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27日下午3时许,洛阳K69路公交车行至定鼎立交桥西公交站,上来一位手拿铁锨、农民工模样的中年男乘客,他走到车厢前后部交接处,坐在了台阶上,而这位男士的右臂处就空着一个座位。当记者询问他有座位不坐的原因时,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农民工兄弟称,他也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自己身上脏,不想打扰人家。
这仅仅是记者的一则日常见闻,却再一次毫无意外地引发舆论关注,个中情绪耐人寻味。有人不吝对这位男乘客宁可自己坐地上也不影响他人的公共意识点赞,还有人下意识地联想到这是城乡二元体制所制造的身份隔阂的必然。也有网友冷静指出,如此“热情”盛赞是否是一种同情式关注?这位乘客的做法出于善意确实值得赞扬,但不应夸大甚至大肆渲染。
那么,你怎么看?
(资料来源:《大河报》《京华时报》)
◎点石成金:读这则新闻,最先想到的是2008年高考上海卷满分作文《他们》。阅卷专家分析说:“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视角独特,关注农民工的人很多,但是关注农民工子女的人却很少。”时过八年,关注农民工生存状态,仍然是社会热点话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今天在分析和运用这则素材时,更应该有着与时俱进的观念的进步。
观点一:对农民工境遇的同情式关注,其实不过是一种隐性的歧视。
因为身上脏怕影响他人而选择不坐座位,这位男士的表现不过是尽了本分,本无需过度解读。鉴于此,先入为主地将农民工的道德水平设置在洼地,然后来一个“意外”的称赞,看似贊譽,其实不过是一种隐性的歧视与话题消费。这样的同情式关注看似善意满满,却在实质上强化了城乡心理差距和身份隔阂,让旁观者多了一次抒情机会,却对改善农民工的实际处境并无用处。而这样的关注视角,包括“农民工”称谓本身其实已经不自觉地植入了某种歧视色彩。在多数人看来,农民工或许永远是身上脏,道德水平低下,与城市格格不入的那群“农村人”,所以,他们的任何一举一动都会在农民工标签的强烈暗示下被放大。他们在公共视线中所呈现出的“弱势之境”,无论是讨薪的艰难,还是社会保障的欠缺,最不缺乏的正是道德抒情式的围观,相反,正是对于他们应有平等公民权利的关注与维护等“严肃”议题的参与和介入不足,才导致了在今天,人们在看待农民工时,始终难以超越道德范畴。(朱昌俊《京华时报》)
观点二:相比疯狂的“赞美”,平等对待于他们而言或许更为珍贵。
其实,农民工首先也是权利无差别的公民。对这个群体的关注,不应带有色眼镜去看待,而是应该剔除城乡割裂所制造的道德俯视和优越感,将之还原到个人权利的角度。对任何“弱势群体”的关注,最好的视角都是平视——无论是权利还是道德,只有从一个平等公民的角度去打量他们,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崇高”与“卑微”,体认他们到底缺乏怎样的“关心”,又最需要得到怎样的外界关注。所以,不妨克制那些貌似“自然流露”的对农民工“有座不坐”的高蹈抒情,这或许是一种公共尊重的开始。(朱昌俊《京华时报》)
观点三:“农民工市民化”成基层人大代表关心话题:不能做永远的异客!
“城市的繁荣有我们的功劳,却没能留下我们的脚步,我们只是无奈的打工一族。”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深圳国威电子有限公司车间副主任易凤娇一开口,就引用了打工诗人的这句诗。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蔡继明提供了一组数字——在2.7亿农民工中,70%为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他们虽然参与了工业化和城市建设,但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并在城市找到归宿,与城市户籍人口形成新的城市二元人口结构。
“今天站在关注中国未来发展,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创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上,应重视外来务工人员群体,我们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贡献者和后备居民主体。”作为农民工的代表,易凤娇袒露心声,“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改变原有的不合理机制,让异地务工人员尽快融入城市,而不是做永远的‘过客’,现在已经是时候了。”(《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
◎素材运用:视角;平等;包容;公民权利;公共尊重;赞美与反思;创建和谐社会……
编辑/华放
这仅仅是记者的一则日常见闻,却再一次毫无意外地引发舆论关注,个中情绪耐人寻味。有人不吝对这位男乘客宁可自己坐地上也不影响他人的公共意识点赞,还有人下意识地联想到这是城乡二元体制所制造的身份隔阂的必然。也有网友冷静指出,如此“热情”盛赞是否是一种同情式关注?这位乘客的做法出于善意确实值得赞扬,但不应夸大甚至大肆渲染。
那么,你怎么看?
(资料来源:《大河报》《京华时报》)
◎点石成金:读这则新闻,最先想到的是2008年高考上海卷满分作文《他们》。阅卷专家分析说:“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视角独特,关注农民工的人很多,但是关注农民工子女的人却很少。”时过八年,关注农民工生存状态,仍然是社会热点话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今天在分析和运用这则素材时,更应该有着与时俱进的观念的进步。
观点一:对农民工境遇的同情式关注,其实不过是一种隐性的歧视。
因为身上脏怕影响他人而选择不坐座位,这位男士的表现不过是尽了本分,本无需过度解读。鉴于此,先入为主地将农民工的道德水平设置在洼地,然后来一个“意外”的称赞,看似贊譽,其实不过是一种隐性的歧视与话题消费。这样的同情式关注看似善意满满,却在实质上强化了城乡心理差距和身份隔阂,让旁观者多了一次抒情机会,却对改善农民工的实际处境并无用处。而这样的关注视角,包括“农民工”称谓本身其实已经不自觉地植入了某种歧视色彩。在多数人看来,农民工或许永远是身上脏,道德水平低下,与城市格格不入的那群“农村人”,所以,他们的任何一举一动都会在农民工标签的强烈暗示下被放大。他们在公共视线中所呈现出的“弱势之境”,无论是讨薪的艰难,还是社会保障的欠缺,最不缺乏的正是道德抒情式的围观,相反,正是对于他们应有平等公民权利的关注与维护等“严肃”议题的参与和介入不足,才导致了在今天,人们在看待农民工时,始终难以超越道德范畴。(朱昌俊《京华时报》)
观点二:相比疯狂的“赞美”,平等对待于他们而言或许更为珍贵。
其实,农民工首先也是权利无差别的公民。对这个群体的关注,不应带有色眼镜去看待,而是应该剔除城乡割裂所制造的道德俯视和优越感,将之还原到个人权利的角度。对任何“弱势群体”的关注,最好的视角都是平视——无论是权利还是道德,只有从一个平等公民的角度去打量他们,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崇高”与“卑微”,体认他们到底缺乏怎样的“关心”,又最需要得到怎样的外界关注。所以,不妨克制那些貌似“自然流露”的对农民工“有座不坐”的高蹈抒情,这或许是一种公共尊重的开始。(朱昌俊《京华时报》)
观点三:“农民工市民化”成基层人大代表关心话题:不能做永远的异客!
“城市的繁荣有我们的功劳,却没能留下我们的脚步,我们只是无奈的打工一族。”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深圳国威电子有限公司车间副主任易凤娇一开口,就引用了打工诗人的这句诗。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蔡继明提供了一组数字——在2.7亿农民工中,70%为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他们虽然参与了工业化和城市建设,但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并在城市找到归宿,与城市户籍人口形成新的城市二元人口结构。
“今天站在关注中国未来发展,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创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上,应重视外来务工人员群体,我们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贡献者和后备居民主体。”作为农民工的代表,易凤娇袒露心声,“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改变原有的不合理机制,让异地务工人员尽快融入城市,而不是做永远的‘过客’,现在已经是时候了。”(《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
◎素材运用:视角;平等;包容;公民权利;公共尊重;赞美与反思;创建和谐社会……
编辑/华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