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研究了应用GC/MS法检验某感冒冲剂中的新型毒品PMMA的方法。
关键词:PMMA;新型毒品;GC/MS
中图分类号:C9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29-0097-02
作者简介:何伟仪(1980-),男,汉族,广西柳州人,广西柳州市公安局物证鉴定所,工程师,研究方向:理化检验。
PMMA又名4-甲氧基甲基安非他命(4-methoxymethamphetamine,PMMA),属于安非他命类药物,是类似于MDMA(摇头丸)的新兴危险滥用药物。其分子式为C11H17NO,分子量为179.26,结构式见图2。
PMMA是2000年以后开始在欧美流行的新型毒品,具有迷幻及交感神经兴奋作用,常冒充或掺杂MDMA贩卖[1]。PMMA致死剂量与达到兴奋剂量的间距极近,稍过量就会致死,若与其他药物及酒精并用更加强其神经毒性。欧美、台湾也出现过滥用致死案例[2-4]。香港近年发现有毒贩将毒品包装成糖果、食品中等向青少年兜售。这些新型毒品包装不论外观、款式和味道都不像传统毒品,容易令人降低戒心。借此吸引青少年尝试。但由于PMMA在我国大陆没有列为管制类药品,对检验人员来说,往往易被忽略,特别是隐藏于某感冒冲剂中的PMMA,在大陆更是未见报道,检验人员往往会因为已经从某感冒冲剂中检出了咖啡因,产生了迷惑而漏掉了PMMA。
一、案件简介
嫌疑人贾某在某市某路某区17栋附近进行疑似毒品交易时被民警当场抓获,从其身上和车上缴获疑似毒品一批。
二、实验部分
(一)检材
某感冒冲剂一包,内有棕色颗粒和绿色颗粒混合物。
(二)仪器与试剂
1.Agilent 6890N/5973N型气质联用议;
2.分析天平(赛多利斯);
3.纯水仪(密理博);
4.所用试剂三氯甲烷为色谱纯;
5.pH9.2Tris-HCI缓冲液;
6.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可卡因、氯胺酮和海洛因单标,浓度均为1.0mg/mL,由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提供。
(三)GC/MS参考条件
1.色谱条件
色谱柱:HP-5MS 30m×0.25mm×0.25μm弹性石英毛细管柱;升温程序:100℃保持2min,以25℃/min升温至280℃保持10min;进样口温度250℃;载气:He;流量:恒流1mL/min;进样方式:分流进样,分流比30:1;进样量1μL;
2.质谱条件
离子源:EI,电子能量69.9eV,传输线温度280℃;电子倍增器电压1412V;溶剂切掉时间:3min;扫描方式:SCAN:质量扫描范围40-450amu。
(四)样品处理与检验
称取检材约5mg于10mL试管中,用约5mL三氯甲烷溶解,用pH9.2Tris-HCI缓冲液调节PH值至9,振荡、离心后,取下层清液供GC/MS分析。因PMMA为苯丙胺类药物,分子结构中含有氮原子属于有机碱类,因此在碱性条件下回收率较高。
同时做空白添加10μg/mL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可卡因、氯胺酮和海洛因混标和空白对照实验。
(五)检验结果
空白对照中未检出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可卡因、氯胺酮和海洛因;混标空白添加中检出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可卡因、氯胺酮和海洛因成分。
上述检材提取后,经GC/MS分析,得出图谱见图1,经NIST库中检索,其质谱结构图如图2,与标准谱库比较匹配度为941,其特征离子碎片m/z58(基峰)、78、121、91,与谱库相对丰度一致,说明检出PMMA成分。
三、结论
本文采用上述GC/MS法对案件检材某感冒冲剂成功检出PMMA成分。犯罪分子利用某感冒冲剂进行伪包装来制毒和运输毒品,便于携带,也更具隐蔽性,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所建立的方法可为此类毒品分析提供一种科学、准确、快速的检测方法,从而为有力打击此类毒品违法犯罪行为提供有力证据。
[参考文献]
[1]林忧,郭建,林瑾珲,周毓灼,吴升武.4-甲氧基甲基安非他命的检验[J].刑事技术,2013,(3):46-47.
[2]Lin D L,Liu H C,Yin H L.Recent paramethoxymethamphetamine (PMMA) deaths in Taiwan[J].J Anal Toxicol,2007,31(2):109-113.
[3]Vevelstad M,Oiestad E L,Middelkoop G,et al.The PMMA epidemic in Norway:Comparison of fatal and non-fatal intoxications[J].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2012,219(1-3):151-157.
[4]Johansen S S,Hansen A C,Müller I B,et al.Three fatal cases of PMA and PMMA poisoning in Denmark[J].J Anal Toxicol,2003,27(4):253-256.
关键词:PMMA;新型毒品;GC/MS
中图分类号:C9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29-0097-02
作者简介:何伟仪(1980-),男,汉族,广西柳州人,广西柳州市公安局物证鉴定所,工程师,研究方向:理化检验。
PMMA又名4-甲氧基甲基安非他命(4-methoxymethamphetamine,PMMA),属于安非他命类药物,是类似于MDMA(摇头丸)的新兴危险滥用药物。其分子式为C11H17NO,分子量为179.26,结构式见图2。
PMMA是2000年以后开始在欧美流行的新型毒品,具有迷幻及交感神经兴奋作用,常冒充或掺杂MDMA贩卖[1]。PMMA致死剂量与达到兴奋剂量的间距极近,稍过量就会致死,若与其他药物及酒精并用更加强其神经毒性。欧美、台湾也出现过滥用致死案例[2-4]。香港近年发现有毒贩将毒品包装成糖果、食品中等向青少年兜售。这些新型毒品包装不论外观、款式和味道都不像传统毒品,容易令人降低戒心。借此吸引青少年尝试。但由于PMMA在我国大陆没有列为管制类药品,对检验人员来说,往往易被忽略,特别是隐藏于某感冒冲剂中的PMMA,在大陆更是未见报道,检验人员往往会因为已经从某感冒冲剂中检出了咖啡因,产生了迷惑而漏掉了PMMA。
一、案件简介
嫌疑人贾某在某市某路某区17栋附近进行疑似毒品交易时被民警当场抓获,从其身上和车上缴获疑似毒品一批。
二、实验部分
(一)检材
某感冒冲剂一包,内有棕色颗粒和绿色颗粒混合物。
(二)仪器与试剂
1.Agilent 6890N/5973N型气质联用议;
2.分析天平(赛多利斯);
3.纯水仪(密理博);
4.所用试剂三氯甲烷为色谱纯;
5.pH9.2Tris-HCI缓冲液;
6.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可卡因、氯胺酮和海洛因单标,浓度均为1.0mg/mL,由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提供。
(三)GC/MS参考条件
1.色谱条件
色谱柱:HP-5MS 30m×0.25mm×0.25μm弹性石英毛细管柱;升温程序:100℃保持2min,以25℃/min升温至280℃保持10min;进样口温度250℃;载气:He;流量:恒流1mL/min;进样方式:分流进样,分流比30:1;进样量1μL;
2.质谱条件
离子源:EI,电子能量69.9eV,传输线温度280℃;电子倍增器电压1412V;溶剂切掉时间:3min;扫描方式:SCAN:质量扫描范围40-450amu。
(四)样品处理与检验
称取检材约5mg于10mL试管中,用约5mL三氯甲烷溶解,用pH9.2Tris-HCI缓冲液调节PH值至9,振荡、离心后,取下层清液供GC/MS分析。因PMMA为苯丙胺类药物,分子结构中含有氮原子属于有机碱类,因此在碱性条件下回收率较高。
同时做空白添加10μg/mL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可卡因、氯胺酮和海洛因混标和空白对照实验。
(五)检验结果
空白对照中未检出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可卡因、氯胺酮和海洛因;混标空白添加中检出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可卡因、氯胺酮和海洛因成分。
上述检材提取后,经GC/MS分析,得出图谱见图1,经NIST库中检索,其质谱结构图如图2,与标准谱库比较匹配度为941,其特征离子碎片m/z58(基峰)、78、121、91,与谱库相对丰度一致,说明检出PMMA成分。
三、结论
本文采用上述GC/MS法对案件检材某感冒冲剂成功检出PMMA成分。犯罪分子利用某感冒冲剂进行伪包装来制毒和运输毒品,便于携带,也更具隐蔽性,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所建立的方法可为此类毒品分析提供一种科学、准确、快速的检测方法,从而为有力打击此类毒品违法犯罪行为提供有力证据。
[参考文献]
[1]林忧,郭建,林瑾珲,周毓灼,吴升武.4-甲氧基甲基安非他命的检验[J].刑事技术,2013,(3):46-47.
[2]Lin D L,Liu H C,Yin H L.Recent paramethoxymethamphetamine (PMMA) deaths in Taiwan[J].J Anal Toxicol,2007,31(2):109-113.
[3]Vevelstad M,Oiestad E L,Middelkoop G,et al.The PMMA epidemic in Norway:Comparison of fatal and non-fatal intoxications[J].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2012,219(1-3):151-157.
[4]Johansen S S,Hansen A C,Müller I B,et al.Three fatal cases of PMA and PMMA poisoning in Denmark[J].J Anal Toxicol,2003,27(4):25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