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笔误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st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0年,这是一个春天。冬日的寒意还未完全散去,阳光已经普照上海清晨的街巷。
  《上海文化年鉴》摄影记者管一明敲开华东医院一间病房的房门。屋内敞亮,安静。一位身着深色中式棉袄、仪态儒雅的老者端坐在沙发上,见到来人,欠身,微笑。
  著名报人赵超构先生,时年八十岁。前晚,赵老接到了管一明的拍摄预约电话,在记者进门前,他悉心脱下平时在病房着的病号服,换上了居家接待客人时才穿的中式棉袄——在那个年代,那个时节,这与礼服无异。赵老的手边,整整齐齐放着四件东西:一副眼镜,一个放大镜,一顶绒线帽,一份隔夜的《新民晚报》,而一柄已被主人的手摩挲得油亮的手杖轻倚在他膝边。
  “可以开始了吗?”赵老轻声问道。在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他不疾不徐戴好绒线帽,架好眼镜,左手晚报,右手端起特制的大号放大镜,气定神闲半靠在沙发上。影像被永远地定格下来,此乃报业泰斗在1990年代第一个春天对他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的一次小小巡礼。此刻的赵老,依然以“林放”的笔名在《新民晚报》笔耕不辍,市井街巷万物皆可入笔。经历过多年的政治风雨,他的专栏内容以世象、社会批评为主体,视点笔触所及,宏观宇宙之大,微观苍蝇之末,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发表一家之言,文笔精深老辣,深得上海人心仪。此刻的《新民晚报》复刊已进入第九个年头,名声正如日中天。此刻距赵超构先生辞世,尚有两年。
  在业界,赵超构先生的办报方针被总结为十六字: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但更为人所共知的还是“短、广、软”三字经:短些,短些,再短些;广些,广些,再广些;软些,软些,再软些。
  照片上,赵超构先生手持的这张晚报已辨不清具体日期,但头版隐隐可见的几篇文章,无疑是他办报思路的绝佳体现——
  头版偏头条《拆了棚棚造新房,住进新房搭棚棚》,可以合理推测,是对新时代物质文明提高后陋习伴随的善意批评。
  头条右侧《上海小“豆芽”壮一点了》,非常“晚报”气质的报道。记录“宏大叙事”周边侧漏的时代细节,这是晚报承载的历史使命,在晚报曾作为上海人餐桌主要的精神食粮的年代,他们不辱使命。
  报纸右下角是一则极具时代特色的消息:《彩电今起优惠销售》。左下角,看栏目题花,正是署名林放的“未晚谈”,但无法看清标题。显然,在25年前的住院期间,赵老的笔依旧不停。杂谈“世象”,知人论世,借一论之、以小见大的“林放”式犀利文字每天是如何送抵晚报编辑部的?传真?还是派人守候,倚马等待赵老一蹴而就?我宁愿相信是后边更为古典的那种,这更加符合我们对老派报人做派的合理想象。
  1990年春天的那个早晨,在那间遍洒阳光的小屋里,拍摄结束了。管一明照例递上纸笔,请赵老留下墨宝。赵老欣然允诺。“飞入寻常百姓家”——字迹柔和适宜,像春燕在纸上踏过,留下两行足痕。
  管一明将赵老的照片冲印,题词扫描存档,然后仔细插入一本厚厚的册子中。那是属于一个摄影记者的“秘密花园”。很多年过去了,管一明时时在自己的花园里独自溜达,缅怀影像中一个个逝去的生命。
  没有任何不妥。直到2015年的春天,一个普通的清晨,他翻开摄影册,不经意踱到赵老题词的那一页。他目光停驻,讶异万分。
  “飞入寻常百姓家 赵超构 一八九〇年之春”。
  时光整整倒退了一百年。
  一个属于春天的笔误。
其他文献
生活磨难对演员来说是笔难得的创作财富。这是在张芝华人生最低落迷茫之际,她的艺术和生活的双重导师张瑞芳送给她的箴言。这番意味深长的开解,对当时身陷事业婚姻两失意的张芝华而言,显得有些艰涩难懂。  很多人说起张芝华,都会有这么个粗浅的印象:她演技不错,但得奖不多;她演戏不少,但主角不多;论资历和辈分称得上老戏骨,但好像始终没有大红大紫、不是所谓一线明星;她感情纯真爱情至上,但婚姻不顺单亲艰辛。  确乎
期刊
舒巧  国家一级编导。一九七四年起任上海歌舞团业务副团长,一九八六年被聘任为香港市政局辖下之香港舞蹈团艺术总监,连任四届,于一九九四年返沪。曾任第五届、第六届全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现任全国舞蹈家协会顾问、香港演艺学院院士、上海歌舞团名誉团长。共创编了三十来部大型舞剧,得以排成上演了十九部。主要作品有大型舞剧《奔月》《岳飞》《长恨歌》《画皮》《玉卿嫂》《胭脂扣》《三毛》等。曾赴苏联、印
期刊
一提到儿童剧,人们的印象中就是《白雪公主》《美人鱼》《三只小猪》《绿野仙踪》之类改编自童话的剧目,当然也有《马兰花》这样的经典剧目,但反映当下儿童生活的儿童剧屈指可数,佳作更是奇缺。同时,目前大多数儿童剧创作存在千篇一律、说教严重、过分低龄化等问题。因此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出品的《蓝蝴蝶》(原名《大顺子吼歌》)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不仅反映了当下儿童的生活,更是把视角放在了留守儿童独特的内心世
期刊
2017年开年的上海音乐会排期表上,这样两个名字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庄东杰与木岛真优。一个是问鼎2015年马尔科青年指挥大赛、三十岁出头便在国际乐坛大放光彩的青年指挥家,另一个是新鲜出炉的首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的首奖获得者、备受古典业界瞩目的青年一代日本小提琴家。在旁人看来,这种“金童玉女”的组合方式,甚至有那么一点偶像剧式的梦幻味道。  聊天的时候就有乐评老师开玩笑地说,照一般的
期刊
重看海派绘画,到底重看些什么?海派艺术在当下到底意味着什么?与江浙沪之间的关系如何?由上海书画院、江苏省国画院、浙江画院共同主办的“时代·江南”——江浙沪名家(部分)作品联展日前在上海市文联艺术馆二楼揭幕。这一展览展出方增先、陈佩秋、萧海春、周京新、徐乐乐、乐震文等五十一位参展艺术家共计作品九十四件。展览同时举行“浚源·融合——海上书画梳理与当今海派文化现象思考”研讨会,来自南京、杭州、上海的各艺
期刊
作曲家瞿维与寄明同岁,今年是他俩的百年诞辰。此时此刻,不朽的作品——耳熟能详的歌剧《白毛女》、歌曲《工人阶级硬骨头》、电影《凤凰之歌》《燕归来》《英雄小八路》的主题歌等等,一曲曲一首首在我耳边想起。而寄明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唱来更是越发亲切,因为它是今天每个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必唱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我与瞿维先生相识于1983年。那年市文联组织文艺家去安徽采风,期间上了黄山。同行
期刊
与赵武平先生相约见面是在农历新年后刚刚开工的第一天,去的途中经过福州路,只见平日里卖旧书、画具与吃食的小店铺大多关着门,熟悉的街道因此显得有点陌生,却新鲜。正如将要见面的这位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副社长——作为一个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就在出版社的“前出版人”,对这位前辈的行事还真有点看不懂的新鲜感:身为资深出版人的赵武平,明明最了解“宣传”战略,却在去年末因为“《饥荒》回译”事件被媒体热追“一夜走红”的时候
期刊
海上画坛,国画大家汪观清最初以连环画闻名,其创作的连环画《红日》《雷锋》《斯巴达克》《周恩来同志在长征路上》等经典,曾是伴随我等儿时成长的读物。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汪观清退休后周游世界,移居海外七年,“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创作”(汪观清语)。回国后,于1997、2009年,两度在上海图书馆、金茂大厦举办牛年画展,因他画的牛富有灵性,有着与人相通的魔力,赢得“画坛牛魔王”之誉。2010年,其创作的巨
期刊
张乐  小提琴演奏家。曾在比利时伊丽莎白女皇音乐大赛、波兰维尼亚夫斯基小提琴大赛、英国梅纽因小提琴大赛、全美小提琴演奏家大赛、阿斯本音乐节大赛等多个过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奖,多次改写了中国人在重要小提琴比赛中荣获最高荣誉的记录。以全额奖学金就读于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乐团首位终身签约中国小提琴家。曾任中央歌剧院乐团首席、深圳交响乐团艺术副总监、上海爱乐乐团首席、美国大峡谷音乐节首席兼独
期刊
老牌大学因其传统久远,常常给人以保守的感觉,牛津大学更是如此。一进牛村,古风扑面而来:一排排土黄色的建筑,一扇扇五彩斑斓的花格窗,一座座直指蓝天的教堂,一块块坑坑洼洼的铺路石砖,都显示着它的老资格。而寒风中,草地碧绿,牛羊棋布;清晨时,赛艇疾驰,流水嗖嗖,也是这座古老的大学城恒久不变的步点。大学就是这样一个所在,有些时候有些事它最激进,有些时候有些事它又最保守,保守得有几分执拗,几分顽固,但也不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