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育人内涵和模式的探索,在此基础上,发现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中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特点。接下来,在总结实践育人模式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点经验借鉴,包括整合资源、建设“四位一体”的实践育人模式;加强顶层设计、充实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指导教师队伍;拓宽思政教育实践育人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三全育人”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育人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育人是指“在高等教学规律、大学生成才规律以及知行观念的引导下, 坚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的原则, 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大学生的认知、行为以及信仰, 积极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种育人活动。”[1]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是要坚持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而不是单纯重视实践轻理论,要将以前重理论的思政课理论育人模式向理论兼实践性的模式转变。这种模式的转变要在“三全育人”的过程中实现,即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中得以实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
(一)实践育人模式中的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指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2]实践育人工作是一项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统筹联动、共同参与完成的工作。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顺利实施,“四位一体”的统筹联动是重要条件。校企合作是社会和学校联动育人的主要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中的校企合作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学校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起学生实践基地,例如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可以与重庆工业博物馆合作,组织工业职院的大学生深入重庆工业博物馆担任博物馆的讲解员或者向导员,让大学生在现实的社会志愿者工作中体验工业文化、学习工业文化、宣传工业文化。在这种实践育人的模式中还可以锻炼大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学校与家庭的联动体现在家庭作为学校实践育人的大后方,应该发挥出“育人无墙、处处课堂”的教育功能。在家长与学生的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倡家庭中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参与家务中树立家庭责任感。学校应调研家庭实践教育中家长遇到的问题,问题反馈到学生所在班级的思政课教师处,思政课教师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所面临的实践教育困境给予帮助。实践育人模式要打通学校、社会、家庭与学生之间的障碍,以学生为中心,明确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形成“四位一体”通力合作的局面,共同發挥作用。
(二)实践育人模式中的全程育人
“全程育人是指由学生一进校门到毕业,从每个学期开始到结束,从双休日到寒暑假,学校都精心安排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3]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思政教育贯穿到了每门理论课和每次实训课、实习中。从学生一进校门辅导员开的第一节班会课开始,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就开始了。但是现状是“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对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甚至忽视全程育人的重要性。”[4]高职院校应完善对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保障机制。首先树立起高职院校对思政教育实践育人重要性的认识,制定具体的教学规划和内容。其次高职院校应完善学生思政教育实践中的考评机制,如学生在寒暑假参与的社会实践,辅导员应整理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如是否守时、是否诚信、是否精益求精等职业道德方面的数据,以便教师在学生返校后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指导。
(三)实践育人模式中全方位育人
“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主要包括学生综合测评和奖学金评比、贫困生资助与勤工俭学、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诚信教育、社会实践等,将思政教育寓与其中。”[5]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对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师、思政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生工作队伍深度融合,通过成立三者联合的教研组,组织教学研讨和交流,切实将思政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以及思政行政管理人员获得的关于学生的一手数据融合起来。分析出学生最喜爱的实践活动,不断挖掘最受欢迎的实践活动的深度,促使学生主动地在实践中去了解国情,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切实地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融合起来。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经验借鉴
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应结合学校专业特色,贴合社会需求,适应个性发展,整合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合力。建设“四位一体”的实践育人模式,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紧密契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大力量改变高校学生主要依赖学校课堂上的学习、缺乏社会实践的状况,着力推动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及个性化发展,结合专业实践引导学生树立起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价值取向,增强学生报效祖国、为民服务的责任感。
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应加强顶层设计,充实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指导教师队伍。学院应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相互融合的机制,通过激励保障举措,鼓励更多的专业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离退休教师、优秀校友和校外合作企业的专技人员加入到全程育人中来,保障学生从入校到毕业,从上课到寒暑假,都有指导教师保证大学生成长路上正确的方向性。
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应不断拓宽其途径。思政实践教育要打破教室和书本的封闭性限制,将实践教育逐步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拓宽“第二课堂”的渠道,通过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专业实习、实训比赛、文化活动、勤工俭学等常规的实践教育发挥思政教育功能。高校可以专门组织设立思政教育实践周或实践月的活动,对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成效进行监控和总结、反思,进而不断优化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方案的调整和优化。
参考文献:
[1]蒋德勤, 侯保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创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 (02) .
[2]潘华林.基于“三全育人”视角的高职院校教师思政工作探讨[J].新西部.2019(23).
[3]同上.
[4]冯飞,张超.职业素养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机制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37-39.
[5]杨琬.新形势下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内涵及路径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10).
基金项目:
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研究项目编号:GZY2019SZ26-Y。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三全育人”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育人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育人是指“在高等教学规律、大学生成才规律以及知行观念的引导下, 坚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的原则, 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大学生的认知、行为以及信仰, 积极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种育人活动。”[1]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是要坚持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而不是单纯重视实践轻理论,要将以前重理论的思政课理论育人模式向理论兼实践性的模式转变。这种模式的转变要在“三全育人”的过程中实现,即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中得以实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
(一)实践育人模式中的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指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2]实践育人工作是一项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统筹联动、共同参与完成的工作。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顺利实施,“四位一体”的统筹联动是重要条件。校企合作是社会和学校联动育人的主要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中的校企合作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学校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起学生实践基地,例如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可以与重庆工业博物馆合作,组织工业职院的大学生深入重庆工业博物馆担任博物馆的讲解员或者向导员,让大学生在现实的社会志愿者工作中体验工业文化、学习工业文化、宣传工业文化。在这种实践育人的模式中还可以锻炼大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学校与家庭的联动体现在家庭作为学校实践育人的大后方,应该发挥出“育人无墙、处处课堂”的教育功能。在家长与学生的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倡家庭中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参与家务中树立家庭责任感。学校应调研家庭实践教育中家长遇到的问题,问题反馈到学生所在班级的思政课教师处,思政课教师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所面临的实践教育困境给予帮助。实践育人模式要打通学校、社会、家庭与学生之间的障碍,以学生为中心,明确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形成“四位一体”通力合作的局面,共同發挥作用。
(二)实践育人模式中的全程育人
“全程育人是指由学生一进校门到毕业,从每个学期开始到结束,从双休日到寒暑假,学校都精心安排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3]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思政教育贯穿到了每门理论课和每次实训课、实习中。从学生一进校门辅导员开的第一节班会课开始,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就开始了。但是现状是“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对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甚至忽视全程育人的重要性。”[4]高职院校应完善对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保障机制。首先树立起高职院校对思政教育实践育人重要性的认识,制定具体的教学规划和内容。其次高职院校应完善学生思政教育实践中的考评机制,如学生在寒暑假参与的社会实践,辅导员应整理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如是否守时、是否诚信、是否精益求精等职业道德方面的数据,以便教师在学生返校后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指导。
(三)实践育人模式中全方位育人
“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主要包括学生综合测评和奖学金评比、贫困生资助与勤工俭学、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诚信教育、社会实践等,将思政教育寓与其中。”[5]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对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师、思政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生工作队伍深度融合,通过成立三者联合的教研组,组织教学研讨和交流,切实将思政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以及思政行政管理人员获得的关于学生的一手数据融合起来。分析出学生最喜爱的实践活动,不断挖掘最受欢迎的实践活动的深度,促使学生主动地在实践中去了解国情,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切实地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融合起来。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经验借鉴
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应结合学校专业特色,贴合社会需求,适应个性发展,整合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合力。建设“四位一体”的实践育人模式,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紧密契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大力量改变高校学生主要依赖学校课堂上的学习、缺乏社会实践的状况,着力推动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及个性化发展,结合专业实践引导学生树立起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价值取向,增强学生报效祖国、为民服务的责任感。
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应加强顶层设计,充实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指导教师队伍。学院应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相互融合的机制,通过激励保障举措,鼓励更多的专业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离退休教师、优秀校友和校外合作企业的专技人员加入到全程育人中来,保障学生从入校到毕业,从上课到寒暑假,都有指导教师保证大学生成长路上正确的方向性。
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应不断拓宽其途径。思政实践教育要打破教室和书本的封闭性限制,将实践教育逐步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拓宽“第二课堂”的渠道,通过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专业实习、实训比赛、文化活动、勤工俭学等常规的实践教育发挥思政教育功能。高校可以专门组织设立思政教育实践周或实践月的活动,对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成效进行监控和总结、反思,进而不断优化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方案的调整和优化。
参考文献:
[1]蒋德勤, 侯保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创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 (02) .
[2]潘华林.基于“三全育人”视角的高职院校教师思政工作探讨[J].新西部.2019(23).
[3]同上.
[4]冯飞,张超.职业素养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机制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37-39.
[5]杨琬.新形势下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内涵及路径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10).
基金项目:
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研究项目编号:GZY2019SZ26-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