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性别意识逐渐进入翻译研究领域,在其影响下,北美、欧洲和英国的翻译学者相继展开了“挖掘失落的女性作者和女性译者”的研究活动,其成果大大丰富了西方翻译史的研究,并成为西方女性主叉翻译流派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初,西方女性主义翻译流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被陆续介绍到中国,并引发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热情。但值得注意的是,对我国女性翻译史的研究仍是一片空白。本文对我国女性翻译史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作出了反思。
关键词:女性主义 性别与翻译研究女性翻译史
引言
翻译史研究是翻译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告诉后人历史上重大的翻译事件。更向我们系统地展示了翻译理论发展演变的过程,使我们得以探求翻译活动的规律。我国有长达2000年的翻译史。但翻开我国的翻译史研究论著,我们看到的是一部部男性演绎的翻译史。女性在翻译史中的地位是什么?我国应该有女性翻译史吗?
西方女性主义对翻译史的研究
受女权主义运动影响,西方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了性别与翻译的研究,在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领域均产生了丰硕的成果。到90年代日趋成熟。形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翻译流派——女性主义翻译研究。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在翻译史方面的成果主要是发掘、翻译、整理英国、欧洲、北美历史上被遗忘的女性作者和女性译者的作品并重新评价她们的价值和历史地位。使许多“失落”的女性作者和译者得以重见天日,从而追溯了女性翻译历史,梳理了女性翻译创作的传统。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成果不仅为我国的性别与翻译研究提供了话语理论,更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视角、思路和方法。
我国女性翻译史研究现状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新世纪之初传人中国,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翻译学者陆续发表文章介绍、评析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更有一些学者借鉴西方研究方法展开我国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在理论和实践领域均已取得可喜的成果。
然而笔者不无遗憾地注意到。性别意识尚未能进入我国翻译史研究领域,对女性翻译史的研究在我国还是一片空白。换句话说,我国还没有女性翻译史研究。我国有漫长而辉煌的翻译历史,但是翻译史研究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男性中心主义”的翻译史。即从男性的视角解读男性译者的翻译活动。中国存在女性译者而且人数越来越多。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据此我们推断中国有女性翻译史。但它的源头在哪里?女性翻译的传统又是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因为目前的翻译史研究不仅不能给我们提供答案,而且可能从未尝试去探索这些问题。截至目前,我国尚没有针对女性翻译的研究专著,现有的众多译学史研究论著中,如《中国译学理论史稿》、《翻译文化史论》、《翻译名家研究》等甚至鲜有提到女性译者的名字。因此,大量的女性译者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形成了一个“失落”的群体。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现代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文学家冰心,也是成绩卓著的文学翻译家,但其作为女性翻译家所受到的关注却甚少。她提出的“文化过滤”翻译原则迄今未被深入探讨过。她的翻译观点散见于《译书之我见》、《我也谈谈翻译》、《我和外国文学》以及她为自己的译作写的序、跋、前言、后记和一些小短文中。到目前为止,尚无专著对其翻译风格、翻译思想、翻译策略等进行探讨和研究,只有个别文章对此作了专门的研究。一代翻译大家的遭遇尚且如此,更遑论她之前的开拓者和她之后的众多女性译者。
对我国女性翻译史研究的思考
中国的性别与翻译研究必须根植于我们的现实需要,同时从历史与传统中找寻其存在和发展的理据。因此,进行女性翻译史的研究就显出必要性和紧迫性。我国的女性翻译史研究从两个方面展开:
对女性译者的研究:我们是否可以仿效西方女性主义翻译工作者。将那些“失落”的女性译者发掘出来,将她们的译作和文论收集、整理、汇编成册。对她们的贡献和历史地位给予恰当的评价和定位。另外,依据挖掘整理的史料,我们还可以研究探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意识形态如何影响到女性译者的翻译决策,而她们的译作又如何反作用于当时的社会和主流意识形态;或者考查女性译者的译作占整个翻译作品的比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并分析原因等。
对女性主义作品的翻译研究:这方面又可以细化为:1.对我国女性主义作品的翻译;2.对西方女性主义作品的译介;3.对比中外女性主义作品译介的翻译策略及译作在目的语国家产生的影响。
一是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不乏女性作者,她们的作品中有许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文化(无疑也是男权文化)对妇女的歧视与压迫。也有少量作品表达了她们与男权抗争的萌芽意识。此外,还有一些批判男权意识的作品是由明清时期的一些男性思想家、文学家所著。对这些女性主义作品的翻译情况进行系统的研究可以揭示:我国女性主义作品有无对外译介?在什么时期、什么历史条件下开始对外译介的?输出的方向主要是什么,欧美还是第三世界国家?主要由男性还是女性译者译介的?在译介的过程中有无误读误译现象?误读误译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二是對西方女性主义作品的译介:与西方国家情况有所不同。我国文学界早在20世纪80-90年代就完成了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与批评理论的译介过程,而且这些翻译活动并非由专业的翻译工作者承担,而是多由女性主义文学研究者如朱虹、胡敏、林树明、王还等完成的。可以想象,由于中外语言文化间的巨大差异。在此类文本翻译中遇到的问题一定更多也更独特,相应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也更宝贵,但国内译学界只有个别学者对此作了个案性的探讨,亟待进一步系统、深人、全面地归纳和总结。
结语
虽然这是一项繁琐且耗时、费力的工作,但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公正地评价历史上女性译者的价值和作用,提升女性译者的地位,激发当代女性译者的工作热情,更在于这样做之后,我们有可能得到一部女性翻译史,并有可能梳理出中国的女性翻译传统,这将为我国的性别与翻译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并推动其发展,同时也能从根本上完善我国的翻译史研究。
关键词:女性主义 性别与翻译研究女性翻译史
引言
翻译史研究是翻译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告诉后人历史上重大的翻译事件。更向我们系统地展示了翻译理论发展演变的过程,使我们得以探求翻译活动的规律。我国有长达2000年的翻译史。但翻开我国的翻译史研究论著,我们看到的是一部部男性演绎的翻译史。女性在翻译史中的地位是什么?我国应该有女性翻译史吗?
西方女性主义对翻译史的研究
受女权主义运动影响,西方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了性别与翻译的研究,在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领域均产生了丰硕的成果。到90年代日趋成熟。形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翻译流派——女性主义翻译研究。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在翻译史方面的成果主要是发掘、翻译、整理英国、欧洲、北美历史上被遗忘的女性作者和女性译者的作品并重新评价她们的价值和历史地位。使许多“失落”的女性作者和译者得以重见天日,从而追溯了女性翻译历史,梳理了女性翻译创作的传统。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成果不仅为我国的性别与翻译研究提供了话语理论,更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视角、思路和方法。
我国女性翻译史研究现状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新世纪之初传人中国,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翻译学者陆续发表文章介绍、评析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更有一些学者借鉴西方研究方法展开我国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在理论和实践领域均已取得可喜的成果。
然而笔者不无遗憾地注意到。性别意识尚未能进入我国翻译史研究领域,对女性翻译史的研究在我国还是一片空白。换句话说,我国还没有女性翻译史研究。我国有漫长而辉煌的翻译历史,但是翻译史研究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男性中心主义”的翻译史。即从男性的视角解读男性译者的翻译活动。中国存在女性译者而且人数越来越多。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据此我们推断中国有女性翻译史。但它的源头在哪里?女性翻译的传统又是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因为目前的翻译史研究不仅不能给我们提供答案,而且可能从未尝试去探索这些问题。截至目前,我国尚没有针对女性翻译的研究专著,现有的众多译学史研究论著中,如《中国译学理论史稿》、《翻译文化史论》、《翻译名家研究》等甚至鲜有提到女性译者的名字。因此,大量的女性译者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形成了一个“失落”的群体。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现代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文学家冰心,也是成绩卓著的文学翻译家,但其作为女性翻译家所受到的关注却甚少。她提出的“文化过滤”翻译原则迄今未被深入探讨过。她的翻译观点散见于《译书之我见》、《我也谈谈翻译》、《我和外国文学》以及她为自己的译作写的序、跋、前言、后记和一些小短文中。到目前为止,尚无专著对其翻译风格、翻译思想、翻译策略等进行探讨和研究,只有个别文章对此作了专门的研究。一代翻译大家的遭遇尚且如此,更遑论她之前的开拓者和她之后的众多女性译者。
对我国女性翻译史研究的思考
中国的性别与翻译研究必须根植于我们的现实需要,同时从历史与传统中找寻其存在和发展的理据。因此,进行女性翻译史的研究就显出必要性和紧迫性。我国的女性翻译史研究从两个方面展开:
对女性译者的研究:我们是否可以仿效西方女性主义翻译工作者。将那些“失落”的女性译者发掘出来,将她们的译作和文论收集、整理、汇编成册。对她们的贡献和历史地位给予恰当的评价和定位。另外,依据挖掘整理的史料,我们还可以研究探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意识形态如何影响到女性译者的翻译决策,而她们的译作又如何反作用于当时的社会和主流意识形态;或者考查女性译者的译作占整个翻译作品的比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并分析原因等。
对女性主义作品的翻译研究:这方面又可以细化为:1.对我国女性主义作品的翻译;2.对西方女性主义作品的译介;3.对比中外女性主义作品译介的翻译策略及译作在目的语国家产生的影响。
一是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不乏女性作者,她们的作品中有许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文化(无疑也是男权文化)对妇女的歧视与压迫。也有少量作品表达了她们与男权抗争的萌芽意识。此外,还有一些批判男权意识的作品是由明清时期的一些男性思想家、文学家所著。对这些女性主义作品的翻译情况进行系统的研究可以揭示:我国女性主义作品有无对外译介?在什么时期、什么历史条件下开始对外译介的?输出的方向主要是什么,欧美还是第三世界国家?主要由男性还是女性译者译介的?在译介的过程中有无误读误译现象?误读误译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二是對西方女性主义作品的译介:与西方国家情况有所不同。我国文学界早在20世纪80-90年代就完成了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与批评理论的译介过程,而且这些翻译活动并非由专业的翻译工作者承担,而是多由女性主义文学研究者如朱虹、胡敏、林树明、王还等完成的。可以想象,由于中外语言文化间的巨大差异。在此类文本翻译中遇到的问题一定更多也更独特,相应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也更宝贵,但国内译学界只有个别学者对此作了个案性的探讨,亟待进一步系统、深人、全面地归纳和总结。
结语
虽然这是一项繁琐且耗时、费力的工作,但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公正地评价历史上女性译者的价值和作用,提升女性译者的地位,激发当代女性译者的工作热情,更在于这样做之后,我们有可能得到一部女性翻译史,并有可能梳理出中国的女性翻译传统,这将为我国的性别与翻译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并推动其发展,同时也能从根本上完善我国的翻译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