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肌间隙入路、自制器械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伤椎置钉微创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微创入路、自制器械经椎弓根伤椎植骨、伤椎置钉手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8年7月-2010年12月期间笔者所在科收治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共60例,采用肌间隙微创入路、自制器械经椎弓根伤椎植骨、伤椎置钉手术治疗。结果:患者伤椎植骨及伤椎置钉术中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75~105 min,平均93 min;术中出血量100~180 ml,平均110 ml,切口愈合良好,无切口感染。术后随访12~20个月,平均18个月,未出现手术后长时间背痛,仅4例患者轻度酸痛,药物治疗即可缓解,对工作生活无明显影响,未出现明显“蛋壳”样骨缺损,未出现钉棒松动或断裂现象。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55.3%恢复至90.1%,后凸角由术前平均23.5°矫正至6.1°,椎管占位率由术前平均32.4%恢复至5.4%;神经功能恢复除2例D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恢复至E级。结论:采用肌间隙微创入路、自制器械经椎弓根伤椎植骨、伤椎置钉手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组织损伤轻,出血少,可有效地防止内固定失败、脊柱骨折复位丢失、后凸畸形,降低手术创伤导致的椎旁肌退变及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
  【关键词】 肌间隙入路; 椎体植骨; 椎弓根钉; 胸腰段骨折
  脊柱胸腰段的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脊椎损伤,其主要的病变为椎体后凸畸形和椎管骨折块侵占所导致的脊柱不稳及脊髓神经损伤。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有效重建椎体高度,恢复生理曲度,间接复位骨块,达到三维矫正的目的[1]。目前,广泛应用的跨伤椎后路复位内固定术存在椎体高度复位不佳、术后因椎体“空壳”效应而愈合不良的复位再丢失、出现迟发性后凸畸形和断钉棒等并发症[2]。自2008年6月-2010年12月笔者采用肌间隙微创入路、自制器械经椎弓根伤椎植骨、伤椎置钉手术治疗6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7月-2010年12月期间笔者所在科收治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共60例,均符合Denis胸腰椎骨折分类中的屈曲压缩型和垂直爆裂型。男42例,女18例。年龄25~57岁,平均40.8岁。其中交通事故17例,坠落伤33例,重物砸伤10例。均为单节段骨折,其中T11骨折3例,T12骨折15例,L1骨折27例,L2骨折15例。根据Mecormack等[3]提出的载荷评分法评分为3~6分,平均5.4分。脊髓神经功能损伤按Frankel分级:D级12例,E级48例。胸腰段骨折椎体Cobb角为12°~46°,平均23.5°。椎体前缘高度66%~36%,平均55.3%。椎管占位11%~33%,平均21.2%。伤推椎弓根体部均较完整,上终板损伤,下终板完整。
  1.2 术前处理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胸腰段正侧位X线及CT检查,伴有神经症状者给予MRI检查,并给予对症处理以减轻脊髓水肿和继发性损害,给予甲强龙、甘露醇静脉滴注等对症治疗。
  1.3 手术方法 患者全身麻醉后,俯卧位于手术架上,术前可适当手法复位,以伤椎为中心做后正中纵行皮肤切口,向下切开至胸腰背筋膜,于棘突旁开约1.5 cm纵行切开筋膜,沿最长肌与多裂肌之间的肌间隙分开(一般在T2~L2节段正中旁开1.5~2 cm即为肌间隙);向下分离显露两侧关节突、副突,用电凝剥离小关节突的外侧部分,采用人字嵴或横突定位方法先于伤椎上下临椎准确置入椎弓根螺钉。再于一侧髂后上嵴处取出适量自体骨(约6~8 g,大部分松质骨及少量皮质骨)。沿伤椎椎弓根钻一直径约5.5 mm的孔道,利用自制植骨用器械经椎弓根植入自体骨,将椎体内空腔尽量填满。自制植骨器械能进入椎弓根部分不超过5 cm,避免植骨时突破椎体前缘。植骨完成后沿植骨孔道拧入长35~40 mm、直径6.0~6.5 mm的短螺钉,并且螺钉1~2个螺纹退出于椎弓根,以便上棒拧紧螺帽时有一向前的推力,有助复位及矫正后凸角度。術毕缝合肌间隙表面筋膜,肌肉自然对合,封闭死腔。切口内放引流管,逐层缝合皮肤。
  1.4 术后处理 术后卧床休息,术后即嘱患者主动行双踝关节背伸运动,预防下肢血栓形成。术后24~48 h后引流量小于50 ml时拔除引流管。术后3~5 d逐步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卧床休息3~4周后在胸腰支具保护下离床适当活动,术后3~4个月逐渐去除支具。术后l周内、1个月、3个月、6个月及以后每隔6个月复查X线片及CT片,并测量椎体前缘高度、后凸角、椎管占位骨块复位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伤椎植骨及伤椎置钉术中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75~105 min,平均93 min;术中出血量100~180 ml,平均110 ml,切口愈合良好,无切口感染。术后均给予定期复查、随访,一般随访12~20个月,平均18个月,未出现手术后长时间背痛,仅4例患者轻度酸痛,药物治疗即可缓解,对工作生活无明显影响,未出现明显“蛋壳”样骨缺损,未出现钉棒松动或断裂现象。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55.3%恢复至90.1%,后凸角由术前平均23.5°矫正至6.1°,椎管占位率由术前平均32.4%恢复至5.4%。术前椎体前缘高度、后凸角及椎管占位情况与术后首次监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首次监测与末次随访监测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神经功能恢复除2例D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恢复至E级。 术前、术后影像图表现见图1~3。
  3 讨论
  3.1 肌间隙入路手术的优势 传统手术入路需广泛剥离椎旁肌,损害了肌肉的血供和肌肉深面的支配神经,导致术后多裂肌与椎板瘢痕愈合;并且由于多裂肌失神经支配后,肌肉发生退行性变,表现为肌肉组织纤维化,脂肪组织沉着;同时由于置钉在剥离肌肉的内侧完成,术中需广泛牵开多裂肌,势必导致肌内压力增高,导致局部血流的急剧下降,肌肉组织就有可能发生不可逆的变性坏死,严重影响多裂肌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加了术后背痛的发生率[4-5]。势必增加脊柱运动节段的负荷,加速了脊柱运动节段的退变[6]。肌间隙入路,从多裂肌和最长肌的生理间隙进入,不需剥离肌肉,术后肌间不形成瘢痕组织;并且保护了多裂肌深面的神经支配,避免了多裂肌的失神经性退变,同时置钉位于肌间隙中,不需广泛牵开肌肉组织,减小了手术造成的肌肉坏死变性。多裂肌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不仅利于术后的恢复,而且维持了脊柱节段的稳定性,缓解了脊柱节段的退变。   3.2 自制器械椎体内自体骨植骨的可行性及优势 胸腰椎压缩爆裂性骨折在脊柱骨折中最为常见。这类骨折通过椎弓根螺钉及时治疗后,可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但临床中仍有极少数病例术后脊柱得不到足够稳定与融合,椎体高度继发性丢失,即便骨折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后,X线片显示复位良好,椎体外形、高度和相应节段生理曲度恢复,但压缩破坏的骨小梁始终不能恢复到原来的骨小梁间隙,伤椎内存在较大空隙,后期部分以纤维组织形式填充,形成“蛋壳样”改变,造成脊柱抗压缩、旋转扭曲能力差,不能重建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最终导致内固定失效以及椎体高度丢失。因此,对伤椎内充填人工骨或自体骨是非常有必要的[7]。而采用人工骨存在组织反应性,因此,笔者采用自体骨,无组织反应,并且采用自制器械,易于伤椎植骨,有利于塌陷上终板复位,并且防止植骨突破椎体前缘。伤椎内经充分植骨后可获得与正常椎体相似的强度,充填经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后所留下空隙,以增加伤椎的骨密度和强度,尽可能地避免了椎体高度继发性丢失和内固定因疲劳而松动、断裂,中远期随访效果满意。
  3.3 经伤椎置钉的可行性及优势 既往许多学者认为,经伤椎椎弓根固定是没有依据且危险的,这样不仅没有明显提高固定节段稳定性,反而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手术时间及风险。首先,从生物力学上来讲,椎弓根提供了至少60%的抗拔出力强度及80%的轴向刚度,而椎体松质骨仅提供了15%~20%的抗拔出强度[8]。因此,对于椎弓根基本完整的胸腰椎骨折,采用经伤椎置钉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生物力学方面亦是有效的。其次,6钉三椎体固定仅仅是脊柱同定方式的改变,而未改变伤椎及脊柱的骨性结构,亦不能增加脊柱的载荷能力,但由于其分散了内固定的负荷并使螺钉的负荷均匀,相应地增加了内同定的载荷能力及脊柱的稳定性,同时通过伤椎螺钉向前的顶压作用以及伤椎两侧螺钉向中部的钳夹作用(爆裂性骨折椎弓根间距增宽),可很好地恢复伤椎高度及脊柱生理弧度。6钉3椎固定较4钉两椎固定明显地降低了内同定的悬挂效应及四边形效应,减少了螺钉应力,同时大大增加了内同定的轴向承载能力、抗屈曲能力、抗旋转能力。再者,通过6钉3椎体固定,椎管亦获得了较好的间接减压效果,这可能是由于单椎间撑开。其撑开间距短,韧带与纤维环的轴向牵张力量大。使椎管骨块获得较好的回纳[9-10]。另外,由于在伤椎上建立了一个支点,可通过提拉使脱位椎体复位,当存在骨折脱位时,6钉三椎体固定有明显的优势[11]。所以,只要不过度矫正,对脊髓神经是安全的。笔者所做手术没有发生伤椎椎弓根螺钉的移动和骨块后移产生的神经血管并发症。从所选择病例随访结果来看,伤椎前缘高度、后凸角及椎管占位情况均获得了良好改善,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的现象。且在内固定取出后,脊柱矫正度及伤椎高度基本无丢失现象。
  综上所述,肌间隙入路避免了椎旁肌的剥离,减少了术中出血,减小了椎旁软组织的损伤,保护了多裂肌的神经支配,明显降低了手术创伤导致的椎旁肌的退变和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4-5]。经伤椎置钉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有效,明显减少了术后“蛋壳”样骨缺损,其术中复位、重建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效果良好,术后发生断钉、断棒和畸形矫正的丢失明显减少,神经功能恢复满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Aligizakis A C,Katonis P G,Sapkas G,et al.Gertzbein and load sharing classifications for unstable thoraeolumbar fractures[J].Clin Orthop Reht Res,2003,411(1):77-85.
  [2] Heary R F,Salas S,Bono C M,et al.Complication avoidance:thoracolumbar and lumbar burst fractures[J].Neurosurg Clin N Am,2006,17(3):377-388.
  [3] Mecormack T,Karaikovie E,Gdnes R W.The load-sharing classification of spine fractures[J].Spine(Phila Pa 1976),1994,19(1):1741-1744.
  [4] Kawaguchi Y,Yabuki S,Styf J,et al.Back musle injury after posterior lumbar spine surgery[J].Topographic evaluation of intramuscular pressure and blood flow in the porcine back muscle during surgery Spine,1996,21(1):2683-2688.
  [5] Gejo R,Matsui H,Kawaguchi Y,et al.Serial change in trunk muscle performance after posterior lumbar surgery[J].Spine,1999,24(1):1023-1028.
  [6] Park P,Garton H J.Gala V C,et al.Adjacent segment disease after lumbar or lumbosacral fusion: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Spine,2004,29(1):1938-1944.
  [7]冷燕奎,陳有芬,吴华,等.经椎弓根植骨结合GSS-Ⅱ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1):40.
  [8] Hirano T,Hasegawa K,Thkahashi H E,et 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dile and its role in screw stability [J].Spine,1997,22(21):2504-2509.
  [9]袁强,田伟,张贵林,等.骨折椎垂直应力螺钉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6,26(4):217-222.
  [10] Mahar A,Kim C,Wedemeyer M,et al.Short-segment fixation of 1umbar burst fractures using pedicle fixation at the level of the fracture[J].Spine,2007,32(14):1503-1507.
  [11]李晶,吕国华,王冰,等.胸腰椎骨折脱位伤椎固定的可行性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5):293-296.
  (收稿日期:2013-05-08) (本文编辑:连胜利)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探讨体外感染减毒麻疹病毒(MV)对子宫内膜腺癌细胞(JEC)的凋亡诱导作用及相关机理。方法:MTT比色法动态监测MV感染对JEC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琼脂糖凝胶电泳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MV感染后JEC细胞的Fas、FasL及TGF-β表达,分析凋亡机制。结果:MV感染6 d内,促进细胞的生长;感染6 d后,抑制细胞的生长,最终造成细胞死亡。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本院2010年7月-2012年12月采用胸腔镜下手术治疗46例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综合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引流量、术后疼痛、并发症及远期疗效等,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4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0~120 min,平均60 min。术中出血10~40 ml,术后胸腔引流量110~400 ml。
期刊
【摘要】 急性肾损伤是临床常见疾病,其病因众多,常见于各种原因的液体丢失和出血,肾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如肾前小动脉收缩或肾后小动脉扩张)所致的肾血流灌注减少,以及肾缺血和肾毒性药物或毒素导致的肾小管坏死等等。而轻度的肾功能减退即可导致并发症发病率及总体死亡率升高。所以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需要寻找灵敏度高、特异性高的AKI生物学标志物。  急性肾损伤(AKI)是对以往急性肾衰竭概念的扩
期刊
【摘要】 目的:利用RNA干扰技术(RNAi)下调肌腱细胞中V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拟为后续探讨V型胶原在损伤肌腱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提供可行的试验方法。方法:分别设计干扰大鼠V型胶原[COL5( 1)2( 2)]两个亚基COL5 1和COL5 2表达的siRNA序列,转染大鼠肌腱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荧光法检测V型胶原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转染特定的siRNA后,V型胶原两个亚基的基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快通道外科技术在综合外科围手术期中应用的护理效果。方法:将19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96例手术患者按常规护理;观察组96例手术患者应用快通道外科技术进行术前积极的心理护理、详细的健康教育和有效的交流,适当补充场内营养,不常规灌肠、不常规留置胃管尿管,缩短禁食、禁饮时间;术中严格控制输液量及盐水入量、充足吸氧、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选择较好的手术方式最佳的麻醉方法及切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应用CT引导穿刺活检术在诊断颈部病变的可行性及手术方法。方法:在螺旋CT引导下分别对13例患者行穿刺活检术,分析取材的准确性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3个病灶穿刺成功率100%,病变定性诊断确诊率85%(11/13),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CT引导下同轴穿刺活检术是一种简单、安全、准确的诊断方法,有条件的基层医院应该积极开展应用。  【关键词】 颈部; CT引导; 同
期刊
【摘要】 目的:比较注射器针头骨膜下与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末节指骨骨折的疗效。方法:69指末节指骨中远段骨折,随机分成A、B组,A组用注射器针头骨膜下固定,B组用克氏针髓内固定,记录各组术后手指功能恢复、骨折愈合时间等情况。结果:两组的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器针头骨膜下固定治疗末节指骨骨折简便有效,门诊或住院均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复方丹参片对代谢综合征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将42例诊断为代谢综合征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同时以20例健康成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实验开始前测定代谢综合征患者和健康成人微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WBC)计数等证实代谢综合征存在微炎症状态,随后进行治疗研究,对照组予饮食、运动、调脂、控制血压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内科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56)和对照组(n=56),對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口服治疗,观察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口服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贝那普利。连续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
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农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病因,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及防控措施。方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268例诱发因素及防控进行分析。结果:感染、劳累及情绪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主要诱因。结论:有效地避免发病的高危因素、急性加重的诱发因素对防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及进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加重; 诱因; 防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