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逻各斯”概念的提出无可否认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创举,这是后来哲学家对前苏格拉底研究后所做出的,并被广泛认可的评价,一般认为:“逻各斯”来源于希腊语“话语”(λσγοζ),并由此带来规律、命运、尺度、比例和必然性的意思。但在有一点上,我们是可以肯定的,即“逻各斯”创立了万物,是一种以太的种子。然而,伴随着我们对逻各斯的认识愈加深入,就愈加产生怀疑,继而生成自己的逻各斯。
在赫拉克利特之前,从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来都没有停止对于世界本源的思考。并且哲学家经过了这样一种渐进过程:泰勒斯的水本原——阿拉克西曼德的“无定形”——阿拉克西美尼的“气”——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就连赫拉克利特自身也认为“火”可以充当个当世界的本原。然而,真正到了“逻各斯”的提出,才能算是哲学本原思考的一种伟大的突破。逻各斯来源于话语,而又是一种哲学的存在。逻各斯(logos)的词根同说(legein)一词相联系,具有宽泛意义,它和说话、理性对话形式等有关,因而可以说是构成日常生活经验总结。它是一种规律、比例和关于万物的比例。赫拉克利特的本原“火”,也是在这种尺度上燃烧、熄灭和转变成为其他的生成物质。逻各斯的提出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在赫拉克利特之前,人们思考的方式大多是从客观事物中来挖掘万物的本原,就像是人从类人猿身上来捕捉为我们祖先生活的样子。并进而推理出来水、气、火和数来作为万物本原。哲学家们从经验逻辑上首先树立一杆标尺,并进一步考量这杆标尺包括是不是充盈于万物之间的介质,是不是能够运动转化,是不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等等。从反对神学走向实际功用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具有进步性的,然而,从这个哲学发展过程来看,就不免原始和笨重。逻各斯的出现恰恰相反,从提出的思维方式来看,类同于中国道家的“道”。从思维来看,他不再是人类面对万物来发掘本原是什么,而是从另外的一面设立本原,然后让这个本原接受人们,并让人们从万物中来确定自己的地位。于是人们从认识的主体,变成了认识的客体,这种身份的转变,往往使囿于常规思维的人们无法理解,就像我在前言中提到的一样,当逻各斯横空出世后,“普通人不知道所发生的一切,甚至不知道他们自己在做什么,仿佛他们是在睡梦中生活”。
世界万物的生成是已经存在的,一定的规律尺度也是固然存在的。然而逻各斯的高妙之处却是让人们从万物中捕捉到它的影子。例如,火的运行燃烧,是在一定的尺度上,这个尺度就是逻各斯。赫拉克利特也曾说“(神就是)永恒流转着的火,命运就是那循着相反方向的旅途创生万物的逻各斯”。由此可以试着归纳一下:万物是由逻各斯生成,万物按照着逻各斯运动转化,人类的智慧和话语是一种媒介,逻各斯借助这个媒介在万物的镜子上端详着自己。赫拉克利特如是说道:“那些没有领会的人,虽然听见了,却恰如聋子一般;正是对他们有谚语为证:他们尽管在场却不在场”“那些不听从我而是听从了这逻各斯、同意一切是一得人是明智的,”对于逻各斯在万物世界中的物理作用,一直以来,人们从赫拉克利特的残篇处往往理解:在逻各斯那里,一切皆流,对立面的和谐统一。
万物是流转变化的,任何一刻的事物是不同的。“赫拉克利特在某处说,万物流变,无物常住。他把存在着的东西比作一条河流,声称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踏入又不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又不存在”赫拉克利主张,在世界中观察到的变化之中的存在着一个度量系统,这个系统在他那里就是逻各斯,但在我们这里,就是时间。时间决定了河流的水流消逝,它决定了世界的本末。赫拉克利特曾说“冷的变热,热的变冷,湿的变干,干的变湿”,这其中的决定性要素,不可否认就是时间,而时间不能改变的也只有逻各斯。
万物是对立面的统一。在赫拉克利特残篇中有这样一个说明:一条上山下山的路:对于一位在山顶的旅行者来说,这路是一次下山的漫步;对于在山底的旅行者,它是一次上山的跋涉——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条。此外,赫拉克利特多次运用对立的实质性名词来解释和谐和对立,例如战争的好坏、隶属于神的季节性变化、海水对于鱼和人类的不同属性、猴子和人类的审美观差异等等。这些对立的和谐有些相似于近代哲学的矛盾,然而在赫拉克利特看来,他们是普遍存在的逻各斯规律体现。我们从空间上来看看待这些赫拉克利特提出的例子时,也会恍然觉悟,它们是再寻常不过的事物。空间对于万物来说具有相对的利弊性,但对于逻各斯来说,只是遵循了它的某些准则。
综上所述,逻各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时空的组合,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逻各斯通过人类这个媒介,巧妙地把人类从认识的主体转化为认识的客体存在,并进而通过这样一种特殊的认识工具的存在找到了自己。
参考文献:
[1]C.C.W.泰勒.从开端带柏拉图[M].中国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
[2]叶秀山.前苏格拉底哲学的研究[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5).
[3]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4]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4).
(作者简介:何祝青(1990.4-),男,湖北巴东人,武汉大学文学院2008级人文科学试验班。)
在赫拉克利特之前,从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来都没有停止对于世界本源的思考。并且哲学家经过了这样一种渐进过程:泰勒斯的水本原——阿拉克西曼德的“无定形”——阿拉克西美尼的“气”——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就连赫拉克利特自身也认为“火”可以充当个当世界的本原。然而,真正到了“逻各斯”的提出,才能算是哲学本原思考的一种伟大的突破。逻各斯来源于话语,而又是一种哲学的存在。逻各斯(logos)的词根同说(legein)一词相联系,具有宽泛意义,它和说话、理性对话形式等有关,因而可以说是构成日常生活经验总结。它是一种规律、比例和关于万物的比例。赫拉克利特的本原“火”,也是在这种尺度上燃烧、熄灭和转变成为其他的生成物质。逻各斯的提出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在赫拉克利特之前,人们思考的方式大多是从客观事物中来挖掘万物的本原,就像是人从类人猿身上来捕捉为我们祖先生活的样子。并进而推理出来水、气、火和数来作为万物本原。哲学家们从经验逻辑上首先树立一杆标尺,并进一步考量这杆标尺包括是不是充盈于万物之间的介质,是不是能够运动转化,是不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等等。从反对神学走向实际功用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具有进步性的,然而,从这个哲学发展过程来看,就不免原始和笨重。逻各斯的出现恰恰相反,从提出的思维方式来看,类同于中国道家的“道”。从思维来看,他不再是人类面对万物来发掘本原是什么,而是从另外的一面设立本原,然后让这个本原接受人们,并让人们从万物中来确定自己的地位。于是人们从认识的主体,变成了认识的客体,这种身份的转变,往往使囿于常规思维的人们无法理解,就像我在前言中提到的一样,当逻各斯横空出世后,“普通人不知道所发生的一切,甚至不知道他们自己在做什么,仿佛他们是在睡梦中生活”。
世界万物的生成是已经存在的,一定的规律尺度也是固然存在的。然而逻各斯的高妙之处却是让人们从万物中捕捉到它的影子。例如,火的运行燃烧,是在一定的尺度上,这个尺度就是逻各斯。赫拉克利特也曾说“(神就是)永恒流转着的火,命运就是那循着相反方向的旅途创生万物的逻各斯”。由此可以试着归纳一下:万物是由逻各斯生成,万物按照着逻各斯运动转化,人类的智慧和话语是一种媒介,逻各斯借助这个媒介在万物的镜子上端详着自己。赫拉克利特如是说道:“那些没有领会的人,虽然听见了,却恰如聋子一般;正是对他们有谚语为证:他们尽管在场却不在场”“那些不听从我而是听从了这逻各斯、同意一切是一得人是明智的,”对于逻各斯在万物世界中的物理作用,一直以来,人们从赫拉克利特的残篇处往往理解:在逻各斯那里,一切皆流,对立面的和谐统一。
万物是流转变化的,任何一刻的事物是不同的。“赫拉克利特在某处说,万物流变,无物常住。他把存在着的东西比作一条河流,声称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踏入又不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又不存在”赫拉克利主张,在世界中观察到的变化之中的存在着一个度量系统,这个系统在他那里就是逻各斯,但在我们这里,就是时间。时间决定了河流的水流消逝,它决定了世界的本末。赫拉克利特曾说“冷的变热,热的变冷,湿的变干,干的变湿”,这其中的决定性要素,不可否认就是时间,而时间不能改变的也只有逻各斯。
万物是对立面的统一。在赫拉克利特残篇中有这样一个说明:一条上山下山的路:对于一位在山顶的旅行者来说,这路是一次下山的漫步;对于在山底的旅行者,它是一次上山的跋涉——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条。此外,赫拉克利特多次运用对立的实质性名词来解释和谐和对立,例如战争的好坏、隶属于神的季节性变化、海水对于鱼和人类的不同属性、猴子和人类的审美观差异等等。这些对立的和谐有些相似于近代哲学的矛盾,然而在赫拉克利特看来,他们是普遍存在的逻各斯规律体现。我们从空间上来看看待这些赫拉克利特提出的例子时,也会恍然觉悟,它们是再寻常不过的事物。空间对于万物来说具有相对的利弊性,但对于逻各斯来说,只是遵循了它的某些准则。
综上所述,逻各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时空的组合,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逻各斯通过人类这个媒介,巧妙地把人类从认识的主体转化为认识的客体存在,并进而通过这样一种特殊的认识工具的存在找到了自己。
参考文献:
[1]C.C.W.泰勒.从开端带柏拉图[M].中国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
[2]叶秀山.前苏格拉底哲学的研究[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5).
[3]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4]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4).
(作者简介:何祝青(1990.4-),男,湖北巴东人,武汉大学文学院2008级人文科学试验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