色文化”,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二是克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惯性,拓宽社会主体参与规划人类共同未来的途径,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通过社会各层次的管理,使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行为得到宣扬和传承,营造各社会主体共同承担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的氛围。
  總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制度的变革和推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国家制度和基层自治制度的创新和完善,都将深刻记录可持续发展的历程。
  参考文献:
  [1]宋冬林,郭砚莉.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框架与制度安排—依据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双重补偿原理[J].北方论丛,2008(3).
  [2]任保平.可持续发展实现途径的制度分析[J].求是学刊,2005(3).
  [3]郝贵生,李俊赴.论制度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兼评“制度万能论”思想[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4).
  [4]曲明哲.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创新[J].党政干部学刊,2008(4).
其他文献
霍州煤电集团公司是山西省的一个大型骨干煤炭企业。自2000年12月改制和2001年10月加入山西焦煤集团以来,霍州煤电集团公司坚持实施五大发展战略,走上一条科学发展的金光大道。  面对霍州的一些突出矛盾,霍州集团实施“南下北上、东进西扩”的发展策略,走出去联营购并改造地方小矿、并对周边资源进行整合和统一规划,从而扩大产量规模和资源储量的“低成本战略”。  继1997年“南下”洪洞兼并三交河、回坡底
期刊
2003年9月新的《物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而北京朝阳法院受理的物业管理纠纷,从2002年的194件,迅速攀升到650件,2004年更猛增到1898件。北京海淀法院自新《条例》实施以来,半年时间内受理的物业纠纷案件扩大的4倍。北京崇文区法院,2005年1月至5月,涉及物业纠纷的立案数,较2004年同期上升了50%。很多存在物业纠纷的小区内各种暴力对抗事件层出不穷,有些卷入纠纷的业主在对抗事件中被打
期刊
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对业主强制执行一事,余烟尚未散尽。地处北京通州区的自然佳境小区再次爆发了物业冲突,三起打砸事件引起了该小区业主的普遍不安,一些业主甚至不无感慨地对记者说:再这样闹下去迟早非出人命不可!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暴力冲突的双方却不再是业主和物业公司。相反是为了物业公司的去留问题,引发的业主与业委会之间的纷争,双方大打出手,一时震动了整个京城。这一事件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业主内战”!    
期刊
两岸破冰    2005年,两岸关系发展变化关键性的一年,确切的说,是正义终归要战胜邪恶、真理终会拆穿谎言的象征性的一年。我们不仅看到了两岸关系缓和的希望,更有了两岸共同努力的信心。  台湾与大陆间,有着太多的微妙之处。  几年前,陈水扁肆意挑衅大陆而提倡的“一边一国”政策,曾令局势一时间高度紧张,如寒流般使本来就脆弱不堪的两岸关系迅速结冻。而后的今年,从台商春节包机直航到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
期刊
【内容摘要】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关 键 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路径 行动指南 根本保障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
期刊
【内容摘要】1992年的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之行,邓小平发表了举世瞩目的“南方谈话”,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点亮了前进的明灯。同时,这次谈话也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日趋成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思考,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我国改革开放进行初步的思考。  【关 键 词】南方谈话 改革开放 思考  改革开放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部分,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方针地位日趋明显。经济
期刊
【内容摘要】农业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问题,“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既受不可抗御的自然风险之约,又受土地、经营规模、社会传统的限制,是一个弱势产业。在新社会,依靠农业的积累,为发展工业积累资金。基于农业的特殊地位和一直存在的问题,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时,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期刊
【内容摘要】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与革命时期相比,面临着党自身、群众和社会环境三方面变化的挑战,具体来说包括党的群众工作目标、群众工作方法、党员的数量和质量、群众自身阶层的变化、意识形态包容性变化、民主法治观念的程度不同、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化、信息传播媒介变化、社会力量的兴起与整合等变化,我们党只有把握住这些变化,才能使党的群众工作更科学,使党的群众工作能真正保障人民的利益,实现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
期刊
【内容摘要】人性假设理论是现代管理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党风廉政建設主要是党自我管理自我建设的过程,所以人性假设对于党风廉政建设意义重大。党成立以来党风廉政建设的逻辑基点经历了由“道德人”假设到“经济人”假设的转变,这种转变对于党风廉政建设和扭转现阶段反腐败的巨大压力的局面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道德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 党风廉政建设  从党的成立一直到建国以来党风廉政建设经历了从“道德人”的逻辑
期刊
【内容摘要】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探索资本主义道路的失败促使人们把目光转向社会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景坚定了中国人放弃资本主义的决心,近代中国的三次探索蕴含了社会主义的内在导向,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现实指引。这次选择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还为当代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渊源。  【关 键 词】历史 必然选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