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在解放以前。小学叫“国语”,中学则叫“国文”,直到解放以后才统称“语文”。关于“语文”的名称,当年主持中学教材编审工作的叶圣陶,有过几次权威性的解释:“什么叫语文?平常所说的话叫做口头语言。写到字面上的叫做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做‘语文’。”这个名称是1949年上半年使用起来的。
一、语言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近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认为:所谓语言是指语法系统和词汇系统的综合。而《教育大辞典》是这样诠释语言的:“语言是以语音与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则的一种符号系统。”
从语言的内涵,可以推出语言的构成要素:
语言虽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但口语先于书面语。在口语向书面语发展过渡的过程中,文字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发生学角度来看:
其一,口头语言一旦说出就稍纵即逝。为了打破口语这种时空局限,就需要一种载体能够把口头语言记录下来,以便永久流传。
其二,文字为口语的保存提供了可能性。文字成为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联系纽带,文字的出现,为书面语言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书面语言的产生,反过来促进了口头语言的发展。促进了口头语言的规范化,使口头语言更加紧密丰富。
语法系统是由种种组织词汇单位的规则组成的系统,语言中成千上万,千差万别的词汇单位也只有依靠语法规则才能组织起来,才能成为各种各样、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句子,才能起到交流思想感情的作用。所以,语法系统是任何语言是任何语言所不可缺少的,而对于语文来说,更是不可或缺。
语文中通常所说的语法规则是指语言中客观存在的语言结构规律,语法、语音、语义在言语行动中紧密结合以共同完成交际任务。语法单位当中的语素、词、短语、句子的分析,语法意义与语法手段的理解,语法的组合,无疑是语文中语法教学的指导原则。
二、语文的本质
一般都认为,语文就是凭借第二信号系统所建立起来的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进行言语行为的思维系统。它以感知、表象、记忆、联想、思维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为基础。进行语言信息的接受存储、处理输出、反馈等连续反复的认识运动,其构成如下:知识系统:以文字、词语、语句、语法、文章、修辞等为中心内容。心理系统:包括感知、识记、注意、联想、想象、思维等一系列活动。实践系统:包括阿读、观察、听讲、说话、写作等活动。
仔细研究这三大系统,不难发现知识系统中文字、词语、语句、语法、文章、修辞其实属于语言范畴。心理系统其实就是言语范围当中言语链发生作用的全过程。实践系统实质上就是基本的言语能力,即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
所谓言语,索绪尔认为这是使用语言的行为,是在交际中说出的话语。换而言之,言语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人的说和写的过程,是人的一种行为,又叫“言语活动”或“言语行为”。二是指人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东西,它是前一行为的结果,也叫“言语作品”。因此,言语的构成如下:
言语知识包括修辞、语用,而这些又是涵盖在语文的知识系统中。言语能力也就是言语作用过程,即言语链形成的过程。言语链具有物理、生物、心理特性,也就是言语链传递的过程。言语活动是多方面的,性质复杂。此外,言语过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交际功能。社会交际的言语必然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包括听、说、读、写,它是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的。人们借助言语互通消息,交流思想,借助“言语作品”——语文当中的文学作品或文章充当了文化传播的工具,从而实现了跨时空的交际。
言语能力也就是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的信息:
(1)从纵向关系看,听、说是为了运用口头语言,可以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读、写是为了表达书面语言,必须经过专门训练。听、说是以语音为载体,读、写以文字为载体的。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是指人们具体运用语言材料和规则的交际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也就是言语。
(2)從横向关系看,听和读都属于接受方面;说和写都属于表达方面。
(3)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之间存在同一性,四种技能都是语义代码的传输,都是思想感情的语言化或内化,它们均以语言为纽带,以思想意义为核心。四种技能之间通过翻译相互转化,听、读是进入读写的重要阶梯,读写能力的养成又可以促进听说能力的提高。
所以言语能力训练从根本上来说也就是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
语文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循环、深化的过程。语文学习总是从模仿别人的言语开始,而后逐步了解某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的系统规则,最终再用这些系统规则指导自己的听、说、读、写等言语行为。语文学习始于言语活动,又复归于言语活动,因此语文学科的性质应当由“言语活动”来决定。言语活动包括语言的工具性、社会性,又包括言语的思想感情性、个体性。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学习,还必须密切联系使用语言进行言语交际活动的语境、文化背景及言语着个人的心理来进行。
总之,语文是语言和言语的矛盾统一,只有对这个命题有了透彻理解,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语言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近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认为:所谓语言是指语法系统和词汇系统的综合。而《教育大辞典》是这样诠释语言的:“语言是以语音与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则的一种符号系统。”
从语言的内涵,可以推出语言的构成要素:
语言虽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但口语先于书面语。在口语向书面语发展过渡的过程中,文字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发生学角度来看:
其一,口头语言一旦说出就稍纵即逝。为了打破口语这种时空局限,就需要一种载体能够把口头语言记录下来,以便永久流传。
其二,文字为口语的保存提供了可能性。文字成为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联系纽带,文字的出现,为书面语言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书面语言的产生,反过来促进了口头语言的发展。促进了口头语言的规范化,使口头语言更加紧密丰富。
语法系统是由种种组织词汇单位的规则组成的系统,语言中成千上万,千差万别的词汇单位也只有依靠语法规则才能组织起来,才能成为各种各样、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句子,才能起到交流思想感情的作用。所以,语法系统是任何语言是任何语言所不可缺少的,而对于语文来说,更是不可或缺。
语文中通常所说的语法规则是指语言中客观存在的语言结构规律,语法、语音、语义在言语行动中紧密结合以共同完成交际任务。语法单位当中的语素、词、短语、句子的分析,语法意义与语法手段的理解,语法的组合,无疑是语文中语法教学的指导原则。
二、语文的本质
一般都认为,语文就是凭借第二信号系统所建立起来的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进行言语行为的思维系统。它以感知、表象、记忆、联想、思维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为基础。进行语言信息的接受存储、处理输出、反馈等连续反复的认识运动,其构成如下:知识系统:以文字、词语、语句、语法、文章、修辞等为中心内容。心理系统:包括感知、识记、注意、联想、想象、思维等一系列活动。实践系统:包括阿读、观察、听讲、说话、写作等活动。
仔细研究这三大系统,不难发现知识系统中文字、词语、语句、语法、文章、修辞其实属于语言范畴。心理系统其实就是言语范围当中言语链发生作用的全过程。实践系统实质上就是基本的言语能力,即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
所谓言语,索绪尔认为这是使用语言的行为,是在交际中说出的话语。换而言之,言语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人的说和写的过程,是人的一种行为,又叫“言语活动”或“言语行为”。二是指人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东西,它是前一行为的结果,也叫“言语作品”。因此,言语的构成如下:
言语知识包括修辞、语用,而这些又是涵盖在语文的知识系统中。言语能力也就是言语作用过程,即言语链形成的过程。言语链具有物理、生物、心理特性,也就是言语链传递的过程。言语活动是多方面的,性质复杂。此外,言语过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交际功能。社会交际的言语必然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包括听、说、读、写,它是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的。人们借助言语互通消息,交流思想,借助“言语作品”——语文当中的文学作品或文章充当了文化传播的工具,从而实现了跨时空的交际。
言语能力也就是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的信息:
(1)从纵向关系看,听、说是为了运用口头语言,可以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读、写是为了表达书面语言,必须经过专门训练。听、说是以语音为载体,读、写以文字为载体的。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是指人们具体运用语言材料和规则的交际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也就是言语。
(2)從横向关系看,听和读都属于接受方面;说和写都属于表达方面。
(3)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之间存在同一性,四种技能都是语义代码的传输,都是思想感情的语言化或内化,它们均以语言为纽带,以思想意义为核心。四种技能之间通过翻译相互转化,听、读是进入读写的重要阶梯,读写能力的养成又可以促进听说能力的提高。
所以言语能力训练从根本上来说也就是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
语文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循环、深化的过程。语文学习总是从模仿别人的言语开始,而后逐步了解某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的系统规则,最终再用这些系统规则指导自己的听、说、读、写等言语行为。语文学习始于言语活动,又复归于言语活动,因此语文学科的性质应当由“言语活动”来决定。言语活动包括语言的工具性、社会性,又包括言语的思想感情性、个体性。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学习,还必须密切联系使用语言进行言语交际活动的语境、文化背景及言语着个人的心理来进行。
总之,语文是语言和言语的矛盾统一,只有对这个命题有了透彻理解,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