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特征,除对学生有生活阅历等要求外,还在于与其他学科的比较中,即语文在时空上的扩散性要求。我们确实是想把语文问题、任务尽量在课堂内解决,这确实是好想法,但这样的美好愿景往往并不能很好地实现。“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给了我们语文学科更广泛的交流平台,在此背景下笔者就“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教学中对QQ、微信群等的助力运用做出探索,进行一定的梳理。
一、助力学生
1.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
课堂上限于时间、教学任务的紧迫性等的限制,好多时候,在部分学生们意犹未尽的情况下,我们作为课堂的责任人,要过渡甚至跳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又或者在某个环节所用时间过多,然后造成教学任务的实施不能有效进行,在课堂任务完成率上有了很大的限制。
借助微信平台等,较顺畅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如暑期当中,我布置有《朝花夕拾》等名著的阅读任务,这时如果布置返校检查不太方便,通常情况下,只能是写一篇读后感,开学后检查。如果我们能在过程中跟进,在某些固定的时间,开展及时的阅读研讨,这样就有利于让学生找到一种在路上、有同伴的感觉。暑期中的时间有无不成问题,就看我们是否能把学生从消耗他们太多精力的电视、电脑中吸引过来,聚焦到对名著及经典文章的深度研讨中来了。
2.打破了性格特质的差异性
课堂上,老师往往是请嗓门不小、吐词清晰的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找活泼些的同学。这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也有利于教学中听说环节的氛围设置或教学情境的设置。但我们知道,有的学生口语表达一般,但他们对人物形象分析与作品主旨把握很有才能。我们必须让他们接受这样的讯息:老师是重视他们的。人的秉性是有差异性的,这谁也无法否认,这当中,就容易出现当堂交流他不怎么愿意说,或者说得并不流畅,但一旦进入了微信群中,他就变成了活跃分子。这样的例子还是真不少。
借助微信,我给了一次助学生找到成就感的机会。在自习课上,我指定学生看《水浒传》中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片段。我用问题的形式搭建平台,让学生概括鲁提辖的性格。有一位粗心的女生回答是“粗暴、爱打抱不平”。在其他学生的窃窃私语中,我不是简单责备,而是貌似轻描淡写地追问:“打就能解决问题吗?”当天她通过微信做了该问题的完整解读,并很好地归纳了鲁提辖的特质,在微信上的展示被同学们认可,为全班做出了榜样。
此后学生在阅读文本时,面对设置的问题,思考更深入了一步,也更全面了。
3.给了学生充分的准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准备充分了,才会从容自信。喜欢探究的或者深入研讨的同学,有时他脑袋里跑出的观念,甚至跑偏的观念,可以给老师很大的启发。
部分学生反应可能慢一些,但不代表他想得不够深入,他可能在辨别思考。以前,只有在个别辅导,或与学生聊天时,才知道“高手在民间”。在讲授季羡林《成功》时,学生们找到他的另外几组文章,并要求我在QQ群里进行话题的布置,他们的讨论真可以用精彩纷呈来形容。这使我对课堂中的问题设置可以游刃有余了,有的问题当堂没及时解决,课后可以继续研讨。
4.参与面扩大
课堂的最佳状态,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发言,而是全员可参与。他或她可以是旁观者,也可以是发言者,但有个共同名字——参与者。这样的训练,才是最广泛的参与,学生才会有所收获。
往常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不可避免有类似的不足,但借助“互联网”,如语文教学中对QQ、微信群等的运用,使得课堂不再是一两个人出彩的地方,而是更多人成长的舞台。
5.形成思维的系统
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集中性。随时在线的讨论中,学生是可以做到“天马行空”的。平常没在意的知识点、念头这时突然就蹦出来了。这时他还需要表述,需要时间组织语言,要和前面的话进行衔接,这样学生的收获就形成了思维的系统与台阶,思维容易上一个新层次。
二、助力语文教学
1.对语文教师惯性思维的提醒
教师在这样的讨论中,就不再有一定的思维定势,习惯喊某一位同学回答问题,而是众人均可以参与。
2.从“端着”到“融合”
这样的讨论老师也会融入学生群中,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也是讨论群体中的一员。此时对老师的解惑能力是一种挑战。这样的交流具有了一定的开放性,老师也融入了学生中,能发现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最好机会。
3.整理与提档的必要性
QQ群和微信群中直观的文字相对于口语更便于反复琢磨。屏幕上的文字可以评析,可以修改,这就类似于作家可以对自己作品的不断修改一样。
以上工作并不轻松,它可能带来上下班时间界限的模糊,会让语文老师觉得好像始终处在上班的状态中。这时要记得不需要大包大揽,定好讨论的规则与理念可以减轻负担。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QQ群和微信群的讨论中,要兼容并包,捍卫所有同学表达的权利,可以激烈争论,但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
1.讨论中的管控
QQ群和微信群最好设有主持人,有专门的语文类话题,有讨论的范围。
2.讨论中的引导
对学生要及时肯定,表扬要具体,并注意及时回复。
3.讨论的尺度
注意学生的实际能力,问题引领不任意拔高,不揠苗助长。
4.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
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均能找到成就感与存在感。鼓励学生动笔与动嘴并行,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助力学生
1.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
课堂上限于时间、教学任务的紧迫性等的限制,好多时候,在部分学生们意犹未尽的情况下,我们作为课堂的责任人,要过渡甚至跳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又或者在某个环节所用时间过多,然后造成教学任务的实施不能有效进行,在课堂任务完成率上有了很大的限制。
借助微信平台等,较顺畅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如暑期当中,我布置有《朝花夕拾》等名著的阅读任务,这时如果布置返校检查不太方便,通常情况下,只能是写一篇读后感,开学后检查。如果我们能在过程中跟进,在某些固定的时间,开展及时的阅读研讨,这样就有利于让学生找到一种在路上、有同伴的感觉。暑期中的时间有无不成问题,就看我们是否能把学生从消耗他们太多精力的电视、电脑中吸引过来,聚焦到对名著及经典文章的深度研讨中来了。
2.打破了性格特质的差异性
课堂上,老师往往是请嗓门不小、吐词清晰的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找活泼些的同学。这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也有利于教学中听说环节的氛围设置或教学情境的设置。但我们知道,有的学生口语表达一般,但他们对人物形象分析与作品主旨把握很有才能。我们必须让他们接受这样的讯息:老师是重视他们的。人的秉性是有差异性的,这谁也无法否认,这当中,就容易出现当堂交流他不怎么愿意说,或者说得并不流畅,但一旦进入了微信群中,他就变成了活跃分子。这样的例子还是真不少。
借助微信,我给了一次助学生找到成就感的机会。在自习课上,我指定学生看《水浒传》中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片段。我用问题的形式搭建平台,让学生概括鲁提辖的性格。有一位粗心的女生回答是“粗暴、爱打抱不平”。在其他学生的窃窃私语中,我不是简单责备,而是貌似轻描淡写地追问:“打就能解决问题吗?”当天她通过微信做了该问题的完整解读,并很好地归纳了鲁提辖的特质,在微信上的展示被同学们认可,为全班做出了榜样。
此后学生在阅读文本时,面对设置的问题,思考更深入了一步,也更全面了。
3.给了学生充分的准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准备充分了,才会从容自信。喜欢探究的或者深入研讨的同学,有时他脑袋里跑出的观念,甚至跑偏的观念,可以给老师很大的启发。
部分学生反应可能慢一些,但不代表他想得不够深入,他可能在辨别思考。以前,只有在个别辅导,或与学生聊天时,才知道“高手在民间”。在讲授季羡林《成功》时,学生们找到他的另外几组文章,并要求我在QQ群里进行话题的布置,他们的讨论真可以用精彩纷呈来形容。这使我对课堂中的问题设置可以游刃有余了,有的问题当堂没及时解决,课后可以继续研讨。
4.参与面扩大
课堂的最佳状态,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发言,而是全员可参与。他或她可以是旁观者,也可以是发言者,但有个共同名字——参与者。这样的训练,才是最广泛的参与,学生才会有所收获。
往常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不可避免有类似的不足,但借助“互联网”,如语文教学中对QQ、微信群等的运用,使得课堂不再是一两个人出彩的地方,而是更多人成长的舞台。
5.形成思维的系统
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集中性。随时在线的讨论中,学生是可以做到“天马行空”的。平常没在意的知识点、念头这时突然就蹦出来了。这时他还需要表述,需要时间组织语言,要和前面的话进行衔接,这样学生的收获就形成了思维的系统与台阶,思维容易上一个新层次。
二、助力语文教学
1.对语文教师惯性思维的提醒
教师在这样的讨论中,就不再有一定的思维定势,习惯喊某一位同学回答问题,而是众人均可以参与。
2.从“端着”到“融合”
这样的讨论老师也会融入学生群中,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也是讨论群体中的一员。此时对老师的解惑能力是一种挑战。这样的交流具有了一定的开放性,老师也融入了学生中,能发现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最好机会。
3.整理与提档的必要性
QQ群和微信群中直观的文字相对于口语更便于反复琢磨。屏幕上的文字可以评析,可以修改,这就类似于作家可以对自己作品的不断修改一样。
以上工作并不轻松,它可能带来上下班时间界限的模糊,会让语文老师觉得好像始终处在上班的状态中。这时要记得不需要大包大揽,定好讨论的规则与理念可以减轻负担。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QQ群和微信群的讨论中,要兼容并包,捍卫所有同学表达的权利,可以激烈争论,但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
1.讨论中的管控
QQ群和微信群最好设有主持人,有专门的语文类话题,有讨论的范围。
2.讨论中的引导
对学生要及时肯定,表扬要具体,并注意及时回复。
3.讨论的尺度
注意学生的实际能力,问题引领不任意拔高,不揠苗助长。
4.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
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均能找到成就感与存在感。鼓励学生动笔与动嘴并行,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