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时间仅仅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从最初的模仿和寥寥无几,到如今的“中国风”和专业与原创并存,在发展的过程中,即是对音乐文化的发扬,也是对中国文化的继承。本文将从制作模式、主题更新、传播范围和接受方式四个方面分析我国内地流行音乐传承。
关键词: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传播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难免会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沿海城市也首先向世界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城市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流行音乐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也逐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工业化制作模式的成型
(一)制作原则的商业化
流行音乐的商业化主要是我国流行音乐市场开始引进“签约制”。1992年之前,中国流行音乐受到欧美音乐和港台音乐的影响,一直是处于模仿的阶段。1992年开始,中国流行音乐发生重大的转变,也逐步进入自身的发展阶段。主要标志就是1992年在广州和北京建立我国两大制作基地。同时,内地流行音乐市场开始引进“签约制”,预示着我国内地流行音乐开始走向商业化。
(二)制作流程的工业化
以“签约制”作为基础,内地流行音乐又构建了一条完善的流行音乐制作工业线,也就是工业化生产流水线。这条流水线可以说是包括了音乐从制作到最后投入市场的整个过程,同时也包括后期回收在生产的流程,将流行音乐的制作真正意义上的当做一项产品来生产,实现了前期的企划和包装,后期的制作和宣传,这样一条龙的工业流水线。这种将音乐当做工业产品的制作方式,不仅规范我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制作体系,同时也彻底脱离了内地流行音乐发展初期的模仿阶段,进而成为我国流行音乐发展的持续动力和创新动力。
(三)制作方式的国际化
我国流行音乐的国际化主要表现为音乐制作过程中融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其中对内地流行音乐产生了根本性影响的是MIDI合成器技术的引进。MIDI合成器技术就是MIDI技术与电子音像合成的技术,通过MIDI合成器与电脑的结合,音乐制作中可以合成与真人真声相似度极高的音效,还可以利用一些配件,修缮原唱中的一些杂音,甚至可以合成原唱都达不到的完美音质。利用MIDI技术音乐制作人可以得到各种真人无法演唱的演唱音效,或者一些难以收集的音效也可以通过这种技术得以实现,这无疑极大开阔我国流行音乐发展的空间,实现了我国流行音乐多样化发展的艺术风格,也是我国与世界音乐接轨的重要手段。
二、流行音乐主题上的更新
(一)爱情题材的泛滥
爱情一直是我国流行音乐亘古不变的主题。21世纪之后,爱情音乐的题材出现了众多的变化,音乐创作者也不断对音乐作出创新,试图翻新爱情题材的歌曲,但实际上主打歌曲依然是以爱情作为主题。比如蔡依林的《爱情三十六计》。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新人出现在流行音乐的市场,爱情题材的音乐也是进入到泛滥的程度,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反应了内地流行音乐的创作趋势,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大众的审美需求。
(二)民族意识的高扬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它制作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在宣扬一种民族意识。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口号提出之后,中国流行音乐在国际化音乐环境的影响,逐渐将中国元素融入到歌曲、歌词、MV等中,比如京剧、水墨画、古诗词等,形成流行音乐中民族风格,中国风,充分展现着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意识。其中最具代表性就是周杰伦,他风格多样的编曲,配上方文山带有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古典美学的词,让周杰伦的歌曲不仅具有了当代流行音乐的特色,又兼具了古典韵味,他的许多歌曲也在中国流行音乐中留下辉煌一笔,比如《青花瓷》《菊花台》《东风破》等。
(三)性别身份的重构
我国流行音乐在社会思潮的影响在男女性别身份上正进行着重构。对于男性而言,其性别身份重构体现在爱情中的主导地位丧失,也会像女性一样表现出脆弱的时候,在爱情题材中男性也不再是唯一的主角,其性别身份被弱化。比如刘德华的《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莫文蔚的《阴天》等。女性性别身份的重构就显得较为复杂,并没有随着男性性别的弱化而得到强化,而是在爱情处于矛盾挣扎中。女性性别身份的重构还有一点就是在明星性别身份上的重构,特别是在“超级女生”之后,中国流行音乐中形成了一股“中性化”的浪潮,性别的束缚和歧视不再受到年轻人的注意,表现出中国流行音乐中张扬个性的新追求。
三、流行音乐传播范围的扩宽
(一)传统媒介的限制
在1992年之前,我国流行音乐主要的传播载体是唱片和电台。唱片最大的缺点就是属于一次性消费,无法更新,即是一张唱片就只能固定几首歌,而不能随时更新,如果要听新的歌曲,就需要再买一张唱片。这样无疑是在增加大众的经济负担。电台的作为流行音乐的传播载体,其局限性是无法选择,即是电台放什么歌,听众就只能听什么歌,同时电台在更新速度和数量上都有着限制。故而,传统媒介对流行音乐的传播有着极大地限制,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约着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二)新型媒介的便利
在20世纪90年代的后半期,随着我国电脑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介成为我国流行音乐一种新的传播方式。通过网络我国流行音乐在传播的空间和途径上都了有了质的飞跃,通过网路上传以及下载的功能,听众不但可以随时随地听自己想听的歌,还可以将自己原创歌歌曲通过网络传播给大众,由此“网络原创歌曲”也为我国流行音乐注入新鲜的血液,比如《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等。
(三)媒介的具体作用
媒介一方面扩大我国流行音乐的传播范围,改变了创作方式,另一方面对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MIDI技术使我国流行音乐逐渐走向平民化,显示出我国流行音乐在包容性上的提升,在流行音乐的市场上也诞生出更多的原创歌手或者草根歌手。网络在开拓流行音乐传播途径的同时,其本身所具有自由和开放也融入到我国流行音乐的创作上,甚至我国流行音乐市场上业务创作比专业创作更热情,我国流行音乐的创作方向也朝着更开放和深度发展。
四、流行音乐接受方式的丰富
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流行音乐不但在主题上和风格上,而且在传播媒介的更换上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听众不断提高的要求。针对我国流行音乐的接收方式而言,听众从开始的“倾听”,到现在的“参唱”,证明了听众在接受方式从被动转为主动,也是接受方式丰富的表现。这种变化既是顺应了消费时代下我国流行音乐的商品化营销,也是歌唱艺术生活化的表现。以往对流行音乐无限崇拜的时代已是一去不复返,当代艺术要想取得更好地发展,就首先要得到大众的认可,使大众能够接受这项艺术。并且,在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许多人都会到一些休闲娱乐场所进行消费,我国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在情感表达上通俗性更强,对大众的精神需求也是具有较好的契合点。故而,接受方式的丰富象征了民主和自由,也代表了大众精神追求和内心感受的丰富和复杂。
结束语:
20世纪90年代之后,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流行音乐也首先在沿海城市建立制作基地,引进了“签约制”和工业化生产机制,内地流行音乐走向商业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我国内地流行音乐不仅突破了传统媒介的限制,中国原创音乐也广为传播,同时人们在接受方式也是多样化。这些无疑都标志我国流行音乐发展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嘉薇.改革开放三十年流行音乐发展与价值观变迁[D].北京交通大学,2010.
[2]王思琦.回眸:新时期中国城市流行音乐的发展与变迁[J].音乐生活,2006,(10).
[3]刘臣.浅谈中国流行音乐的崛起之路[J].北方音乐,2010,(07).
摘要: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时间仅仅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从最初的模仿和寥寥无几,到如今的“中国风”和专业与原创并存,在发展的过程中,即是对音乐文化的发扬,也是对中国文化的继承。本文将从制作模式、主题更新、传播范围和接受方式四个方面分析我国内地流行音乐传承。
关键词: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传播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难免会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沿海城市也首先向世界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城市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流行音乐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也逐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工业化制作模式的成型
(一)制作原则的商业化
流行音乐的商业化主要是我国流行音乐市场开始引进“签约制”。1992年之前,中国流行音乐受到欧美音乐和港台音乐的影响,一直是处于模仿的阶段。1992年开始,中国流行音乐发生重大的转变,也逐步进入自身的发展阶段。主要标志就是1992年在广州和北京建立我国两大制作基地。同时,内地流行音乐市场开始引进“签约制”,预示着我国内地流行音乐开始走向商业化。
(二)制作流程的工业化
以“签约制”作为基础,内地流行音乐又构建了一条完善的流行音乐制作工业线,也就是工业化生产流水线。这条流水线可以说是包括了音乐从制作到最后投入市场的整个过程,同时也包括后期回收在生产的流程,将流行音乐的制作真正意义上的当做一项产品来生产,实现了前期的企划和包装,后期的制作和宣传,这样一条龙的工业流水线。这种将音乐当做工业产品的制作方式,不仅规范我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制作体系,同时也彻底脱离了内地流行音乐发展初期的模仿阶段,进而成为我国流行音乐发展的持续动力和创新动力。
(三)制作方式的国际化
我国流行音乐的国际化主要表现为音乐制作过程中融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其中对内地流行音乐产生了根本性影响的是MIDI合成器技术的引进。MIDI合成器技术就是MIDI技术与电子音像合成的技术,通过MIDI合成器与电脑的结合,音乐制作中可以合成与真人真声相似度极高的音效,还可以利用一些配件,修缮原唱中的一些杂音,甚至可以合成原唱都达不到的完美音质。利用MIDI技术音乐制作人可以得到各种真人无法演唱的演唱音效,或者一些难以收集的音效也可以通过这种技术得以实现,这无疑极大开阔我国流行音乐发展的空间,实现了我国流行音乐多样化发展的艺术风格,也是我国与世界音乐接轨的重要手段。
二、流行音乐主题上的更新
(一)爱情题材的泛滥
爱情一直是我国流行音乐亘古不变的主题。21世纪之后,爱情音乐的题材出现了众多的变化,音乐创作者也不断对音乐作出创新,试图翻新爱情题材的歌曲,但实际上主打歌曲依然是以爱情作为主题。比如蔡依林的《爱情三十六计》。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新人出现在流行音乐的市场,爱情题材的音乐也是进入到泛滥的程度,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反应了内地流行音乐的创作趋势,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大众的审美需求。
(二)民族意识的高扬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它制作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在宣扬一种民族意识。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口号提出之后,中国流行音乐在国际化音乐环境的影响,逐渐将中国元素融入到歌曲、歌词、MV等中,比如京剧、水墨画、古诗词等,形成流行音乐中民族风格,中国风,充分展现着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意识。其中最具代表性就是周杰伦,他风格多样的编曲,配上方文山带有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古典美学的词,让周杰伦的歌曲不仅具有了当代流行音乐的特色,又兼具了古典韵味,他的许多歌曲也在中国流行音乐中留下辉煌一笔,比如《青花瓷》《菊花台》《东风破》等。
(三)性别身份的重构
我国流行音乐在社会思潮的影响在男女性别身份上正进行着重构。对于男性而言,其性别身份重构体现在爱情中的主导地位丧失,也会像女性一样表现出脆弱的时候,在爱情题材中男性也不再是唯一的主角,其性别身份被弱化。比如刘德华的《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莫文蔚的《阴天》等。女性性别身份的重构就显得较为复杂,并没有随着男性性别的弱化而得到强化,而是在爱情处于矛盾挣扎中。女性性别身份的重构还有一点就是在明星性别身份上的重构,特别是在“超级女生”之后,中国流行音乐中形成了一股“中性化”的浪潮,性别的束缚和歧视不再受到年轻人的注意,表现出中国流行音乐中张扬个性的新追求。
三、流行音乐传播范围的扩宽
(一)传统媒介的限制
在1992年之前,我国流行音乐主要的传播载体是唱片和电台。唱片最大的缺点就是属于一次性消费,无法更新,即是一张唱片就只能固定几首歌,而不能随时更新,如果要听新的歌曲,就需要再买一张唱片。这样无疑是在增加大众的经济负担。电台的作为流行音乐的传播载体,其局限性是无法选择,即是电台放什么歌,听众就只能听什么歌,同时电台在更新速度和数量上都有着限制。故而,传统媒介对流行音乐的传播有着极大地限制,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约着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二)新型媒介的便利
在20世纪90年代的后半期,随着我国电脑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介成为我国流行音乐一种新的传播方式。通过网络我国流行音乐在传播的空间和途径上都了有了质的飞跃,通过网路上传以及下载的功能,听众不但可以随时随地听自己想听的歌,还可以将自己原创歌歌曲通过网络传播给大众,由此“网络原创歌曲”也为我国流行音乐注入新鲜的血液,比如《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等。
(三)媒介的具体作用
媒介一方面扩大我国流行音乐的传播范围,改变了创作方式,另一方面对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MIDI技术使我国流行音乐逐渐走向平民化,显示出我国流行音乐在包容性上的提升,在流行音乐的市场上也诞生出更多的原创歌手或者草根歌手。网络在开拓流行音乐传播途径的同时,其本身所具有自由和开放也融入到我国流行音乐的创作上,甚至我国流行音乐市场上业务创作比专业创作更热情,我国流行音乐的创作方向也朝着更开放和深度发展。
四、流行音乐接受方式的丰富
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流行音乐不但在主题上和风格上,而且在传播媒介的更换上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听众不断提高的要求。针对我国流行音乐的接收方式而言,听众从开始的“倾听”,到现在的“参唱”,证明了听众在接受方式从被动转为主动,也是接受方式丰富的表现。这种变化既是顺应了消费时代下我国流行音乐的商品化营销,也是歌唱艺术生活化的表现。以往对流行音乐无限崇拜的时代已是一去不复返,当代艺术要想取得更好地发展,就首先要得到大众的认可,使大众能够接受这项艺术。并且,在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许多人都会到一些休闲娱乐场所进行消费,我国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在情感表达上通俗性更强,对大众的精神需求也是具有较好的契合点。故而,接受方式的丰富象征了民主和自由,也代表了大众精神追求和内心感受的丰富和复杂。
结束语:
20世纪90年代之后,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流行音乐也首先在沿海城市建立制作基地,引进了“签约制”和工业化生产机制,内地流行音乐走向商业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我国内地流行音乐不仅突破了传统媒介的限制,中国原创音乐也广为传播,同时人们在接受方式也是多样化。这些无疑都标志我国流行音乐发展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嘉薇.改革开放三十年流行音乐发展与价值观变迁[D].北京交通大学,2010.
[2]王思琦.回眸:新时期中国城市流行音乐的发展与变迁[J].音乐生活,2006,(10).
[3]刘臣.浅谈中国流行音乐的崛起之路[J].北方音乐,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