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做法是继成功打造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后所打造的第五个国际级中心,是上海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革命大趋势、聚集人才大举措,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国具有重大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一、上海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做法
上海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就是在全球知识体系、产业体系、创新创业体系、城市体系中扮演节点和枢纽角色,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竞争合作,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这是上海在推进“四新经济”(即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从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上海改革发展的需要出发,所实施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上海主要采取三项有力措施,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一是加快自主创新经济制度建设。打破行业垄断、市场分割,塑造鼓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发挥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政策、财税政策、城市建设、公共采购和标准等对自主创新的引导促进作用,降低全社会创新创业的门槛和成本。二是构建完善“五位一体”创新体系。着眼于形成要素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合作开放的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各类创新主体和科技金融、研发转化、政策法规、优先区域、协同创新五大功能融合发展,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系统。三是改革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支撑,成为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的主要考虑因素,成为区域、行业、企业发展评价的关键衡量标准。通过实践探索,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如,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总值已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12%左右。上海卢湾区特色创意园区8号桥,则吸引了SOM建筑设计、思邦设计、唯晶科技等知名创意企业70余家以及国内外优秀创意专业人才1000余名,2014年园区税收就超过1亿元。
二、广西学习上海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海作为我国经济的“龙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借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关键在于人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懂人才是大学问,聚人才是大本事,用人才是大智慧。”
相比上海而言,广西科技创新的基础比较薄弱,人才总量偏少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高科技产业增加值偏低。据统计,2013年全区人才资源总量为275.8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6.5万人;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3%,相当于湖南的1/7、四川的1/6,与上海、江苏等东部发达地区差距更大。因此,要加快广西科技创新发展,必须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工夫。
第一,要在引进优秀人才上下工夫。人才是强国之本,立业之基。要有“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胸怀,加快聚集一批站在国内国际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物。打造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平台,吸引国内甚至世界一流科技人才到广西来工作。与国内和全球知名人才服务机构合作,组建能够吸引国内外高端科技人才的信息网络,帮助企业引进领军人才和优秀企业家。引进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吸引广西急需的高端科技服务人才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和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急需人才,聚焦生命科学、智能制造、新能源技术等领域,为广西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第二,要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下工夫。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是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导向作用的重要体现,是促进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要让企业成为创新人才库,提高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推动科技人才流向企业研发机构。要制定政策,支持企业引入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人才。支持企业参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活动,抢占技术制高点。针对成果转化的薄弱环节,搭建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聚集融合的大数据平台。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依托科技社团和专业公司,搭建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成果应用大数据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第三,要在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上下工夫。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就是要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新热情,充分发挥人才的有效作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着力改革和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解决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建立长周期、分门类、专业化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把科研人员年度考核变为较长时间的考核评估;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研究,实施分类管理,发挥同行评议的作用,扩大国内外专家同行评议范围,加大市场化人才评价力度。改进科技成果处置权、分配权和收益权。细化落实相关政策,推进创新型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等实施股权激励、分红权奖励等中长期激励试点政策措施。完善科研院所和高校研发人员的收入增长机制。支持企业对技术团队在专利和成果转化后,提高一定比例的净利润予以奖励,对管理团队在完成目标任务的基础上,予以奖励。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
一、上海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做法
上海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就是在全球知识体系、产业体系、创新创业体系、城市体系中扮演节点和枢纽角色,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竞争合作,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这是上海在推进“四新经济”(即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从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上海改革发展的需要出发,所实施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上海主要采取三项有力措施,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一是加快自主创新经济制度建设。打破行业垄断、市场分割,塑造鼓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发挥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政策、财税政策、城市建设、公共采购和标准等对自主创新的引导促进作用,降低全社会创新创业的门槛和成本。二是构建完善“五位一体”创新体系。着眼于形成要素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合作开放的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各类创新主体和科技金融、研发转化、政策法规、优先区域、协同创新五大功能融合发展,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系统。三是改革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支撑,成为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的主要考虑因素,成为区域、行业、企业发展评价的关键衡量标准。通过实践探索,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如,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总值已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12%左右。上海卢湾区特色创意园区8号桥,则吸引了SOM建筑设计、思邦设计、唯晶科技等知名创意企业70余家以及国内外优秀创意专业人才1000余名,2014年园区税收就超过1亿元。
二、广西学习上海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海作为我国经济的“龙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借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关键在于人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懂人才是大学问,聚人才是大本事,用人才是大智慧。”
相比上海而言,广西科技创新的基础比较薄弱,人才总量偏少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高科技产业增加值偏低。据统计,2013年全区人才资源总量为275.8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6.5万人;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3%,相当于湖南的1/7、四川的1/6,与上海、江苏等东部发达地区差距更大。因此,要加快广西科技创新发展,必须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工夫。
第一,要在引进优秀人才上下工夫。人才是强国之本,立业之基。要有“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胸怀,加快聚集一批站在国内国际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物。打造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平台,吸引国内甚至世界一流科技人才到广西来工作。与国内和全球知名人才服务机构合作,组建能够吸引国内外高端科技人才的信息网络,帮助企业引进领军人才和优秀企业家。引进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吸引广西急需的高端科技服务人才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和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急需人才,聚焦生命科学、智能制造、新能源技术等领域,为广西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第二,要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下工夫。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是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导向作用的重要体现,是促进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要让企业成为创新人才库,提高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推动科技人才流向企业研发机构。要制定政策,支持企业引入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人才。支持企业参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活动,抢占技术制高点。针对成果转化的薄弱环节,搭建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聚集融合的大数据平台。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依托科技社团和专业公司,搭建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成果应用大数据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第三,要在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上下工夫。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就是要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新热情,充分发挥人才的有效作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着力改革和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解决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建立长周期、分门类、专业化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把科研人员年度考核变为较长时间的考核评估;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研究,实施分类管理,发挥同行评议的作用,扩大国内外专家同行评议范围,加大市场化人才评价力度。改进科技成果处置权、分配权和收益权。细化落实相关政策,推进创新型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等实施股权激励、分红权奖励等中长期激励试点政策措施。完善科研院所和高校研发人员的收入增长机制。支持企业对技术团队在专利和成果转化后,提高一定比例的净利润予以奖励,对管理团队在完成目标任务的基础上,予以奖励。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