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类比促进学生视觉思维的意象化表达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309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学科间的融合成为一种大趋势。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逃不开视觉感知。培养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够弥补言语思维的局限,促进学生左右脑的协调发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美术作为视觉艺术,是培养视觉思维的重要途径。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教给学生视觉艺术思维方式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
  一切艺术中都蕴含着类比,可以说,类比,是艺术创作和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手法。
  为此,笔者尝试在小学视觉思维课程中利用类比的方法促进视觉感知力,增强小学生意象表达,培养其视觉思维能力。
  一、类比——艺术通感的桥梁
  (一)什么是类比
  类比就是把己有的事和物与一些表面看来与之毫不相于的事和物联系起来,寻找创新的目标和解决的方法。类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联想,即由新信息引起的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二是类比,在新、旧信息间找相似和相异的地方,即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通过类比已有事物开启创造未知事物的思路,其中隐含有触类旁通的涵义。
  (二)艺术通感的桥梁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我们对画面色彩会有冷暖的感受;在欣赏音乐和文学作品时,大脑意象中会出现视觉画面等等,这些感官转换的现象在艺术心理学上称为通感现象。这其实是个触类旁通的过程,而类比就是一个触类旁通的过程。
  所有的艺术都是人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优秀的艺术都是寓情于意象當中,是情与境的交融的产物。由于艺术有着共同的特性(都是以意象、情感为表达目的),所以通感现象在各类艺术中普遍存在。
  由此可见,艺术的共同特性——情境交融本身就蕴藏着类比,而艺术通感又借助着类比来转化。
  二、如何利用类比的方法促进视觉感知力,增强意象表达
  在了解艺术通感与类比关系的基础上,笔者基于小学视觉思维课程的需要,设计了该课程的第一个单元——诗情画意,以促进小学生视觉感知力,增强意象表达。
  (一)诗情画意单元(课程)教学设计
  诗情画意单元主要以类比的方法利用古诗词与艺术作品共通性促进学生意象表达,增加意象表现的情趣。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我。
  本单元有五个内容依次组成:
  1.让思绪看得见
  2.诗情画意之线条意象
  3.诗情画意之色彩意象
  4.诗情画意之空间意象
  5.诗情画意之《春江花月夜》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达成目标如下:(1)我能用线条表达自己的感受。(2)我能在分析、对比、体验的过程中理解古诗词与绘画的共通性。(3)我能利用彩墨的表现形式表达对古诗词的感受。(4) 我了解古诗词中描写的色彩与绘画色彩语言的相通之处。(5)我了解古诗词与空间形态语言的相通之处,能运用空间形态语言表达自己对古诗词的感受和理解。(6)我知道了诗情画意的含义。
  (二)诗情画意——感知艺术的境界,类比蕴藏其中
  1.艺术的境界
  《虞书》说:“诗言志,歌咏言。”“志”就是近代语所谓的“情感”,“言”就是近代语所指的“表现”。换句话说,诗歌是人类表现情感的一种方式,和绘画一样,也是艺术的一种。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在《美学》中把这个道理说得很清楚:“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
  2.诗画同律而异质
  诗与画同是艺术,而艺术都是情趣的意象化或意象的情趣化。但画与诗毕竟是两种艺术,在相同之中又有不同。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表现媒介的不同。画的媒介借助于空间,诗的媒介借助于时间。
  诗(文学)与画(美术)都是情景融合的产物,都是意象性的表达。因此,诗与画可以类比。语言的诗意化,是通过委婉、隐喻和影射产生意义。诗中蕴含着类比
  (三)利用类比促进学生视觉思维的意象化表达
  教学中利用类比引导学生视觉思维的意象化表达,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1.知觉体验中的类比
  知觉体验或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体验是一种能动的活动,把作品和自身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进行反思,在这一意义上说,知觉体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也类似一个类比过程。
  2.联想是知觉体验和类比的基础
  意象的产生借助于联想,联想越丰富则意象愈深广,愈明晰。文艺上的意象大多数都起于联想的作用。联想是由新信息引起的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而类比是在新、旧信息间找相似和相异的地方,即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在类比中联想,从而升华思维,既有模仿又有创新.
  3.利用类比融合主观情趣与客观意象
  情趣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意象则起于对基层经验的反省。将情趣和意象融合起来,是诗和其他艺术所必克服的困难。而类比可以成为它们的桥梁。类比通过在主观情趣和客观意象间找相似和相异之处将它们融合起来。
  4.运用类比意象性传达
  艺术的起源,是为了交流和传达。艺术家在创造一个意象时,对于如何将该意象传达出去,心里已经多少有些眉目了。创造与传达所用的媒介物常相依为命。在诗是语言文字,在美术就是颜色、形态等。
  由诗转换为画的过程,是媒介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类比两者之间的相似和相异之处来完成的。其中,借助了艺术通感的共同点,对比了诗与画媒介的差异,将语言文字转化成了视觉语言,让学生抽象表达。诗情画意单元还同时对不同材质和技法进行了类比,借助了多种材料与表现技法,如水墨、色彩、纸材等,对古诗词进行了意象表现。
  诗与画都是情景融合的产物,都是意象性的表达,都离不开类比。情趣意象必须借助物理的媒介传达出去,成为具体的艺术作品。这就需要美术技能的学习。不同的技能技巧在表现的过程中也离不开类比。在由诗的欣赏到画的创作过程中,运用类比方法让学生的视知觉体验意象性表达,逐渐形成个性化作品,培养其视觉思维能力。
其他文献
“真”是德育的生命力之所在。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真抓实干,这一工作还要融入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特别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紧紧围绕德育去开展。从学习到评价,从学生到教师,从计划到落实,从课内到课外,都要突出德育,始终把德育放在第一位。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把学生是否养成自觉行为,以及平时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做过细的思想工作,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健全的人格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尤其要注重实际效
期刊
合作是孩子在未来适应社会,立足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然而,当今孩子的合作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合作可以满足个人能力的不足,给人带来温暖和满足人的社会需求。融洽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之一,也是心理健康的催化剂。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强调了要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所以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是我们幼儿园教育中必不可的一项内容。对幼儿在成长道路上起着关键的作用。大班幼儿开始有了合作的意识,并有
期刊
摘要:体育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个方面,在幼儿时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幼儿学会坚强和隐忍以及各种优秀品质的重要途径。那如何将体育活动的核心融入到幼儿日常的体育锻炼之中?在常规的教学体育课程中如何实施才能让幼儿在与同伴和教师的互动中挑战自我完成任务?  关键词: 体育活动 社会性  一、问题的提出  从体育活动的价值出发,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性三方面的发展,体育活动除了促使幼儿身体
期刊
教學特色:  将本单元的重、难点内容以高考的笔试题型模拟呈现(难度比高考试题稍小)。  Teaching type:  Revision  教学类型:  复习课  Teaching content::  Senior English Unit2 of Required course 2:The Olympic games  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2第2单元:奥林匹克运动会  Teachi
期刊
写作是反映学生实际语言水平的一种综合能力。因此,在高中阶段,教师应重视英语写作,认真研究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写作上下功夫,在平时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然而,目前山区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现状不容乐观,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能力成了高中英语教学的瓶颈。对此,笔者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对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实践。实践证明,以读促写是新课
期刊
一、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农村陈旧的观念和落后的经济基础,以及贫困山区政府无法大力投资教育事业。这就限制了农村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资源,所以导致美术课就不能和其他文化课相提并论了,它需要各个方面都充足的教学资源。我国农村学校数量极多,大部分学校因地理、交通环境、经济等因素不能吸引美术教育人才。在农村大部分美术课都是由其他学科老师兼职。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农村美术教育面临着严
期刊
一、概述  (一)中小学音乐唱歌课发展理念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音乐课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而唱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是获得良好音乐素质的最佳途径。  (二)现代化音乐课堂应具备的要素  音乐课作为一门学生的启蒙课程,大多在幼儿园就有开设,在中小学阶段,每个班平均
期刊
一、活动概况介绍  本年级共有162名学生,6个平行教学班,均按照北京市中小学生统招原则。其中,具器乐演奏基础的同学11名(钢琴6名、手风琴1名、架子鼓4名),其余均无课外音乐学习基础。依照非强制原则、鼓励手段,目前参与本次录音活动的人数是139。从这个数据来看,绝大部分中学生是喜欢或愿意主动参与音乐教学中的演唱活动的。  活动规则是在教材中任选一首作品按教学要求进行完整地背唱或看谱演唱。为了研究
期刊
传统教学强调课堂上要安静的鸦雀无声或一问一答,往往忽略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性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小组活动则为他们创造了互相交流、积极参与的机会。例如,“如果我们变成了小人又会是怎样的呢?一起来小组交流一下吧!”相应现象:教师话音刚落,学生四人小组,你一言我一语,人生鼎沸,眉飞色舞,学生交流场面极为热闹,说得可兴奋了,然后是小组汇报,说得头头是道,甚至有点出乎大人们的意料,一番热情洋溢的教师点评,听课者
期刊
课堂“四声”即:掌声、笑声、质疑声、辩论声。 “掌声”留下倾听的好习惯,留下做人的好品质。 “笑声”留下成长的快乐,留下向学的情感。 “质疑声”留下批判的思维,留下独立的人格。 “辩论声”留下思维拔节的声音,留下追求真理的精神。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小步走,润物细无声的将计算思维渗透进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计算思维的培养。而“课堂四声”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把计算思维的培养显现化。它就像显影剂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