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美国、苏联两个大国的敌对和封锁,其中有一段时间美苏的封锁还是叠加的。但是中国凭借着独立自主,艰苦奋斗,不断增强国家实力,一次又一次打破了封锁,在实现了与大国关系正常化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政治地位和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新中国 封锁 反封锁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国外封锁与新中国反封锁斗争的过程
美国对华的敌对和封锁,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承认,朝鲜战争期间的完全对峙,越南战争的持续敌对,再到中美关系正常化等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经历短暂的摇摆后,美国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反共”,对新中国抱以极深的敌意,尤其是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中美两国直接在朝鲜半岛上兵戎相见,两国关系降至冰点,成了完全敌对的状态。如果说此前美国对中国的敌意还有着苏联因素,即美国担心中国成为苏联在亚洲扩张的工具,对中国的态度仍然存在不确定性,那么朝鲜战争之后,美国则从遏制苏联共产主义扩张,变成了直接遏制中国。美国开启了政治上不承认、外交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脅的对华全面敌对政策。在政治上,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政权。1949年初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就曾表示,“不能同一个共产党政权打任何交道”。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后,美国的态度仍然强调“不要匆忙承认”。在外交上,美国积极拉拢世界其他国家,如西欧国家、印度等,使其不要急于承认新中国。此外,美国还将中国列入巴黎统筹委员会的管制名单,1952年还在其下专门设置了中国委员会,对中国的禁运比苏联等国家更严格,从航运、资金、物资等方面对中国进行全面封锁。
由于中国采取“一边倒”的战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坚定地站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不仅获得了来自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其他物资的援助,20世纪60年代中国还实现了同部分欧洲国家关系正常化,打破了美国的全面封锁。1960年代末期,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受挫,特别是越南战争的失败以及苏联咄咄逼人的态势,而中国已然成为有核国家、恢复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这使得美国开始寻求与中国的和解。经过中美两国的共同努力,最终尼克松于1972年成功访华,中美先后发布三个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至此,美国对华封锁彻底被打破。
1970年代以来,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带来的中国外交上的突破,中国采取了“一条线,一大片”的对外政策,联合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力量,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和对外扩张。进入1980年代后期,苏联的扩张越来越力不从心,加之美国实力的复苏,苏联继续与中国对抗已经没有意义,中苏关系开始走向和解,直至苏联解体。
新中国打破封锁的主要原因
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看,中国打破美国、苏联的敌对和封锁不是偶然的。主观方面,中国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发展方向,没有因为美苏的威胁而放弃自己的发展道路,即使是意识形态领域属于同一阵营的苏联,也没有改变中国的发展方向,中国将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和平精神和斗争精神,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开展国家建设,使新中国一步步从弱小走向强大。中国的强大使得任何国家都不能完全把中国推向对立面。中国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客观方面,无论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还是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其内部都不是铁板一块,许多国家并没有唯美苏之命是从,而是从实际出发,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力量是占大多数的,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深得人心的。内外因素共同决定了新中国最终在美苏强大的威胁下,打破封锁,走向世界。
一是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领导人在外交政策上就表现出独立自主的特点,即废除帝国主义同旧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外交上不再受制于任何国家。在尊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提下,中国愿意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展现出独立自主大国的姿态。1955年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里程碑,中国很好地利用了这次由印度等五国发起的没有美苏参加的国际会议,将中国的外交理念清晰、全面地向全世界做了宣告。特别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不仅获得了广泛认同,也使中国展现了维护世界和平的良好大国形象,开创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新局面,为中国日后与广大亚非拉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提升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影响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国就没有完全把意识形态作为对外关系的决定因素,这对中国最终恢复联合国席位、融入国际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虽然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但并没有唯苏联马首是瞻。中国积极发展同广大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同时将自身也归为第三世界国家。即使是在与美苏同时交恶的“两个拳头打人”时期,中国也没有完全被世界孤立,中国外交开展得依然有声有色,赢得了大量的支持。特别是随着“三个世界”理论和“一条线,一大片”思想的提出,中国外交真正走向了全世界。
二是加强国家建设,增强国力。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美国的全方位封锁和威胁,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着手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尤其是国防军事等重工业体系。到1957年,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完整的工业体系建设,不仅为国家安全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外部的依赖,为中国打破封锁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国际社会进入“核时代”的背景下,特别是苏联撤走专家、切断对中国的技术援助的情况下,中国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成功制造“两弹一星”,1964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年中国第一颗卫星发射升空……这些成就的取得,从事实上奠定了中国有影响的大国地位。在朝鲜战争期间,麦克阿瑟曾多次威胁对中国使用原子弹,战后中国仍然面临美国的核威胁。正如邓小平同志后来所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三是不懼威胁,坚决捍卫国家利益。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美苏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威胁,中国从来没有被这些威胁和恐吓吓倒。在赤裸裸的威胁面前,中国采取了坚决捍卫国家利益的措施。在美国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时,中国毅然派兵开赴朝鲜半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当美国发动越南战争时,中国在北方边境给予了越南坚定支持,直至美军撤出越南。在面对苏联核威胁时,中国一方面在边境坚决捍卫主权,另一方面“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为全面对抗做最坏的打算。中国对主权利益的坚决捍卫,体现了大国的战略意志,更重要的是使对方意识到,对中国的无理打压和威胁,只能换来中国强有力的回击。在一次次的较量中,中国不仅抵御了美苏对中国的步步紧逼,也积累了斗争经验,提升了大国地位。事实证明,强硬的反击,并不一定会导致关系的持续恶化,让对方看到中国的决心和实力,反而能够促使对方改变立场。中国的态度和实际行动表明,任何对中国的敌对和威胁,都将付出代价,都是得不偿失的。
四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在冷战的环境中,打破来自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封锁,最终走向国际舞台,中国靠的是自己的力量,但是中国并没有单打独斗,把自己孤立于世界舞台之外。相反,中国审时度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打破了美苏封锁。冷战时期,美国对中国政治外交孤立,经济科技封锁,军事遏制威慑,拒绝承认新中国,构筑反共反华亚洲体系。苏联对华实施经济压力、科技封锁、政治外交打压,构筑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和对华包围圈。冷战时期在与美国的斗争中,新中国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交,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取得胜利。在与苏联的斗争中也利用了美国因素,与美日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形成新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在美苏叠加的封锁中搞出了“两弹一星”,并且推动了中美苏三角关系的形成。在大三角关系中,中国以最弱的国力赢得了外交的有利地位。
五是走和平发展、改革开放的道路。虽然中国以强硬的姿态应对美苏的威胁,但这并不代表中国是个好战的国家。相反,中国在复杂多变的国家形势中,审时度势,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坚持原则,在国家重大利益问题上坚决斗争,同时又抓住一切机会争取和平。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通过努力,为中国建立大使级会谈铺平了道路,使得中美即使在敌对状态下,仍然有沟通的渠道。新中国在成立初期打破美苏封锁后,走上了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道路,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新中国封锁与反封锁斗争的启示
实力是打破封锁的关键,精神力量更重要。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站起来的新中国,深谙“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历史经验表明,无论任何时候,增强自身作为大国的实力,都是战胜困难、实现突破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向,20世纪60年代,中国成功制造“两弹一星”,不仅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更使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有影响的大国。在任何时候,对有实力的大国进行敌对封锁,都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正如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中所说的,“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中国通过增强自身实力使得美苏都认识到,任何企图以霸权威胁中国、迫使中国在核心利益问题上进行妥协的做法,最终会走向失败,它只能激发中国人的斗志,而中国的斗争精神一旦被激发,世界上就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战胜中国。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封锁和反封锁是常态之事,中国要打破封锁,独立自主是根本,改革开放是方向。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积贫积弱,落后挨打,西方强国对此习以为常。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中国的崛起,或面对中国的崛起不能纳入自己的轨道,美国、苏联等超级大国就不能容忍,对中国进行全面封锁和围堵,企图封杀中国。中国的发展不能固步自封,中国需要对外开放,与全世界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但是归根结底,中国的发展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中国对外关系必须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只有坚持独立自主,中国才能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事实证明,中国的独立自主发展道路,使得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始终是站着的,而不是佝偻着腰,更不是匍匐着走路。同时,改革开放使中国由贫穷走向富裕。正是独立自主和改革开放,使中国由弱小走向强大,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要善于审时度势,敢于迎接挑战,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对中国的敌对和封锁受到了中国的坚决抵制和反对,中国也先后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苏边境冲突中表现了捍卫自身利益的坚定决心,但是往往危中有机,中国善于审时度势,从来没有放弃任何打破封锁、促使关系正常化的机会。中国不害怕任何无理的威胁和讹诈,因为害怕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助长对手的嚣张气焰。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中国过去“一穷二白”,都能打破封锁,现在强大了,更有底气和信心,谁也封锁不了、封杀不了我们。比如在贸易摩擦问题上,我们战略上主和为贵,不想打,不愿打;战术上主“战”为国,不怕打,不怕付出代价。面对某些人的盛气凌人、颐指气使,怯战也好,求饶也罢,不仅是一厢情愿,而且无济于事。不考虑力量对比,动辄拔剑而起不可取,要讲策略,要利用比较优势和结构优势,要敢于迎接挑战,挺身而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先百分之百地投入,然后才见分晓。中國人民是在封锁中长大的,不是被吓大的,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人民。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二级教授、博导;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吴赛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的中俄全面合作研究”(项目编号:16ZDA04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美国曾几次动对中国使用原子弹念头》,大众网,2016年6月23日。
(本文选自:人民论坛 2019年16期)
【关键词】新中国 封锁 反封锁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国外封锁与新中国反封锁斗争的过程
美国对华的敌对和封锁,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承认,朝鲜战争期间的完全对峙,越南战争的持续敌对,再到中美关系正常化等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经历短暂的摇摆后,美国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反共”,对新中国抱以极深的敌意,尤其是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中美两国直接在朝鲜半岛上兵戎相见,两国关系降至冰点,成了完全敌对的状态。如果说此前美国对中国的敌意还有着苏联因素,即美国担心中国成为苏联在亚洲扩张的工具,对中国的态度仍然存在不确定性,那么朝鲜战争之后,美国则从遏制苏联共产主义扩张,变成了直接遏制中国。美国开启了政治上不承认、外交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脅的对华全面敌对政策。在政治上,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政权。1949年初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就曾表示,“不能同一个共产党政权打任何交道”。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后,美国的态度仍然强调“不要匆忙承认”。在外交上,美国积极拉拢世界其他国家,如西欧国家、印度等,使其不要急于承认新中国。此外,美国还将中国列入巴黎统筹委员会的管制名单,1952年还在其下专门设置了中国委员会,对中国的禁运比苏联等国家更严格,从航运、资金、物资等方面对中国进行全面封锁。
由于中国采取“一边倒”的战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坚定地站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不仅获得了来自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其他物资的援助,20世纪60年代中国还实现了同部分欧洲国家关系正常化,打破了美国的全面封锁。1960年代末期,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受挫,特别是越南战争的失败以及苏联咄咄逼人的态势,而中国已然成为有核国家、恢复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这使得美国开始寻求与中国的和解。经过中美两国的共同努力,最终尼克松于1972年成功访华,中美先后发布三个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至此,美国对华封锁彻底被打破。
1970年代以来,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带来的中国外交上的突破,中国采取了“一条线,一大片”的对外政策,联合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力量,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和对外扩张。进入1980年代后期,苏联的扩张越来越力不从心,加之美国实力的复苏,苏联继续与中国对抗已经没有意义,中苏关系开始走向和解,直至苏联解体。
新中国打破封锁的主要原因
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看,中国打破美国、苏联的敌对和封锁不是偶然的。主观方面,中国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发展方向,没有因为美苏的威胁而放弃自己的发展道路,即使是意识形态领域属于同一阵营的苏联,也没有改变中国的发展方向,中国将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和平精神和斗争精神,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开展国家建设,使新中国一步步从弱小走向强大。中国的强大使得任何国家都不能完全把中国推向对立面。中国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客观方面,无论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还是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其内部都不是铁板一块,许多国家并没有唯美苏之命是从,而是从实际出发,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力量是占大多数的,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深得人心的。内外因素共同决定了新中国最终在美苏强大的威胁下,打破封锁,走向世界。
一是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领导人在外交政策上就表现出独立自主的特点,即废除帝国主义同旧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外交上不再受制于任何国家。在尊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提下,中国愿意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展现出独立自主大国的姿态。1955年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里程碑,中国很好地利用了这次由印度等五国发起的没有美苏参加的国际会议,将中国的外交理念清晰、全面地向全世界做了宣告。特别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不仅获得了广泛认同,也使中国展现了维护世界和平的良好大国形象,开创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新局面,为中国日后与广大亚非拉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提升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影响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国就没有完全把意识形态作为对外关系的决定因素,这对中国最终恢复联合国席位、融入国际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虽然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但并没有唯苏联马首是瞻。中国积极发展同广大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同时将自身也归为第三世界国家。即使是在与美苏同时交恶的“两个拳头打人”时期,中国也没有完全被世界孤立,中国外交开展得依然有声有色,赢得了大量的支持。特别是随着“三个世界”理论和“一条线,一大片”思想的提出,中国外交真正走向了全世界。
二是加强国家建设,增强国力。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美国的全方位封锁和威胁,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着手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尤其是国防军事等重工业体系。到1957年,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完整的工业体系建设,不仅为国家安全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外部的依赖,为中国打破封锁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国际社会进入“核时代”的背景下,特别是苏联撤走专家、切断对中国的技术援助的情况下,中国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成功制造“两弹一星”,1964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年中国第一颗卫星发射升空……这些成就的取得,从事实上奠定了中国有影响的大国地位。在朝鲜战争期间,麦克阿瑟曾多次威胁对中国使用原子弹,战后中国仍然面临美国的核威胁。正如邓小平同志后来所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三是不懼威胁,坚决捍卫国家利益。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美苏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威胁,中国从来没有被这些威胁和恐吓吓倒。在赤裸裸的威胁面前,中国采取了坚决捍卫国家利益的措施。在美国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时,中国毅然派兵开赴朝鲜半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当美国发动越南战争时,中国在北方边境给予了越南坚定支持,直至美军撤出越南。在面对苏联核威胁时,中国一方面在边境坚决捍卫主权,另一方面“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为全面对抗做最坏的打算。中国对主权利益的坚决捍卫,体现了大国的战略意志,更重要的是使对方意识到,对中国的无理打压和威胁,只能换来中国强有力的回击。在一次次的较量中,中国不仅抵御了美苏对中国的步步紧逼,也积累了斗争经验,提升了大国地位。事实证明,强硬的反击,并不一定会导致关系的持续恶化,让对方看到中国的决心和实力,反而能够促使对方改变立场。中国的态度和实际行动表明,任何对中国的敌对和威胁,都将付出代价,都是得不偿失的。
四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在冷战的环境中,打破来自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封锁,最终走向国际舞台,中国靠的是自己的力量,但是中国并没有单打独斗,把自己孤立于世界舞台之外。相反,中国审时度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打破了美苏封锁。冷战时期,美国对中国政治外交孤立,经济科技封锁,军事遏制威慑,拒绝承认新中国,构筑反共反华亚洲体系。苏联对华实施经济压力、科技封锁、政治外交打压,构筑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和对华包围圈。冷战时期在与美国的斗争中,新中国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交,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取得胜利。在与苏联的斗争中也利用了美国因素,与美日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形成新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在美苏叠加的封锁中搞出了“两弹一星”,并且推动了中美苏三角关系的形成。在大三角关系中,中国以最弱的国力赢得了外交的有利地位。
五是走和平发展、改革开放的道路。虽然中国以强硬的姿态应对美苏的威胁,但这并不代表中国是个好战的国家。相反,中国在复杂多变的国家形势中,审时度势,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坚持原则,在国家重大利益问题上坚决斗争,同时又抓住一切机会争取和平。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通过努力,为中国建立大使级会谈铺平了道路,使得中美即使在敌对状态下,仍然有沟通的渠道。新中国在成立初期打破美苏封锁后,走上了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道路,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新中国封锁与反封锁斗争的启示
实力是打破封锁的关键,精神力量更重要。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站起来的新中国,深谙“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历史经验表明,无论任何时候,增强自身作为大国的实力,都是战胜困难、实现突破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向,20世纪60年代,中国成功制造“两弹一星”,不仅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更使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有影响的大国。在任何时候,对有实力的大国进行敌对封锁,都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正如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中所说的,“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中国通过增强自身实力使得美苏都认识到,任何企图以霸权威胁中国、迫使中国在核心利益问题上进行妥协的做法,最终会走向失败,它只能激发中国人的斗志,而中国的斗争精神一旦被激发,世界上就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战胜中国。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封锁和反封锁是常态之事,中国要打破封锁,独立自主是根本,改革开放是方向。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积贫积弱,落后挨打,西方强国对此习以为常。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中国的崛起,或面对中国的崛起不能纳入自己的轨道,美国、苏联等超级大国就不能容忍,对中国进行全面封锁和围堵,企图封杀中国。中国的发展不能固步自封,中国需要对外开放,与全世界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但是归根结底,中国的发展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中国对外关系必须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只有坚持独立自主,中国才能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事实证明,中国的独立自主发展道路,使得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始终是站着的,而不是佝偻着腰,更不是匍匐着走路。同时,改革开放使中国由贫穷走向富裕。正是独立自主和改革开放,使中国由弱小走向强大,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要善于审时度势,敢于迎接挑战,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对中国的敌对和封锁受到了中国的坚决抵制和反对,中国也先后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苏边境冲突中表现了捍卫自身利益的坚定决心,但是往往危中有机,中国善于审时度势,从来没有放弃任何打破封锁、促使关系正常化的机会。中国不害怕任何无理的威胁和讹诈,因为害怕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助长对手的嚣张气焰。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中国过去“一穷二白”,都能打破封锁,现在强大了,更有底气和信心,谁也封锁不了、封杀不了我们。比如在贸易摩擦问题上,我们战略上主和为贵,不想打,不愿打;战术上主“战”为国,不怕打,不怕付出代价。面对某些人的盛气凌人、颐指气使,怯战也好,求饶也罢,不仅是一厢情愿,而且无济于事。不考虑力量对比,动辄拔剑而起不可取,要讲策略,要利用比较优势和结构优势,要敢于迎接挑战,挺身而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先百分之百地投入,然后才见分晓。中國人民是在封锁中长大的,不是被吓大的,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人民。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二级教授、博导;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吴赛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的中俄全面合作研究”(项目编号:16ZDA04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美国曾几次动对中国使用原子弹念头》,大众网,2016年6月23日。
(本文选自:人民论坛 2019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