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4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目的:降低神经外科PICC感染风险,提高神经外科PICC管理质量。方法:选择患者105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对患者实施PICC感染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护对策。结果:实验组患者PICC感染风险大幅下降,防护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检验 X2=4.54,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静脉置管中及时有效的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并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同时也降低了患者潜在感染风险,给其后期治疗带来极大的便捷。
【关键词】神经外科 PICC 感染风险对策
神经外科患者病情较重,有些患者长期昏迷、卧床,不能经口进食,全身营养状况差,血管条件差,住院时间长,需长期输注刺激性较强、浓度较高的药物,对血管破坏较大,常导致静脉穿刺困难、液体外渗、静脉炎等,普通输液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置管成功率高,操作简单安全,留置时间长, 避免了患者长期输注这些药物对血管的损害,减轻了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1]。但在使用过程中PICC也会出现一些感染风险,如何有效的防控这类风险是护理行业常常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我科于2012年8月~2014年5月进行PICC置管患者感染风险评估并采取防护措施,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患者105例,其中男64例,女性41例,年龄11~82岁,平均年龄46岁,脑出血42例,脑外伤37例,脑积水20例,颅内各种肿瘤6例,置管长度14~47CM,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1例)和对照组(5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置管部位、置管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对患者实施PICC感染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2.方法
2.1对患者PICC感染的风险进行评估
PICC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特别是在长期输液、化疗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尽管PICC在导管材料、种类及置管方法上不断完善,但导管相关性感染仍无法完全回避,其发生率为16.4%~28.8%[2]。影响PICC导管感染因素是多方面的,既与病人的病程、年龄、性别、皮肤、免疫力等状况有关,也与治疗方案的拟定、穿刺部位的选择、操作人员及维护人员的经验、导管留置时间、置管部位及药物的刺激性等因素有关[3]。因此我们首先从以上影响PICC导管感染的几方面因素出发来对患者PICC感染的风险进行评估。
2.1.1 病人情况的评估
主要针对病人的病程、年龄、性别、病人活动状况、皮肤状况、免疫力、配合程度等进行评估。
2.1.2 治疗方案的评估
主要针对输液疗程、输液速度、药液性质(PH值、渗透压)、药物的刺激性、导管留置时间等进行评估。
2.1.3 穿刺部位的评估
主要针对病人皮肤状况、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能见度、静脉弹性、静脉瓣、静脉直径、长短、穿刺难易度等进行评估。
2.1.4 操作人员及维护人员的技能评估
主要针对相关人员的PICC置管技术及维护技能等情况进行评估。
2.2 神经外科PICC感染防护和应对措施
我科针对上述各种可能引起PICC感染的因素采取了如下针对性的防护和积极应对措施。
2.2.1规范操作地点和操作流程
我科使用单独的无菌室进行规范操作,并规范置管的操作流程。
2.2.2合理选择穿刺执行者
根据前述PICC感染风险评估的大小,安排普通医护人员、专业静脉输液护士进行定期培训,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
2.2.3科学选择穿刺工具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治疗方案、潜在感染风险等科学选择穿刺工具的类型、穿刺导管的材料属性和型号。
2.2.4审慎选择穿刺部位,有效应用B超技术,增加穿刺准确性。
严格无菌操作原则,正确选择消毒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感染风险评估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有效应用B超技术,增加穿刺准确性,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感染并发症,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的感染风险。
2.2.5 完善术后的护理、维持及管理
患者术后的护理、维持及管理也不应忽视。我科主要在PICC穿刺贴膜的应用、正确的固定方法、冲管封管方法、留置时间、记录与数据收集、感染控制、检测评估等方面也常抓不懈。出院后导管维护宣教方面,也是我科的主要管理工作步骤之一。
2.2.6 加强护理人员特别是1-2年的低年护理人员的PICC技术培训
我科特别加强护理人员特别是1-2年的低年护理人员的PICC技术培训,内容包括: PICC导管固定方法,PICC置管部位的选择,PICC术后观察要点,PICC感染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PICC维护的操作步骤,等等,使PICC操作人人过关,PICC管理制度人人知晓,从而树立护理人员责任意识,并把感染率大小列入绩效考核内容之一。
3.结果
通过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PICC感染情况,发现对照组的感染率是16.67%,实验组是3.92%,感染率大幅下降,实验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卡方检验P<0.05,表明两者具有显著差异。结果见表1:
4.讨论
神经外科PICC中常常忽视置管前的风险评估导致了较高的感染率,本科根据病人情况、治疗方案、穿刺部位、操作人员及维护人员的经验等对患者实施PICC感染风险评估,了解患者存在感染风险程度。 对不同类型风险的患者分别采取针对性的防护和积极应对措施,结果发现实验组患者感染率大幅下降,感染防护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在神经外科静脉置管中,必须高度重视、酌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应对措施,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同时降低患者潜在并发症,给其后期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钱瑞添(1969-),女,湖北省武汉市人,1969年5月生,主管护师,本科,从事神经外科PICC护理临床及研究。工作单位:430022,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
参考文献
[1]田召辉,刘文权,焦芳,张桂英. 浅谈PICC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28(10):223-224.
[2]谢娟. PICC留置导管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2009,12(1):90-91.
[3]徐丽丽,李丹.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9):4043-4044.
【摘要】目的:降低神经外科PICC感染风险,提高神经外科PICC管理质量。方法:选择患者105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对患者实施PICC感染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护对策。结果:实验组患者PICC感染风险大幅下降,防护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检验 X2=4.54,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静脉置管中及时有效的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并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同时也降低了患者潜在感染风险,给其后期治疗带来极大的便捷。
【关键词】神经外科 PICC 感染风险对策
神经外科患者病情较重,有些患者长期昏迷、卧床,不能经口进食,全身营养状况差,血管条件差,住院时间长,需长期输注刺激性较强、浓度较高的药物,对血管破坏较大,常导致静脉穿刺困难、液体外渗、静脉炎等,普通输液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置管成功率高,操作简单安全,留置时间长, 避免了患者长期输注这些药物对血管的损害,减轻了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1]。但在使用过程中PICC也会出现一些感染风险,如何有效的防控这类风险是护理行业常常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我科于2012年8月~2014年5月进行PICC置管患者感染风险评估并采取防护措施,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患者105例,其中男64例,女性41例,年龄11~82岁,平均年龄46岁,脑出血42例,脑外伤37例,脑积水20例,颅内各种肿瘤6例,置管长度14~47CM,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1例)和对照组(5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置管部位、置管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对患者实施PICC感染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2.方法
2.1对患者PICC感染的风险进行评估
PICC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特别是在长期输液、化疗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尽管PICC在导管材料、种类及置管方法上不断完善,但导管相关性感染仍无法完全回避,其发生率为16.4%~28.8%[2]。影响PICC导管感染因素是多方面的,既与病人的病程、年龄、性别、皮肤、免疫力等状况有关,也与治疗方案的拟定、穿刺部位的选择、操作人员及维护人员的经验、导管留置时间、置管部位及药物的刺激性等因素有关[3]。因此我们首先从以上影响PICC导管感染的几方面因素出发来对患者PICC感染的风险进行评估。
2.1.1 病人情况的评估
主要针对病人的病程、年龄、性别、病人活动状况、皮肤状况、免疫力、配合程度等进行评估。
2.1.2 治疗方案的评估
主要针对输液疗程、输液速度、药液性质(PH值、渗透压)、药物的刺激性、导管留置时间等进行评估。
2.1.3 穿刺部位的评估
主要针对病人皮肤状况、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能见度、静脉弹性、静脉瓣、静脉直径、长短、穿刺难易度等进行评估。
2.1.4 操作人员及维护人员的技能评估
主要针对相关人员的PICC置管技术及维护技能等情况进行评估。
2.2 神经外科PICC感染防护和应对措施
我科针对上述各种可能引起PICC感染的因素采取了如下针对性的防护和积极应对措施。
2.2.1规范操作地点和操作流程
我科使用单独的无菌室进行规范操作,并规范置管的操作流程。
2.2.2合理选择穿刺执行者
根据前述PICC感染风险评估的大小,安排普通医护人员、专业静脉输液护士进行定期培训,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
2.2.3科学选择穿刺工具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治疗方案、潜在感染风险等科学选择穿刺工具的类型、穿刺导管的材料属性和型号。
2.2.4审慎选择穿刺部位,有效应用B超技术,增加穿刺准确性。
严格无菌操作原则,正确选择消毒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感染风险评估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有效应用B超技术,增加穿刺准确性,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感染并发症,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的感染风险。
2.2.5 完善术后的护理、维持及管理
患者术后的护理、维持及管理也不应忽视。我科主要在PICC穿刺贴膜的应用、正确的固定方法、冲管封管方法、留置时间、记录与数据收集、感染控制、检测评估等方面也常抓不懈。出院后导管维护宣教方面,也是我科的主要管理工作步骤之一。
2.2.6 加强护理人员特别是1-2年的低年护理人员的PICC技术培训
我科特别加强护理人员特别是1-2年的低年护理人员的PICC技术培训,内容包括: PICC导管固定方法,PICC置管部位的选择,PICC术后观察要点,PICC感染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PICC维护的操作步骤,等等,使PICC操作人人过关,PICC管理制度人人知晓,从而树立护理人员责任意识,并把感染率大小列入绩效考核内容之一。
3.结果
通过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PICC感染情况,发现对照组的感染率是16.67%,实验组是3.92%,感染率大幅下降,实验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卡方检验P<0.05,表明两者具有显著差异。结果见表1:
4.讨论
神经外科PICC中常常忽视置管前的风险评估导致了较高的感染率,本科根据病人情况、治疗方案、穿刺部位、操作人员及维护人员的经验等对患者实施PICC感染风险评估,了解患者存在感染风险程度。 对不同类型风险的患者分别采取针对性的防护和积极应对措施,结果发现实验组患者感染率大幅下降,感染防护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在神经外科静脉置管中,必须高度重视、酌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应对措施,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同时降低患者潜在并发症,给其后期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钱瑞添(1969-),女,湖北省武汉市人,1969年5月生,主管护师,本科,从事神经外科PICC护理临床及研究。工作单位:430022,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
参考文献
[1]田召辉,刘文权,焦芳,张桂英. 浅谈PICC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28(10):223-224.
[2]谢娟. PICC留置导管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2009,12(1):90-91.
[3]徐丽丽,李丹.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9):4043-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