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识王珏,那时他刚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升入上音本科。之后的交往中,他对音乐的执着、处世的低调,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今王珏的身份已从学生转变为教师,卡内基、威格莫等世界著名音乐殿堂的舞台上也不时可以见到他活跃的身影。而这位从上海走向国际的青年钢琴家从没有忘记故乡的听众。这个夏天,他更是忙碌,继前不久刚在东方艺术中心为乐迷们带来一场曲目沉甸甸的独奏会外,之后又将加入上海夏季音乐节,与迪图瓦执棒的英国皇家爱乐乐团合作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
与许多琴童一样,学琴并不是王珏自己的选择。就是在进入专业院校后的一段时间内,虽然这个老师眼中的好学生能自觉练琴、认真上课,且有着很强的视谱能力,但弹琴对他而言仍完全出于被动,他所做的只是将乐谱上的音符一个不落地弹出。有时,虽然屋内传来阵阵琴声,然而他的心却早已随着覆盖于乐谱上的那些漫画与小说,游走于圣斗士星矢或是古龙、金庸笔下的武林世界中。
直到十七岁那年,王珏赴波兰比得哥什参加阿图尔·鲁宾斯坦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他与音乐间的距离才开始慢慢走近。这之前他已有参加美国斯特拉文斯基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的经历并获得A组的第五名,但一旦来到更高级别的舞台,他自觉“根本伸不出手”。自然,那次比赛他在第一轮后便被淘汰出局,不过他并未悻悻而去,而是留在赛场上观摩其他选手的演奏。比赛结束时,他带回厚厚一本笔记,决心改变。那之后,王珏渐渐能够静下心来,让自己真正步入音乐的世界。
王珏是幸运的,正当他处于音乐学习的转折点时,遇到了一位严谨、儒雅、关爱学生的良师,那便是刚从美国回上音任教不久的李民铎教授。李先生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留学于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钢琴名家雅科夫·扎克教授。那时是学院真正的黄金时期,仅钢琴系就有四大教研室,在多位巨头的带领下大放异彩。扎克是海因里希·涅高兹的高足,曾获得第三届华沙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金奖。在扎克班上,李先生学得俄罗斯钢琴学派的真传,也将这其中最显著的优点带回到自己日后的课堂上。他以严格、确切、有效的技术训练要求王珏,当然这扎实的技巧还只是让弟子日后能够完美诠释音乐的第一步。每当共同探讨一部新作品时,老师向他讲述的不仅是音乐本身,也时常拿诗歌、戏剧、绘画、雕塑等素材旁征博引,将他引入广博的文化之旅,也为他的演奏注入丰富的想象。
老师的循循善诱,让王珏的琴艺突飞猛进,开始在各类音乐赛事中崭露头角,先后夺得第二届莱谢蒂茨基国际钢琴比赛第二名、第六届伦敦国际钢琴比赛教育奖、第五十一届玛丽亚·卡纳尔斯国际比赛第一名、第十四届吉娜·巴考尔国际钢琴比赛第五名、第二届里赫特国际钢琴比赛铜奖等多个奖项。
2008年夏秋之交,西班牙桑坦德国际钢琴比赛的赛场上,再度传回王珏夺魁的喜讯。这一比赛由帕罗玛·奥谢女士创办于1972年,此后每三年举办一次,因其评委阵容强大、选手实力雄厚、获奖者日后大多在国际琴坛有所作为而被公认为最具权威性的国际钢琴赛事之一。虽然此前中国钢琴家曾数度站在这一领奖台上,但论摘得桂冠,王珏还数第一人。由德·拉罗查、玛丽亚·蒂波、德米特里·阿列克契夫、杰罗姆·罗温索、雅克·胡米耶等名家与名师组成的评委会对王珏的演奏抱以很高的评价,称赞他“无论在音乐表现能力和技术把握能力上都体现得很全面,发音浑厚,具穿透力,音色变化丰富,音乐处理细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次获奖,也真正开启了王珏作为一位职业独奏家的音乐生涯。
大奖与合约并没有让王珏迷失。结束了上音的学业,他又马不停蹄地来到美国,先后随华裔钢琴家裘寿平先生与曼哈顿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马克·希弗尔曼教授继续深造。这时另一份幸运正悄悄落到他的身上——富有传奇色彩的钢琴大师拜伦·贾尼斯向这位有备而来的年轻人打开了自己教室的大门。
贾尼斯曾受教于列文涅夫妇及他们的学生阿黛尔·马库斯,不过他最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那段经历,还属十六岁时被钢琴大师霍洛维茨发现,成为他的第一个门生,随大师学习五年之久。全盛时期的贾尼斯,其演奏始终浸润于一种追求色彩和高度技巧的俄国风格中,在听众间掀起一股热潮。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正值事业巅峰的贾尼斯因关节炎的困扰被迫减少演出,同时也将部分精力投入教育事业,长期任教于曼哈顿音乐学院。舞台下,他要求弟子在练习时始终保持全神贯注的心态,因为只有那样,才能不放过任何细节,同时最有效地聆听自己的演奏。在他看来,每次演出前必须将那些作品练到技巧万无一失,对整首作品的内涵做到心中有数,而一旦走上舞台,又必须听其自然。他常对学生说:“上台去演奏等于是创作,仿佛从来没有练过似的,要让自己感到惊奇,要好好听。如果连你自己也不听,怎么能叫音乐厅里的人听?真情流露比完美无瑕更重要。”老师对待音乐的严谨和深刻的追求深深感染了王珏,也让他以近乎虔诚的态度对待音乐。虽然舞台下的他俨然一副阳光男孩的模样,但一旦坐到钢琴前,他那淡定的表情中甚至会夹杂着几分严肃。这只因他不允许自己将音乐中的意思在音乐以外的地方泄露,也不希望听众将注意力从自己的琴声中转移。
与此同时,贾尼斯对于浪漫主义作品的偏好也影响到王珏。如果说当年霍洛维茨为他开启一扇感知壮丽的浪漫派曲目的大门,那么如今他又继续带领这位年轻的弟子翱翔其中。纵观王珏这几年在上海的独奏会曲目,总少不了舒曼、肖邦、李斯特这几位浪漫主义钢琴巨匠的作品。现在,他不放过任何向贾尼斯求教的机会,无论演奏行程多么频繁,只要能有一段连续的未有安排的档期,哪怕只是十天,王珏都顾不上休整,立即飞往美国。似乎也只有随大师不断学习,才能让他提起兴致。
贾尼斯曾告诫年轻的后来者,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所有音乐家都该珍视“纯真”的价值。想必王珏会令他感到欣慰。每当聆听王珏的演奏,都能让我感觉到他对于音乐抱以的那份新奇、纯真的眼光,也更祝愿他在未来的音乐人生中始终能够发自内心地表现艺术之美。
与许多琴童一样,学琴并不是王珏自己的选择。就是在进入专业院校后的一段时间内,虽然这个老师眼中的好学生能自觉练琴、认真上课,且有着很强的视谱能力,但弹琴对他而言仍完全出于被动,他所做的只是将乐谱上的音符一个不落地弹出。有时,虽然屋内传来阵阵琴声,然而他的心却早已随着覆盖于乐谱上的那些漫画与小说,游走于圣斗士星矢或是古龙、金庸笔下的武林世界中。
直到十七岁那年,王珏赴波兰比得哥什参加阿图尔·鲁宾斯坦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他与音乐间的距离才开始慢慢走近。这之前他已有参加美国斯特拉文斯基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的经历并获得A组的第五名,但一旦来到更高级别的舞台,他自觉“根本伸不出手”。自然,那次比赛他在第一轮后便被淘汰出局,不过他并未悻悻而去,而是留在赛场上观摩其他选手的演奏。比赛结束时,他带回厚厚一本笔记,决心改变。那之后,王珏渐渐能够静下心来,让自己真正步入音乐的世界。
王珏是幸运的,正当他处于音乐学习的转折点时,遇到了一位严谨、儒雅、关爱学生的良师,那便是刚从美国回上音任教不久的李民铎教授。李先生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留学于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钢琴名家雅科夫·扎克教授。那时是学院真正的黄金时期,仅钢琴系就有四大教研室,在多位巨头的带领下大放异彩。扎克是海因里希·涅高兹的高足,曾获得第三届华沙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金奖。在扎克班上,李先生学得俄罗斯钢琴学派的真传,也将这其中最显著的优点带回到自己日后的课堂上。他以严格、确切、有效的技术训练要求王珏,当然这扎实的技巧还只是让弟子日后能够完美诠释音乐的第一步。每当共同探讨一部新作品时,老师向他讲述的不仅是音乐本身,也时常拿诗歌、戏剧、绘画、雕塑等素材旁征博引,将他引入广博的文化之旅,也为他的演奏注入丰富的想象。
老师的循循善诱,让王珏的琴艺突飞猛进,开始在各类音乐赛事中崭露头角,先后夺得第二届莱谢蒂茨基国际钢琴比赛第二名、第六届伦敦国际钢琴比赛教育奖、第五十一届玛丽亚·卡纳尔斯国际比赛第一名、第十四届吉娜·巴考尔国际钢琴比赛第五名、第二届里赫特国际钢琴比赛铜奖等多个奖项。
2008年夏秋之交,西班牙桑坦德国际钢琴比赛的赛场上,再度传回王珏夺魁的喜讯。这一比赛由帕罗玛·奥谢女士创办于1972年,此后每三年举办一次,因其评委阵容强大、选手实力雄厚、获奖者日后大多在国际琴坛有所作为而被公认为最具权威性的国际钢琴赛事之一。虽然此前中国钢琴家曾数度站在这一领奖台上,但论摘得桂冠,王珏还数第一人。由德·拉罗查、玛丽亚·蒂波、德米特里·阿列克契夫、杰罗姆·罗温索、雅克·胡米耶等名家与名师组成的评委会对王珏的演奏抱以很高的评价,称赞他“无论在音乐表现能力和技术把握能力上都体现得很全面,发音浑厚,具穿透力,音色变化丰富,音乐处理细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次获奖,也真正开启了王珏作为一位职业独奏家的音乐生涯。
大奖与合约并没有让王珏迷失。结束了上音的学业,他又马不停蹄地来到美国,先后随华裔钢琴家裘寿平先生与曼哈顿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马克·希弗尔曼教授继续深造。这时另一份幸运正悄悄落到他的身上——富有传奇色彩的钢琴大师拜伦·贾尼斯向这位有备而来的年轻人打开了自己教室的大门。
贾尼斯曾受教于列文涅夫妇及他们的学生阿黛尔·马库斯,不过他最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那段经历,还属十六岁时被钢琴大师霍洛维茨发现,成为他的第一个门生,随大师学习五年之久。全盛时期的贾尼斯,其演奏始终浸润于一种追求色彩和高度技巧的俄国风格中,在听众间掀起一股热潮。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正值事业巅峰的贾尼斯因关节炎的困扰被迫减少演出,同时也将部分精力投入教育事业,长期任教于曼哈顿音乐学院。舞台下,他要求弟子在练习时始终保持全神贯注的心态,因为只有那样,才能不放过任何细节,同时最有效地聆听自己的演奏。在他看来,每次演出前必须将那些作品练到技巧万无一失,对整首作品的内涵做到心中有数,而一旦走上舞台,又必须听其自然。他常对学生说:“上台去演奏等于是创作,仿佛从来没有练过似的,要让自己感到惊奇,要好好听。如果连你自己也不听,怎么能叫音乐厅里的人听?真情流露比完美无瑕更重要。”老师对待音乐的严谨和深刻的追求深深感染了王珏,也让他以近乎虔诚的态度对待音乐。虽然舞台下的他俨然一副阳光男孩的模样,但一旦坐到钢琴前,他那淡定的表情中甚至会夹杂着几分严肃。这只因他不允许自己将音乐中的意思在音乐以外的地方泄露,也不希望听众将注意力从自己的琴声中转移。
与此同时,贾尼斯对于浪漫主义作品的偏好也影响到王珏。如果说当年霍洛维茨为他开启一扇感知壮丽的浪漫派曲目的大门,那么如今他又继续带领这位年轻的弟子翱翔其中。纵观王珏这几年在上海的独奏会曲目,总少不了舒曼、肖邦、李斯特这几位浪漫主义钢琴巨匠的作品。现在,他不放过任何向贾尼斯求教的机会,无论演奏行程多么频繁,只要能有一段连续的未有安排的档期,哪怕只是十天,王珏都顾不上休整,立即飞往美国。似乎也只有随大师不断学习,才能让他提起兴致。
贾尼斯曾告诫年轻的后来者,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所有音乐家都该珍视“纯真”的价值。想必王珏会令他感到欣慰。每当聆听王珏的演奏,都能让我感觉到他对于音乐抱以的那份新奇、纯真的眼光,也更祝愿他在未来的音乐人生中始终能够发自内心地表现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