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没有运载火箭,航天员恐怕就上不了天,它是运送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和空间站的工具。而正是早期我国科学家排除万难,研制和开发运载火箭,才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我国自行研制的航天运载工具,它们承接着中国的卫星发射任务,在国际卫星发射市场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钱学森破阻力回国
“提到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史,不得不提到‘航天之父’钱学森。”原中国航天档案馆馆长刘登锐说。
他介绍说,中国的航天事业,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才开始起步。当时,我国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科学技术与工业水平相当落后,综合国力不强,又屡遭敌对势力的禁运、封锁。在这种情况下,钱学森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千方百计回到祖国。
钱学森在当时的美国,已是力学界、应用数学界和火箭技术方面的权威学者。1939年,在“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冯·卡门领导的火箭技术研究小组,钱学森从事独立研究。后来,钱学森成为冯·卡门的助手,是美国火箭技术的摇篮——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实验室最早的六名成员之一。
回国前,钱学森向冯·卡门告别时,冯·卡门曾激动地说:“你现在学术上已超过了我。”
刘登锐说,曾经有位院士这么说过,如果没有钱学森,中国的航天事业恐怕要晚二十多年。
第一枚探空火箭“T-7M”发射成功
1955年10月,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次年10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其前身是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宣告成立,钱学森出任首任院长,至此,由他挂帅的导弹工程全面展开。
1960年2月19日,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发射成功。尽管探空火箭结构简单,但却是新中国的航天人,向祖国献上的第一枚真正的火箭。
这枚火箭的意义,用当时的技术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的话来说,“如果没有这一步,恐怕不会那么快的时间把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做出来,把东方红卫星放上去,那恐怕是不可能。”
刘登锐说,T-7M探空火箭发射试验场,位于上海远郊的东海之滨,这里人烟稀少,条件艰苦。发射设施的简陋程度让人难以想象:测试室由厕所改造而成,发电站是用芦苇席围成的,而指挥部则是设在一座废弃的旧碉堡内;发射过程更是让人难以置信:没有步话机、电话等通信工具,总指挥得挥舞着手势、扯着嗓子大声喊话才能下达命令。
“创业之初,中国航天人就靠着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研制发射了第一代探空火箭。”刘登锐说。
他介绍说,1966年7月15日,我国的科学家利用火箭,成功地将一只名叫小豹的小狗,送到了距离地面70公里的高空,经过20多分钟的飞行后,小豹安全返回到了地面。28日,另一只小狗姗姗也被探空火箭成功送上了天。
其中,将小豹送上天的火箭,是“T 7A S2 ”,其前身是我国第一枚生物实验火箭“T7A S1”。刘登锐认为,虽然没有进入太空轨道,但能把生物送到高空并安全返回,这实际上为以后的载人飞船打下了基础。
导弹试验有风险,既成功过,也失败过
“我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在洲际导弹的基础上改制而成。”刘登锐说,而中国的导弹技术专家,对东风系列导弹关键技术的解决,为研究洲际导弹打下了基础。
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是从仿制苏联导弹起步的。按照中苏两国政府于1957年签订的“郭刚新技术协定”,苏联承诺在导弹技术上给予我国帮助。我国首先仿制的是苏联P-2地地导弹,早期代号为“1059”,后称为东风1号。
正当仿制进入关键时期,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苏联毁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但却激发出我国导弹研制人员自力更生的精神。面对当时的形势,毛泽东说:“要下定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
苏联专家走后两个月,中国第一批仿制的,但却完全是自己制造的东风1号导弹出厂。1960年11月5日,东风1号在滚滚气浪中腾空而起,几秒钟后转向正西方向,飞向大漠深处,7分钟后,弹头落在目标区内,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导弹试验有风险,既成功过,也失败过。”1962年春节前夕,东风2号失败的首次试射,让刘登锐印象很深刻,“如果说东风1号是仿制的,那么东风2号,则是完全由我国科学家设计和制造的。”
刘登锐说,设计这枚导弹就是要争口气,证明没有苏联专家帮忙,我国自己的科学家也能行。因此,这枚导弹又被称为“争气弹”。可惜的是,“争气弹”第一次试射没有给大家争口气,它脱离了轨道,从高空坠落了下来。
“当时科研人员都非常沮丧,原来准备的庆功宴,也没有人有心思吃。不过,钱学森的一席话,使大家又重拾信心,振奋了起来。钱老说,‘今天它掉下来,明天我们将把它射上去,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他还以自己在美国反复修改论文的经历鼓舞大家。两年后,改造后的东风2号成功试射,”刘登锐说。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历史性时刻。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排头兵——长征1号运载火箭携带者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从酒泉发射场腾空而起,直奔东南方向的太空。10分钟后,卫星顺利进入轨道。
东方红1号的顺利升空,拉开了国航天事业的大幕。
火箭与导弹的区别:
在古代,火箭是指把装有火药的筒绑在箭杆上,或在箭杆内装上火药,点燃引火线后发射出去,箭在飞行中借助火药燃烧向后喷火所产生的推力,使箭飞行得更远,人们把这种喷火的箭叫火箭。我们现在所称的“火箭”,是指自身既带有燃料,又带有助燃用的氧化剂,用火箭发动机作动力装置,可在大气层内飞行,也可在大气层外的真空中飞行的飞行器。
最早出现的一些导弹,是用火箭发动机来推进的,有人就称之为火箭,因此,人们常常将火箭与导弹混为一谈。其实导弹和火箭是有很大差别的:导弹是一种战争武器,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控制系统控制其飞行并导向目标,而火箭则是一种飞行器,依靠火箭发动机产生推力飞行。
有些导弹用有控火箭作运载工具,这种作运载工具的火箭,就叫运载火箭。运载火箭不但可以运送导弹弹头,使其命中目标而成为导弹,还可以运送航天器如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和空间站。早期的运载火箭是从导弹运载器派生出来的,如我国的长征2号运载火箭,就是在我国研制的第一代洲际战略导弹的运载器基础上改制而成。
本文部分资料由原中国航天档案馆馆长刘登锐、《太空探索》杂志社前主编田如森提供
钱学森破阻力回国
“提到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史,不得不提到‘航天之父’钱学森。”原中国航天档案馆馆长刘登锐说。
他介绍说,中国的航天事业,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才开始起步。当时,我国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科学技术与工业水平相当落后,综合国力不强,又屡遭敌对势力的禁运、封锁。在这种情况下,钱学森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千方百计回到祖国。
钱学森在当时的美国,已是力学界、应用数学界和火箭技术方面的权威学者。1939年,在“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冯·卡门领导的火箭技术研究小组,钱学森从事独立研究。后来,钱学森成为冯·卡门的助手,是美国火箭技术的摇篮——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实验室最早的六名成员之一。
回国前,钱学森向冯·卡门告别时,冯·卡门曾激动地说:“你现在学术上已超过了我。”
刘登锐说,曾经有位院士这么说过,如果没有钱学森,中国的航天事业恐怕要晚二十多年。
第一枚探空火箭“T-7M”发射成功
1955年10月,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次年10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其前身是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宣告成立,钱学森出任首任院长,至此,由他挂帅的导弹工程全面展开。
1960年2月19日,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发射成功。尽管探空火箭结构简单,但却是新中国的航天人,向祖国献上的第一枚真正的火箭。
这枚火箭的意义,用当时的技术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的话来说,“如果没有这一步,恐怕不会那么快的时间把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做出来,把东方红卫星放上去,那恐怕是不可能。”
刘登锐说,T-7M探空火箭发射试验场,位于上海远郊的东海之滨,这里人烟稀少,条件艰苦。发射设施的简陋程度让人难以想象:测试室由厕所改造而成,发电站是用芦苇席围成的,而指挥部则是设在一座废弃的旧碉堡内;发射过程更是让人难以置信:没有步话机、电话等通信工具,总指挥得挥舞着手势、扯着嗓子大声喊话才能下达命令。
“创业之初,中国航天人就靠着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研制发射了第一代探空火箭。”刘登锐说。
他介绍说,1966年7月15日,我国的科学家利用火箭,成功地将一只名叫小豹的小狗,送到了距离地面70公里的高空,经过20多分钟的飞行后,小豹安全返回到了地面。28日,另一只小狗姗姗也被探空火箭成功送上了天。
其中,将小豹送上天的火箭,是“T 7A S2 ”,其前身是我国第一枚生物实验火箭“T7A S1”。刘登锐认为,虽然没有进入太空轨道,但能把生物送到高空并安全返回,这实际上为以后的载人飞船打下了基础。
导弹试验有风险,既成功过,也失败过
“我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在洲际导弹的基础上改制而成。”刘登锐说,而中国的导弹技术专家,对东风系列导弹关键技术的解决,为研究洲际导弹打下了基础。
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是从仿制苏联导弹起步的。按照中苏两国政府于1957年签订的“郭刚新技术协定”,苏联承诺在导弹技术上给予我国帮助。我国首先仿制的是苏联P-2地地导弹,早期代号为“1059”,后称为东风1号。
正当仿制进入关键时期,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苏联毁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但却激发出我国导弹研制人员自力更生的精神。面对当时的形势,毛泽东说:“要下定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
苏联专家走后两个月,中国第一批仿制的,但却完全是自己制造的东风1号导弹出厂。1960年11月5日,东风1号在滚滚气浪中腾空而起,几秒钟后转向正西方向,飞向大漠深处,7分钟后,弹头落在目标区内,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导弹试验有风险,既成功过,也失败过。”1962年春节前夕,东风2号失败的首次试射,让刘登锐印象很深刻,“如果说东风1号是仿制的,那么东风2号,则是完全由我国科学家设计和制造的。”
刘登锐说,设计这枚导弹就是要争口气,证明没有苏联专家帮忙,我国自己的科学家也能行。因此,这枚导弹又被称为“争气弹”。可惜的是,“争气弹”第一次试射没有给大家争口气,它脱离了轨道,从高空坠落了下来。
“当时科研人员都非常沮丧,原来准备的庆功宴,也没有人有心思吃。不过,钱学森的一席话,使大家又重拾信心,振奋了起来。钱老说,‘今天它掉下来,明天我们将把它射上去,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他还以自己在美国反复修改论文的经历鼓舞大家。两年后,改造后的东风2号成功试射,”刘登锐说。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历史性时刻。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排头兵——长征1号运载火箭携带者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从酒泉发射场腾空而起,直奔东南方向的太空。10分钟后,卫星顺利进入轨道。
东方红1号的顺利升空,拉开了国航天事业的大幕。
火箭与导弹的区别:
在古代,火箭是指把装有火药的筒绑在箭杆上,或在箭杆内装上火药,点燃引火线后发射出去,箭在飞行中借助火药燃烧向后喷火所产生的推力,使箭飞行得更远,人们把这种喷火的箭叫火箭。我们现在所称的“火箭”,是指自身既带有燃料,又带有助燃用的氧化剂,用火箭发动机作动力装置,可在大气层内飞行,也可在大气层外的真空中飞行的飞行器。
最早出现的一些导弹,是用火箭发动机来推进的,有人就称之为火箭,因此,人们常常将火箭与导弹混为一谈。其实导弹和火箭是有很大差别的:导弹是一种战争武器,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控制系统控制其飞行并导向目标,而火箭则是一种飞行器,依靠火箭发动机产生推力飞行。
有些导弹用有控火箭作运载工具,这种作运载工具的火箭,就叫运载火箭。运载火箭不但可以运送导弹弹头,使其命中目标而成为导弹,还可以运送航天器如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和空间站。早期的运载火箭是从导弹运载器派生出来的,如我国的长征2号运载火箭,就是在我国研制的第一代洲际战略导弹的运载器基础上改制而成。
本文部分资料由原中国航天档案馆馆长刘登锐、《太空探索》杂志社前主编田如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