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筷子的“软实力”远远超过孔子,在一个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的当今世界,可用筷子精神进行跨国家、跨主权的合作。
二十余年前初访中国大陆时,深感其未来区域经济辐射力,曾杜撰新词“筷子经济圈”,意味其影响力将随着筷子的分布轨迹前进。
原因无它,西方文明大浪淘沙,淘尽了东方的服饰、建筑、曲乐、美术,甚至语言、政体,但即使它威力再大,再过千年也淘不掉人们吃饭时手中握的那两根细枝。筷子现象背后隐藏的生命力及传播逻辑,必然有其千古不变的道理。
今日中国经济体量巨大,其荣衰固然影响全球,然而真正与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还是那些日常使用筷子的区域。凡是使用筷子的地方,都落入“筷子经济圈”之中;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区域概念。例如,罗马的中国城,虽然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意大利,但这方圆仅以公里计的小区,也属于“筷子经济圈”。再如,洛杉矶的韩国城,其荣枯亦与“筷子经济圈”相生相伴。
今天,大陆及台湾的学者、媒体,好用“大中华经济圈”来指中国经济发展重心,其实,这有点自绝于人的味道。日本方面,亦有“汉字经济圈”一说,中国人大为叫好,然而这又难脱文化霸权主义之嫌疑,韩国人首先就不会同意,新加坡人也不会乐意,到头来还是沦为一个中国人自娱自乐的概念。
筷子是中性的,它不是熊猫、不是长城,亚洲几十个民族都在用它,概念上它没有垄断性,乃是一种自然的亲和概念。
若谈文化的延续性、文明的关联性、民族关系的模糊性,世界上可能没有比筷子更为突出的例子了!
筷子又还不是孔子,中国最好保持其中立性及包容性,不要企图去占领它。筷子既实用又有着强大的外延性,西方洋人也在开始学着用它、接受它;筷子的传播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筷子的“软实力”远远超过孔子。
很明显的,中国经济的体量已经足以撼动区域,然而眼前的中国经济自身也已面临巨大困难。值此历史关头,最要不得的就是放任民族主义、臆想汉唐盛世,使得中国经济演变成为区域内的霸主。倘若原本柔性的“筷子经济圈”一朝变成刚性的“宗主经济圈”,或与其类似的“大中华经济圈”、“汉字经济圈”,中国势必在区域内、乃至世界范围内落入过去历史的轮回。
筷子,其实可以作为“另一种全球化”的象征概念。无可讳言的,全球化就是一种跨越国家主权的概念;若每个国家都死守国界主权、经济主权,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全球化可言。然而,当前的全球化模式,多少带着霸权主义的色彩。一旦大欺小、强欺弱成为打交道的潜规则,全球化就成为一个以枪炮为后盾的不名誉概念了。
而筷子呢,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不过是一双吃饭的“家伙”,不是刀枪,不是高科技;有钱人用银的,穷人掰下树枝也能当成筷子。对于一个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的当今世界,用筷子精神进行跨国家、跨主权的合作,形成一种谁也不能垄断谁、大小强弱皆欣然就之的状态,则谁能与其为敌?
中国今天面对世界时,其实是在打两套拳;文化态度上打的是中国拳,经济关系上打的是西洋拳。这两套拳路数终究不同,挥舞之际经常招数矛盾,自己打到自己。例如,中国对自己的崛起,冠以“和平”一词,意味着中国的崛起并非像西方那样以强压弱。然而,在世界经济事务上,中国从来不排斥对西方全球化模式的追随,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遇上有西方模式的便车可搭之时,中国也从不放弃。
倘若套路不改,十年后的中国以其经济总体量,固然可以成为区域宗主,甚至二十年后成为世界霸主之一,然而,那真是21世纪的中国所要的地位吗?衡诸中国自身经济结构的不平衡,西方模式的全球霸主地位,能够救赎中国文明吗?
一个“筷子经济圈”理念支撑的区域化、全球化模式,将会具有什么样的内涵?人民币在其中的角色为何?贸易协定与当前“国际规范”有何不同?商务合作关系有何特色?法律机制有何新鲜之处?问题也许千百,然创新之乐趣与成就感也将无以伦比。
或许,某位史学家应该放下手头的巨著,着力研究一下当年筷子的传播轨迹,由此触发出一种人类经济文明的新概念,也未可知。■
[编 辑 谢康利]
E-mail:[email protected]
二十余年前初访中国大陆时,深感其未来区域经济辐射力,曾杜撰新词“筷子经济圈”,意味其影响力将随着筷子的分布轨迹前进。
原因无它,西方文明大浪淘沙,淘尽了东方的服饰、建筑、曲乐、美术,甚至语言、政体,但即使它威力再大,再过千年也淘不掉人们吃饭时手中握的那两根细枝。筷子现象背后隐藏的生命力及传播逻辑,必然有其千古不变的道理。
今日中国经济体量巨大,其荣衰固然影响全球,然而真正与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还是那些日常使用筷子的区域。凡是使用筷子的地方,都落入“筷子经济圈”之中;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区域概念。例如,罗马的中国城,虽然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意大利,但这方圆仅以公里计的小区,也属于“筷子经济圈”。再如,洛杉矶的韩国城,其荣枯亦与“筷子经济圈”相生相伴。
今天,大陆及台湾的学者、媒体,好用“大中华经济圈”来指中国经济发展重心,其实,这有点自绝于人的味道。日本方面,亦有“汉字经济圈”一说,中国人大为叫好,然而这又难脱文化霸权主义之嫌疑,韩国人首先就不会同意,新加坡人也不会乐意,到头来还是沦为一个中国人自娱自乐的概念。
筷子是中性的,它不是熊猫、不是长城,亚洲几十个民族都在用它,概念上它没有垄断性,乃是一种自然的亲和概念。
若谈文化的延续性、文明的关联性、民族关系的模糊性,世界上可能没有比筷子更为突出的例子了!
筷子又还不是孔子,中国最好保持其中立性及包容性,不要企图去占领它。筷子既实用又有着强大的外延性,西方洋人也在开始学着用它、接受它;筷子的传播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筷子的“软实力”远远超过孔子。
很明显的,中国经济的体量已经足以撼动区域,然而眼前的中国经济自身也已面临巨大困难。值此历史关头,最要不得的就是放任民族主义、臆想汉唐盛世,使得中国经济演变成为区域内的霸主。倘若原本柔性的“筷子经济圈”一朝变成刚性的“宗主经济圈”,或与其类似的“大中华经济圈”、“汉字经济圈”,中国势必在区域内、乃至世界范围内落入过去历史的轮回。
筷子,其实可以作为“另一种全球化”的象征概念。无可讳言的,全球化就是一种跨越国家主权的概念;若每个国家都死守国界主权、经济主权,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全球化可言。然而,当前的全球化模式,多少带着霸权主义的色彩。一旦大欺小、强欺弱成为打交道的潜规则,全球化就成为一个以枪炮为后盾的不名誉概念了。
而筷子呢,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不过是一双吃饭的“家伙”,不是刀枪,不是高科技;有钱人用银的,穷人掰下树枝也能当成筷子。对于一个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的当今世界,用筷子精神进行跨国家、跨主权的合作,形成一种谁也不能垄断谁、大小强弱皆欣然就之的状态,则谁能与其为敌?
中国今天面对世界时,其实是在打两套拳;文化态度上打的是中国拳,经济关系上打的是西洋拳。这两套拳路数终究不同,挥舞之际经常招数矛盾,自己打到自己。例如,中国对自己的崛起,冠以“和平”一词,意味着中国的崛起并非像西方那样以强压弱。然而,在世界经济事务上,中国从来不排斥对西方全球化模式的追随,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遇上有西方模式的便车可搭之时,中国也从不放弃。
倘若套路不改,十年后的中国以其经济总体量,固然可以成为区域宗主,甚至二十年后成为世界霸主之一,然而,那真是21世纪的中国所要的地位吗?衡诸中国自身经济结构的不平衡,西方模式的全球霸主地位,能够救赎中国文明吗?
一个“筷子经济圈”理念支撑的区域化、全球化模式,将会具有什么样的内涵?人民币在其中的角色为何?贸易协定与当前“国际规范”有何不同?商务合作关系有何特色?法律机制有何新鲜之处?问题也许千百,然创新之乐趣与成就感也将无以伦比。
或许,某位史学家应该放下手头的巨著,着力研究一下当年筷子的传播轨迹,由此触发出一种人类经济文明的新概念,也未可知。■
[编 辑 谢康利]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