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胃炎胃镜下形态与胃黏膜病理组织学的关系,提高慢性胃炎的诊断准确率。
方法:将186例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来我院做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胃镜对胃黏膜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取胃黏膜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对两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186例慢性胃炎患者胃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11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70例,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1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51例,两种慢性胃炎符合率分别为95.9%(116/121)、51.4%(36/70),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胃镜诊断检查与病理结果符合率较高,虽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略低,但某些特定的胃镜表现有助于病理组织学诊断。
关键词:慢性胃炎胃镜下形态胃粘膜病理组织学关系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020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016-01
慢性胃炎系是指由不同病因而引发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胃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1]常分为三种类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其发病原因主要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刺激性物质的食用,胆汁反流,环境变化等,临床上慢性胃炎多数无症状或仅伴有餐后饱胀、食欲减退、上腹隐痛、反酸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舌炎、消瘦、有贫血、腹泻等症状,少数病人伴黏膜糜烂者上腹痛常较明显,并可有呕血、黑便,症状常常反复发作,[2]常伴进食过程中或餐后的疼痛,无规律性,绝大多数位于上腹部、脐周,部分患者部位不固定,轻者间歇性隐痛或钝痛,严重者可表现为剧烈绞痛。现对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来我院治疗的186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慢性胃炎胃镜下形态与胃黏膜病理组织学的关系,提高慢性胃炎的诊断准确率。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选择自2013年1月~2013年10月间来我院行胃镜检查的186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05例,女性81例,年龄在22-5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5岁。
1.2方法。胃镜检查和活检:应用Olympus-XQ230电子胃镜对每例患者进行胃镜检查,观察患者胃黏膜胃镜下形态特征,并按规定于胃窦小弯及胃体小弯处取黏膜组织,胃镜下主要观察:是否充血水肿,红白相间,糜烂、渗血或出血情况,黏膜是否粗糙高低不平等。
病理组织学检查:将活检的黏膜用10%的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经HE染色后行病理组织学观察诊断。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总体而言,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镜下黏膜形态主要表现为充血水肿,红白相间红相为主,而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黏膜平薄,血管显露为主。186例慢性胃炎患者胃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11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70例,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1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51例,以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胃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符合率为95.9%(116/121),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为51.4%(36/70),两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慢性胃炎系是指由不同病因而引发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性病变,是胃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常分为三种类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3]后者常累及贲门,伴有胃泌素分泌减少及G细胞丧失,亦可累及胃体,伴泌酸腺的受损,导致胃酸、内源性因子和胃蛋白酶分泌减少,[4]其发病原因主要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刺激性物质的食用,药物刺激,口腔、咽部的慢性感染,胆汁反流,X线照射,环境变化等,临床上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胃黏膜的病变程度与症状的轻重并不完全一致,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仅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餐后饱胀、食欲减退、上腹隐痛、反酸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舌炎、消瘦、有贫血、腹泻等症状[5],少数病人伴黏膜糜烂者上腹痛常较明显,并可有呕血、黑便。症状常常反复发作,常伴进食过程中或餐后的疼痛,无规律性,绝大多数位于上腹部、脐周,部分患者部位不固定,轻者间歇性隐痛或钝痛,严重者可表现为剧烈绞痛[6]。
慢性胃炎的主要诊断方法是电子胃镜和病理组织活检。[7]浅表性胃炎病变以胃窦部最为明显,多表现为弥漫性胃黏膜的表面黏液分泌增多,伴有灰白色或黄白色的渗出物,病变处的黏膜呈红白相间或花斑状,似麻疹样,有时可伴有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黏膜色泽多呈苍白或灰白色,也可呈红白相间,白区凹陷,黏膜皱襞变细或平坦[8],因萎缩时腺体破坏致胃黏膜变薄可见呈紫蓝色的黏膜下血管,病变主要在胃窦部或呈弥漫状,若伴有增生性的改变,黏膜表面可呈颗粒状或结节状改变。活检标本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可判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亦可行病理活检组织快速尿素酶试验诊断[9]。
本研究结果显示186例慢性胃炎患者胃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11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70例,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1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51例,以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胃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符合率为95.9%(116/121),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为51.4%(36/70),两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胃镜诊断检查与病理结果符合率较高,虽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略低,但某些特定的胃镜表现可有助于病理组织学诊断,提高慢性胃炎的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黄勤,房静远,于成功,等.慢性胃炎的临床与病理学诊断进展[J].胃肠病学,2013,18(2):65~71
[2]李静,陈烨,周永柏,等.H.heilmannii与H.pylori相关性胃炎的对比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8,25(6):299~303
[3]李菊兰,朱戎,李娅林.慢性糜烂性胃炎胃镜表现与病理组织学改变的相关性[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5):881
[4]赵俊精,张永娟,周文花.慢性萎缩性胃炎148例胃镜及病理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5,11(2):220~221
[5]张和成.慢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1,22(4):236~237
[6]夏伟.隆起糜烂性胃炎120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研究,2010,22(24):3129
[7]刘军.智能分光比色放大内镜与染色放大内镜诊断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慢性胃炎的对比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12,29(12):811-813
[8]董超,郭君,刘焱等.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对胃良性病变诊断与胃镜对照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21):6873-6875
[9]任海涛,徐樨巍,李爱华等.幽门螺杆菌感染患儿血细胞毒素相关性基因A、空泡毒素蛋白、尿毒酶、热休克蛋白60和硝基还原酶的分布及其诊断价值[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3):1009-1011
方法:将186例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来我院做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胃镜对胃黏膜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取胃黏膜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对两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186例慢性胃炎患者胃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11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70例,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1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51例,两种慢性胃炎符合率分别为95.9%(116/121)、51.4%(36/70),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胃镜诊断检查与病理结果符合率较高,虽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略低,但某些特定的胃镜表现有助于病理组织学诊断。
关键词:慢性胃炎胃镜下形态胃粘膜病理组织学关系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020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016-01
慢性胃炎系是指由不同病因而引发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胃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1]常分为三种类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其发病原因主要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刺激性物质的食用,胆汁反流,环境变化等,临床上慢性胃炎多数无症状或仅伴有餐后饱胀、食欲减退、上腹隐痛、反酸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舌炎、消瘦、有贫血、腹泻等症状,少数病人伴黏膜糜烂者上腹痛常较明显,并可有呕血、黑便,症状常常反复发作,[2]常伴进食过程中或餐后的疼痛,无规律性,绝大多数位于上腹部、脐周,部分患者部位不固定,轻者间歇性隐痛或钝痛,严重者可表现为剧烈绞痛。现对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来我院治疗的186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慢性胃炎胃镜下形态与胃黏膜病理组织学的关系,提高慢性胃炎的诊断准确率。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选择自2013年1月~2013年10月间来我院行胃镜检查的186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05例,女性81例,年龄在22-5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5岁。
1.2方法。胃镜检查和活检:应用Olympus-XQ230电子胃镜对每例患者进行胃镜检查,观察患者胃黏膜胃镜下形态特征,并按规定于胃窦小弯及胃体小弯处取黏膜组织,胃镜下主要观察:是否充血水肿,红白相间,糜烂、渗血或出血情况,黏膜是否粗糙高低不平等。
病理组织学检查:将活检的黏膜用10%的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经HE染色后行病理组织学观察诊断。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总体而言,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镜下黏膜形态主要表现为充血水肿,红白相间红相为主,而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黏膜平薄,血管显露为主。186例慢性胃炎患者胃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11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70例,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1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51例,以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胃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符合率为95.9%(116/121),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为51.4%(36/70),两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慢性胃炎系是指由不同病因而引发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性病变,是胃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常分为三种类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3]后者常累及贲门,伴有胃泌素分泌减少及G细胞丧失,亦可累及胃体,伴泌酸腺的受损,导致胃酸、内源性因子和胃蛋白酶分泌减少,[4]其发病原因主要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刺激性物质的食用,药物刺激,口腔、咽部的慢性感染,胆汁反流,X线照射,环境变化等,临床上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胃黏膜的病变程度与症状的轻重并不完全一致,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仅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餐后饱胀、食欲减退、上腹隐痛、反酸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舌炎、消瘦、有贫血、腹泻等症状[5],少数病人伴黏膜糜烂者上腹痛常较明显,并可有呕血、黑便。症状常常反复发作,常伴进食过程中或餐后的疼痛,无规律性,绝大多数位于上腹部、脐周,部分患者部位不固定,轻者间歇性隐痛或钝痛,严重者可表现为剧烈绞痛[6]。
慢性胃炎的主要诊断方法是电子胃镜和病理组织活检。[7]浅表性胃炎病变以胃窦部最为明显,多表现为弥漫性胃黏膜的表面黏液分泌增多,伴有灰白色或黄白色的渗出物,病变处的黏膜呈红白相间或花斑状,似麻疹样,有时可伴有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黏膜色泽多呈苍白或灰白色,也可呈红白相间,白区凹陷,黏膜皱襞变细或平坦[8],因萎缩时腺体破坏致胃黏膜变薄可见呈紫蓝色的黏膜下血管,病变主要在胃窦部或呈弥漫状,若伴有增生性的改变,黏膜表面可呈颗粒状或结节状改变。活检标本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可判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亦可行病理活检组织快速尿素酶试验诊断[9]。
本研究结果显示186例慢性胃炎患者胃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11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70例,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1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51例,以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胃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符合率为95.9%(116/121),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为51.4%(36/70),两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胃镜诊断检查与病理结果符合率较高,虽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略低,但某些特定的胃镜表现可有助于病理组织学诊断,提高慢性胃炎的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黄勤,房静远,于成功,等.慢性胃炎的临床与病理学诊断进展[J].胃肠病学,2013,18(2):65~71
[2]李静,陈烨,周永柏,等.H.heilmannii与H.pylori相关性胃炎的对比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8,25(6):299~303
[3]李菊兰,朱戎,李娅林.慢性糜烂性胃炎胃镜表现与病理组织学改变的相关性[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5):881
[4]赵俊精,张永娟,周文花.慢性萎缩性胃炎148例胃镜及病理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5,11(2):220~221
[5]张和成.慢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1,22(4):236~237
[6]夏伟.隆起糜烂性胃炎120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研究,2010,22(24):3129
[7]刘军.智能分光比色放大内镜与染色放大内镜诊断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慢性胃炎的对比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12,29(12):811-813
[8]董超,郭君,刘焱等.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对胃良性病变诊断与胃镜对照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21):6873-6875
[9]任海涛,徐樨巍,李爱华等.幽门螺杆菌感染患儿血细胞毒素相关性基因A、空泡毒素蛋白、尿毒酶、热休克蛋白60和硝基还原酶的分布及其诊断价值[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3):100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