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一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蓬勃发展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大量的工程建设,给人们带来享受和便利,但是也带来了资源消耗、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产生了一系列的工程伦理问题,本文试图从工程实践的内涵出发来分析我国工程伦理领域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从而对工程伦理的制度化建设进言献策。
关键词 工程伦理 制度化建设 问题
工程伦理起源于美国工程师库克领导的"工程师的反叛",随着现实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国外对于工程伦理学的研究逐步从个体到整体研究,已经处于“起飞”的阶段,而工程伦理学作为引进学科在中国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研究并逐步建立中国的工程伦理的制度化体系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命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 当前我国工程伦理实践中的若干问题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古至今许多文学作品中都留下了工程建设的印记如《岳阳楼记》《阿房宫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几乎从零起步,各种工程建设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在昭示着民族崛起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现实问题,比如生态恶化、资源枯竭、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地沙化等越来越威胁到我们生存的安全,产生了诸多的矛盾。
(一)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中国现有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受到了不断扰动甚至破坏。连续25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为中国带来经济效益也使其付出了环境破坏的高额代价。 温家宝说过,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工程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以至于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
(二)利益选择与价值冲突
爱因斯坦说过,当代人的一大特点就是目标的多样性和手段的复杂性。任何一件事总是有各种利益交织,有些工程在刚刚建设时确实能够起到不可或缺的有益作用,但是从长远和全局来看,会给全局、长远利益的实现埋下巨大的隐患,工程伦理问题就是要求工程在设计阶段就要以人类的整体、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充分考虑技术蕴含的内在风险性和自然环境的限制,而不是只从局部、短期的经济效益出发,例如我国的三门峡水库在建成运用后,虽然给黄河下游的防洪安全、灌溉和发电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在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由于没有考虑排沙问题,泥沙淤积问题日益突显。
(三)监督机制运行不畅,腐败频发
综观全球,从水利、交通设施、电站等大型工程到老百姓的住房,每年因为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造成的损失据估计达32000亿美元之巨。这个“市场”占到发达国家和比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GDP的5%~7%,占到低收入国家的2%~3%。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它严重制约着各国的可持续发展,侵害各国人民的权益。从立项审批、招标投标、土地出让、规划管理到物资采购、资金拨付等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圈钱交易的问题。以2008年为例,全国检察机关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60%以上属于工程建设领域,犯罪金额所占比列高达67.4%。
(四)公平风险
我国绝大多数的工程属于公共工程,是由国家用国有资产修建的,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己经成为工程决策中隐含的非常重要的约束条件。然而,在工程活动中出现的并不是无差别的利益主体,而是存在利益差别甚至是利益冲突的不同利益主体,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在工程决策的过程中要广泛的听取民众的意见,让公众参与决策活动。比如一个村子用集体土地的出让金修路,就要考虑到道路的走向要尽可能的照顾到绝大多数的村民。在现实生活中,政府部门在工程决策的过程中不仅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要考虑经济利益问题,政治因素也是影响政府工程决策的原因之一。
二、原因分析
许多问题的原因可以从理念、制度、技术三个层面来分析,我国工程伦理领域出现的诸多问题也同样如此,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伦理意识的缺失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部分社会个体缺乏遵守市场规则和法律约束的公民意识。作为企业的工程建设者往往不能够很好的遵从社会规则。工程伦理作为伦理大环境的一个维度在某些方面也尚欠缺,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的意识,公民责任意识的塑造还不足支撑整个伦理体系的构建,从工程的决策者到工程师很多没有足够的去考虑资源环境,长远利益和人类整体,而是孜孜以求眼前利益,满足于GDP的增长或者利润的实现。
(二)制度陷阱
我国作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与国外相区别的是我国相当一部分大型工程是由国家或者地方政府投资兴建的,除了其他国家工程建设伦理问题外有我们特殊的工程伦理风险。在我国很多工程的建设者即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按照国际惯例,公共工程相比较私人工程同样有更加严格的伦理标准,而我国却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工程投资的所有者和监督者缺位使公共工程领域成为腐败的高发区,不仅增加工程建设和运营成本,降低工程建设质量而导致不能抗拒自然灾害以至于造成环境危害甚至是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三)工程师技术困境
美国哈佛大学技术哲学家G·梅塞纳指出:“技术为人类的选择与行动创造了可能性,但也使得对这些可能性的处置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技术产生什么影响、服务于什么目的,这些都不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而取决于人用技术来做什么。”技术产品、技术开发本身没有伦理问题,伦理问题发生在技术产品的使用上;而且在很多工程中,工程师没有能力范围之外的决策权,他们仅仅只是设计和建议。拥有决策权的往往是政治家而非工程师,一部分政治家是不懂技术的,而一些拥有技术的工程师往往不能最终决定工程的走向,一个好的善于倾听的决策者会听从技术人员的建议。
三、工程伦理制度化建设对策 (一)加强工程伦理意识教育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良心是万化之源,众善之本;良心使人不断趋近圣贤的人格,追求一种道德上尽善尽美。工程活动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而良心作为“人们行为道德调节器”,对人们的工程行为选择和评价必然发挥重要作用。所谓“工程良心”,就是指工程活动主体在工程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深刻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主体个人意识中各种道德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其独特的成分首先是义务感或责任感。 而工程伦理教育正是培养或教育工程责任人和工程师在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时保持社会良心的课程。因此必须把工程伦理教育纳入现代工程教育体系中并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大学课程设置方面,把作为思想教育的工程伦理学列为工程学的必修课程,在机关企事业单位,面对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开设工程伦理学讲座,以满足他们的知识更新需求。
(二)规范行业标准
虽然我国工程专业和实践领域繁多,但是实行职业注册制度的工程专业只是其中一小部分。2001年之前,我国已推行了20类执业资格制度,其中注册工程师只有5类。虽然早在1931年中国工程师学会成立并于1933年制定了《中国工程师信守规条》,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程师学会总部迁往中国台北。目前中国大陆工程师社团并没有专门的工程师职业伦理规范。
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来完善自己的工程伦理建设。在各个高校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同时,要根据国情建立工程师执照考核制度。职业工程师执照被认为是保护公众安全的基础,如果不建立工程师注册制度,那么就会导致没有执照也能从事许多类型的工程项目。同时要在各个行业制定相应的伦理章程,但是首先要考虑的是把公众的安全、福祉和健康放在首要位置,以及对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并确保工程师是诚实、公正、忠诚地为公众、雇主和客户服务。
(三)增强法制约束
作为行业伦理规范,由于没有强制性,它仅仅依靠工程师的伦理自觉,来实践工程师的伦理责任。工程师的伦理自觉是有差异的。由于道德约束不具有强制力和威慑力,很难达到扬善惩恶的效果,这就必然削弱现实中人们对工程道德责任实际承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然,仅靠道德的力量显然是不行的,还必须依托法律的制裁。一方面要通过道德伦理规范约束和限制工程师的行为,使之朝着有利于社会和人类健康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法律手段来防范和禁止对科技成果的非道德和反人类的滥用。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工程师的伦理责任,使对工程技术责任的追究法制化。只有法律效力的强制性法规和条例才能更加促进和增强工程技术人员的伦理行为。当前我国亟需立法部门研究制定详细的涵盖全面的工程建设法律法规,明确工程责任主体,并做到从严执法,依靠法制约束工程建设领域的复杂问题。
(四)提高监管水平
提高监管水平最重要的是要把分离工程建设中“裁判员”和“运动员”的角色,同时要做到创新措施有效监管,探索运用“制度+科技”预防寻租的新途径新办法,让建设工程更“透明”。还要引入对工程主体、工程决策的内外监督机制。内部监督是与工程实施相关的系统监督,包括工程监理、审计监督和程序监控等。外部监督,主要是引入公众参与的社会监督。在缺乏公开监督机制的状态下,即使有内部监督,工程主体可操作的暗箱还是很多,因而必须加强其它能够有效监督和控制工程主体的外在力量。因为社会舆论的传播速度之快和传播面积之广,往往是其它控制手段所不及的,尤其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舆论借助大众传媒手段对工程技术的控制作用日益显现。充分利用舆论的宣传效应,让全社会都来监督工程建设和工程主体的行为,通过吸收公众、社团参与工程设计与使用的决策过程,运用社会舆论、媒体曝光等等手段,最大可能地杜绝问题隐患,促使工程主体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四、结论
当前中国工程师伦理意识和伦理制度化建设还处于上世纪末的水平,同时,我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即由政府直接修建的公共工程数量巨大,比例很高,使我国工程伦理领域面临的问题也较为复杂,工程伦理学的研究也明显滞后于其他同等经济发展状况国家。面对我国举国上下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工程建设,我们亟需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树立我们的工程伦理意识并走上一条工程伦理制度化建设之路。
(作者简介: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鸿俊.山西建筑[M],2008(25).
[2]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2.
[3]李人宪,刘丽娜.加强-T程伦理教育势在必行[J].江西行政学院院报,2007(2).
关键词 工程伦理 制度化建设 问题
工程伦理起源于美国工程师库克领导的"工程师的反叛",随着现实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国外对于工程伦理学的研究逐步从个体到整体研究,已经处于“起飞”的阶段,而工程伦理学作为引进学科在中国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研究并逐步建立中国的工程伦理的制度化体系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命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 当前我国工程伦理实践中的若干问题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古至今许多文学作品中都留下了工程建设的印记如《岳阳楼记》《阿房宫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几乎从零起步,各种工程建设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在昭示着民族崛起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现实问题,比如生态恶化、资源枯竭、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地沙化等越来越威胁到我们生存的安全,产生了诸多的矛盾。
(一)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中国现有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受到了不断扰动甚至破坏。连续25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为中国带来经济效益也使其付出了环境破坏的高额代价。 温家宝说过,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工程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以至于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
(二)利益选择与价值冲突
爱因斯坦说过,当代人的一大特点就是目标的多样性和手段的复杂性。任何一件事总是有各种利益交织,有些工程在刚刚建设时确实能够起到不可或缺的有益作用,但是从长远和全局来看,会给全局、长远利益的实现埋下巨大的隐患,工程伦理问题就是要求工程在设计阶段就要以人类的整体、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充分考虑技术蕴含的内在风险性和自然环境的限制,而不是只从局部、短期的经济效益出发,例如我国的三门峡水库在建成运用后,虽然给黄河下游的防洪安全、灌溉和发电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在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由于没有考虑排沙问题,泥沙淤积问题日益突显。
(三)监督机制运行不畅,腐败频发
综观全球,从水利、交通设施、电站等大型工程到老百姓的住房,每年因为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造成的损失据估计达32000亿美元之巨。这个“市场”占到发达国家和比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GDP的5%~7%,占到低收入国家的2%~3%。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它严重制约着各国的可持续发展,侵害各国人民的权益。从立项审批、招标投标、土地出让、规划管理到物资采购、资金拨付等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圈钱交易的问题。以2008年为例,全国检察机关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60%以上属于工程建设领域,犯罪金额所占比列高达67.4%。
(四)公平风险
我国绝大多数的工程属于公共工程,是由国家用国有资产修建的,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己经成为工程决策中隐含的非常重要的约束条件。然而,在工程活动中出现的并不是无差别的利益主体,而是存在利益差别甚至是利益冲突的不同利益主体,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在工程决策的过程中要广泛的听取民众的意见,让公众参与决策活动。比如一个村子用集体土地的出让金修路,就要考虑到道路的走向要尽可能的照顾到绝大多数的村民。在现实生活中,政府部门在工程决策的过程中不仅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要考虑经济利益问题,政治因素也是影响政府工程决策的原因之一。
二、原因分析
许多问题的原因可以从理念、制度、技术三个层面来分析,我国工程伦理领域出现的诸多问题也同样如此,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伦理意识的缺失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部分社会个体缺乏遵守市场规则和法律约束的公民意识。作为企业的工程建设者往往不能够很好的遵从社会规则。工程伦理作为伦理大环境的一个维度在某些方面也尚欠缺,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的意识,公民责任意识的塑造还不足支撑整个伦理体系的构建,从工程的决策者到工程师很多没有足够的去考虑资源环境,长远利益和人类整体,而是孜孜以求眼前利益,满足于GDP的增长或者利润的实现。
(二)制度陷阱
我国作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与国外相区别的是我国相当一部分大型工程是由国家或者地方政府投资兴建的,除了其他国家工程建设伦理问题外有我们特殊的工程伦理风险。在我国很多工程的建设者即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按照国际惯例,公共工程相比较私人工程同样有更加严格的伦理标准,而我国却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工程投资的所有者和监督者缺位使公共工程领域成为腐败的高发区,不仅增加工程建设和运营成本,降低工程建设质量而导致不能抗拒自然灾害以至于造成环境危害甚至是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三)工程师技术困境
美国哈佛大学技术哲学家G·梅塞纳指出:“技术为人类的选择与行动创造了可能性,但也使得对这些可能性的处置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技术产生什么影响、服务于什么目的,这些都不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而取决于人用技术来做什么。”技术产品、技术开发本身没有伦理问题,伦理问题发生在技术产品的使用上;而且在很多工程中,工程师没有能力范围之外的决策权,他们仅仅只是设计和建议。拥有决策权的往往是政治家而非工程师,一部分政治家是不懂技术的,而一些拥有技术的工程师往往不能最终决定工程的走向,一个好的善于倾听的决策者会听从技术人员的建议。
三、工程伦理制度化建设对策 (一)加强工程伦理意识教育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良心是万化之源,众善之本;良心使人不断趋近圣贤的人格,追求一种道德上尽善尽美。工程活动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而良心作为“人们行为道德调节器”,对人们的工程行为选择和评价必然发挥重要作用。所谓“工程良心”,就是指工程活动主体在工程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深刻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主体个人意识中各种道德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其独特的成分首先是义务感或责任感。 而工程伦理教育正是培养或教育工程责任人和工程师在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时保持社会良心的课程。因此必须把工程伦理教育纳入现代工程教育体系中并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大学课程设置方面,把作为思想教育的工程伦理学列为工程学的必修课程,在机关企事业单位,面对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开设工程伦理学讲座,以满足他们的知识更新需求。
(二)规范行业标准
虽然我国工程专业和实践领域繁多,但是实行职业注册制度的工程专业只是其中一小部分。2001年之前,我国已推行了20类执业资格制度,其中注册工程师只有5类。虽然早在1931年中国工程师学会成立并于1933年制定了《中国工程师信守规条》,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程师学会总部迁往中国台北。目前中国大陆工程师社团并没有专门的工程师职业伦理规范。
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来完善自己的工程伦理建设。在各个高校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同时,要根据国情建立工程师执照考核制度。职业工程师执照被认为是保护公众安全的基础,如果不建立工程师注册制度,那么就会导致没有执照也能从事许多类型的工程项目。同时要在各个行业制定相应的伦理章程,但是首先要考虑的是把公众的安全、福祉和健康放在首要位置,以及对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并确保工程师是诚实、公正、忠诚地为公众、雇主和客户服务。
(三)增强法制约束
作为行业伦理规范,由于没有强制性,它仅仅依靠工程师的伦理自觉,来实践工程师的伦理责任。工程师的伦理自觉是有差异的。由于道德约束不具有强制力和威慑力,很难达到扬善惩恶的效果,这就必然削弱现实中人们对工程道德责任实际承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然,仅靠道德的力量显然是不行的,还必须依托法律的制裁。一方面要通过道德伦理规范约束和限制工程师的行为,使之朝着有利于社会和人类健康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法律手段来防范和禁止对科技成果的非道德和反人类的滥用。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工程师的伦理责任,使对工程技术责任的追究法制化。只有法律效力的强制性法规和条例才能更加促进和增强工程技术人员的伦理行为。当前我国亟需立法部门研究制定详细的涵盖全面的工程建设法律法规,明确工程责任主体,并做到从严执法,依靠法制约束工程建设领域的复杂问题。
(四)提高监管水平
提高监管水平最重要的是要把分离工程建设中“裁判员”和“运动员”的角色,同时要做到创新措施有效监管,探索运用“制度+科技”预防寻租的新途径新办法,让建设工程更“透明”。还要引入对工程主体、工程决策的内外监督机制。内部监督是与工程实施相关的系统监督,包括工程监理、审计监督和程序监控等。外部监督,主要是引入公众参与的社会监督。在缺乏公开监督机制的状态下,即使有内部监督,工程主体可操作的暗箱还是很多,因而必须加强其它能够有效监督和控制工程主体的外在力量。因为社会舆论的传播速度之快和传播面积之广,往往是其它控制手段所不及的,尤其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舆论借助大众传媒手段对工程技术的控制作用日益显现。充分利用舆论的宣传效应,让全社会都来监督工程建设和工程主体的行为,通过吸收公众、社团参与工程设计与使用的决策过程,运用社会舆论、媒体曝光等等手段,最大可能地杜绝问题隐患,促使工程主体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四、结论
当前中国工程师伦理意识和伦理制度化建设还处于上世纪末的水平,同时,我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即由政府直接修建的公共工程数量巨大,比例很高,使我国工程伦理领域面临的问题也较为复杂,工程伦理学的研究也明显滞后于其他同等经济发展状况国家。面对我国举国上下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工程建设,我们亟需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树立我们的工程伦理意识并走上一条工程伦理制度化建设之路。
(作者简介: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鸿俊.山西建筑[M],2008(25).
[2]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2.
[3]李人宪,刘丽娜.加强-T程伦理教育势在必行[J].江西行政学院院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