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就要到了。你看,你听,处处满是年味。
冬腊月,家家户户往往都要自家杀年猪,少的一头,多的两头,两三百斤。主妇们把肉用盐和香料抹过之后,腌一段时间,再拿出来烟熏。熏肉的柴草是从山上砍回的,器具就是没法再用的油桶,把肉有秩序地放在油桶上面,然后下面弄个小洞,加进诸如柏树叶之类的燃烧。烟气不住地往上冒,把上面的肉薰得黄黄的,一阵香味扑鼻而来。熏了之后,再把肉用竹竿串起在太阳下晒个几天,可口的腊肉便做成了。对于乡村的家庭来说,腊肉就成了今冬和来春的主食。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腊肉的多少往往成为一个家庭富裕与否的标志。
有个习惯,凡是本命年的人,必须穿红的。而我却不然,在每年的春节前夕,都会不厌其烦地到商店挑选自己中意的内衣,颜色总是红色的。营业员总会笑问我:“是你的本命年吗?”我笑而不語,却在心中反诘着这种问话。也许是某些人的眼中只有本命年时才应该穿红色?我却始终认为红色是一种祈福,一种吉祥心愿的寄托。对于我来说,过年被红色渲染得有声有色。我总会吆喝上女儿与我一块儿,喜滋滋地在大门上贴上由自己挥毫的对联;在窗户、柜子、床头上,贴上美丽的窗花及大大小小的大红“福”字。客厅的两盏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再让橘红彩灯闪烁其中。瞬间,一种火红的年味儿就充溢并温暖了房间的各个角落。再看看女儿,那小脸儿喜气洋洋,欢快而兴奋地穿行于其中。
如今,每天的好日子如同过年一般,红色也并非只是过年时的颜色了。人们的衣着饰物,早已天天五颜六色。然而,红色仍然是我最钟情的颜色,每逢亲友喜庆时,欢度节日时,我都会悄悄地穿戴红色,默默地在心中祝福。
新年快要到了,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要买上一套漂亮的衣服。每逢当场天,衣物和各式样的鞋子到处都是,叫卖声此起彼伏。集市上花花绿绿,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远方的学子回来了,出门在外的乡邻回来了,趁着赶集的时间,喝喝茶,聊聊天,诉说外面的见闻,发发自己的感慨,再谈谈来年的打算,好不快意!
贴对联是庆祝春节的传统形式。年末,集市上摆满了长短不等、内容不同的对联,有手写的、有机子印的,那一片片火红的颜色,充溢着浓浓的喜庆。买对联的大多是老者或是学生,左思右想,反复比较之后,才高高兴兴地将满意的对联揽入囊中。
吃团圆饭在新年之前和到来之际已成为人们的选择。一家人或亲朋好友相约一起吃个团圆饭,叙叙旧,拉拉家常,一杯小酒下肚,微醉中有说不完的喜悦。饭桌上有一道菜是必不可少的,那便是鱼,或清蒸或红烧,酸菜鱼、水煮鱼、火锅鱼,应有尽有。因谐其音“年年有余(鱼)”,鱼在团圆桌席上弥足珍贵。饭后,免不了小孩向大人道一声“新年好”“发大财”之类的祝福,大人们便大大方方地给小孩压岁钱,讨个吉利,讨个欢心。
没有鞭炮,没有烟花,就不算真正的过年。除夕,甚至更早一点,大人、小孩便迫不及待地抱出鞭炮和礼花放了起来。要放得多,放得高,山村的夜空被映得亮亮的,整个沸腾起来了。“看,那家的礼花好高!”“那家的鞭炮好响!”小小的山村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
除夕夜,放完鞭炮和烟花之后,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等候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在节目上演之前,亲朋好友间可以发个短信,说一声诚挚的祝福和问候。而后,伴着一个个精彩的节目激动、欣喜、震撼,见证新年的来临,感受春的气息。
眼看又到年关了,许多人心头不免又会跳出两个字:回家。
是的,回家。在这个时间段,似乎没有什么事比回家更重要了。因为,对父母来说,回家就是给他们最好的礼物;对儿女来说,回家就是给他们心灵最大的慰藉;对亲朋好友来说,回家就是拉近与他们思念的距离。
我在外做事多年,也常在春节前回家,除了上述的一切,对我来说,回家也是重拾故土温暖的记忆,复习亲情跃动的瞬间,洗却一年纷飞的旅尘,安抚凝聚生命的经历。我不知道,这是否就是一种对传统的诠释和延伸,但我知道,这一切却总能构成一种挥之不去又难以名状的眷恋。
当年,多少次明月在天、繁星如缀,我都会跟随大人看麦穗浆满、花朵酣眠;多少次日出霞升、田畴如画,我都会在故乡的怀里学习劳作,挥汗收获。长大外出,我也总忘不了给家里写信,询风问雨,惦念年景。故乡,老家,我是你土生土长的儿子,我是你风中飞翔的鸟儿,我是你河边树上的叶子,纵然我走到哪里,也走不出你的心窝!
时光悄然而逝,转眼过了许多年。
我每年都会提前写信告诉父母回家探亲的时间,父母都会在那一天去村头等候。当时交通不便,有几次误了班次,他们也会从早上一直等到傍晚。有一次班车在路上抛锚,下半夜才回到村里,但老远老远,我却看到了父母在树下等我的身影。我说了好多次叫他们不要这样,但他们就是不听,每次总是要去村头接我。直到有手机,他们才安心在家里等候。
还记得,每次回到家里,父亲就会为我泡茶,母亲则去厨房为我温热年糕,端了满满一碗,也不管我年龄不轻了,坐下来看我一口口吃,还笑着说:“这是你最喜欢吃的年货了,你多吃点,味道还行吧。”作为儿子,让父母这样怜惜,这样爱抚,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
走进新年,就是走进新的一天;走进新年,就是走进创造与奉献。推开新年的窗子,我们去看岁月的容颜;推开新年的窗子,我们去感受另一个春天!
年味,自然味,人情味。
作者简介:贾海,男,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龙蟠初中语文一级教师。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会员,南充市作家协会会员,南充市散文学会会员。在各类报刊发表散文20余万字。
(责任编辑 刘月娇)
冬腊月,家家户户往往都要自家杀年猪,少的一头,多的两头,两三百斤。主妇们把肉用盐和香料抹过之后,腌一段时间,再拿出来烟熏。熏肉的柴草是从山上砍回的,器具就是没法再用的油桶,把肉有秩序地放在油桶上面,然后下面弄个小洞,加进诸如柏树叶之类的燃烧。烟气不住地往上冒,把上面的肉薰得黄黄的,一阵香味扑鼻而来。熏了之后,再把肉用竹竿串起在太阳下晒个几天,可口的腊肉便做成了。对于乡村的家庭来说,腊肉就成了今冬和来春的主食。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腊肉的多少往往成为一个家庭富裕与否的标志。
有个习惯,凡是本命年的人,必须穿红的。而我却不然,在每年的春节前夕,都会不厌其烦地到商店挑选自己中意的内衣,颜色总是红色的。营业员总会笑问我:“是你的本命年吗?”我笑而不語,却在心中反诘着这种问话。也许是某些人的眼中只有本命年时才应该穿红色?我却始终认为红色是一种祈福,一种吉祥心愿的寄托。对于我来说,过年被红色渲染得有声有色。我总会吆喝上女儿与我一块儿,喜滋滋地在大门上贴上由自己挥毫的对联;在窗户、柜子、床头上,贴上美丽的窗花及大大小小的大红“福”字。客厅的两盏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再让橘红彩灯闪烁其中。瞬间,一种火红的年味儿就充溢并温暖了房间的各个角落。再看看女儿,那小脸儿喜气洋洋,欢快而兴奋地穿行于其中。
如今,每天的好日子如同过年一般,红色也并非只是过年时的颜色了。人们的衣着饰物,早已天天五颜六色。然而,红色仍然是我最钟情的颜色,每逢亲友喜庆时,欢度节日时,我都会悄悄地穿戴红色,默默地在心中祝福。
新年快要到了,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要买上一套漂亮的衣服。每逢当场天,衣物和各式样的鞋子到处都是,叫卖声此起彼伏。集市上花花绿绿,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远方的学子回来了,出门在外的乡邻回来了,趁着赶集的时间,喝喝茶,聊聊天,诉说外面的见闻,发发自己的感慨,再谈谈来年的打算,好不快意!
贴对联是庆祝春节的传统形式。年末,集市上摆满了长短不等、内容不同的对联,有手写的、有机子印的,那一片片火红的颜色,充溢着浓浓的喜庆。买对联的大多是老者或是学生,左思右想,反复比较之后,才高高兴兴地将满意的对联揽入囊中。
吃团圆饭在新年之前和到来之际已成为人们的选择。一家人或亲朋好友相约一起吃个团圆饭,叙叙旧,拉拉家常,一杯小酒下肚,微醉中有说不完的喜悦。饭桌上有一道菜是必不可少的,那便是鱼,或清蒸或红烧,酸菜鱼、水煮鱼、火锅鱼,应有尽有。因谐其音“年年有余(鱼)”,鱼在团圆桌席上弥足珍贵。饭后,免不了小孩向大人道一声“新年好”“发大财”之类的祝福,大人们便大大方方地给小孩压岁钱,讨个吉利,讨个欢心。
没有鞭炮,没有烟花,就不算真正的过年。除夕,甚至更早一点,大人、小孩便迫不及待地抱出鞭炮和礼花放了起来。要放得多,放得高,山村的夜空被映得亮亮的,整个沸腾起来了。“看,那家的礼花好高!”“那家的鞭炮好响!”小小的山村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
除夕夜,放完鞭炮和烟花之后,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等候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在节目上演之前,亲朋好友间可以发个短信,说一声诚挚的祝福和问候。而后,伴着一个个精彩的节目激动、欣喜、震撼,见证新年的来临,感受春的气息。
眼看又到年关了,许多人心头不免又会跳出两个字:回家。
是的,回家。在这个时间段,似乎没有什么事比回家更重要了。因为,对父母来说,回家就是给他们最好的礼物;对儿女来说,回家就是给他们心灵最大的慰藉;对亲朋好友来说,回家就是拉近与他们思念的距离。
我在外做事多年,也常在春节前回家,除了上述的一切,对我来说,回家也是重拾故土温暖的记忆,复习亲情跃动的瞬间,洗却一年纷飞的旅尘,安抚凝聚生命的经历。我不知道,这是否就是一种对传统的诠释和延伸,但我知道,这一切却总能构成一种挥之不去又难以名状的眷恋。
当年,多少次明月在天、繁星如缀,我都会跟随大人看麦穗浆满、花朵酣眠;多少次日出霞升、田畴如画,我都会在故乡的怀里学习劳作,挥汗收获。长大外出,我也总忘不了给家里写信,询风问雨,惦念年景。故乡,老家,我是你土生土长的儿子,我是你风中飞翔的鸟儿,我是你河边树上的叶子,纵然我走到哪里,也走不出你的心窝!
时光悄然而逝,转眼过了许多年。
我每年都会提前写信告诉父母回家探亲的时间,父母都会在那一天去村头等候。当时交通不便,有几次误了班次,他们也会从早上一直等到傍晚。有一次班车在路上抛锚,下半夜才回到村里,但老远老远,我却看到了父母在树下等我的身影。我说了好多次叫他们不要这样,但他们就是不听,每次总是要去村头接我。直到有手机,他们才安心在家里等候。
还记得,每次回到家里,父亲就会为我泡茶,母亲则去厨房为我温热年糕,端了满满一碗,也不管我年龄不轻了,坐下来看我一口口吃,还笑着说:“这是你最喜欢吃的年货了,你多吃点,味道还行吧。”作为儿子,让父母这样怜惜,这样爱抚,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
走进新年,就是走进新的一天;走进新年,就是走进创造与奉献。推开新年的窗子,我们去看岁月的容颜;推开新年的窗子,我们去感受另一个春天!
年味,自然味,人情味。
作者简介:贾海,男,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龙蟠初中语文一级教师。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会员,南充市作家协会会员,南充市散文学会会员。在各类报刊发表散文20余万字。
(责任编辑 刘月娇)