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总统拜登的上任,标志着备受关注的中美关系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对于中美关系,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凱强调“四要”和“四不要”,即“要互信不要误判”“要对话不要对抗”“要合作不要争斗”“要交流不要隔绝”。
美国总统拜登的上任,标志着备受关注的中美关系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
在持续数年不断恶化的中美关系问题上,目前只有来自白宫的一份简短而又模糊的声明:拜登政府将用“耐心”处理与中国的关系,并将重新审视特朗普时代的对华政策。对比之下,中国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近期密集发声,对美连续释放了大量的重要信息。
“四要”和“四不要”
2021年1月27日,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出席了“中美接触42年:过去的成就,未来的调整”线上对话会并发表致辞。
崔天凯表示,中美关系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中美两国必须紧密相连,重建尊重、信任和正常关系,希望正直、坦诚、尊重和远见能够回归美国对华政策。
崔天凯还指出,过去几年来,一些人制造谣言、煽动仇恨、挑起争端,把持了美国对华政策,把中美关系推向对抗的危险深渊。近来又有观点提出,美国应调整策略,联合盟友制衡中国,在亚太地区重建平衡和秩序合法性。这种调整可以说是换汤不换药,很可能重蹈错误的覆辙。
对于中美关系,崔天凯强调“四要”和“四不要”,即“要互信不要误判”“要对话不要对抗”“要合作不要争斗”“要交流不要隔绝”。
——中美都可以从对方的繁荣发展中获益,两国可以有竞争,但不必成为对手,而应该成为伙伴。
——在事关中国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中方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希望美方尊重中方核心利益,不要挑战中方的底线。
——中方真诚欢迎美国重返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和世界卫生组织,期待与美方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抗疫合作。中美双方还迫切需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防范抵御国际经济金融风险,为世界经济注入信心。
——21世纪没有“麦卡锡主义”(指1950至1954年间起因于美国参议员麦卡锡的美国国内反共、极右的典型代表,它恶意诽谤、肆意迫害疑似共产党和民主进步人士,乃至一切有不同政见的人)横行之地,没有任何势力能够把中美两国人民推回封闭隔绝的时代。
中美关系走向受到全球关注
在1月26日举行的另一场主题为“当前的中美关系:方向与路径”的高规格网络研讨会上,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曾培炎,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美交流基金会主席董建华先后进行主题演讲,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视频致辞,多位外国前政要在线参会发言。
曾培炎指出,不同的社会制度完全可以做到和平共存、共同进步,中美应跳出零和思维,共建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中国是现有国际秩序的参与者和贡献者,而不是挑战者和破坏者。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带来的不是威胁,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及14亿人口的庞大消费市场是世界发展的机遇所在。
董建华表示,中美两国应翻开新篇章,重新聚焦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中美两国仍然可以在包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济发展、气候变化等方面展开合作。
林郑月娥表示,希望新一届美国政府公平公正地看待香港国安法。目前,近1300家美国企业在香港运营,约85000名美国公民在香港生活。香港希望发挥“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继续作为沟通两大经济体的商业桥梁。
加拿大前总理让·克雷蒂安认为,中美关系对全球走出疫情阴影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呼吁两国展开对话,解决目前面临的困局。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表示,中美关系走向受到全球关注,包括气候变化、粮食和资源、社会经济发展、贫富差距在内的许多全球议题的解决都需要两国的共同参与。
美国前商务部长卡洛斯·古铁雷斯指出,美中两国经济相互依赖,互利共赢,不可能“脱钩”,双方应极力避免技术领域的“冷战”,不把商业问题政治化、与国家安全挂钩,在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恢复对话机制。
美国准备好了吗
在拜登政府对华“耐心论”发表后,崔天凯迅速接受媒体专访并回应:“有耐心当然是好事。我也希望美方能利用这段时间,好好回顾反思最近几年的对华政策,找到问题症结,采取积极、建设性、向前看、符合当今世界实际的对华政策。同时,光有耐心恐怕还不够,还要有理性、有诚意。希望美方能耐心、认真、客观地认识中国,认识当今世界及中美关系。”
崔天凯强调,对美国来说,能不能接受中国这样一个跟它自身很不相同的国家发展起来,尊重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这是一个根本问题。美国换谁当总统,都要回答这个问题。如果对其有清晰、明确、积极的回答,那么两国关系中的具体问题都能找到解决办法。
崔天凯建议美国最应该恢复大国应有的样子。大国就要有大国的智慧、大国的自信、大国的乐观,还要有大国的勤奋。
崔天凯指出,如果把中美关系比作一艘航船,那这艘航船承载了太多人的福祉,不仅包括中美两国人民,还包括世界各国人民。因此必须确保这艘航船沿着正确航向劈波斩浪向前去,不能让它随波逐流。“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责任,会继续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同时也想问一个问题:为了这个目的,美国方面能做些什么?准备做些什么?准备好了没有?”
(《人民日报》等)
美国总统拜登的上任,标志着备受关注的中美关系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
在持续数年不断恶化的中美关系问题上,目前只有来自白宫的一份简短而又模糊的声明:拜登政府将用“耐心”处理与中国的关系,并将重新审视特朗普时代的对华政策。对比之下,中国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近期密集发声,对美连续释放了大量的重要信息。
“四要”和“四不要”
2021年1月27日,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出席了“中美接触42年:过去的成就,未来的调整”线上对话会并发表致辞。
崔天凯表示,中美关系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中美两国必须紧密相连,重建尊重、信任和正常关系,希望正直、坦诚、尊重和远见能够回归美国对华政策。
崔天凯还指出,过去几年来,一些人制造谣言、煽动仇恨、挑起争端,把持了美国对华政策,把中美关系推向对抗的危险深渊。近来又有观点提出,美国应调整策略,联合盟友制衡中国,在亚太地区重建平衡和秩序合法性。这种调整可以说是换汤不换药,很可能重蹈错误的覆辙。
对于中美关系,崔天凯强调“四要”和“四不要”,即“要互信不要误判”“要对话不要对抗”“要合作不要争斗”“要交流不要隔绝”。
——中美都可以从对方的繁荣发展中获益,两国可以有竞争,但不必成为对手,而应该成为伙伴。
——在事关中国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中方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希望美方尊重中方核心利益,不要挑战中方的底线。
——中方真诚欢迎美国重返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和世界卫生组织,期待与美方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抗疫合作。中美双方还迫切需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防范抵御国际经济金融风险,为世界经济注入信心。
——21世纪没有“麦卡锡主义”(指1950至1954年间起因于美国参议员麦卡锡的美国国内反共、极右的典型代表,它恶意诽谤、肆意迫害疑似共产党和民主进步人士,乃至一切有不同政见的人)横行之地,没有任何势力能够把中美两国人民推回封闭隔绝的时代。
中美关系走向受到全球关注
在1月26日举行的另一场主题为“当前的中美关系:方向与路径”的高规格网络研讨会上,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曾培炎,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美交流基金会主席董建华先后进行主题演讲,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视频致辞,多位外国前政要在线参会发言。
曾培炎指出,不同的社会制度完全可以做到和平共存、共同进步,中美应跳出零和思维,共建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中国是现有国际秩序的参与者和贡献者,而不是挑战者和破坏者。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带来的不是威胁,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及14亿人口的庞大消费市场是世界发展的机遇所在。
董建华表示,中美两国应翻开新篇章,重新聚焦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中美两国仍然可以在包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济发展、气候变化等方面展开合作。
林郑月娥表示,希望新一届美国政府公平公正地看待香港国安法。目前,近1300家美国企业在香港运营,约85000名美国公民在香港生活。香港希望发挥“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继续作为沟通两大经济体的商业桥梁。
加拿大前总理让·克雷蒂安认为,中美关系对全球走出疫情阴影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呼吁两国展开对话,解决目前面临的困局。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表示,中美关系走向受到全球关注,包括气候变化、粮食和资源、社会经济发展、贫富差距在内的许多全球议题的解决都需要两国的共同参与。
美国前商务部长卡洛斯·古铁雷斯指出,美中两国经济相互依赖,互利共赢,不可能“脱钩”,双方应极力避免技术领域的“冷战”,不把商业问题政治化、与国家安全挂钩,在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恢复对话机制。
美国准备好了吗
在拜登政府对华“耐心论”发表后,崔天凯迅速接受媒体专访并回应:“有耐心当然是好事。我也希望美方能利用这段时间,好好回顾反思最近几年的对华政策,找到问题症结,采取积极、建设性、向前看、符合当今世界实际的对华政策。同时,光有耐心恐怕还不够,还要有理性、有诚意。希望美方能耐心、认真、客观地认识中国,认识当今世界及中美关系。”
崔天凯强调,对美国来说,能不能接受中国这样一个跟它自身很不相同的国家发展起来,尊重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这是一个根本问题。美国换谁当总统,都要回答这个问题。如果对其有清晰、明确、积极的回答,那么两国关系中的具体问题都能找到解决办法。
崔天凯建议美国最应该恢复大国应有的样子。大国就要有大国的智慧、大国的自信、大国的乐观,还要有大国的勤奋。
崔天凯指出,如果把中美关系比作一艘航船,那这艘航船承载了太多人的福祉,不仅包括中美两国人民,还包括世界各国人民。因此必须确保这艘航船沿着正确航向劈波斩浪向前去,不能让它随波逐流。“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责任,会继续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同时也想问一个问题:为了这个目的,美国方面能做些什么?准备做些什么?准备好了没有?”
(《人民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